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革命詩文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革命詩文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5 19:50:00

『壹』 革命的詩、背景、主題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 願把這牢底坐穿! 我們是天生的叛逆者,我們要把這顛倒的乾坤扭轉! 我們要把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們坐牢了,坐牢又有什麼稀罕? 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 願把這牢底坐穿!
詩歌賞析
《把牢底坐穿》是一首現代詩,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國民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寫下的。半個多世紀來,它已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作者在詩中抒發了革命烈士的壯志豪情,表達了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詩歌中滲透著專一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震撼著讀者,感動著一代代人。他們透過鋼筋水泥的窗戶望向窗外,然而他們精神上卻很滿足,因為他們不放棄希望,堅決與世界與反動勢力抗爭。
詩歌背景簡介
《把牢底坐穿》,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是革命烈士何敬平1948年夏在渣滓洞監獄寫就。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賣,何敬平和劉德惠被特務逮捕,囚禁於渣滓洞監獄。 1949年舊歷正月初一,他和劉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獄中成立「鐵窗詩社」,用戰斗的詩篇和敵人作斗爭。同年秋天,解放大軍節節勝利,進逼西南,為了鼓舞難友們的鬥志,他飽含革命激情寫出《把牢底坐穿》。詩篇氣勢磅礴、壯懷激烈,充滿崇高理想和堅強革命意志,由難友周宗諧譜曲後在獄中傳唱,有力地鼓舞了難友們的鬥志,不屈地進行日益殘酷的獄中斗爭。
作者簡介
何敬平,1918年生於四川省巴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38年春,奔赴延安,中途因被誤解而滯留西安。後考入國民黨部隊,在政治處搞抗日宣傳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何敬平進一步認識到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本質,憤然離開國民黨軍隊返回重慶,並經人介紹,到重慶電力公司工作。 1945年2月,在中共南方局王若飛的直接領導下,重慶電力公司發動了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全市性的爭人權、爭民主的群眾性革命斗爭。何敬平與工友們一起,積極參與了這場斗爭,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6年上半年,中共重慶電力公司地下黨支部成立,何敬平任組織委員。 在1945年2月「胡世合慘案」和反特抗暴運動中,他和劉德惠共同起草《向各產業工友各界同胞們的控訴》的控訴書,向全市人民揭露特務的暴行;他利用「怒吼劇社」與群眾廣泛接觸的機會,大力宣傳事件真相,聲討特務罪行,推動了反特抗暴運動的發展,並在劇社中起到帶頭和骨幹作用。 1946年1月,國共兩黨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代表團代錶王若飛在「滄白堂」召開的民眾大會上發表演講,何敬平不顧危險,跳上講台,用身體擋住了國民黨特務擲向王若飛的石塊、雜物,保護了王若飛的安全。 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賣,他和劉德惠被特務逮捕,囚禁於渣滓洞監獄。1949年舊歷正月初一,他和劉振美、何雪松等20位同志在獄中成立「鐵窗詩社」,用戰斗的詩篇和敵人作斗爭。 同年秋天,解放大軍節節勝利,進逼西南,為了鼓舞難友們的鬥志,他飽含革命激情寫出《把牢底坐穿》。詩篇氣勢磅礴、壯懷激烈,充滿崇高理想和堅強革命意志,由難友周宗諧譜曲後在獄中傳唱,有力地鼓舞了難友們的鬥志,不屈地進行日益殘酷的獄中斗爭。 1949年11月27日,這位年僅31歲的革命詩人和其他同志,一道集體殉難於獄中。紅岩英烈陳列館評論,為了革命,他從沒停止過戰斗。

『貳』 古詩詞背景圖

跪求!!!中學必背古詩詞(帶全文釋義)
• 望月有感
• 求初中學生應背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 有關中國的詩歌 網路知道
查看同主題問題:田園

『叄』 沁園春長沙上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圖,體現了什麼樣的情調與一般舊詩詞里的悲秋情調相比,有何不同

《沁園春·長沙》上闋描繪的是色彩斑斕的秋之壯景,體現了作者闊大的胸襟和卓爾不群的抱負。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而該詞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其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壯闊高遠的深秋境界,引領讀者去感受詞人毛澤東的博大情懷和革命的豪情壯志。

