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保護耕地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保護耕地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3 07:08:05

⑴ 請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的作用

(1)在經濟建設中,法促進和保障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維護和保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2)在政治建設中,法維護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是實行對敵專政、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的有力武器,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3)在文化建設中,法促進和保障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有助於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的制度環境。(4)在社會建設中,法是正確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重要工具,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社會體制改革的進行、社會管理的完善,有助於發展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5)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依法建立和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環境損害賠償等各項制度,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參考101教育PPT的課件得到的答案,是一款不錯的教學軟體,還可以自由切換PPT背景圖片

⑵ 耕地面積增加對濕地景觀的影響

考情分析
年份試卷
命題情景
命題規律
2019
Ⅲ卷
考查我國北方大棚造成土壤鹽鹼化的治理措施
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態功能、人類活動造成生態破壞的原因、危害及生態保護措施等
2018
Ⅰ卷
考查種子的保存條件及面臨的安全威脅
Ⅱ卷
考查蘆葦的生態功能
Ⅲ卷
考查洞庭湖區的「塹秋湖」活動對候鳥的影響
2017
Ⅰ卷
考查東北地區引入怪柳綠化造成的生態破壞
Ⅱ卷
考查不同植被恢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差異
Ⅲ卷
考查不同森林植被類型對濕度造成差異的原因
2016
Ⅲ卷
考查漁業資源枯竭的原因與保護
微專題知識體系
必備知識
一、森林
1.生態功能
(1)調節氣候(蒸騰作用強,空氣中水汽充足,雲量多,濕度大,氣候濕潤,降水量多,降水季節變化小;氣溫年較差小)。
(2)美化環境。
(3)穩定大氣成分。
(4)涵養水源(截留雨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和地下徑流)。
(5)保持水土(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葉截留大氣降水)。
(6)調節徑流[雨季,下滲增強,地下水增多,雨季匯入河流的地表徑流減少;旱季,地下水補給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節變化減小]。
(7)吸煙滯塵、凈化空氣(吸附大氣的煙塵、吸收污染物質、釋放出氧氣)。
(8)繁衍物種,維持生物的多樣性。
(9)防風固沙(森林的垂直結構越復雜,越有利於降低風速),保護農田——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記憶口訣——水氣凈美物塵沙。
2.破壞原因
(1)自然原因:森林火災等。
(2)人為原因:濫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調整農業結構,如原始植被改成經濟型植被。
3.影響危害
使木材和林副產品短缺;氣候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惡化,環境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劇;旱澇災害加劇;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濕地減少等。
4.治理措施
(1)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加強監測。
(3)嚴禁過度採伐森林和過度開墾。
(4)建立自然保護區;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計劃開采,采育結合、調整林區經濟結構;植樹造林,建設人工林;建立緩沖區;鼓勵保護性開發。
二、草場
1.生態功能
同森林。
2.破壞原因
(1)自然原因:氣候乾旱、降水減少;火災。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墾殖。
3.影響危害
導致氣候乾旱;涵養水源能力降低;草場退化;旱澇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種類)減少;造成土地荒漠化,形成沙塵天氣。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4.治理措施
(1)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監測管理。
(2)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嚴禁過度放牧和開墾。
(3)實行禁牧、輪牧制度;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合理放牧,嚴禁濫牧、濫墾、濫挖;積極建設人工草場,建立飼料基地。
三、濕地
1.形成條件
(1)緯度高,或者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
(2)地勢低窪。
(3)來水豐富。
(4)多凍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滲。
2.生態功能
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3.破壞原因——濕地萎縮、濕地污染
(1)自然原因: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沼;全球變暖,氣候乾旱,蒸發量大,或冰川退縮,水量減少。
(2)人為原因:環境污染、圍湖(海)造田、圍海養殖,填海造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排水開荒、各種建設佔用、植被破壞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4.影響危害
氣候惡化,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減弱;旱澇災害頻發;水污染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影響人類身體健康;棲息地減少,食物來源減少,生物種類減少;濕地礦化度升高,水質變壞。
5.治理措施
加強依法管理,提高濕地保護意識;停止圍墾,退耕還湖或還沼;疏通河道與湖泊;嚴禁各種建設佔用濕地資源;流域上游建設水土保持林;引水入湖;嚴禁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恢復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損濕地;嚴禁森林、草地破壞等。
四、野生珍貴物種(魚類和動物)保護的分析思路
1.生態功能
維持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的生態平衡。
2.破壞原因
(1)自然原因:物種的壽命、自然災害、沿途某種地理事物的阻擋。
(2)人為原因:人類的狩獵採集;環境污染;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人類某種生產活動導致野生物種棲息地遭破壞,供覓食、棲息的水域日益退化;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使基因交流困難。
3.影響危害
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給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4.治理措施
加強宣傳,提高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監測管理;建立大自然保護區,專門留出或建立生態通道,以增加繁殖場所和交流渠道;禁止過度捕撈,實行禁漁期制度;保護濕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養種苗等;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采育結合;合理放牧。
五、某區域生物入侵的分析思路
1.形成原因
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的特點有:生態適應性強,耐性強,入侵潛力大;外來物種;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對資源的競爭能力強;能抗干擾,且干擾後恢復能力強;缺乏天敵;當地利用的較少。
2.影響危害
(1)會擠占其他物種的食物資源和生存空間資源,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
(2)會減少其他植物土壤的水分及營養成分。
(3)會妨礙其他物種的生長,導致物種結構變化。
(4)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3.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及時公布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2)採取物理、化學與生物方法清除或控制其繁殖。
(3)把外來物種進行加工利用。
(4)培育外來物種的天敵。
(5)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與技術,有效防禦外來物種的入侵。
