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GMAT 考試 哪些參考書比較好
1、TheGMATOfficialGuide(OG)OG是唯一一套官方出版的GMAT備考資料,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實用性,考生在備考階段要充分利用,發揮其真正價值。
考生在使用時要注意學習裡面基本的理論知識和詳細的解題方法,既能夠作為考前的入門指導也可用於備考後期的查漏補缺。但考生同時也要注意,千萬不要過度依賴OG上的考試策略技巧,考生在OG之外也要多應用一下別的備考資料,找到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2、ManhattanManhattan是美國一個類似XDF的教育輔導機構,網上常常直接用於指代它所出版的一系列GMAT復習資料。其備考資料在GMAT備考計劃中使用廣泛,考生多用來進行強化練習或鞏固提升。
Manhattan的書籍內容多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編寫,前半部分主要對各個單項進行理論知識的介紹,後半部分則著重強化練習,並帶有詳細的題目解析,旨在幫助考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含義,提升GMAT閱讀的做題水平,是除OG以外非常優秀的備考資料。
㈡ GMAT考試是不是很難要報班嗎
比較難,GMAT是用英語考察邏輯、數學、寫作、語文(英語語文)、閱讀等的考試,相當於北美版的中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但也沒那可怕。
報名參加GMAT培訓班的費用比獨立學習要高,一般來說,報名上課可能要花近萬元,當然,這些錢換來的是比較完整合理的學習安排和計劃。
自學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自控能力,一些考生在准備考試之初就雄心勃勃,例如,每天要背誦許多單詞,練習幾套練習幾個小時,但幾天後他們就開始放鬆了。
GMAT考試最多隻能提前半年報名,在北京、上海和廣州有很多考試。基本上提前一個半月,也可以申請,甚至提前兩周。
㈢ 有哪些 GMAT 復習材料值得推薦
gmat考試備考材料推薦:
1. Business Insider
BusinessInsider是美國知名的科技博客、數字媒體創業公司、在線新聞平台。是一家關注IT和創業的重量級博客媒體。
BusinessInsider的報道非常廣泛。文章范圍包括IT技術、產品、趨勢、業內動態以及各個領域的新聞事件等,相比報紙、雜志來說,Business
Insider可以稱得上是「新媒體」,影響力基本都在線上;它的消息隨時更新,速度更快;它說故事的手法也與傳統媒體不一樣;互動性更強。
BusinessInsider作為一家新媒體,對新聞的報道方式也與傳統媒體有所不同。它的創始人Henry
Blodet分享道,他們用多張大幅的圖片,配以一定的說明文字,來呈現一篇報道。
Business
Insider上資訊對於商學院學生來說十分有用,尤其對於那些在IT技術及金融領域方面的專業的同學。對畢業後想創業的商學院同學來說,它也是一個把握創業風潮的好資訊來源。
2. Wall Street Oasis 華爾街綠洲
對 於學金融相關專業的同學,Wall Street
Oasis是你最需要光顧的網站,這是美國最大的金融從業者的社區,每日有大量業內人士分享的職業及行業經驗。對於留學生來說,華爾街綠洲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於裡面有很多已經入職華爾街頂級投行的人分享的面試申請經驗以及筆試聯系題。建議金融相關領域的同學從大二開始就要持續關注和閱讀了。
3.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簡稱HBR)創建於1922年,是哈佛商學院的標志性雜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於改進管理實踐。發展90年後,HBR已經成為先進
管理理念的發源地,致力於給全世界的專業人士提供縝密的管理見解和最好的管理實踐,並對他們及其機構產生積極的影響。HBR提供的商業案例更適合想從事管理和咨詢領域的同學的發展。HBR的網站如今也是商科管理類專業學生最喜歡登陸的網上平台。
4. Investopedia
Investopedia是Valueclick
Brands旗下的金融教育網站。網站得名於Invest(投資)+encyclopedia(網路),它是目前最大的國際性金融教育網站之一。網站由科里·詹森和科里·瓦格納在1999年
六月創建。與其他金融資訊類網站不一樣的一點是,Investopedia提供的網路功能更適合還處於學習和探索階段的本科學生去了解金融領域的知識。到目前為止,Investopedia收錄的詞條已經基本涵蓋了一名本科金融學生所需要了解到的所有金融知識。
GMAT閱讀課外教材書單一覽
下面給出GMAT考試專家的推薦書單:
1. 商業類
因為GMAT考試本身是為商科院校研究生MBA項目為制定的,因此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上,出現最多的就是涉及商業類Business的文章。而對於這類文章,一般最為推薦大家看的原版材料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以及《經濟學人》雜志,前者是日刊,後者為周刊。而對商業相關基礎知識比較缺乏了解的考生,也可以通過閱讀Bloomberg
Businessweek來進行基本信息的科普學習。除此之外,大家還可以看一些入門級別的基本商業書籍,比如Yoram Bauman所著的Cartoon
Introctions to Micro and Macroeconomics.