《沁園春·長沙》是近代毛澤東所作,全詞原文如下: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話文意思是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3)革命詩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所作。長沙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地方,長沙也是中國農村革命的發源地,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1911年,毛澤東來到湖南長沙第一師范。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與同學暢談人生國事,毛澤東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這首詩全詞上片即目寫景,下片回憶往事。「獨立寒秋」三句,點明時地,時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筆平平,語氣舒緩,實為下文蓄勢。以「看」字領起的幾句,是一組完整的領字長句,一氣呵成,文勢陡急,吐露出作者對眼前江山美景的極度傾倒。

上片的後三句,通過一「悵」一「問」,則更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這里凝結著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著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下片是寫年輕「百侶」的群體活動,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一個「憶」字,使詞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肆』 革命詩詞大全

1
浩氣山河壯,丹心百卉鮮。
一聲周總理,雙淚落襟前。

2
一夜春風來,萬朵白花開。
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碑。

3
大地春花發,江河分外妍。
總理何處覓,八億埋心間。

4
歲月聚悲思,花環寄哀情。
古今誰無死,民心是豐碑。

5
淚飛江南雨,清明悼總理。
獻上潔白花,心中往事憶。

6
硝煙彌漫月,戎馬度生涯。
跟隨毛主席,足跡遍中華。

7
英名壯中華,浩氣傳千秋。
悲痛化巨瀾,橫掃害人蟲。

8
骨沃中原土,魂入九垓舞。
英靈在人間,長擂鎮妖鼓。

9
初春寒意濃,哀思涌心中。
丹心映山河,碧血染紅旗。

10
總理英靈,民族之魂。
流芳千古,與世長存。
11
屹立千秋,英明永垂。
江河悲嘯,青山樹碑。

12
前赴一人,後繼八億。
繼承遺志,披荊斬棘。

13
披肝瀝膽,鎮妖除邪。
經天緯地,縱捭橫闔。
浩然正氣,光明磊落。
功高德重,名垂史冊。

14
英明扶世,浩氣長存。
骨灰飛撒,壯麗乾坤。
至臻至美,亘古無人。
精神勵我,遺志繼承。

15
正告你們

情明時節,痛悼英烈。千言萬語,欲訴又噎。
哀向總理,淚水縱橫。怒恨國賊,又刮黑風。
正告你們,小小一撮,人民威力,休要看輕。
邀祝英靈,可慰紅心。前赴後繼,馬列必勝。

16
樹碑心中

巨星隕落,山河縞素。總理逝世,舉世悲痛。
七十八年,蓋棺論定。鞠躬盡瘁,中外齊名。
為國為民,屢建奇功。內戰外戰,樹挫頑凶。
忠於領袖,立黨為公。熱愛人民,休戚與共。
嫉惡如仇,憎愛分明。為民表率,平易謙恭。
焚骨撒灰,樹碑心中。人民懷念,青史留名。

17
星殞光猶在,花落香更濃。
灑盡周身血,只為旗更紅。

18
聲譽遍五洲,功績盈四海。
美德人人敬,光輝永長在。

19
人民孺子牛,私利毫不求。
立目千夫指,戰斗永不休。

20
生前為革命,死後尚操心。
骨灰山河撒,祖國萬年春。
21
輝奪日月星,功凌珠峰頂。
萬戶頌忠魂,百代垂英明。

22
骨殖潤國土,英雄上九天。
功績千秋在,無須紙墨傳。

23
無私方敢言,有膽自能察。
舉手縛蒼龍,橫眉對禿鴉。

24
紅心結碩果,碧血澆心花。
揮筆繪宏圖,英名傳天下。

25
歲月聚悲思,花環寄哀情。
古今誰無死,民心是豐碑。

25

京城處處皆白花,風吹熱淚灑萬家。
從今歲歲斷腸日,定是年年一月八。

26
一代風流百代驕,人民革命盡英豪。
國殤今夜八千里,哀動長江上下潮。

27
若將淚水比春江,頃刻東國化水鄉。
生前足跡遍四海,死留英名震華洋。

28
北風悲啼青山愁,江河嗚咽淚泉流。
舉國上下齊哀慟,總理世代記心頭。

29
相逢無語淚先盈,啟齒欲言已失聲。
萬眾一心由衷曲,願將百死換一生。

30
春雨綿綿雲低垂,八億人民心傷悲。
遙看大地九百萬,苦盼偉人英靈歸。
三人十隻眼,陰謀想奪權。
總理英靈在,怒斥反國奸。
八億眼明亮,翻案行不通。
魔怪休猖狂,除妖有英雄。

