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0 13:06:50

『壹』 台兒庄戰役和百團大戰勝利有什麼異同點

台兒庄戰役:抵禦日軍進攻,保護徐州;作戰地區集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百團大戰:破壞交通線,打破日軍「囚籠」;主動進攻,作戰地域遼闊,規模大。

都取得重大戰果。

(1)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軍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

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瀨谷支隊。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台兒庄戰役:
1、背景: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2、時間:1938年春。

3、指揮者:李宗仁(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4、戰績:

殲敵1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在歷史半個月的激烈而反復的巷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而日軍數據為傷亡11984人。此次戰役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但後來,日軍調集大量兵力圍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廣州、武漢相繼陷落,華北、華中、華南大片領土淪入敵手。

5、意義:

台兒庄戰役的勝利,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鼓舞了抗日軍隊的士氣,用勝利的事實證明了「亡國論」 是沒有根據的。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八路軍的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此次戰役八路軍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中方稱此為「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

1、背景:
(1)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改變侵華政策,以主要兵力進攻抗日根據地,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和瘋狂的「掃盪」。

(2)這一時期,國內投降的傾向日益嚴重。為了打破日軍對根據地的封鎖、克服投降危險,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主動出擊日軍,進行了百團大戰。

2、時間:1940年下半年

(1)指揮:彭德懷

(2)參戰兵力: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40萬

(3)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

(4)地點: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5)結果:擊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1、意義: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

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用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百團大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影響:

百團大戰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局勢的改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聲望提高,中國國民黨以此改變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加強了對共產黨的控制,日軍在此次戰爭失利後,放鬆了對國民黨軍事的進攻,而集中軍事力量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盪」。

關於「百團大戰」的批評:

百團大戰在進行期間,獲得了全國抗日戰線的一致高度評價,「後方的同胞們為此感奮到流淚」,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好評。同時,也引來了一些批評和非議。例如有人提出存在著部分策略上的失誤,一改八路軍的游擊站方針,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軍事實力,引起國民黨反動派更加警戒以及日軍的瘋狂「掃盪」等。

首先應當指出,像任何一場戰役一樣,百團大戰也存在著不少主觀設想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合的失誤,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對這些失誤和錯誤,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團大戰進行過程中,八路軍總部和各作戰部隊就不斷地做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並且在實際戰斗中不斷地調整不恰當的計劃與要求。

其次,由於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了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像。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

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歷史不可能永遠被扭曲,今天的中國人又像百團大戰期間的中國人那樣,對百團大戰及其領導者、指揮者、參戰者和支持者充滿敬意。百團大戰所產生的良好政治影響,無可替代,彌久愈珍。

『貳』 烏爾姆戰役怎麼擊敗奧地利軍隊的

烏爾姆戰役背景是1796年第一次義大利戰爭後,拿破崙率領法軍以非常快的速度擊敗了比自己強大奧地利和皮埃蒙特的聯軍,又在對方戰敗後中無情的追擊,獲得了輝煌的戰果,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八月法國在拿破崙的帶領下,贏得了卡斯蒂利奧內的勝利,同年九月拿破崙再次對失敗的敵軍窮追不舍,也取得了勝利,贏得了巴薩諾戰斗的勝利。1797年法國獲得勝利之後,兩軍在隆冬再次展開戰斗,里沃利在這次戰斗中出色的指揮軍隊實施戰術反擊,使得防禦戰打的非常艱辛,但是仍舊取得了戰斗的桂冠,迫使聯軍再次結盟,共同抵抗強大的法軍,並在奧地利與法國展開了烏爾姆戰役。

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拿破崙在埃及征伐時,雖然埃及的戰術訓練和裝備都遠遠落後與法軍,但是埃及的氣候和地形使法軍很難應付,這並沒有難到拿破崙,他在訓練士兵和戰術上採取了改變,這使他獲得了勝利。但是之後在阿克的錯誤指揮使其遭到失敗。1800年的馬倫哥會戰中,拿破崙再次失敗,這次戰斗的結果更是打破了拿破崙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法國壓迫的敵軍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再次結盟,並在1805年與拿破崙展開烏爾姆戰役,這就是烏爾姆戰役背景。

『叄』 渡江戰役的背景

1、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

2、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3、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

4、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肆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

5、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一、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指揮。

6、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帶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

7、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3)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2、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肆』 抗美援朝第4次戰役輸了還是贏了

贏了。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對「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發起第四次戰役,此役,長達87天,成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戰役。

「聯合國軍」在連遭志願軍和人民軍三次戰役的打擊後,丟失了漢城,敗退到三七線附近地區。經過半個月的時間,「聯合國軍」迅速完成了部署調整和後勤補給,從25日開始,集中16個師3個旅又1個空降團共23萬餘人,從西到東逐步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