六、土地沙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
②動力條件:多大風。
③物質條件:植被少,土質疏鬆,多疏鬆沙質沉積物。
(2)人為原因:
①人口激增(根本)。
②過度樵採(最主要方式)。
③過度放牧。
④過度開墾。
⑤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⑥開礦、修路等工程建設。
2.影響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影響農牧業生產。
(2)造成土地裸露,形成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
(3)掩埋村莊、道路、各種交通線及水庫和灌渠,影響經濟的發展。
(4)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氣候乾旱,濕地萎縮等);生物多樣性減少。
3.治理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2)合理利用水資源:①農作區(綠洲區):改進耕作制度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培育耐旱品種。②牧區:減少水井的數量。③乾旱區:加強水資源上、中、下游的統一管理,合理分配。
(3)①生物措施:植樹種草(最有效的措施)。Ⅰ.綠洲外緣:封沙育草;Ⅱ.綠洲前沿:喬、灌木結合;Ⅲ.綠洲內部:建設農田防護林網,保護好現有植被,嚴禁砍伐植被。
②工程措施:設置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法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防止鐵路或農田被風沙侵襲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於固沙植被的成活。還有石方格沙障法;建設阻沙工程——高立式擋風牆。
(4)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①合理放牧;②適度開墾;③退耕還林、退耕還牧(草);④建設人工草場。
(5)採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如營造薪炭林、發展沼氣、推廣省柴灶。
(6)工、礦建設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七、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且多暴雨。
②地形: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③土質:土質疏鬆或岩石破碎。
④植被:植被稀疏。
(2)人為原因:人口劇增;陡坡開墾;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造成的植被破壞嚴重。
2.影響危害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帶走大量營養物質,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積減少,影響農業生產;導致下遊河、湖、水庫泥沙增多,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河床抬高,調洪蓄洪能力減弱,進而誘發洪澇災害;形成溝谷,破壞土層結構,影響交通和耕種;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資源缺乏;影響航運;水質變差,水生生物減少。
3.治理措施
退耕還林、植樹種草、平整土地,改坡為梯,嚴禁陡坡開墾;修建魚鱗坑或蓄水池,減小流速,起到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溝谷處打壩淤地(建壩阻擋水流,泥沙淤積,形成肥沃土地;減少下游洪澇災害發生;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種植作物,緩解人地矛盾,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修建排水渠等水利設施;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模式;等高耕作,施用有機肥等。
八、土壤(次生)鹽鹼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氣候乾旱,降水少,蒸發量大;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或者沿海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圍墾養殖導致的海水入侵(海水倒灌)。
2.影響危害
河水、地下水、濕地咸化,鹽度上升,水質惡化,影響生產、生活用水,影響人類身體健康;附近表土鹽鹼化,土地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長,生物多樣性減少;腐蝕各種建築設備。
3.治理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攔水、防滲等。
①科學灌溉。
②引淡淋鹽。
③井灌井排:旱季利用井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土壤鹽分降低;同時可增加地下水蓄水容量,有利於緩解夏季洪澇災害。
④嚴禁過度開采地下水,合理進行圍墾養殖。
(2)農業改良措施:改良耕作,採取輪作、間種套種等措施;地膜覆蓋。
(3)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鹼、耐鹽植物和牧草,植樹種草。
九、石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崎嶇,坡度陡;降水量大且集中;石灰岩廣布,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土層薄。
(2)人為原因:過度樵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陡坡開墾)、不合理的農業結構;過度開墾與過度放牧;開挖石料和堆放棄料、開礦、建廠、修路等各種建設。
2.影響危害
造成土地退化,耕地減少,影響農業產量與質量,縮小人類生存發展空間。
3.治理措施
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嚴禁陡坡開墾和過度砍伐;合理規劃,控制人口數量;嚴格管理,恢復自然植被;封山育林,退耕還林;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調整農業結構(如選擇免耕的農作物,改牲畜放養為圈養等);生態移民;土壤移置搬遷(喀斯特地區土層薄,易被移走);經濟補貼措施,給農民適當經濟補貼(包括糧食、商品、能源等),解決農民的生活用糧、用柴等問題,幫助農民開辟新的生計(如手工業、第三產業等),或以經濟手段鼓勵農民主動保護和恢復植被,提高農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吸引社會力量,以優惠政策鼓勵個人和企業參與保護和治理環境。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生態文明理念主導下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備考師說]
考查重點
常見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及治理
考查方式
命題方式多樣化,有選擇題也有非選擇題,多以數據圖或區域圖、配以文字信息為背景命題,考查具體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命題預測
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關注生態環境問題,指導生態環境建設,因此多渠道、多角度考查生態環境問題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高考的一個重點考點和長久熱點。我們在備考過程中,要關注時事事件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集訓高考——明規律]
(2019·全國卷Ⅱ·節選)霍林河發源於大興安嶺,為山前半乾旱區及部分半濕潤區的平原帶來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庫和灌溉的影響,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斷流。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窪地增多增大。據此完成下題。
1.伴隨著窪地增多增大,周邊地區可能出現()
A.水土流失B.沼澤化
C.土地沙化 D.鹽鹼化
(2019·天津高考)天津濱海新區發揮臨海優勢,採取多種舉措,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讀圖文材料,回答2~3題。
圖1
圖2
2.集中分布在濱海新區北部的四處景觀(見圖1),共同反映了當地著力發展的產業是()
A.船舶製造與維修 B.海洋文化旅遊
C.水產養殖與捕撈 D.遠洋貨物運輸
3.政府有關部門在沿海灘塗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種鹽生植物(見圖2),其目的主要是()
A.保護海岸,凈化海水 B.恢復生態,美化環境
C.增加濕地,吸引鳥類 D.開發灘塗,海水養殖
4.(2018·全國卷Ⅰ·節選)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定的扎龍濕地(如圖)。扎龍濕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2)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定,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量數量關系的變化。
(3)指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的變化,並說明原因。
[集訓高考參考答案]
1.C窪地不斷增多增大,使窪地周圍地區本來就少的水滲流到地勢較低的窪地之中,土壤缺水現象不斷加重,導致植被死亡,加之風力影響大,使土地沙化,C對。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澤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水分,而該山前平原窪地增多增大期間河流斷流,因此周邊地區不會出現水土流失和沼澤化,A、B錯。土壤鹽鹼化過程與水鹽運動密切相關,在缺水狀態下,地下鹽分難以到達地表集聚,D錯。