哀思念總理,誓言動天地。
鬼蜮欲出籠,九天有霹靂。

噴毒枉費心,興妖空拙勞。
看我八億民,皆握斬魔刀。

三千翠柏衛忠魂,緊束戎裝後來人。
熱血已教神州赤,頭顱再換宇宙新。
戰時方顯男兒志,沙場才見赤子心。
丹心誓補前人願,誰懼馬革裹全身。

故園風雨幾經年,大廈撐持靠擎天。
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勛蓋世重河山。
傾城人哭哀聲震,漫地花飛白雪翩。
空有如濤傷心淚,神鷹高逝永不還。

九州何處覓英魂,土有餘香水有神。
心寄故國春依舊,襟懸碧落月無痕。
萬家思愁通世變,一肩霜雪挽浮塵。
跳脫丹青可親炙,清光留取照風雲。

寒春梅花橋,轉眼清明到。
痛憶忠魂心肝碎,
倍情思英豪。碑前見身影,
淚目凝微笑。
赤縣萬里滿悲歌,
更有花圈繞。

莽莽天地間,依依述衷腸。
緬懷總理聲悲切,
萬感窒胸膛。名節存千古,
精血五洲揚。
身與山河共沉浮,
心在萬民上。

清明雨紛紛,哀悼情更深。
誓言千語並一句,
盈淚獻英魂。只要我們在,
偉業與日存。
刀山火海志不渝,
總理請放心。

巨星隕落,
失英傑舉世同悲。
怎堪憶,
披膽瀝血,晨夕叩扉。
炯目如電洞寰宇,
虛幻若谷藏巨微。
創偉業奇勛樹一代,
人心碎。聯亞非,
拓歐美,俾中華,
震聲威。
為國家富強,
日月增輝。
生前山河增異彩,
歿後大地留骨灰。
哭總理為人民心操碎,
誰倫配?

銀花似雪,
堆香榭天哭暫歇。
春日裡,
蒼松不語,祭子悲切。
赤地袒懷承忠骨,
碧天俯首聽哀樂。
誰能忘一九七六年,
清明節。詩如潮,
文瀝血,淚難止,
聲嗚咽。
問中外古今,
敢有二耶?
威容氣概吞魍魎,
遺筆玉花沖霄闕。
憑先烈英魂千古在,
昭日月。

有一副對聯印象比較深:

天堂笑看千萬後來人,

地獄哭煞幾支燭正昏。

清明吶喊

前番悼念,又哄又壓。九十餘日,百人遭抓。
今朝掃墓,變本厲加。言稱「破舊」,用心毒辣。
《文匯》《參考》,舞爪張牙。人民憤怒,後台出馬。
顛倒黑白,誣人造假。姚橋無罪,總理有瑕?
樁樁件件,有目共察。追根尋源,遼海兩家。
篡權野心,一如林家。若其得逞,必擁蘇家。
人民眼亮,爾輩眼瞎。民不畏死,何以懼怕。
猶謝去者,喚起民心。革命新史,由此填發。
吶喊吶喊,喊哪喊哪。浩盪洪流,沖毀廝家。

悼周總理賦

出污泥之珍珠兮,頂青天之巨峰。

投革命於西歐兮,書少年之崢嶸。

救革命於危急兮,發南昌之炮聲。

居魔窟而不懼兮,處險境仍從容。

參軍機之神謀兮,俘百萬之敵兵。

執領袖之韜略兮,馭天下之風雲。

倡五項於德里兮,聚亞非於萬隆。

導世界之潮流兮,逼凶頑於困境。

嗤赫禿於廣眾兮,抗蘇修之欺凌。

抒工農之大義兮,振中華之威風。

結窮朋於患難兮,傳馬列於新興。

定三分於亂世兮,反兩霸之先鋒。

集人類之智慧兮,理萬機定乾坤。

吃創業之大苦兮,歷守業之艱辛。

獻終身於馬列兮,盡赤膽之忠心。

鄙榮華如糞土兮,藐富貴若浮雲。

敞胸懷於宇宙兮,灌兩袖之清風。

積大功於晚年兮,傾心血於人民。

過歷世之奇才兮,超群雄之偉人。

一旦名垂青史兮,牽動億萬紅心。

青山為您流淚兮,江河之您捶胸。

老幼心膽欲碎兮,青壯熱血欲噴!

