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的山水和外國的山水給人感覺不一樣
中國的山水和外國國家的山水的確有不一樣的地方。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不論是水墨畫還是實景照片,中國的山水總是具有與外國山水與眾不同的鮮明特點。
首先,地理因素(氣候因素)
緯度不同,氣候有很大差異,造成了山水上面覆蓋的植被景觀有所區別。
西歐國家比如德國,大半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跟中國相比,尤其是和中國南方相比,因為緯度更高,而更為寒冷。因此西歐國家的森林,樹木枝椏和樹干外皮較厚,樹葉冬季凋落更快,變色更快。中國特別是中國南方地區,冬季氣候較暖,樹葉凋落慢,由綠變紅變黃的變色也慢。因此就出現二者植被景觀有所不同,導致中國與外國山水景觀有所不同。比如中國南方,山水景觀還是蒼蒼翠翠,綠意盎然。而德國山水已經紅葉滿山,落葉積路了。
其次,我還覺得還有文化因素。
古老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本質的區別。
中國山與外國山不一樣的,只是因為中國多了黃山、泰山、廬山、華山等。中原及東南部的這些人文山水塑造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精神體驗以及文化格調。
中國文化是一種審美文化,是情感文化。國外(主要指歐洲)更多的是則是一種求真文化、信主文化。
很早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能欣賞山水,寄情於山水,把山水融入文化傳統與民族性塑造當中。而老外就土得多,他們過去畫的是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風景畫很晚才出現。老外們在文學作品也很少出現山水。即便後來出現了,成就也不太高。
總的來說,中國人「看山不是山」,而老外則「看山是山」。
情調不同,感覺也就不一樣。
『貳』 中國古代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異同
1、畫畫主體不同
中國古代山水畫是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
西方風景畫是以風景為題材的繪畫。
2、代表人物不同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代表有展子虔、王維等。
西方風景畫的代表有戈延、雷斯達爾、康斯特布爾等。
3、技法要點不同
山水畫是由風景到作品,從創作到欣賞都有著引人入勝和移情於景的特點,沒有作者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體驗就沒有讀者身臨其境的,體味和感受,作為山水畫家應具備導游的精神,引領觀者一起瀏覽其間,體察其中,為之怡情,為之陶冶,達到情緒的放鬆,心靈的正合。
西方風景畫的空間距離的表現方法是根據形體的透視原理和空氣色彩的透視變化,表現景物之間的遠近層次關系。還可以利用主次、濃淡和虛實加強空間感,在表現手法上有意識地將主要與次要、虛與實結合起來處理。
『叄』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區別是什麼
一、中國藝術追求寫意性,意在表達其神韻,以線條和水墨作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藝術追求寫實性,也就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再現,主要以塊、面、明、暗和色彩為造型手段。
(3)基督教山水風景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這兩種表現相同的對象卻採用不同的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在世界藝術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分別處在兩種不同的文明當中,不管是在東方古老璀璨的歷史和文化中,還是在古希臘及羅馬的巨大藝術成就中,這兩種藝術的審美價值都是人類發展的寶貴遺產。
二者之間的異同的比較,有助於兩種偉大藝術的交流和發展。不管那一種藝術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就以東方藝術的一個代表——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文化的一個支流同樣也是影響巨大的——風景畫進行比較,看看中西方藝術之間的差異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肆』 中國山水畫和國外油彩畫大致相同,為何中國山水畫收藏價值更高
中西方藝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歸納起來主要是:中國藝術追求寫意性,意在表達其神韻,以線條和水墨作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藝術追求寫實性,也就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再現,主要以塊、面、明、暗和色彩為造型手段。
中國畫因為使用的是最富有彈力的毛筆和對筆觸、水分變化反應最為靈敏的宣紙,所以形成了中國畫筆墨不易塑形,筆觸變化無究的特點。同時中國山水畫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筆用「線」造型,用「線」和毛筆的各式各樣的皴擦來塑造各種山石及流水的特性。因此,「線」在中國山水畫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對「線」應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幅山水作品的成功與否。所以想要畫好中國畫並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摸索與練習筆墨和線條,以達到十分嫻熟,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地畫好一幅畫作。因為,每一個畫家對生命的領悟都不一樣,中國畫家把這種對人生的認識與感悟滲透到線條與筆墨之中,最後形成具備自己獨特風格的畫風。
西方繪畫使用的是與中國畫完全不同的油畫筆、油性顏料與畫布,因為工具與表達媒介的差別,就必然導致中西繪畫表現手法的不同。上面說到西方藝術強調寫實性,真實的摹寫對象,而繪畫是二維空間藝術,要想在平面的二維空間中塑造出三維空間來,必須用塊面和明暗來表現對象。所以西方風景畫不同於中國山水畫的「線條」,它用油畫筆和顏料表現形體的塊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藝術家認為,必須通過一個個小的塊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現實事物具有立體感的對象來,因此西方風景畫中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個個的「面」組成的,加之光影與色彩,來增強畫的體積感與真實感。所以我們看到的西方風景畫比中國山水畫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
『伍』 愛爾蘭以前和英國是統一的嗎民俗上各有甚麼風情我很喜歡這兩個地方的!