2.B3.A第2題,圖片顯示的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媽祖文化園都體現了與海洋相關的文化內容,「漁家樂」碼頭則屬於發展海洋文化旅遊不可或缺的服務業,四處景觀跟船舶製造與維修、水產養殖與捕撈、遠洋貨物運輸關系不大。B對,A、C、D錯。第3題,沿海灘塗放置人工礁石,可減小海水對海岸的沖蝕作用,起到保護海岸的作用;引種鹽生植物可以吸收海水中的鹽類,具有凈化海水的作用,A對。這些措施客觀上在恢復生態和美化環境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B錯。沿海灘塗本就屬於濕地范疇,投放人工礁石和引種鹽生植物都不能增加濕地面積,C錯。這些措施是以保護而非開發為主要目的,D錯。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4.解析:第(1)題,一題兩問,一是推測濕地的地貌特點,二是推測濕地的氣候特點。依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緯度高,屬於溫帶氣候,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烏裕爾河在扎龍受阻沒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大片濕地,且面積廣大,積水較淺,可推測該地地勢平坦且開闊。第(2)題,注意要求從降水量與蒸發量數量的變化方面分析。烏裕爾河剛成為內流河時,降水量大於蒸發量,隨著扎龍濕地面積的擴大,蒸發量不斷增大,最終降水量與蒸發量達到相對平衡狀態。第(3)題,一題兩問,一是指出扎龍濕地水中鹽度的變化,二是說明變化原因。烏裕爾河屬於內流河,河水不斷注入濕地,帶來鹽分,同時,水中鹽分會隨著濕地內水分的蒸發而不斷積聚,從而導致濕地水中含鹽量增大。
答案:(1)地勢平坦、開闊。氣候較為乾旱(蒸發能力強)。
(2)降水量基本不變化,蒸發量逐漸增大,二者數量關系由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最終變為降水量等於蒸發量。
(3)變化:水中含鹽量逐漸增加。原因:河水不斷為濕地帶來鹽分(礦物質);隨著濕地水分蒸發,鹽分(礦物質)富集(最終飽和)。
[命題視角]
生態問題的治理
[例1](2014·全國卷Ⅰ·節選)下圖所示區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8級)日數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
(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
(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題,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湖泊周圍沉積,二是冬春季節河流與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題,原因主要從冬春季節氣候乾燥、地表植被稀少、風力大且日數多等方面分析。第(3)題,可從設置方格沙障、阻沙牆、用碎石等覆蓋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區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
(2)冬春季氣候乾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
(3)(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牆(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
[微技巧]生態環境問題的整體分析思路
[押題訓練]
下圖為河南省南陽市某地石漠化景觀,這些石漠化區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岩石大面積裸露,土地生產力衰退。同時由於缺少植被涵養水源,已引發不同程度的乾旱,導致當地農業生產條件惡化,人畜飲水困難。讀圖,回答1~2題。
1.該地區石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質疏鬆②土壤貧瘠③過度墾殖④亂砍濫伐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治理該地區生態問題的對策措施合理的是()
①封山育林、建設草地②修建梯田和灌溉設施③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④發展規模化小麥種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D2.A第1題,由材料可知,該地區石漠化加劇的主要原因是過度墾殖、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③④對。土質疏鬆是黃土高原的特徵,①錯。土壤貧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②錯。故選D。第2題,該地水土流失嚴重,治理該地區生態問題的對策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設草地,①對。實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降低流速,沉積泥沙,減少土壤流失,②對。跨流域調水不能減輕水土流失,③錯。發展小麥種植會加重水土流失,④錯。
生態系統的修復
[例2]艾比湖是准噶爾盆地最大的鹹水湖,湖水較淺。湖中有魚類、蘆葦等動植物資源,蘆葦對湖水有凈化作用。近幾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縮小了1/2,蘆葦大量枯萎,據此回答(1)~(2)題。
(1)結合材料信息推測,艾比湖面積的縮小會使()
A.湖水的含鹽量減小
B.湖中魚類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凈能力減弱
D.湖水蒸發總量增大
(2)為防止艾比湖繼續萎縮,在該湖流域應採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庫,調節徑流
B.退耕還林,保護水源
C.退耕還湖,水產養殖
D.種植蘆葦,改善水質
[解析]第(1)題,艾比湖面積縮小,注入淡水減少,蒸發水分增多,含鹽量增加;水質變壞,湖中魚類密度減小;湖面縮小,湖水蒸發量減小;湖水減少,自凈能力減弱。故選C。第(2)題,湖泊面積萎縮主要是因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應該是退耕還林,保護水源;該地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庫無水可儲存,也不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湖泊面積萎縮與水質無關。故選B。
[答案](1)C(2)B
[微技巧]
湖泊面積變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1)分析湖泊面積變化時間長短。如果是長期的變化(如一萬年以來)則主要考慮自然原因,湖泊萎縮主要是氣候變干,蒸發加強造成的;如果是近幾年、幾十年來的變化,則主要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節變化,一般與季節降水、冰雪融水的季節變化有關。
(2)分析湖泊所在地區。短期內,外流河萎縮一般是圍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積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較好,湖泊淤積減少,退耕還湖的結果。乾旱區內流湖萎縮,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資源利用過度造成的。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湖泊,其面積的增減一般考慮氣溫的變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
[押題訓練]
2017年4月1日,國務院決定在河北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地區設立雄安新區,雄安新區囊括白洋淀整個水域。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白洋淀水位下降,經常處於半乾涸、乾涸狀態。讀白洋淀流域圖,完成1~2題。
1.20世紀80年代中期,白洋淀經常處於半乾涸、乾涸狀態,原因可能是()
A.流域內降水量和蒸發量小
B.農業機械化水平高
C.上游修水庫導致入湖水量減小
D.工農業發達,城市化水平高
2.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保護和恢復白洋淀濕地可採取的措施是()
A.跨流域調水
B.填埋部分河道作為建設用地
C.暫緩開發區域經濟
D.加大第二產業的發展力度
解析:1.C2.A第1題,白洋淀乾涸的原因可以從氣候、降水量、蒸發量、人類活動等方面分析。氣候是一個地區多年天氣的平均狀況,變化不大,因此,20世紀80年代中期,白洋淀經常處於半乾涸、乾涸狀態的原因主要為人為原因。讀圖可知,白洋淀上游的河流建有大量水庫,因此,由於上游水庫大量蓄水,入湖水量減小,導致白洋淀經常處於半乾涸、乾涸狀態,故選C。第2題,隨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可以採取跨流域調水和節約用水等措施保護和恢復白洋淀濕地,A正確;填埋部分河道作為建設用地和加大第二產業的發展力度,會不斷減少濕地的面積,措施不當,B、D錯誤;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應該協調發展,暫緩開發區域經濟來保護濕地不恰當,C錯誤。
[通性通法歸納]
區域生態問題類型多樣,但是解決問題的模式都歸結為「一個根本」「兩類因素」「三種角度」:

⑶ 保護濕地

技進步帶來的各種發現和發明使人類逐漸強大起來。各種交通工具是腳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望遠鏡和顯微鏡是眼睛的延伸,使人類能探測更廣闊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網路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們能相互溝通,地球成了一個地球村。諸如此類的成就不僅代表了科技所達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激光、微波、電視、計算機、網路、核反應堆,這些東西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們充滿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了它們的存在,它們都影響和控制了我們的生活。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
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於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理事蔣正華說,中國是真正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實現了政府承諾的國家,充分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目標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斷改進的。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擺脫貧困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幾乎沒有社會生活的哪個方面,不需要從人口角度加以權衡。
矚目現實,人口過快增長的警鍾確實在鳴響:1830年世界人口還只有10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以後分別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時間,世界人口總數就增加到30億、40億、50億。現在,全球每年凈增人口在8600萬以上,卻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並引發諸如白發浪潮、城市化所產生的各種都市症等社會問題。
20世紀以前,人口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鮮為人知,但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對人口劇增提出了預警性的分析,使人類能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各異,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國際人口科學講壇上的呼籲,而應是各國政府的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民眾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專有名詞。而今,即使是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都很顯著。生育革命,正成為人類跨世紀的選擇。
這場革命的內容當然不僅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就是要通過少生來促進優生優育優教,促進婦女的健康和婦女的解放,促進計劃生育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佔五分之一強。只要簡單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破壞,環境惡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共少出生了3億人,將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將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三年,將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兩年。中國計劃生育,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事關整個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竭嗎?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憂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態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只是在人類出現之後,被人類利用,並給人類帶來效益,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70%以上為廣闊的海洋所覆蓋,陸地面積僅佔29%,約1.5億平方公里。陸地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沙漠、冰川、凍土、不宜開墾的山地和土質極差土地外,只有約30%可以耕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9年統計,全球土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佔全球總面積的1/4,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佔11.29%,草地佔24.58%,森林及林地佔30.98%,其它土地佔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大約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適宜人類飲用的海水佔97%以上,淡水只佔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別被儲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僅佔0.35%,主要蘊藏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儲藏不及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00萬個動植物物種,其中被分類和命名的物種資源約160萬個。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45.01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對全球物質、能量循環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是巨大的基因庫。草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地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將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和重復利用,被稱為非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礦產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的礦物有3300多種,其中有工業意義的1000多種,被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0多個礦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40多種。
此外,海洋既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多種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球資源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資源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資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一種資源的開發,會影響其它相關的資源,一種資源的變遷會誘發其它資源的演變。
二,資源的有限性。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劇減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後果,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
三,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 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蓋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41.9%,北美地區佔17.8%、獨聯體各國及東歐地區佔13.4%、南美洲佔8.6%、亞太地區占 7.1%、西歐佔3.2%。
四,資源系統的演變性。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存在著永恆的矛盾,由於自然界本身的演變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干預,引起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的演變,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資源消耗量的增長;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使資源數量和質量下降。又如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原有類型資源數量和品種增加,同時人類發現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裡,人類開發資源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人類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由地表向地球深層和太空擴展,由陸地向近海和遠洋擴展。現在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產150億噸以上,包括廢石約1000億噸;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公里的物質,農業用水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捕魚量約1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宇宙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配置向國際化和全球性發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
一是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整個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如由於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導致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還有臭氧層的破壞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濫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等,它們的累計效應足以影響全球。如由於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乾旱危害的土地達26億公頃;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的物種絕滅,僅在熱帶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種物種正在消失。
三是點多面廣的工業污染問題。由於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所造成的土質、水質和大氣污染,其累計效應也會影響全球。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入大氣中的廢氣愈來愈多,酸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是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問題。由於地球內部和星球之間的運動所造成的個別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特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其影響經過多級反饋,逐級放大,最終也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 "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 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 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⑷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參考文獻的