今天向您宣誓兮,勇承革命業績。

學您毫無私心兮,高舉先輩紅旗。

學您鞠躬盡瘁兮,熱淚化作力量。

學您從容堅定兮,戰斗永不停息。

君不見桃花開罷桃花落,桃花落時雨滂沱。

君不見崇山峻嶺仰天嘯,五洲四海齊嗚咽。

花兒鮮,松柏青,風飄悲歌淚晶瑩。

紀念碑,三百丈,烈士英靈何處尋?

壯志未酬身先去,恨無高士招君魂。

呀!天低雲暗雁徘徊,寒風習習草未生。

悲痛襲來淚滿襟,掩面欲哭卻無聲。

忽覺天旋地轉昏昏然,風聲呼呼響耳邊。

大地緩緩朝下陷,好風送我上九天。

聽得雷聲隱隱電光閃,雲開日出沖霧散。

風展紅旗美如畫,朝霞朵朵映彩虹。

鼓樂陣陣仙人來,光焰萬丈照太空。

雄姿英發來是誰?朝朝暮暮思念人。

手執馬列開山斧,高懸主席指路燈。

清風徐徐拂銀絲,兩鬢斑斑接霜風。

眉含神州千秋雪,笑看山河萬里紅。

二十八年風雨狂,躍馬挺槍擒虎狼。

二十六年天地新,嘔心瀝血繪丹青。

八萬里路雲和月,友誼花開獻人民。

俯首甘為孺子牛,怒向惡狼與毒蟲。

一日三餐粗米飯,布衣尚且帶補丁。

碧海青天耿耿心,眼角又添幾多紋。

追往昔,歲月流,千言萬語梗在喉。

待要張口狂風起,雲遮霧障不得見。

心焦情急倏然醒,方知此身在人間。

放眼望,野茫茫,故鄉又披錦綉裝。

萬綠叢中花枝俏,鶯歌燕舞春意昂。

花天花地未足嘆,咱懷壯志唱英雄。

揮淚繼承總理志,誓將遺願化宏圖。

不盡歌

滴不盡懷念總理悲咽淚,

痛不盡頓足捶胸肝欲碎,

望不盡浩氣貫虹像生輝,

懷不盡耿耿丹心鞠躬瘁,

贊不盡兢兢業業功殊偉,

學不盡瀝血嘔心德高貴,

心往神追。

恨不盡妖魔切齒謗忠骨,

燒不盡革命烈火焚污穢。

啊!恰更似

滔滔黃河揚子水,

波浪滾滾不盡追。

喜看來日開不盡,

開不盡啊,

杜鵑怒放紅遍地,

神州盡朝暉!

天驚一聲雷,地傾絕其維。
頓時九州寂,無語皆淚水。
相告不成聲,欲言淚復垂。
聽時不敢信,信時心已碎。

大鵬暝慧目,悲歌慟九重。
五洲峰巒暗,八億淚眼紅。
丹心酬馬列,功過任說評。
灰撒江河裡,碑樹人心中。

噩耗驚四海,哭聲遍九州。
碑如朔風嘯,哀似寒水流。
天亦為之痛,地亦為之愁。
行路原多難,此去更堪憂。

仿十六字令三首

碑,傲立蒼天真神威。清明日,落在鮮花堆。
碑,迎送傾盆淚雨飛。英靈在,來年更光輝。
碑,刺破青天更雄偉。千萬載,年年春風吹。

浣溪沙

哭別親人淚未消,山精出洞變人妖,裝腔作勢調門高。
有意重研擒鬼法,無心輕信狗皮膏,留神拭淚認花招。

人民高擎照妖鏡

七十八年辨是非,誰人擁戴誰人毀
眾心已隨將星去,神州八億守陵帷。
人民高擎照妖鏡,亂國賊子正窮追。
總理回眸應笑慰,哀聲已化撼天雷。

神州清明大反擊

興風作浪二三月,倒行逆施真卑劣。
怒火難忍要直言,捍衛總理激熱血。
八億天兵沖霄漢,紅心化劍搗鬼穴。
神州清明大反擊,紀念碑前灑碧血.

