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杏花是什麼顏色和形狀
1、杏花的顏色:
其花色又紅又白,花瓣白色或稍帶紅暈,胭脂萬點,花繁姿嬌,占盡春風。
杏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待放時,朵朵艷紅,隨著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到謝落時就成雪白一片。
2、杏花的形狀:
杏花直徑2至3厘米,花梗短,長1至3毫米,被短柔毛。花萼紫綠色,萼筒圓筒形,外面基部被短柔毛。萼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圓鈍,花後反折。
花瓣圓形至倒卵形,白色或帶紅色,具短爪。雄蕊約20至45毫米,稍短於花瓣。子房被短柔毛,花柱稍長或幾與雄蕊等長,下部具柔毛。
杏花的花形與桃花和梅花相仿,含苞時純紅色,開花後顏色逐漸變淡,花落時變成純白色。
(1)杏花吹笛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杏花的象徵意義
在中國,一直以杏象徵幸福。因為杏與幸諧音,表示有幸,杏花是女子可愛的象徵譬喻少女貞潔可愛,古代以杏花為貴,杏諧音幸,合在一起是誇獎男的志趣高潔合乎乾道,女的貞靜端方合乎坤道。
杏花代表的是春意盎然,杏花薄粉輕紅,象徵著春意盎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杏花
B. 求圖:有一個古代的粉色少女在吹笛 子的圖片,很唯美的一張。
這個嗎?不是古風哦
C. 描寫杏花的唯美優美句子有哪些
描寫杏花的唯美優美句子如下:
1、一陣暖風吹過,眼前嬌艷的杏花,開得那麼奢侈,那麼無所顧忌。那幾枝花蕾彷彿也即將開放,絨絨的粉色中少了幾份羞澀,多了一些成熟。
2、杏花樹婀娜多姿的身軀,樹枝上的杏花,彷彿對著他們笑,一朵挨著一朵,溫暖的春風輕輕的吹過,樹上的杏花花瓣便飄了下來,嫩嫩的,粉粉的,像透明是的。花朵們你爭我搶的,開滿著。
3、又一次看到你了,你白色的面龐,粉色的花心,正向我嫣然而笑。是昨夜淚眼朦朧,還是由於相思之情濃濃,你一見我就喜極而泣,淚花卻似相思雨,打濕了我的衣衫,淋濕了我撫摸你的手臂,也浸透了我渴望已久的心田。
4、杏花,春雨,江南喜歡著天青色的迷濛,山水更見奇,那些多姿的百態,在寒冬里攀越了希望的蔥郁。雲水之間,支撐的信念不倒,而這一季的風,便把你明媚的春色,無憐的點潤成新嫁的紅暈。陰霾散,經年裡蘊藏的葉碧,把一切塵憂,染翠!或許,有不願綻放的滄桑在孤獨中沉默,遲放的蘊含,把躲閃在等待中沉默,錯過了花期,枯萎的蕾,也在明媚中落殤。
5、欣然放眼望去,朵朵杏花象一隻只粉蝶兒震翅欲飛,幾枝待開的花蕾亦如嬌羞的女孩般,露出絨絨的粉色。
D. 求古代藍衣女孩吹笛子的古風、唯美圖片
E. 有關描寫女子賞花(杏花)的詩詞,或者是贊美杏花的詩詞。
1.《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譯文: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2.《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3.《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譯文: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呵,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4.《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歲月彷彿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裡當歌來唱。
5.五代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譯文: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我)閑來無事,在花間小徑里逗引池中的鴛鴦,隨手摺下杏花蕊把它輕輕揉碎。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桿上觀看斗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F. 求吹笛子的動漫圖片(男女都可)
永遠的伊蘇6 開始動畫里的一個畫面,個人覺得很適合http://www.falcom.com/ys6/download/wp/ys6_wp8_h.jpg
佐為http://image2.sina.com.cn/dongman/pic/qiannianqihuntengyuanzuowei/
http://www.99bz.com/img/200402/20042313486.jpg
藍龍蓮(雖然他的笛子吹的....呃..還是很帥)
http://i71.photobucket.com/albums/i149/Ran_gx/middle_1145951393.jpg 遠的伊蘇6 開始動畫里的一個畫面,個人覺得很適合http://www.falcom.com/ys6/download/wp/ys6_wp8_h.jpg
http://www.5jia1.com/test/ndata/p_album/1/256/167079/4f/s_0_p_album_bc_0892452001148616762.jpg
順便再回一下LS的
那個是《不思議游戲》裡面的抗宿...
不知名的帥哥
http://i101.photobucket.com/albums/m78/parcivale/sy_el1_s.jpg
貌似就知道這么多...