環境教育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環境保護事業與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通過學校的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越來越被教育界人士所關注和重視。小學數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有著極強的邏輯性、科學性和知識性,它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教師應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數學課程中的環境因素,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進行環境教育,實現數學課程與環境教育的整合,使學生不僅在數學學科中學到數學知識,而且受到環境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制訂有效目標,更新教育觀念
1、目標是努力和前進的方向
在小學階段,環境教育應注重環保意識的起步培養,教育學生從生活的點滴做起,通過感知、體驗自然培養起樸素的、根深蒂固的環境意識,因此我確立的教育目標是:關心——知識——意識——實踐。具體來說,關心:要深化個人對社會環境問題的關心,並對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識:對社會總體環境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基本的了解,特別是對自己家鄉海洋環境狀況的認識;意識:明確個人對保護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強烈意識;實踐:能為解決個人和社會的環境問題而採取適當的實踐行動,深化對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觀念是教育行動的航標
教師的環境教育觀念須具備以下幾點:
(1)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新課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其實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當然環境教育也不例外。環境教育以人為本,是要全面認識環境教育的價值。它不僅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人,將社會需要的環境道德、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而且要注意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2)確立綜合發展觀念。環境教育的著眼點不僅看學生的環境道德發展,而且要通過環境教育促使全面發展;不只看他一時環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著眼於他長遠的發展。
(3)確立系統教育觀念。我們要把環境教育看作一項系統工程,全方位地實施環境教育。從教育者方面看,學校的每一個教職工都是環境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負起環境教育使命;從環境教育內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內容從低到高,由淺入深,使學生的環境道德水平在不斷提高、深化。
(4)確立自身環保意識。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明確教材中有關環境教育的內容要求,使之具有計劃性;挖掘教材中內在的教育因素,把教育和數學有機結合,使之具有整合性;結合教學實際引入國際國內環保新成就,增加教育信息量,使之具有開放性;制定教案時,考慮到與知識能力同步進行的環保教育,使之具有協調性。
二、有效挖掘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1、環境教育內容瞭然於胸,環境教育契機有效把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並不是提倡每堂課都要進行環境教育,只有適用於環境教育的內容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在數學課堂中有效地滲透環境教育,就要求我們教師細心研究教材內容,對其中的環保內容做到瞭然於胸,這樣才能靈活有效地抓住時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已經開始使用人教版的新課程標准教科書,我經過對這套教材一到七冊中環境因素的收集、整理、分類和研究,我發現每冊教材中都安排了保護生態平衡和熱愛自然的教育內容,現整理如下表:

可進行環保
教育的項目

主要內容


境意識

愛護植物意識

1、學校花壇里有多少盆花?

2、同學們種向日葵,棵數和幼苗葉子數量的計算

3、同學們植樹,求樹的棵數

4、計算草地面積的計算

5、森林裡樹的棵數

6、我國花卉品種的計算

保護動物意識

1、有關動物只數的計算

2、動物壽命的計算

3、動物消滅害蟲數量的計算

4、動物在自然界中玩耍的圖

保護水源意識

1、小貓釣魚

2、動物在水中嬉戲圖

3、計算水中魚的條數

4、桂林山水

保護耕地意識

有關耕地的問題解決

節約能源意識

1、家庭節約用水、用電的問題解決

2、節約用紙的問題解決

環境知識

1、世界上的鳥及動物之最

2、中國部分瀕危和受威脅動物數種

3、植樹節(3月12日)世界環境日(6月25日)

4、世界部分國家首都人均綠地面積(中國8.18,德國50.0)

5、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從建國初期的0.167公頃減至現在的0.08公頃,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60位之後。

6、全球人口、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及各省人口

7、地球陸地、海洋總面積

8、我國每年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筷子達四百五十億雙,需要砍伐二千五百萬棵樹

9、一公頃森林,一年可滯塵約32噸,一天可從地下吸出約85噸水

10、生產2000張賀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樹;據調查,北京市每年聖誕節至春節的賀卡量達3000多萬張,相當於砍伐10年生樹木1萬多棵