2. 自然科學&生物學
除了商業類文章外,GMAT閱讀中出現頻率第二高的文章,往往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生物學領域的內容。因此,對於此類內容最佳的教材,就是著名的科學類讀物《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假如考生缺乏相關的知識基礎,通過閱讀《科學美國人》,大家能夠更好地熟悉這類文章的內容和風格,與GMAT閱讀形成更為熟悉地閱讀體驗關系,之後在閱讀GMAT文章中的自然科學和生物學內容時,就不會因為太過生疏而無法理解文章含義。
3. 社會學
社會學涵蓋的范圍較廣,在GMAT閱讀中也比較常見,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原版雜志都沒有太過高端學術化,類似《華爾街日報》或《科學美國人》這樣針對性較強,能夠匹配GMAT閱讀水準的文章。所以名師推薦只能夠給出一些比較零碎的文章來源,比如《紐約時報》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涉及到社會學的學術類專業文章,大家可以拿來讀一下;或者Sundays
NYT Book Review假如有刊登關於社會學的新書書評類文章,同樣也推薦同學們進行閱讀。另外,New Yorker和Atlantic
Monthly中有一些文章,擁有較高的寫作質量,雖然從內容題材來說跟GMAT可能不太掛鉤,但從提升閱讀能力的角度來說,還是非常值得大家閱覽學習的。
㈣ 手機bilibili怎麼剪輯視頻
嗶哩嗶哩視頻剪輯官方軟體是必剪,一般要下載必剪之後才能剪輯視頻
主頁面
進入剪輯挑選視頻素材即可開始剪輯,裡面也有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特效,如年初頻頻見的「To be continued」。
講了那麼多,bilibili不意思一下?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awa
㈤ 為什麼美國的摔跤帶些表演成分
當然是假啦,你認為人可受那攻擊嗎?看他們拳擊比賽,拳擊手只被重拳一擊已暈倒,但摔角手任打、摔眼、折腰之後;還擊力尚非常強,假的啊!
年輕跤手要想成為職業摔跤選手必須經過兩個階段。首先,他要投身於職業摔跤聯盟主辦的訓練營,接受正規而嚴格的訓練。在乎均十周時間內,他們要學會摔跤基本功、假摔和擒拿術等專業技術。大約有2/3的人被淘汰。一旦他的表現達到要求,即可進行下一階段更為復雜的培訓。他們必須學會通過各種手段取悅觀眾,以爭取自己在這一領域中的一席之地。通常的策略是以老帶新,但更注重新手個人潛能的發掘。最終10%的人獲取了從業資格,而只有少數幾人成為明星;並獲得大筆收入。除了個人技術,處理好人際關系也是他們的必修課。另外,傷病也是困擾他們能否繼續上崗的決定因素。
美國的職業摔跤
2004-9-23 13:58:00 王開文 《體育文化導刊》2004年第2期
聚光燈下,一個個貌似金剛的彪形大漢分頭登場。他們手執話筒相互公開指責、攻擊和謾罵。一番唇槍舌戰之後,便先後跳上擂台大打出手。推拉跌絆不足以發泄心頭的憤恨,踢打摔拿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於是,更加惡毒的招數便派上了用場,抓發揪耳,肘頂膝擊,頭撞牙咬,砸背襲陰,鎖喉擊頸,有意將對手扯向護欄,待其被護繩反彈回來,再奮力將之揮倒。這時,要麼雙手將其舉起,頭向下灌摔至地,要麼爬上護欄飛身跳下,肘砸對方軀干,或者將之扔出場外。一對一的較量,一對二的頗拼,一對三的惡戰以及多人間的群體混斗,時而妙齡女郎突如其來作起幫凶。他們從場上打到場下,從前台打到後台,從場內打到場外。徒手搏擊尚不能了結恩怨,乾脆揮械上陣,吉他、藤竹、棒球桿,撬杠、鐵錘、鋼管椅無所不用。整個打鬥過程漫無章法,隨心所欲。不倫不類的表演像是作戲,又像是游戲——天啊!這就是所謂的美國職業摔跤?