不知道LZ滿意不
G.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選段: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歲月彷彿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裡當歌來唱。
出處:宋·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詞作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紹興五年(1135)寓居杭州青墩鎮僧舍「無住庵」時,追憶洛中舊游之作。上片憶舊,將南渡前在洛陽午橋庄與豪英聚飲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上片結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歷來評價極高。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使人厲歷如見。
下片撫今,從歡宴豪飲的愉快回憶,到沉重難堪的現實中來。末二句宕開一筆,將深悲苦恨以曠達語出之,把古今萬事都化入午夜漁唱聲中。這首詞疏朗明快,自然渾成,尤以「杏花」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H. 關於夜景橋景色唯美的40句
夜晚經常會出現一些美麗的景色,在看到這些唯美的景色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感嘆和贊美,不如說夜景橋的景色,在這種環境中就是一種意境,會讓我們感到很美好,靜謐等等,你會用什麼句子來形容夜景橋的景色。下面是由勵志的句子網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夜景橋景色唯美的40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1、聽,橋下傳來鳴琴一般淙淙的水聲。它,就是太平橋,一座飽含我童年與親情的橋。
2、夜晚是大橋最美的時候,橋上燈光閃亮,兩岸燈火輝映,五彩繽紛的色彩吧大橋裝點得更耀眼,更奪目。
3、雪似柳絮,像鵝毛,紛紛飄落在小石橋上。看,小石橋猶如白玉雕出的工藝品,使人捨不得從上邊踏過。
4、橋,不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用詩文來贊頌它。
5、那是一座擁有高齡的石拱橋,橫跨在低吟淺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橋也美,橋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圓玉潤了。
6、啊,步月橋,你是南靖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更是南靖人民的驕傲!我希望人們好好愛護它,讓它的美麗永遠駐留在南靖人民的眼裡。
7、小橋橫跨小河兩岸,橋上的石板還略顯濕潤,上面結著墨綠的青苔,細細的露珠散落在上面,清晨的微光盪漾在橋上,如仙歌般的世外桃源。
8、我愛蘆溝橋,不僅是因為它的雄姿,它的古貌,更因為它是七七事變的見證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第一聲怒吼在這里響起,並震撼了整個世界。
9、我看了看橋,橋的兩側是人們行走的街道,中間則是車輛通過的大街。人們說說笑笑的走著,車輛有秩序的跑著,大橋上川流不息,一點不比成都的立交橋遜色。
10、每當我回到故鄉的時候,我都恭恭敬敬地走上石橋。不僅是因為它的神秘、它的誘人、它的鐵骨傲氣,更因為它伴著我的成長、伴著我的希望,伴著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
11、遍布水鄉的古橋長途不一,風格各異,有手板石樑,有拱形環橋,還有踏在橋上後吱吱作響的小大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根據門道的寬度來設定,橋孔一般都是成績單數。
12、我家住在彭州園附近,小的時候,爺爺、奶奶每天都要帶我去公園玩,公園里有很多座橋:石拱橋、水泥拱橋、鋼管拱橋、平橋、木橋、踏木橋,我經常在橋上爬上爬下,非常好玩。
13、學步橋是古城邯鄲十大景觀之一,是邯鄲寶貴的歷史遺產,特別是邯鄲學步這個典故,更是家喻戶曉。現在學步橋已經建成了一個帶狀公園,更成了人們早晚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14、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麗。橋的兩側有石欄,石欄的一側刻著幾個大字。橋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陽光照耀在水面上,閃閃發亮。陽光被河水反射到橋的兩側,那花紋就像按上了水晶。
15、金水橋是一座石拱橋。中間的扶手上,雕有飛龍(龍在當時最為珍貴)上面雕有形態各異的精美圖片。瑰麗多彩的金水橋下的河水像金色的頭發一樣。走在上面給人一種心神氣爽的感覺。
16、大橋給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麗的色彩。然而,轉學、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轉的生活車輪帶走了我的童年和無邪。當我再次走向大橋時,愉悅平靜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點點惆悵的漣漪。
17、我家東面有一座新建的立交橋,它的名字叫安翔橋。這座橋因臨近安翔里而得名,取平安飛翔長空之意。它西接志新路,東與安翔北路相連,是一座連接海淀區和朝陽區的分離式立交橋。
18、在我的家鄉西安不僅有氣勢磅礴的立交橋,還有宏偉的高架橋,小巧玲瓏的拱形小橋,顫顫巍巍的吊橋、竹藤橋他們像紐帶把這座城市連接起來,方便著我們的生活,裝點著我們的環境。
19、立交橋可真像一個迷宮,雖說它像迷宮吧,可還真起了迷宮的作用,可以四通八達,最後可真好笑,人們一下子把江上的橋搬到陸地上了,使交通更流暢,真是相交的立體的美,真像擰麻花的。
20、飛龍橋很雄偉。橋長一百多米,寬十多米。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如果沒有飛龍橋,那我們去飛龍超市購買物品就要繞很大的一個圈。這樣,人們就不用繞那遠遠的路了。
關於夜景橋景色唯美的40句(二)
1、夜色如濃稠的墨硯,深沉得化不開......
2、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3、漸濃,漸濃,雲袖笙歌一舞難休。
4、是誰在夜,撫一曲離合悲歡。是誰在夢,享一世權傾天下。是誰在城,看一世煙花繁華。
5、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6、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7、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8、無人與你重影,一夜無夢,深秋微寒,我守在月光打散的竹林,形單影只的落寞你卻看不到。
9、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10、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1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12、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13、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14、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15、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6、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17、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18、一聲羌管,暮雲愁絕。
19、劍復春秋聽夜雨,風華袖底始忘言。
20、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I. 求有一個古風的白衣少女在吹笛子的圖片,很唯美的一張。
是否有你想要的??
J.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意境欣賞
意境欣賞:「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友人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原文:《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傑。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歲月彷彿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緻。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裡當歌來唱。
(10)杏花吹笛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游,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
其後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後,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並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
上片是追憶洛中舊游。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並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
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
一下子說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閑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於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並不等於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
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雲絢爛之極仍歸於平淡。……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