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花瓷在古代的發展歷程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收藏家們一般都會把元朝的青花瓷跟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生產的青花瓷作為收藏的第一選擇。而且古代使用青花瓷的頻率是非常高的,因為它比較堅硬,不容易損壞,而富裕的人家或者官宦會把青花瓷用作工藝欣賞品來放置裝飾。青花瓷之所以會受歡迎,除了因為它的顏色好看之外,還有青出於南的寓意。
現代社會青花瓷的收藏價值越來越高,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現象跟青花瓷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跟工藝價值,以及審美價值有很大的關系。甚至在一些漢服上也會印出青花的樣式,或者日常使用的碗筷上面也會有青花的影子。由此可以看出青花情結一直延續到至今。
B. 青花瓷瓶怎麼畫
一、第一種方法:可以通過搜索青花瓷的圖片和歷史資料,來掌握青花瓷的樣子,可以進行臨摹。其中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所以可以著重搜索揚州的青花瓷進行臨摹。
二、如果是畫簡筆畫的話,可以通過下面步驟:
1、首先我們在紙上邊畫出一個小點瓶口。
C. 配合《青花瓷》的背景圖片
http://photo5.yupoo.com/20071102/013736_1159976078_gfklzhcv.jpg http://s8.album.sina.com.cn/pic_3/472ff151020018qv http://s9.album.sina.com.cn/pic_3/472ff151020018qw 只有這些,都給樓主.希望你喜歡哦`
D. 青花瓷 的 製作工藝流程 謝謝。
每一件青花瓷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幾十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積的技藝,經歷一筆一劃的精心繪制,即使是相似的內容也每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製作工藝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於排空掉泥料中的氣泡,這樣來使泥料進一步緊致效果。如果少了這一道工序,會容易出現坯體中形有氣泡,如果坯體過於乾燥的話,在燒制的時候容易破裂變形。
E. 青花瓷的創作背景
方文山因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傢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其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當時方文山第一個想到的是青銅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時期開始鑄造的青銅器來做為歌名,以青銅的厚實來象徵愛情的堅貞;以千年斑駁的銅銹來比喻世事的滄桑;以器皿上難解的銘文來闡述誓言的神秘。但剛開始落筆時卻發現周傑倫這首曲的曲調溫柔委婉、淡雅脫俗,以至於其腦海中浮現的全是煙雨江南的畫面。又因當時的青銅器也同時製作成殺敵的兵器,這顯得「青銅器」這三個字太過厚重笨拙,充滿廝殺的硝煙味,於是尚在構思中的歌詞尚未落筆便已放棄。
後來方文山再選定宋朝時曾盛極一時的汝窯瓷,主要是因為它的珍稀度。因為戰亂的關系,與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在我看來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雖有一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但總覺得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用汝窯當歌詞名,但我在收集寫作資料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句「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詞句,觸發其靈感而寫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煙雨」。此話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但後來方文山還是放棄用汝窯當歌名,除了因為它的特性不適用於纏綿悱惻的愛情外,汝窯的名字也稍嫌不夠凄美。幾經轉折,最終歌名才確定用初燒於唐代至今已綿延一千多年為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青花瓷。
當初當方文山確定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歌詞後,沒多久就又順手寫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關鍵詞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因歌詞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方文山倒過來說,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
「惹」這個字在歌詞中的用法是方文山從六祖惠能那句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得到的體會。寫「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句時,方文山先用「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段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後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一段「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以為對仗。因為芭蕉與門環都是靜態的實物,只能被動的等驟雨,等歲月侵蝕後慢慢氧化的銅綠;但人稱代名詞的「我」卻跟芭蕉與門環不一樣,因為「我」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於是我偶然間經過江南小鎮邂逅「惹了」你,並不是被動的等你了,而是主動的去認識你。所以雖然同樣都是用動詞的「惹」,但其主動與被動性卻迥然不同,而且在這段詞里方文山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總之這首歌方文山寫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