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男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不留辮子的。剃發留辮原本是滿族人的風俗。
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沈後,即大規模的強迫漢人剃發留辮。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發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
當時不僅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
因為中國古代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祖訓,所以,剃法留辮實質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
於是,在清朝初期有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理發,比如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
清朝統一中國之後,剃發留辮憑借政權的力量由滿族的風俗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風氣。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發辮。
(1)男童剃辮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滿族留辮的起源:
東北的女真族在明朝初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當時女真族各族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這種情形愈演愈烈,一直持續到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為止。
明萬曆二年(1574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被明軍所殺。1583年,努爾哈赤為報親仇,正式起兵征戰四方,邁出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步伐。
女真人傳說中出過一位傑出的前輩英雄人物,叫作束機能,因其人前額和兩鬢天生禿發,所以被後人稱作禿發束機能。
聰明的努爾哈赤於是束發為辮,一則紀念前輩英豪,有利於人心所向,眾望所歸;二則以此為始,避開了先前各女真貴族的干擾。
順應時代的發展,努爾哈赤於1616年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轄地數千里、臣民數十萬的後金國。
也就在那個時期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政權上下使用滿語滿文;服裝發式亦須一律,婦女不得纏腳,男子皆要剃發留辮。
這樣一來,使原先來自不同地區、制度各異、習俗不一的幾十萬女真、蒙古、漢人,在生產力、生產關系、賦役負擔、國家法令、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等等方面。
大體上達到了同樣的水平,舊有的差異迅速消失,一致性愈益增多,逐漸形成為一個在經濟條件、語言文字、心理狀態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族——滿族。
㈡ 安徽剪辮子的規矩是什麼
一般由舅舅一手操辦,親朋好友要來祝賀,剪辮子之前要放炮,然後由舅舅司儀呼喊所有前來的親友,先由孩子的奶奶開始,依次上前拽辮子,故稱「奶奶拽」。
凡是拽辮子的親友,同時要拿出紅包賀禮,有的扎在孩子的辮子上,有的則交給孩子的父母。最後,辮子由舅舅剪去,剪下的毛頭發要用紅布包好掛在房門的框上,有驅邪之意。
在我國的安徽都有一個習慣:
即在其淮河兩岸都會給男孩子留下辮子,然後待六年之後再讓家裡的舅舅給孩子剃掉。
這個風俗的起源是因為在以前有很多年老的夫妻老年得子,又或者兩口子結婚以後家裡幾代就這么一個兒子,還有可能就是兩夫妻經歷多次懷孕或者流產才得了這一個兒子,所以均會給男孩留下一個辮子以求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而給孩子剃辮子這一件事必須由家裡的舅舅來完成,這樣對於舅舅來說也可以起到旺子的作用。但是舅舅給自己的外甥剃辮子是需要送一頭羊的,以表示吉祥如意,至今這個風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㈢ 男孩留小辮什麼意思
是一種風俗。
男孩子留小辮子的風俗存在已久,叫做「命辮兒」。並且在各地的農村都有流傳,若是孩子小時候體弱多病,就會從胎發開始留一條「命辮」。
一直到五周歲,六周歲或者十二周歲的生日當天剪掉。其寓意就是孩子被「小辮子」栓住病魔搶不去,好養活,能健康順利的長大。
留小辮兒現狀:
留小辮兒是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無法考究,大抵有數百年的時間,演變到現在更是充滿了許多美好的寓意。
