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世紀英國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
十九世紀是大英帝國由全盛轉向衰敗的時期。
在歐洲,德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使得整個歐洲呈「多極化」趨勢。在亞洲,除了日本的強力崛起之外,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利益也受到其他各列強們的挑戰。到了十九世紀末,美國基本上已經實現了與西方尤其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德國做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強國,成為英國在歐洲地區的一個強力競爭者。日本在亞洲的崛起,對英國在亞洲尤其是在中國的殖民利益產生威脅。
(1)1719年英國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迅速崛起,工黨政府推動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保健署,推動免費醫療及教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
在社會文化領域,撒切爾夫人則致力於抨擊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勞而獲」思想,頌揚傳統的中產階級道德,鼓吹通過努力工作以創造財富,而非追求財富的再分配。
然而撒切爾夫人的政策也使得英國社會出現分裂,尤其是財政緊縮與產業轉型,對於英國的傳統產業造成巨大的沖擊,導致大批工人失業。
B. 英國傳統的貴族小姐夫人們穿的那種裙子叫什麼就像黑執事裡面的貴族小姐服裝那種。
中世紀初期女式服裝為長至腳踝的緊身長衣,兩袖長而窄,外面穿一件寬松長袍,袖短於長衣。長衣領口較寬大,領口衣袖衣縫可有各種裝飾鑲邊。斗篷從頭頂披下來。
10 世紀男服變得更為貼身合體這時女式服裝變得寬大,衣袖加肥加長,頭發蒙在披巾里邊,身體被斗篷蒙起來。她們的內衣很長,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蓋。圓口衣袖,衣服裝飾華麗,很受拜占庭的影響。她們的頭發用一塊面紗蒙起,其端點重於背後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瘦窄,使身體曲線得以突出。並於身後系帶,衣袖逐漸寬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3 世紀男女服裝趨於一致,
14、15 世紀後,歐洲服裝開始有了變化。由於經濟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往來,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服飾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逐時尚,貴族婦女爭奇斗妍,男子不拘禮節;貴族與平民的服裝有了更明顯的不同;衣服式樣變化,衣料品種增多。《巨人傳》載中世紀衣料有綢緞、絲毛混紡、呢絨、大馬士革呢、條呢、金線緞、各種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裝、短裝、襯衫、短披,女人有連衫長裙、晚禮服等。飾物有念珠、指環、鏈條、寶石、鑽石、翡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興。東方服飾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紐扣或寶石,甚至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5 世紀外衣更短,成為不能遮羞的服飾。婦女的袒領晚禮服與男人的短外衣服裝遭到神父的反對。15 世紀宗教改革家楊.胡斯指出「由於女人穿著脖頸大開特開的服裝,所以任何一個人都能直接看到她們閃爍光輝的肌膚直至裸露的半個乳房。」(《羞恥心的文化史》施萊貝爾著三聯書店)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松的長衣腰間系帶,外衣用寬大綵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面,扎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貧民不準穿。
C. 18世紀中期英國背景歷史
1、18世紀英國的殖民發展目標向東方發展,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被開發,印度的擴張一方面因七年戰爭而加大,另一方面由於美國的獨立,東方也成為了新的貨物輸出重心。
由此英國的殖民主義面向了全世界范圍。 由於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在海上的成功,以及美國獨立後對於海洋權利的妥協,使得英國最終成為了長達200年的海上霸主。而正如以後的海權論所認為的'rules the waves, rules the world.『 帝國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2、在國內,工業革命在無形而有序的進行著,工場的工業化使得英國的生產力大為提高,中產階級和相應的文化相對快速的發展。新的工業化城市不斷發展,但沒有受到良好的管制,以至於產生了大量城市化的惡果,而這解決的方式也是在後來才不斷的得出。
3、政治方面,由於新舊貴族和商業資本主義的相互斗爭,使得英國的憲政(沒有實質的憲法)不斷改革,在接連不斷的相互對抗的法案中,雙方勢力產生了相應的均衡,而實質的結果需到威靈頓議會改革案改變賄選造成的不利。
(3)1719年英國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從當時的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主要是統治階級,廣大勞動群眾勞動強度大,生活非常貧困。但資產階級從他們的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份額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這部分工人的條件得到改善。
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通過協調解決勞資糾紛,主張工人組織的活動內容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及其他福利,反對進行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斗爭。
19世紀中葉以後,涌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可作為一個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只吸收熟練工人,排斥非熟練工人參加。它們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因而被稱為「新模範」工會。