美國職業摔跤演化成這樣一種模式,自然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根源。早在美國移民時代,西方社會各種不同風格的拳擊和摔跤形式流向美洲大陸。古希臘綜合性徒手格鬥術、古典式摔跤、英國式摔跤、義大利式摔跤以及猶太式摔跤,隨著移民潮的到來而形成了一種時尚。因為那時拳擊和摔跤是人們最主要的運動形式和交流手段。然而,統治者卻制定了嚴厲的法律,把拳擊打人非法領域,又把摔跤搬進了劇院。這有助於我們去理解為什麼美國職業拳擊是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而美國職業摔跤又感染了戲劇色彩。
17、18世紀體育運動逐漸趨向於職業化,紐約的新聞媒體格旗吶喊,對職業摔跤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吸引了大批甘掏腰包的觀眾。金錢的誘惑促使他們展開了更大了范圍的巡迴演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擒拿技法被職業摔跤所採納。一戰之前,跤迷逐漸接受了跤手們滑稽的舉動和可笑的表現。在西部摔跤聖地舊金山,接力賽代替了傳統的比賽模式,快節奏的接觸扭轉了僵持局面。木製結構搭建的跤台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良好的視覺范圍,而且給予跤手以更多的保護,並為特技的設計創造了條件。直到20世紀初期,職業跤手還沒有通過戲劇的手法取悅觀眾,但他們學會了運用戲劇手法賺錢的技巧。職業跤手的退化使得這項運動變成了例行公事的「游戲」。
電子科技時代的職業摔膠與廣播電台的合作有如隔靴搔癢,顯得無足輕重,因為—項聲情並茂的活動僅靠口頭傳播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弊病,任憑資深的解說員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將摔跤活動中的一招一式和激烈緊張的比賽過程表述得淋漓盡致。即便如此,大多數聽眾也會有一種不知所雲的感覺。除非親臨現場,那種情景交融的每一時刻都會讓人報以激情,而不只是在結果產生的剎那間才有歡呼。然而,電視的問世不可替代地彌補丁這一缺憾,職業摔跤經紀人也成了運用這一新科技的先鋒,人們足不出戶就可領賂到職業摔跤的無窮魅力。
起初,電視台每逢周末有條不紊定期播出職業摔跤節目,人們總是聚集在電視機前共同欣賞。這也激發了跤手們的表現欲,使其在演出水平、藝術才能和特技設計方面不斷努力。可到了20世紀印年代,摔跤表演從黃金時段的節目表中逐漸消失了。電視一旦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人們也就對習以為常的電視節目麻木不仁了。同時,人們對每周可以預料的比賽結果也普遍感到厭倦。摔跤節目籌辦人很快適應了電視這一新的現實性,他們意識到若不經常性地現場直播摔跤比賽,這一電視節目很難維持長久。
連續20多年,職業揮缺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收視率,這不能不歸功於電視工作者們所採取的各種技術手段和市場行為,使之不斷適應觀眾的胃口,以引導他們的興趣。熱心的觀眾沒有性別的區分,也不僅限於成年人,而青少年更是值得培養和開發的對象。他們把職業摔跤節目做得像現實中的童話,這種推銷手段實在令人嘆服。1998年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在被提及的17項體育節目收祖率中,職業足球以印%的比重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觀眾,滑雪、游泳有4%的觀眾,田徑只有2%的觀眾,而職業摔跤擁有12%的觀眾,僅次於16%觀眾的高爾夫球觀眾。顯然,職業摔跤每周2—3小時的現場直播已成為特殊形式的電視節目。