(4)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戰役背景

「聯合國軍」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的打擊下,丟失漢城(今首爾),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由此,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對在朝鮮是撤是守,又一次展開爭論,最後仍堅持不退出朝鮮的方針。

為爭取時間,恢復攻勢,挽回其失敗影響,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通過所謂「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時在國內大力擴軍備戰,在戰場上加緊作戰准備,從美國本土和其他地區迅速抽調大批老兵補充在朝鮮的部隊,決心發起大規模進攻,奪回漢城。

『伍』 歷史上有哪些「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呢

那應該就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戰爭了,諸葛孔明奪取隴右的戰略計劃並沒有錯誤,但是卻被馬謖拖了後腿,從而輸了街亭之戰。

提起“三國”我們對於這段歷史可能都不會陌生,耳熟能詳的人物也是數不勝數,如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其中更是被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打動,所以每當看見他六齣祁山無功而返的時候,總是替他默默難過,但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為諸葛亮不懂兵法,還是因為其它原因呢?小編今天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固守街亭當道的戰略確實沒有錯,可惜馬謖違背將令,導致街亭慘敗,於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陸』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圖片

國旗的神聖,以及它象徵的意義,不用言語每個人都懂得。每一次五星紅旗的升起都標示著,國人的驕傲,祖國的風采。

天安門廣場每天早上的升旗儀式,每天都在重復,但是每一次駐足觀看的國人都肅穆庄嚴。每一次中國選手贏得國際性的比賽,也會唱起中國歌,升起五星紅旗,場面激動感人。五星紅旗包含了我們中國人太多的情感了。

它象徵著我們國人的團結,包含著無數革命志士的鮮血,包含著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期待。讓中國的國旗閃耀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是我們中華兒女的自豪與驕傲。

在戰爭時期,我軍勝利後,也總會把紅旗插在我們征服與解放的土地之上。它展示著我們祖國將士的威武與勝利。

其中有一張流傳度特別高,飽含革命情緒的插旗照片,也就是《無名烈士老山插旗》照。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它被很多人應用到描寫戰爭勝利的場景中去。可是,這張照片因為動作張弛幅度過大,卻被懷疑作假。真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件事情。

老山頂峰上的紅旗是誰插上去的,是真的嗎?

這張照片,不光是被一個人質疑,質疑的人很多。說得最多的就是,這是電影里的畫面,是一種藝術效果,不是真實的事情。真實的插旗不可能是這個樣子的。第二個就是拍攝的照片清晰度極高,不像是那個年代的水平。

經過調查,這張照片的確是真實的。這張照片是老山戰役中,前線攝影宣傳者拍攝的。拍的是一個無名紅軍戰士,把紅旗插到老山主峰的寶貴照片。

這張照片引起轟動以後,大家都在尋找這位無名戰士。後來記者詢問采訪了許多當年老山戰役的倖存者,根據他們的當時作戰的方位,還有他們的戰地回憶,來排除、尋找這位無名插旗手。

最後經過多方努力,記者找到了當年負責主攻這個陣地的,2排5班的班長羅仕忠。他看照片後對記者說:照片中的人不是他。但是跟他一起爬上主峰的還有一個人,這人便是和他一起獲得集體二等功的何天華。

記者打聽到何天華在一家地方法院做保安工作,經過仔細查找,終於見到了何天華。記者拿出了照片,何天華看到照片就很堅定地說:照片上的旗手就是我。何天華還拿出了當年的紅色的"立功受獎證書"給記者看。

至於為什麼是這樣的動作,這樣的角度,何天華說:經過戰斗,他們班只有他,跟另外一位戰士羅仕忠率先登上主峰陣地。在戰斗途中,他的手臂跟耳朵都被炸傷,手臂裡面還有彈片,登頂之時已經精疲力竭,他想要把旗子插到主峰之上,要面臨很大的挑戰。

一個是自身力氣太小,一個是目標太過顯眼,很容易成為敵人的活靶子。他把身子傾斜用最大角度,用身體自身的力量用手臂把旗子插了下去。他說他不覺得自己是英雄,為這次戰斗犧牲的戰士有很多,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老山戰役發生的背景,何天華他們經歷了什麼

今天說的老山戰役,它是1884年中國對老山的收復之戰,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其中的一場戰役。老山戰役的勝利,對十年之久的中越戰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據記載,老山戰役原定的開戰時間,因為外交原因推遲了很多,這導致越軍的防禦准備更加的充分。越軍似乎是集結准備了所有的火炮兵力,來轟炸我軍。我軍為了應戰,只能跟越軍拼火葯炮彈。戰場變成了火炮的轟炸場,場面異常慘烈。