D. 幫忙提供一些關於十九世紀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要圖片和文字的形式
工業化過程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從過去的利益關聯體逐漸演變為對立的階級。工業革命中,機械大工業逐漸代替了手工業生產,工人卻由生產的主體淪為機器的附屬品。資本家為謀取最大利潤,總是千方百計增加工時,提高勞動強度,降低工資,甚至僱傭婦女兒童而且給予較低的工資。但是,資本家卻不能給予工人必要的勞動安全保障,勞動環境惡劣,工傷事故不斷,嚴重危害工人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1841年受命調查煤礦工業的皇家委員會提出的報告,使得整個英國感到震驚。報告揭露出煤礦里種種野蠻景象:僱傭婦女和兒童,工時之長達到殘酷的程度,沒有安全設施,衛生條件和道德狀況普遍很差,令人惡心。關於這個報告的討論以及其他工業揭露出來的類似狀況,幾乎立即在英國文學里反映出來,它們分別從道德和美學的觀點出發,不斷地掀起批評工業主義的浪潮。」[5]工業革命以及自由放任主義所帶來的這些負面效應必然要激化勞資矛盾,並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對此,政府本應通過勞動立法進行干預。但是,在工業時代之初的英國,自由放任主義大興其道,認為勞資雙方的契約關系是雙方自願簽訂的、法律不應干涉的關系,在履行契約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也應該自負其責。因此,在當時的英國,盡管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政府的勞動立法進展遲緩,這引起了工人階級的極大不滿。 市場競爭的加劇,還造成了大批窮人,社會出現了不平等和貧窮現象。到19世紀晚期,英國國內有近百萬人失業,急需政府出面予以救濟。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資產階級藐視人權,不把失業工人和窮人當做人來看待,認為貧困是由於「個人懶惰」所致,因而應由「個人負責」[6]。以這樣的思想觀念為指導, 1834年,在工業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政府制定了一部《濟貧法》。這部法律規定,在各地建立濟貧院,凡無生活來源、需要社會救濟者必須進入濟貧院。但是被救濟者在濟貧院內被迫從事繁重體力勞動,裡面的生活條件又極為惡劣。「如果接受救濟的人生活得同自食其力的人一樣好,那麼這種救濟制度就會從根本上使所有人喪失勤奮努力、刻苦自勵的精神,如果真的實施這種制度,那麼作為其補充,就需要一種有組織的強迫勞動制度,來迫使那些沒有自立動機的人像牛馬那樣幹活兒。」[7]可見,這部濟貧法實際上把「救濟窮人」變成了一種「懲治窮人」的手段[8] ,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擺脫濟貧稅負擔和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大量工人失業和貧困對政府和資產階級構成了強大壓力。這一事實迫使政府開始認識到,貧困問題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政府理應承擔起救濟貧困的責任。 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了在經濟領域里出現了無序、惡性競爭,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壟斷及其他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行為。這在當時奉行經濟自由主義哲學的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他們認為,個體的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切經濟事務由市場主體去自我管理和調節;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主張政府應充當「守夜人」的角色。但是自由放任主義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總體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利於政府宏觀目標的實現。工業社會中嚴重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迫使政府改變統治策略,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對政治、經濟、社會事務實行積極的國家干預政策,進行政治和社會變革,否則將危害社會穩定和國家統治。正如德國比較法學家茨威格特指出的那樣,「19世紀的英國其國際地位因為拿破崙的戰敗而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強大,但是國內卻陷入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危機時期。工商業已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擁入城市的工人不斷增加,但議會兩院仍由極其保守的世襲貴族、主教和土地貴族把持著。這時,由於拿破崙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歐洲大陸對英國工業所能提供的出口市場十分有限,因而英國的失業人口猛增,工資下降。而土地所有者卻實行穀物的關稅制,以抑制糧食的廉價進口,這進一步加深了民眾的苦難。飢餓、罷工使英國的進步力量開始認識到,如果想要避免革命,就必須進行政治和社會的改革。」[9]整個19世紀英國的政治、社會和司法改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E. 《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背景有哪些
《傲慢與偏見》的時代背景:
1.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是一個等級較為分明的國家,它的等級結構呈金字塔形,正如列寧所說:「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是不同的。」
英國自14世紀以來,等級結構自上而下分為:國王、貴族、鄉紳、市民、工農,其中貴族包括:國王和王後,以下是公、侯、伯、子、男五爵,貴族統治著社會,因此對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凡的。