環境行為

1、以春遊為背景的解決問題

2、以打掃教室衛生為背景的解決問題

3、以參觀自然博物館為背景的解決問題

4、以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為背景的計算和解決問題

5、以學生收集易拉罐和礦泉水瓶為背景的解決問題

6、以統計方法調查各地降水量、家庭用電用水的解決問題

7、以收集廢電池為內容的計算和數的認識

8、以環保小隊進行環保大行動的計算及解決問題

9、以節約用水為內容的解決問題

10、以節約用紙為主題的實踐活動

以上列舉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關於環境教育的部分內容,其實在教材中還有許多隱形的環境教育的內容,在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2、環境意識培養重中之重,良好環保習慣從小養成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教材中所滲透的環境內容可以分為環境意識、環境知識和環境行為,而環境意識所佔的比例稍大些,這說明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多進行環境意識的培養,良好環境的熏陶,以便幫助學生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新教材圖文並茂,大部分插圖都包含著環境教育內容,如「我們的校園」,讓學生看到校園里整潔、優美的環境,在讓學生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我們周圍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愛護公共設施,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姿多彩,生氣勃勃;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游泳池……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義不容辭的責任。
又如,新教材中呈現了許多動物的圖片,第五冊還出示了中國部分瀕危和受威脅動物數種統計表,從這些數據當中激發了學生保護動物的情感,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上不能只有人類,野生動物滅絕之時,就是我們人類滅亡之日,所以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特別是野生動物,同時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它們瀕臨絕跡,使學生樹立愛護動植物的意識。
3、「解決問題」模式有效應用,節約資源意識逐步滲透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以環境保護為背景的「解決問題」題型所佔的比重較大,這也是因為這種題型表述性強,所包含的信息量大。這說明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注意多結合應用題的教學進行環境教育。在學生當中浪費水和紙張的現象很普遍,通過應用題教學滲透節約意識,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他們誤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通過環境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此外,還可結合應用題教學進行節約用紙以保護森林資源教育、海洋資源、保護耕地、節約能源和控制人口意識的教育。在教學應用題時通過合理改編穿插進一些環保知識:一棵樹一天的氧氣排放量、一個家用水龍頭一天的流水量、近年來二氧化碳的增長量……具體內容表格中已列舉。
4、依據年齡特徵合理安排,環境教育目標分步實施
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經歷著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與其它年齡階段相區別的一些典型的特徵。所以,在進行環境教育時應針對兒童年齡特點採取在不同年級確定不同目標,分步實施環境教育,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級通過滲透,讓學生粗淺地認識和了解保護環境的基本知識,體會大自然的美麗,能自覺地愛護花草樹木,激發美感,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可採用游戲等方法滲透;中年級可結合教學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環境知識,培養較強的環境意識,參與一些愛護和保護環境的簡單實踐活動,可採用數據滲透、編題滲透;對高年級學生,能運用數學知識,對環境進行初步觀測、統計和分析,為解決環境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可採用實踐活動和小課題研究的方法滲透。
三、有效實踐活動,提高環保能力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於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有效的實踐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麼,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提高環保意識,培養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的能力。
1、與環境節日相結合。藉助6月5日世界環境日、3月12日植樹節等紀念日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願望,提高了環保意識,增強了熱愛環境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數學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2、與動手操作相結合。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讓環境教育的內容盡量貼進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使學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如:讓學生了解我們每天產生多少廢物,如何減少廢物;讓學生知道我們產生的廢物哪些是可再利用的,哪些是不可再利用的,可再利用的應反復使用。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留心觀察,善於思考,利用廢棄物製作一些學具,變廢為寶,既提高教學效率,又寓環境教育於數學課中。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拼組》之後,可以在練習拼擺組合圖形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用火柴、廢紙板和舊台歷紙來製作各種圖形並進行拼組;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一些廢棄的各種長方體葯盒、牙膏盒、飲料盒、火柴盒等作為學具使用;在教學《圓柱體體積的認識》時,還可讓學生收集廢棄的圓柱形易拉罐作為學具使用。
3、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在學習《年月日》後,讓學生說出植樹節是幾月幾日,國家為什麼要定3月12日是植樹節,植樹有什麼好處呢?學生回答這些問題以後,再追問學生:「你能說出與環境有關的節日嗎?如果現在你不知道,課後可以查閱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課後學生通過翻查日歷、報紙等知道了與環境有關的節日除了植樹節還有愛鳥周、世界環境日、世界無煙日……。學生通過課外查閱,擴大了知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在教學「統計」後,可以開展調查統計的活動:統計自己家裡今年前四個月的平均用水量、用電量、調查了解本市各區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千米、 調查本市各區人口數。通過觀察現象,調查、收集數據,製成各種環境質量分析的統計圖,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而且環境教育得到了及時地滲透。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自己所居住的小區,了解綠化情況;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環境教育。
保護環境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形勢需要。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立足綠色教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善於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環保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彥先:《淺談中小學環保教育的開放性》,《環境教育》2002第5期總第34期
[2]、李祖超:《現代教育:促進人與社會持續發展的整合》,《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
[3]、王存志:《在中小學進行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4]、莫紅英:《讓「環境教育」進入數學課堂》