電視媒體的推動使一些地城性的比賽擴大至全國,原來喬治亞州的摔跤爭霸賽一下子更名為「世界膠王爭霸賽」。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加盟又為職業揮跤的發展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報紙對職業摔跤的宣傳力度遠不及體育期刊,而新聞界對職業揮較的忽視與官方保守者和有人將其視為裝腔作勢的「鬼把戲」,或斥之為「運動暴力」。然而,職業摔墳作為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各項運動中是最為實際的。作為一種運動消遣,這里沒有毒品和賭博丑聞,也沒有契約和爭吵。至少有7種關於職業摔跤的月刊趨於類同,它們像炒作電影明星、歌星那樣對墳手大肆宣傳,版面涉及明星們的私生活、跤場恩怨和懷舊情節以及追星族生活、職業摔跤俱樂部等方面的內容,各種角度的攝影則增強了視覺效應。有些職業摔跤雜志還在顯著位置刊登女性摔跤的文章和照片,甚至帶有色情傾向,這也是女性摔跤在美國的許多州里被禁止的原因。而真正關於職業摔跤方面的書籍卻像大多數純粹的運動項目一樣無人問津。出版商也在追隨運動勇士和傳奇新聞中謀取利益。
20世紀初,頂尖職業摔跤高手的年收入高達50萬美金。一些年輕人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成為職業摔跤手,他們最初的動機顯然是為了「錢」。而一項體育運動一旦失去了它的純潔性,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那麼必然付出取悅觀眾的代價。
大多數職業摔跤選手都是從有過輝煌歷史的訓練有素的各項運動員中招募來的,他們中有的是前足球明星、曲棍球高手、籃球健將、奧運摔跤冠軍或者舉重力士。一些具有運動素養和表演才能的人也會被選中,並且有可能得到大筆酬金。他們中的成員有很多父子、叔侄、兄弟或姐妹搭擋。他們一般從40歲干到50歲,很少人能堅持到60歲。這一切都取決於他們的表演天賦、藝術才能和體能狀況。當然,一些身材奇異、行為古怪的人也被招聘,像保儒人、畸形兒、大力士或放血狂之類的人物,以其充當明星們的陪襯。
難以計數在某一特定時期究竟有多少名活跤於職業膠壇的跤手。每年高達五千萬美元的門票收入,使得職業摔跤成為美國觀眾最喜愛的第三大娛樂運動。組織者還在出場費中設立了大量的獎項。從職業摔跤的前景來看,估計全國大約會有500個固定的表演場所。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跤手每天都會出場。一些二三流的跤手經常去加勒比地區、日本、南太平洋地區和歐洲表演。所有這些因素使從業者人數超過2000。
年輕跤手要想成為職業摔跤選手必須經過兩個階段。首先,他要投身於職業摔跤聯盟主辦的訓練營,接受正規而嚴格的訓練。在乎均十周時間內,他們要學會摔跤基本功、假摔和擒拿術等專業技術。大約有2/3的人被淘汰。一旦他的表現達到要求,即可進行下一階段更為復雜的培訓。他們必須學會通過各種手段取悅觀眾,以爭取自己在這一領域中的一席之地。通常的策略是以老帶新,但更注重新手個人潛能的發掘。最終10%的人獲取了從業資格,而只有少數幾人成為明星;並獲得大筆收入。除了個人技術,處理好人際關系也是他們的必修課。另外,傷病也是困擾他們能否繼續上崗的決定因素。
美國職業摔跤主要有美國摔政協會(AwA)、全國摔跤聯盟(NwA)和世界摔跤聯盟(wPF)三大組織機構,均壯大於20世紀30年代地區性的比賽。組織的性質是由法人集團、信息、財政、經營和工作人員決定的。墳手們時常抱怨他們好吃懶做,缺乏想像力。他們只管與跤手簽約,卻不顧跤手的個人利益和發展前邊,在造就人才和擴展技術風格方面更無新意。初級跤手每周可能有3-6場表演機會,中級和高級跤手或許有8—10場,他們的收入雖有差距但並不固定。