2.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受社會風潮影響,與女性獨立相關的話題全部成了禁忌,女權問題很難被提起。社會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領域都被男性把持,女人則被當作智力低下的異類。
父權制度的突出表現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男子可以經商、參軍或者當牧師獲得經濟權利和社會地位,而一般女人只有結婚或當家庭教師或許才會有出路。
3.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自由與平等的渴望,等級的壓迫,性別的歧視已經引起了女性的不滿,在這種條件下簡.奧斯汀,作為受壓迫女性之一,為了抒發內心情感和對社會的不滿,《傲慢與偏見》應運而生。
(5)1719年英國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傲慢與偏見》的作品影響:
《傲慢與偏見》描寫中產階級男女的愛情與婚姻。在奧斯汀之前,18世紀後期的英國小說中有一股女性感情潮流,充滿傷心流淚的感傷情調和為憂郁而憂郁的嗜好。《傲慢與偏見》克服了這種傾向而接近於現代生活。
《傲慢與偏見》作品生動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被英國小說家和戲劇家毛姆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F. 英國新古典主義的背景
英國社會在新古典主義時期充滿了動盪與變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復辟,1665年一場瘟疫,僅在倫敦就奪去了七萬人的生命,而倫敦一場火災摧毀了大片城區,三分之二的市民無家可歸,1689年英國發生了「光榮革命」,清教徒瑪麗公主與她荷蘭裔的丈夫奧蘭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正體。在這一時期,議會與專制君主不斷斗爭,而當時凌駕於議會與政府之上的兩大黨派,托利黨與輝格黨之間的矛盾也層出不窮,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羅馬天主教廷與英國國教及不信奉國教者,還有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之間,也都存在著尖銳的沖突。總之,這一時期是矛盾與價值觀分歧的時期。
而18世紀,英國的國力又得到長足發展。在海外,英國殖民地擴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島,由此產生的不斷增長的殖民地財富與貿易為英國開辟了廣闊市場,原先那種小規模的家庭手工業生產方式便遠遠不夠了。市場不僅需要英國產品,更需要英國標准化的產品。在國內,「圈地運動」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來越少的大地主手中,成千上萬的小農場主與雇農都被趕出家園,成為城市裡的雇傭工人。英國工業革命因此得到了雄厚的基礎一一本國勞動力從家庭中解放出來,以及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資本積累。到18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號稱「世界工廠」,它的產品湧入全球各地的市場。
隨著經濟迅速發展,英國資產階段或曰中產階級也發展壯大了,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多由城市人口組成,比如商人、產業主及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員。工業革命的方興未艾使越來越多的人口加人這一行列。這個階級在當時是進步的,是區別於封建貴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資產階級通過自己的奮斗獲取社會地位,因此他們理解勞動人民的窮困與艱苦。他們信奉自強自立,勞動致富。他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勤奮工作、積累財產。這一切特徵都在當時現實主義小說中有所體現。
英國的十八世紀也同時是啟蒙主義時代,或曰理性時代。啟蒙運動是進步的知識分子運動,興盛於法國,後席捲整個歐洲。這次是15、16世紀文藝復興的延續與發展。運動的宗旨便是用當代哲學與藝術思想的晨光啟迪整個世界。啟蒙主義者贊頌理性、平等與科學。他們主張理性是任何人思想與行動的唯一緣由。他們相信一旦理性成為衡量人類行為與關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與壓迫便都會讓位給「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賦的平等」。為此,他們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這種思想意識為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及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打下了理論基礎。與此同時,啟蒙主義者們還倡導全民普及教育。他們認為人有著局限性、兩面性及不完美性,但人也有能力通過教育來使自己臻於理智,臻於完美,如果人民群眾得到良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類社會則大有希望。其實,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充滿了說教與道德理念,就已經成為大眾教育的良好工具。英國著名的啟蒙主義文學家有約翰·德萊頓、亞歷山大,蒲柏、約瑟夫·艾迪森與理查·斯蒂爾(這兩位是現代散文的先驅〉、喬納森·挪威夫特、丹尼爾·笛福、理查·B·謝立丹、亨利·費爾丁和塞繆爾·約翰遜。
在文學領域,啟蒙主義運動還使人們重新對古典時代的著作產生興趣。這股思潮便是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者們認為所有文學作品都應效仿古希臘羅馬的著作(如荷馬、維吉爾、霍拉斯、奧維德等大家的作品)以及當時法國的經典著作,並且理想的藝術應基於秩序、邏輯、確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礎上,而文學作品的價值應視是否為人文主義服務來定。這就使該時期的作家在創作時尋求表達與措辭上的協調、統一、和諧與典雅,努力使作品喜聞樂見並富於教義。由此一種溫文爾雅、充滿靈性的知識階層文學藝術發展起來。
在幾乎所有的文學形式中,新古典主義者們都設定了創作的規矩與條框:散文必須簡潔、直白、通順、有靈活性;詩歌必須抒情、壯美、有教義、諷喻、富於戲劇性,每一種詩體都有自己的一套創作原則;戲劇則必須用英雄體偶句(抑揚格五音步的押韻雙行詩)寫就;時間、地點、事件三要素必須要遵循;寫作的規矩必須要遵守,而作品中的人物要代表一類人,而不是個性化。
到了18世紀最後幾十年,新古典主義又側重於理性與智慧,文學形式出現叛逆,感傷主義崛起,並在一定的時期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但新古典主義對英國文學史產生過持久的全面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詩歌技巧與古典氣質,如秩序、良好的格式、統一的結構、簡明的語言都成為永恆的文學傳統。