⑸ 環境保護論文5000字

摘要:人類在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後,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因此,環境保護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務。
保護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只有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
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
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
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
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
它是源於環境保護的。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
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
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競相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維持較高消費水平的需要。
工業生產雖然增長了幾十倍,但卻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的社會矛盾。
可見經濟要持續發展,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保護好環境是關鍵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而且發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長的消費經濟模式,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
可持續發展是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定律,應用到作為有機整體的人與自然環境系統。
滿足人類需求是社會發展的中心。
要求人類在盡量減少資源消耗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促進可再生資源的增長,使系統內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物質能量的轉化率達到最佳效果,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同時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減少自然的負荷,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良好狀態,成為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2環境功能和環境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
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
也是開發利用的對象。
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生物基本重要條件。
人類從自然地理環境中開採煤、石油、天然氣等,利用土地資源生產穀物,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
因而環境資源的多寡、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
當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供給的能力時,便難以維系和持續發展。
(2)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同時也會有一些一時未能被利用的副產品排入環境,成為廢物。
而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也產生各種廢棄物歸還給周圍自然環境。
當廢物排放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會下降。
(3)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
環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的要求。
清潔的空氣和水是農業生產必需的要素,也是人們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優美舒適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於提高人體素質,更有效地工作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的目的在於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面對諸多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
環境問題是指任何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結構和狀態的變化,產生的原因包括人為、自然兩方面。
其實質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主要包括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大類。
(1)原生環境問題地叫第一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人為因素或很少有人為因素參與。
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後才發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況下發生的,並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
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台風、洪水、乾旱等。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晝做到預防減少損害。
(2)次生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引起的環境問題,也稱第二環境問題。
主要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資源所引起的環境衰退和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
①環境破壞,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
主要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它們導致了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環境破壞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
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濫肆捕殺引起許多動物物種瀕臨滅絕,盲目佔地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因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
②環境污染與干擾,環境污染指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並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性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
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這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環境干擾指的是人類活動所排出的能量進入環境,達到一定程度產生對人類不良的影響。
環境危機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協後代人的生存。
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發送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作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是以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
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時,我們必須要用代際主義的原則來處理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系。
我們不僅要給後人留下一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成熟的經濟發展模式,還要給他們留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環境。
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麼,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於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於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
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
因此,環境危機不能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來解決,承認技術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並不是要否認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局限性,並不是要不論科學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們突破技術決定論的局限,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放在文明轉型和價值重鑄的大背景中來加以思考。
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並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
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
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後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
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
發展不能僅局限於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
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或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的轉折點,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問題。
從全球來看生態環境破壞此環境污染更嚴重。
沖破了就環境的狹隘觀點,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
當代人之間能否公平地分配環境保護的成本與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勵人們的環保行為的制度安排,這直接決定著人與自然和諧這一目標的實現;如果當代人之間尚且不能實現某種最低限度的公正,那麼,我們就很難指望他們會真正關心遙遠後代的利益,因此,當代的集體努力與人人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我們共同的未來》把滿足貧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
這是由於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這是人作為人所享有的基本權利。
貧困是對這種權利的剝奪,它使人作為的價值得不到實現。
同時,貧困與破壞環境往往是互為因果的。
因此,消除貧困,減少貧富差距是實現代內平等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綜上所述,要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保護好環境。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
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
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
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復其正常狀態。
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⑹ 西安漢城遺址有幾萬畝土地為什麼不開發,不耕種

西安漢城遺址,位於西安北二環西段以北的區域。在未央區境內,主要在六村堡街辦和漢城街辦的地界中。佔地面積近36平方公里,東起漢城湖,南起六村堡街辦的馬家寨,西起三橋街辦,北起相家巷沿線。

這塊近萬畝的土地,一直被當地政府保護。企業禁止入駐,建築禁止高建,地面嚴禁深挖,等等有損於遺址保護的項目都是嚴令禁止的。

對於遺址的開發,一直以來政府都在規劃中,並且已逐步小區域在開發中,未央湖,漢城湖,未央宮等景區都已向外開放。目前還有部分景點也在建設中。

土地耕種一直以來,從開始的糧食種植到果樹栽植,土地都在被利用。隨著農村土地結構的調整,漢城遺址內的土地也基本轉型為以 旅遊 ,物流,農資市場等不損壞遺址保護的項目所替代。

在遺址重點區域進行人工修復,增加植被綠化,為市民健身提供場所。

這是未央宮遺址的圖片,不僅環境好,而且遺址保護的也很好。

對題主的問題的回答是:政府一直在規劃開發,這么大的工程也不可能一下就開發完成。目前已有近四十個自然村已經拆遷。鄧六路上的西馬寨、大劉寨、小劉寨、南徐村等都已成為了 歷史 。

對於耕種,在沒有被暫時開發的土地,農民還在耕種著。

歡迎大家去那裡逛逛,景色真不錯。

漢城遺址下面不敢深挖,下面都是遺址!重要的宮殿遺址,武庫遺址等肯定都是重點保護的地方。能種樹的地方都種樹保護起來了。不太重要的地方像北邊區域還是有大量田地是允許耕種的。漢城遺址就在中國范圍來說都是很稀有的,重點是都過了2000多年了。大的遺址區尚存格局未被遭到大的損壞!這也是西安以後重點開發的地方。這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破壞了就永遠失去了!不要糾結少中幾萬畝地的問題,中國已經不是吃不上飯的年代了!我們應該為子孫後代多考慮一些,多給他們留一些老祖宗留下的痕跡……

漢長安城遺址在西安的西北邊,那邊修了一個漢城湖公園,只是在把當時的護城河恢復了出來。漢長安城是西漢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漢長安城的核心區域為漢長安城城址區36平方公里。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內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武庫等,建章宮、未央宮遺址。很多遺址遺跡都裸露與地表之上,好幾座漢代城門遺跡都在,記得有一年從石化大道走進去,裡面都是大棚菜,而路邊隨處可以見漢代的磚和瓦當碎片,在一些很淺的塗層都會有很多漢代痕跡。國家在 歷史 遺跡保護上有固定不允許建設和使用在還沒有被發掘研究之前保存原狀,核心區就有36平方公里的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發掘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是幾代考古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解如同大明宮,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花錢造那麼大一公園裡面沒蓋什麼樓什麼建築,大明宮遺址公園的考古一直還在進行,記得誰說過大明宮起嗎還得一百年才能發掘完。何況漢長安城遺址一座城的考古發現更是久遠。