明春碑下再相逢

察顏觀色查愛恨,心照不宣皆分明。
歷史鮮花譽總理,哪容妖魔一枯根。
氣壓低時話更少,心音更能表真情。
請您牢記一件事,明春碑下再相

『伍』 毛澤東詩詞 採桑子 重陽的歷史背景

背景:《採桑子·重陽》作於1929年的重陽節(10月11日)。毛澤東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前委書記職務,受到輕視和排擠,同時身染瘧疾。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毛澤東在上杭養病,又值重陽,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詞。

出處:現代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

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5)革命詩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整首詞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於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陸』 適合講革命故事的背景音樂

適合講革命故事的背景音樂有《十送紅軍》、《 紅旗飄飄》、《 走進新時代》、《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松花江上》 。

《十送紅軍》

作者:張岳

歌詞: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

樹樹(里格)梧桐,葉落盡,愁緒(里格)萬千,壓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

兩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麥田,麥地(里格)熟了,(介支個)要遠行,

送我兒郎(介支個)去參軍,千難萬險不忘本,平平安安報佳音,

親人啊,待到春時,(介支個)望家看,

三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到拿山,山上(里格)包穀,(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介支個)紅軍種,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搬,

緊緊拉住紅軍手,紅軍啊,灑下的種子,(介支個)紅了天,

四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月光寒,十里(里格)泥濘(介支個)不嫌遠,

秋涼(里格)別忘添衣衫,相見(里格)難哪別亦難,

捧一把山裡土,紅軍啊! 親人(里格)一去(介支個)莫走遠,

五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介支個)江畔站,四方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革命成功,(介支個)早歸鄉,

六送(里格)紅軍(介支個)過了坡,鴻雁(里格)陣陣(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捎書信,鴻雁(里格)飛到天涯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個)革命說,

七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七里灣,灣里(里格)秋高(介支個)片片田,

涼風(里格)陣陣稻穀香,新米(里格)來,人走遠,

魚水情,誼難分,紅軍啊,幾時(里格)盼望(介支個)把圓團,

八送(里格)紅軍,(介支個)八角山, 山下(里格)路上,(介支個)酒一碗,

心兒牽牽(介支個)窮人盼,草鞋雙雙,莫把腳磨穿,

祝願親人打勝仗,紅軍啊,播下的糧種,(介支個)等君還,

九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心象(里格)黃蓮,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紅軍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介支個)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個)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龍(里格)畫鳳,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紅軍啊,這台(里格)名叫(介支個)望紅台。

(6)革命詩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十送紅軍》創作背景;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

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柒』 革命文化的經典詩文

1、《就義詩》夏明翰。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2、《就義詩》楊超。

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3、《贈友人》朱德。

北華收復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

自信揮戈能退日,河山依舊戰旗紅。

7、《七律》秋瑾。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里度春風。

『捌』 關於革命的詩、主題、背景

《囚歌》背景:葉挺被捕入重慶中美合作所,對威脅利誘全然不理,於渣滓洞集中營二號牢房壁上,大書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我的自白書》背景:陳然被國民黨反動派看押在重慶渣滓洞,倍受酷刑,國民黨反動派提出只要他寫一份自白書自動脫離共產黨就放他自由,於是他寫下了這篇我的自白書 。

『玖』 《七律長征》古詩全文翻譯

全文翻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原文:

七律⑴·長征⑵

紅軍不怕遠征難⑶,萬水千山只等閑⑷。

五嶺⑸逶迤⑹騰細浪⑺,烏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雲崖暖⑾,大渡橋⑿橫鐵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軍⒃過後盡開顏⒄。


注釋:

⑴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句,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⑵長征:1934年10月間,中央紅軍主力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作戰略大轉移,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十一省,擊潰了敵人多次的圍追和堵截,戰勝了軍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無數艱險,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⑶難:艱難險阻。

⑷等閑:不怕困難,不可阻止。

⑸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⑺細浪: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是『等閑』之意。」

⑻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雲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⑽金沙:金沙江,指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省宜賓市的一段,雲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紅軍曾強渡雲南省祿勸縣皎平渡渡口。