村子裡面老人或父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會給孩子留一條「命辮兒」,不過現在來說已經不同以往,也沒有了太多的講究,只是對於孩子疼愛的表現。
㈣ 男生可以扎辮子嗎,我不願意理發
不願意理發,可以留長發、扎辮子,沒有人干涉。不過,你的身份要允許才行,學生,肯定不可以,公務員、不可以,對儀表要求比較嚴格的單位,也不可以。如果你是自由職業者,這就沒有限制了,即使長發披肩,也不會有什麼障礙,只要你自己覺得舒服就可以。現在有一些男生留長發,尤其是技術類專業的男生,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也是長發飄逸。這樣的發型,雖然可以不去理發店,但是,平時的梳理也是個問題,尤其是這個季節,驕陽似火,大汗淋漓,一天洗一洗頭發也許都不夠清爽,如果是做服務行業,面對顧客的崗位,衛生、清潔,就需要清爽的樣子,長發洗頭,費時、費力,還要吹乾,也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我有一個朋友,也是不願意理發,一年只去理發店一次,那就是進伏那一天,去理發店推光頭,然後,就慢慢讓頭發生長,一年後,頭發就是披肩發了,然後,進伏在去推光頭。這也是一種方法啊。
㈤ 安徽剪辮子的規矩是什麼
我國的安徽都有一個習慣,即在其淮河兩岸都會給男孩子留下辮子,然後待六年之後再讓家裡的舅舅給孩子剃掉,這個風俗的起源是因為在以前有很多年老的夫妻老年得子,又或者兩口子結婚以後家裡幾代就這么一個兒子,還有可能就是兩夫妻經歷多次懷孕或者流產才得了這一個兒子,所以均會給男孩留下一個辮子以求孩子平安健康長大。
而給孩子剃辮子這一件事必須由家裡的舅舅來完成,這樣對於舅舅來說也可以起到旺子的作用。但是舅舅給自己的外甥剃辮子是需要送一頭羊的,以表示吉祥如意,至今這個風俗還是保留了下來。
歷史
我們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很多,清朝的男子會把額頭前面的頭發剃掉。當時清軍騎馬打仗,為了不讓頭發遮擋視線,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
而保留腦袋後面的頭發,是為了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方便宿營,把頭發編成辮子的形狀,可以在夜間充當枕頭使用。同時,滿族人還會在頭發上增加一定的發飾,一次來表示地位的高低以及身份的尊卑。在他們看來,這樣是十分有效的方式,值得推廣。
㈥ 男孩剪辮子是哪裡的習俗,具體是怎樣的
小男孩留小辮子的風俗在淮北地區較為流行。
在淮北地區的農村裡面,經常可以見到有些小男孩的後腦勺留著一綹子頭發,有的還還會辮起來,就像女孩子留的小辮子。
過去的剃頭挑子
人們為了保住性命,只好忍辱受屈,留起了小辮子。到了後來,盡管滿清早已經不存在了,但留小辮子的風俗卻沿襲下來。
大家都說,給小男孩留一個小辮子,好領活。
㈦ 北方風俗中的圓辮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圓辮」在皖北這里叫「剃辮子」「剃鴨尾」。叫法上所說不同,實質上是一樣的。
「辮子」「鴨尾巴」是男孩子留的,女孩子留的是「滿發」。有些人家因為疼愛孩子,也有的是怕孩子不好養,就在剃胎發是在腦後勺留一綹子頭發不剃掉,時間一長就長成了一條小辮。
老照片
上面說的「因為疼愛孩子,也有的是怕孩子不好養」也就是從這項政策來的。
㈧ 6周歲要剪辮子賀詞
6周歲要剪辮子賀詞:
1、金鉤掛起銀,請出小官坐明堂。朝中剃宰相,今日又元郎。
2、願孩子健健康康、聰明活潑、人見人愛、前途無量。
3、順利剃頭開財路,從而無病也無晦。
4、今日喜剪發尾,來自喜登高科。
5、從頭開始幸福,一生無憂。
6、剪去三千煩惱絲,從此人生再無憂。
7、希望孩子一直都這樣無憂無慮,生活在快樂當中。
8、將所有煩惱都剔除,只留下快樂和幸福。
9、大師操刀剃貴人,從而無災也無難。
10、願孩子一生順順利利,被周圍人所愛。
11、一剃一生順遂,二剃富貴花開,三剃未來發光。
簡介:
當孩子剃辮子的時候,家裡人都要准備一些祝福語,有猴年送吉祥、寶寶剃龍尾;全家樂悠悠、寶寶長一歲;剃頭開財路,祛病又去晦;寶寶的甜蜜,寶寶的運氣,寶寶的健康,寶寶的快樂,寶寶的心情,寶寶的欣慰,寶寶的順利,寶寶的幸福等,又或者健康成長,人見人愛,聰明活潑等。
當然也可以選擇一些對聯,如上聯今得才子從天降,下聯未來步入清華門,橫批棟梁之材。或者上聯未卜他年大學士,下聯且喜今日小登退科,橫批喜剪鴨尾等。
㈨ 小辮子的意思
小辮子的意思是:小的發辮,今常用以比喻把柄。
引證出處如下:
瞿秋白 《亂彈·水陸道場》:「流氓的小辮子要是給人家抓住了,他立刻會磕頭下跪。」
秦兆陽 《在田野上前進》第二五章:「 張書記 剛來的那天,就抓住了他的小辮子,就著著實實地給了他一下子。」
在這個問題上我不跟她貧,反正我們相互抓小辮子抓習慣了,她怎麼說我都不痛不癢。
雖然囂張跋扈,但也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物,絲毫沒有留下任何給別人抓小辮子的把柄。
我們不抓小辮子,不搞秋後算帳 。
有些人特別喜歡抓小辮子。
做事小心謹慎,不違背良心,就不怕別人來抓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