職業摔跤為人們發泄和放縱失意提供了可能,而為了獲得商業成功,博得觀眾的歡欣,職業跤手們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盡管表演過程充滿了虛假的成分,有些演員的雙耳還是被打成了菊花狀,而或變聾、肋骨折斷、鼻樑塌陷、跟腱撕裂屢見不鮮。毫無疑問,他們已成為美國人祟尚「暴力」和「流血」的犧牲品。
職業摔跤的執導者們為贏得觀眾的青睞更是煞費苦心。例如,一位想保住冠軍頭銜的傢伙,開動鏟車鏟起一個巨大的木箱進入競技場。鏟車在賽場邊緣急停,他罵了幾句,打開箱子。突然,從箱子裡面跳出5名俊俏的摔跤女郎,每人向他獻上一束玫瑰。接著,她們一起跳上拳台瘋狂地將他的挑戰者打得一敗塗地。諸如此類的場景設計出奇制勝,不一而足。顯然,其中融入了喜劇、小品和寓言的手段以及道德的觀念。 盡管打鬥過程戲劇化地演繹出人生百態,但人們還是能搞清「英雄」與「惡棍」的區別。場景安排、演員服裝和武打設計都經過精心策劃,以符合劇情的變化要求。人物角色並非一成不變,英雄失足淪陷,惡棍棄惡從善,情節跌宕起伏、撲朔迷離,而其素材則博採東西方文化中的傳奇故事。傳統與現實的隔膜、歷史與未來的融合都會在激烈的行為交流和感情碰撞中找尋各自的答案。
為獲得金腰帶、保住桂冠或獲取更多的金錢,他們都不借一切代價展開較量。「英雄」與「惡棍」的化身描繪著「正義」與「邪惡」的抗爭以及「善善抗衡」、「惡惡鬥狠」。頑固的黨徒、放盪的牛仔、刻薄的奴隸主、刁鑽的銀行家、煽狂的播滾崩克、投機倒把的奸商、吸血鬼般的經紀人、臭名昭著的罪犯都是他們著意模仿和刻畫的對象。他們肆意謾罵對手、攻擊裁判、要挾評論員,而「英雄」扮演的也不僅僅是「清道夫」的角色。
跤迷對跤手們的「雜技」表演早巳習以為常,也沒有明確的好壞之分。他們依靠個人的道德標准、價值觀念和體育精神衡量跤手的功過,選擇優勝。當然,這種法則並非一成不變。因為往往在看似公平的氛圍里卻掩蓋了事實。但違反比賽規則和生活准則通常是「惡棍」的特徵,而「英雄」不完全就是那麼循規蹈短,他們時常也會採用「以毒攻毒」的策略。
審視美國職業摔跤,它那象徵性的活動不在於其本身的意義及簡潔的院響,而是它所表達意義的一種形式。其直觀的娛樂性較強,而其魅力是對觀眾的情感而非心理施加影響。因此,它被視為一種藝術,而不僅是一項體育。表演者是運動員,但最終並非依靠他們的運動技能而取勝,盡管這種技能很重要。實際上,他們只有依靠個人的藝術天賦才能獲得成功。
然而,職業摔跤表演中的一些現象是不真實的,包括拳擊在內的眾多武打技法被引用過來,而跤手閻的激烈爭斗,只是為了喚起人們心目中的真實感。有人被打得頭破血流,那是道具的結果;飛濺的汗水或許是唾液;重踩地面的「震腳」是為了避免給對手造成嚴重損傷的後果,而觀眾要尋求的正是介於似與非似之間的錯覺或幻覺所帶來的刺激。一旦場上的表演「失重」,他們便會起鬨,並且美國人一向有為處於劣勢者或落後者喝彩的傳統,如果局勢的轉變恰如其分,他們將會接受角色的轉變。只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們是不會過於計較其所採取手段或方式的。生動滑稽或近似荒唐的形體表現,展示著真才實學總是代表勝利,而欺騙終究要失敗。生活中充滿了矛盾、敵意和邪惡,但毅力和奉獻一定能夠戰勝欺騙和狡詐。
職業摔跤是美國社會文化危機的產物,它同時具備了體育和戲劇的特徵而定位於真實體育與真實戲劇之間。觀眾會像體育迷那樣有著非常槽緒化的反應,也會像戲迷那樣有著比較理智的反應。盡管有人對之冷嘲熱諷,甚至視其為「怪胎」,但其仍不失為體育運動中最為可取的和精心設計的偽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