這是一片被人遺忘掉的好地方。

這是一塊被城市大發展拋棄的「窮」地方。

多年來,悄無聲息地躺著,從不張揚,維持著帝王聖地的庄嚴、肅穆,唯恐被現代文明所踐踏。但是,它卻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恩慧。

人們散步、鍛煉的最佳場所。西安城市快速發展,能在二環附近找到一塊上萬畝的遺址,專供周邊人休閑、鍛煉,難能可貴。

這里的環境很自然,讓人能感受到漫生活節奏。遺址內面積很大,相比較發展很慢。可以說,人工改造和自然各佔一半。人工的部分讓人體驗到秩序、整齊,自然的部分給人以「草長鶯飛」的野趣,渾然天成,相得益彰。

這里「野味」富足,嚴然一座大的菜園子,如苜蓿、灰灰菜、葡公英,構樹須等,讓周邊人盡情地享用。

這里也是花的世界。前多年有名的虞美人,滿足了眾多游完人的眼福,爭相來拍照留念。

……

還好,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在發展的同時,依然保留著生態特色,這是難能可貴的。

1.西安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的開發,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資源以及金錢等資源,這是個比較大的工程,在很短的時間是不會有明顯的效果的。

2.漢城城遺址保護區內已經有很多的村落,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上千年 歷史 已經有很大的規模,一直保護區內還存在一些物流企業農田小商戶等經營單位。

3.漢長安城保護區的范圍佔了西安城區相當大的比例,這么大的區域開發的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不是陝西省政府能拿得出來的,而且漢長安城遺址是國家性質的保護區,其開整體開發,也需要國家相關單位的配合才能實施。

4.西安的城市整體規劃已經基本成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道路規劃納入西安城市規劃還需要比較科學的方案。

5.漢長安遺址內的土地,其實一直都有被利用。比如已經開發的漢城湖,未央宮,一直都有對外開放,其他的村莊都有幾百年的 歷史 大片的土地是當作農田的使用。

嘿嘿,作為我都是漢民族的子孫,該好好的把我們的文化,素質,等等發揚光大,你看人家回民的清真寺,漢族有啥,有幾個人的家譜還能拿出來啊,現在弟兄姐妹都是錘子,一個不認識一個,你看看咱家門口的未央宮把全國各地的人騙來這 旅遊 ,來了啥也沒有,,人家罵的我做為一個西安本地人,臉都紅了

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嚴控建築物 西安圈75平方公里。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范圍總面積達75.02平方公里,保護區內將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規劃范圍分三大部分漢長安城遺址規模巨大,200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正式編制完成規劃范圍包括漢長安城城址區和建章宮、禮制建築遺址區三個部分,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保護中將以漢長安城城址區作為重要保護對象,並對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遺址區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漢長安城城址區規劃范圍為繞城高速公路北段以南、明西、大興路以北、西三環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54.81平方公里。建章宮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西三環路以西、隴海鐵路以北、建章宮西側距建章宮西宮牆約380米的規劃道路以東、豐產路西段以南的區域,總面積9.38平方公里禮制建築遺址區的規劃范圍為大興路以南、豐登北路以西、社稷遺址南圍牆向南350米的東西向平行線以北、阿房路以東的區域,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保護區劃分四個等級規劃中將保護區劃分為重點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分為1類和2類)、遺址景觀協調區四個等級對漢長安城遺址的城牆、城門、城壕、道路、宮殿、官署、禮制建築等漢代遺跡和北朝後期至隋代的宮殿、寺院等遺跡本體進行有效保護,根據本體保存現狀,採取相應的管理和技術保護措施對於保護區內的1類建設控制地帶即屬地下遺址埋藏區和可能埋藏區,現有建築物和構築物近期維持現狀,遠期該區域納入西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保護。如建章宮東半部和禮制建築遺址區部分區域被工廠等單位占壓,目前均維持現狀,但不得再建新的建築。2類建設控制地帶將以保護遺址空間格局及遺址景觀環境為,以綠化為主,嚴格控制建築物的數量和規劃,建築物的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遺址景觀協調區內控制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和密度,保持一定范圍的空地和綠地,建築物的形式、色調應與遺址景觀相協調,形成遺址外圍景觀視覺通道和良好的環境背景。新聞背景漢長安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宏大、沿用時間最長、保存較為完整的統一帝國的古代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 歷史 標志和象徵,是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歷輝煌時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的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 歷史 文化遺產。規劃保護的漢長安城遺址,將成為西安市區內面積最大的生態環境優化區、居民休閑區場所和 旅遊 觀光地,將優化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地上地下文物極其豐富。漢長安城遺址距今有兩千多年的 歷史 ,地下的東西挖出來一個都是寶貝。經歷兩千多年,許多東西在現在已很難見到,幾萬畝土地的探查也很費時日,經過勘查後國家已在逐步開發這片土地。

這個地方大開看有三個城牆裡面大小,考古量很大,現在還不好審批最優開發方案,很可能是又一個大型的遺址公園外加適當的現代 娛樂 文化,或者可能會保護性的復原一些古都建築,估計現在的絲路起點位置可能會改變,向古都靠攏。

漢武大帝巡遊歸來將大興土木建設漢長安城

⑺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可以申請公開嗎

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