新古典主義時期,或從王朝復辟到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詩歌的古典風格得以興盛,並在德萊頓、蒲泊及詞典編纂家塞繆爾·約翰遜的時代達到巔峰。詩歌的靈性、形式及藝術風格得到重視。嘲弄式英雄史詩、騎士抒情詩、諷喻詩及諷刺短詩是當時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與措辭上的優雅,新古典主義詩歌還富有嚴肅及真誠的語調和不斷的說教。
G.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小說,被譽為他「心中最愛的孩子」,於1849年至1850年逐月分20部出版。這本書採用第一人稱敘述,其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許多生活經歷。狄更斯出生於社會底層,他的祖父和祖母曾長期在克魯勛爵家做僕人。他的父親約翰是海軍軍需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狄更斯12歲時,因為資不抵債,妻子和孩子被帶到馬查爾西債務人監獄和他一起生活。當時,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沃倫布萊克鞋油作坊當童工。他的姐姐范妮比他大兩歲,就讀於皇家音樂學院。他們是這個家庭中僅有的兩個沒有住在監獄里的人。
然而在命運的折磨下,大衛依然美麗善良。她的婆婆貝西小姐生性古怪,但心地溫柔,她幫助大衛上學;安妮文靜聰慧,給大衛一種美好的感覺;辟果提和她的哥哥表示了他們的善意和關心。這樣的兩組人在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狄更斯用大衛·科波菲爾的企業家精神和高尚情操否定了剝削者的唯利是圖和強盜騙子的敲詐勒索。人性的光輝永遠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和力量。
H. 看《唐頓庄園》,需要了解哪些歷史背景
《唐頓庄園》是一部人氣很高的英國時代劇,該劇可以說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縮影,很推薦大家去觀看,而在觀看《唐頓庄園》時,需要了解一定程度的歷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該劇,獲得很好地觀看體驗。
《唐頓庄園》里出現的歷史細節
在六季的《唐頓庄園》里,出現過很多歷史細節,比如英國貴族制的不斷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西班牙流感的爆發、工黨的崛起、美國禁酒令、新舊教徒的矛盾等。
以上就是有關《唐頓庄園》歷史背景的介紹,但其實就算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可以觀看《唐頓庄園》的,不會出現無法理解劇情的情況。
I.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
撒切爾夫人改革的社會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隨著英國兩黨奉行的「巴茨克爾主義「政策逐漸失靈,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滯漲階段,凱恩斯主義失效。
以瑪・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為根治「英國病」開出了另一個處方,就是撒切爾夫人改革。
撤切爾夫人上台後,在經濟上減少國家的干預,增加市場調節。並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在政治上奉行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在撒切爾主義的主宰下,盡管英國付出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以及社區分裂等代價,但英國走出了滯漲階段,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9)1719年英國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撒切爾夫人改革內容:
1、大力推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過把國有企業的股份大量出售給個人和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國營領域等辦法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對英國工會和罷工運動採取強硬政策,以取代過去所採用的協商、談判和妥協方針。
3、一方面堅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另一方面卻又主張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政策。
4、在對待平等問題上,提出「社會不平等天然就是錯誤的或有害的」這一觀點,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義的政策只能創造出一個單一的社會,而且這些政策只能藉助專制力量來推行。
J. 1919年社會背景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
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
(10)1719年英國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919年的歷史大事:
1、5月1日,英國代表將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的決議通知中國代表。中國代表抗議巴黎會議割山東權利給日本。陸征祥密電北京政府,報告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北京國民外交協會議決,如果巴黎和會不能採納中國主張,即請政府撤回代表,並決定於5月7日在中央公園召開國民大會。
2、5月4日,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北京十三所學校的學生三千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主張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3、10月10日,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公布規約,「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