⑾雲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懸崖峭壁,濺起陣陣霧水,在紅軍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樣。(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暖:被一些學者指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也有學者說意思為直譯後的溫暖。)

⑿大渡橋:指四川省西部瀘定縣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⒀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⒁寒:影射敵人的冷酷與形勢的嚴峻。

⒂岷(mín)山:中國西部大山。位於甘肅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東南走向。西北接西傾山,南與邛崍山相連。包括甘肅南部的迭山,甘肅、四川邊境的摩天嶺。

⒃三軍:作者自註:「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⒄盡開顏:紅軍的長徵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作品簡介: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整體賞析:

《七律·長征》僅用56個字,便高度概括了長征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通過生動典型的事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這首詩的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以直白的語言,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給整首詩奠定了輕松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遠征難」三個字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間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然而面對長征途中的千難萬險,鏗鏘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勇敢頑強,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顯暗示了對圍追堵截的敵軍更是不值一提。「等閑」意思是「輕易;隨便;平常」。「等閑」兩字將困難輕輕一描,呼應了「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蔑視敵人、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藍圖,是「面」的體現。

頷聯承接「千山」,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俯瞰五嶺和烏蒙山這兩個典型的高山峻嶺,以點帶面地描繪了「騰越五座嶺」和「疾跨烏蒙山」兩幅「長征圖」,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像和誇張的寫法,是詩人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騰」和「走」的動態化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既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反襯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頸聯承接「萬水」,詩人還是以點帶面選擇了「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兩幅「長征圖」。奔騰的金沙江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為紅軍的勝利縱情歡唱。橫跨在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沒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令人望而生寒,這兩句寫出了紅軍對水的征服。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斗,在強大敵軍的追擊下,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危急的。紅軍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詩人把寒冷的江水寫得如此溫暖,那是在戰斗勝利後,詩人在江畔流露出的勝利的喜悅。另一處水是大渡河水,紅軍在陰冷的天氣下奪取瀘定橋,瀘定橋的鐵索高懸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閃閃,不由地讓人想起大渡河戰役的慘烈場面。一「暖」一「寒」,對比強烈,既是客觀事實,又是詩人的心理感受。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的喜悅,又表現了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一場惡戰的艱苦激烈,驚心動魄,可見紅軍的英勇無畏。

尾聯描述了長征最後的歷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長征圖」。此聯是對首聯的回應。開頭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更喜」承接紅軍在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來的一條血路,其實,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 「三軍過後盡開顏」,寫出了戰士們的雙重喜悅,一重是戰勝雪山的喜悅,一重是勝利在望的喜悅。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妙。全詩對張牙舞爪、窮凶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拾』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背景資料

課文中的鐵索橋:

特點和位置: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上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 ",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 余噸。

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橋的兩岸有橋台,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築而成。兩個橋台的後面各開有一口深6米的落井,每口井都有生鐵鑄就的地龍樁7根或8根,與橋身平行地插在井底的井壁上。地龍樁下面再橫卧一根鐵鑄卧龍樁,每根重1800斤。

瀘定橋的鐵索就固定在這些卧龍樁上,由橋台和橋樁的重力來共同承受橋的拉力,堅固無比。兩岸的橋台上都建有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官府徵收過橋稅費的場所。

東橋亭內有康熙「御制瀘定橋碑」,記述造橋的始末,西面有康熙帝親自書寫的「瀘定橋」三字碑。東橋亭背後還有觀音閣,登臨其上可俯瞰整個瀘定城。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瀘定橋。

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

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鐵索橋和紅軍長征: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鋒的突擊隊,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敵,紅軍遂過大渡河。瀘定橋自此聞名中外。

(10)革命詩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詩歌全文:

我站在鐵索橋上,

鐵索橋

橋身在輕輕地搖晃。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雲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英雄的紅軍,

曾在這里強渡,

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

勇士們哪,

攀著一根根鐵索,

冒著密密的彈雨,

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啊!

當年激烈戰斗的樓房,

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勇士們灑過鮮血的地方,

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

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

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站在鐵索橋上,

心潮洶涌激盪。

頭上飄過二郎山的雲霧,

腳下滾著大渡河的白浪。

啊!

在這英雄的土地上,

我要高聲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