據炮手回憶說:他們的炮管已經通紅,炮手也倒下好幾撥人。他們只能用涼水把炮管澆涼,然後接著開炮。一場戰役下來,他們炮彈的消耗量是炮彈運輸隊伍,一個月的炮彈運輸量,簡直是嚇死人。

何天華跟羅仕忠他們所在的,14軍40師118團3營7連2排5班,配屬119團的40師炮團。他們在炮火之下往老山頂上沖鋒。子彈像雨點一樣襲來,他們顧不了那麼多,只是在炮火掩護下,拚命往上沖。最後我軍的炮火支援來了,情況才好轉起來,因為我軍的炮彈更加的精準,密集。

相比之下,越軍好久一發炮彈打來,我們這邊的炮彈像密集的蠅蟲一樣,一波一波地打過去,最後我軍終於取得勝利。

老山戰役是曠日持久的,從84年打到93年,越軍多次反撲。直到我軍攻陷越南諒山這個主要戰略位置之後,越南戰線才算正式的被擊潰。

後來經過國際方面的調節,加上我國開戰目的,只是為了邊境和平、發展國內建設。所以簽訂協議之後,我軍於1993年3月,正式將邊境防禦機制,由戰時防禦調整為正常的守備。從此中越才漸漸地趨於平和。

插旗戰士何天華,現況如何

經過這場戰事,何天華跟羅仕忠都受了傷,部隊給予他們集體二等功的表彰。何天華跟羅仕忠也在那之後選擇退伍。

退伍之後,他們沒有申請任何補貼來解決生活問題。他們說:當兵就應該為祖國做貢獻,他們不願為祖國添負擔。

何天華退伍後,在貴州省烏羅鎮的一個供銷合作社工作,還算是穩定。但是到了94年國家經濟改制。供銷社裁員,他就下崗了。但是生活困難,對於他來說不是什麼難題。最後他在銅仁市法院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一直做到現在。

『柒』 歷史上西夏對北宋的戰役都打贏了為何還簽訂慶歷和議

西夏戰勝了北宋,為什麼還要簽慶歷和議?

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關注一下當時西夏與北宋之間的戰役和慶歷和議的背景。

宋夏之戰的源起

宋仁宗寶應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原本隸屬於宋的藩國夏建國,其首領就是李元昊。

第二年,元昊派遣使臣出使宋並向宋仁宗遞交了一份表章,表章內闡述了他稱帝建國的幾點理由。

其一:他的遠祖為拓跋氏,南北朝時期就曾經建立過北魏,他擁有帝胄的血統。

其二:唐朝後期,曾經為唐朝平定黃巢立過功勛。

其三:夏創立了自己的文字,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套制度,受到周邊小國的擁戴,這些國家都希望李元昊能稱帝。說得自己有點迫不得已的意思,臉皮有點厚。

其四:夏國希望宋能承認他的地位,這樣雙方還能和平共處。這一點明顯已經帶有挑釁的意思了。

三川口的慘狀再次上演。

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張元再次獻計集中十萬兵力兵分兩路攻宋,,一路出劉璠堡,一路出彭陽城,合擊鎮戎軍,然後取渭州一舉定關中。

在定川寨,又是葛懷敏貪功冒進,宋軍再次大敗。所幸的是,西夏軍的另一路遭遇到了原州知州景泰的阻擊,依山列陣的景泰識破了西夏軍的誘敵之計,並派人搜山,西夏軍的千餘名伏兵被宋軍斬殺。

慶歷和議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派賀從勖出使宋,開啟了夏宋和談,次年雙反達成和議。

元昊去帝號,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開放宋夏邊境貿易,宋以歲幣的形式再次以金錢換和平。

在宋夏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中,西夏軍以絕對的優勢取得了勝利,但是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雖然西夏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與宋朝的國力相比,西夏並沒有任何可比性。

夏作為宋遼兩國之外的第三極,發動戰爭的本質無非是為了利益,當戰爭的損耗大於收益之時,議和才是最好的出路。

『捌』 渡江戰役是怎樣打贏的

背景:

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

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

(8)戰役一定贏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戰役總前委在河南商丘張菜園村成立。1949年3月23日,劉伯承司令員在商丘先後起草了《渡江作戰之研究》、《敵前渡河戰術指導》兩本渡江教材後,又下達了《關於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的指導性文件,對實施渡江作戰規定了十項重要的戰術原則,對渡江部隊提出了具體的、詳盡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