愛爾蘭以前和英國是統一的,愛爾蘭的民俗和英國的風情分別是:
1、愛爾蘭風情:
愛爾蘭人純朴、熱情,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在家裡、酒館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談是國民慣常的休閑方式。
如洽談公事,需要事先預約。如果應邀到愛爾蘭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或乳酪等都是很合適的禮物。
愛爾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以握手為禮。在與親朋好友相見時,大多以親面頰或貼面頰二、三次來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間的親熱和友好。
與西方大多數國家一樣,愛爾蘭人忌諱「13」和「星期五」,不願他人過問自己的去向、工資、年齡以及婚姻狀況等。愛爾蘭人喜愛綠色,忌用紅白藍色組合。
2、愛爾蘭風情: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和蘇格蘭教堂,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5)基督教山水風景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愛爾蘭的傳統飲食與英國很相似,家庭飲食以馬鈴薯、蔬菜、牛肉類為主,麵包是愛爾蘭人的主食之一。馬鈴薯的烹飪方法豐富,蔬菜的烹飪方式以水煮為主。
由於都柏林靠近海邊,故有很多新鮮的海鮮食品,海鮮類料理也很多。愛爾蘭在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引進了法國、義大利等其它國家的飲食方式,愛爾蘭菜不油膩,很清淡。
一般正餐為土豆、肉類,或生吃或水煮;另外,愛爾蘭人愛吃奶製品、雞蛋、乳酪、牛奶、酸奶、水果等。
愛爾蘭人平時習慣吃英式西餐,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他們特別喜歡吃清燉菜餚,尤為營養價值高的菜品,更為他們所偏愛;樂於喝清湯,喜歡在餐桌上配備多種調味品;同時,他們對中國的蘇菜、粵菜也很喜歡。
『陸』 試比較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不同
1、特點不同:
中國山水畫偏重於意韻與情趣的表達,並不拘泥於客觀對象本質的外貌形態,強調創的主觀情感的融入。
西方風景畫主要注重寫實。
3、創作理念不同:
中國山水畫家深受儒、道、禪的影響使畫家們重「立意」,追求超然於世,林泉高志,提倡不拘於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西方風景畫家對景寫生,畫其所見之景,感覺自然之美。通過仔細觀察,以便科學、直接、形象的再現大自然。在西方畫家看來,藝術之美在於真實。感情則是對真實性的補充。因此,西方的風景畫家追求真實,並盡力再現自然景色。在科學理性精神的引領下,西方風景畫家勇於真誠的表現自然之美。
『柒』 《蒙娜麗莎》怎麼畫出的
《蒙娜麗莎》畫畫過程經過了四個創作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層,是一幅對未知對象的肖像草稿,從輪廓可以看出,有較大的頭、鼻、雙手和較小的嘴唇。
在第二層里,達·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發飾的肖像畫》覆蓋了最初的草稿。
第三層,是1503年創作的《麗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認為這才是蒙娜麗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認為的「另一幅女人的畫像」。畫中的蒙娜麗莎眼睛看向左邊,面帶微笑,這是當時標準的肖像畫模樣。
第四層,是《蒙娜麗莎》油畫作品:臉微微向右轉了過來,就連目光也是向右的。
(7)基督教山水風景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一、人文背景
文藝復興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歐洲源自對基督教統治下中世紀的批判,產生了世俗價值觀念。人的觀念在達·芬奇等藝術家的觀念里居於核心的地位,《蒙娜麗莎》也展現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脫離而存在的意義。
二、草稿背景
在《蒙娜麗莎》創作之前,就有一幅,《艾爾沃斯·蒙娜麗莎》油畫:《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出自達·芬奇,其創作時間遠遠早於《蒙娜麗莎》油畫作品。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繪畫,人物的面色清新紅潤,不沾歲月痕跡,有著與蒙娜麗莎非常相似的長相、服飾、手勢和神秘笑容,只是更為年輕。有專家還曾利用碳定年法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該幅畫創作於15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