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是什麼魚,圖中紅眼睛圓形扁狀,白色魚旁邊的那兩條
銀屏燈魚 學名
脂鯉科Characidae 直線脂鯉屬Moenkhausia 熱帶魚類
下圖為 黃帶直線脂鯉 Moenkhausia sanctaefilomenae
分布於南美洲巴西淡水流域,體長可達3.3厘米,棲息在底中層水域,可作為觀賞魚。
Ⅱ 扁魚品種圖片
扁魚品種圖片如下:
1、團頭魴。
具體介紹如下:
1、團頭魴。
俗名:武昌魚、草鯿、鯿魚、團頭魴、團頭鯿、平胸鯿、扁塊魚等。
團頭魴體側扁而高,呈菱形,背部較厚,自頭後至背鰭起點呈圓弧形。體被為青灰色,兩側為銀灰色,鰭灰色,腹部銀白。頭小嘴小,頭後背部急劇隆起,口裂廣弧形。區別於其它鯿魚種類的地方是具有皮質腹棱。
2、三角魴。
俗名:魴魚、平胸魴、平胸鯿、鯿魚、塔鯿、三角鯿、烏鯿、火燒鯿(湖北)、法羅魚(東北)等。
三角魴體高,側扁,體呈菱形。三角魴的上頜與下頜等長,頭小,口小斜裂,口端位,上下頜表面角質化,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
背鰭硬刺較長,長度大於頭長。背部青褐色,體側灰黑色,腹部銀白,各鰭均為灰白色稍暗。鰾3室,前室最大。生長較快,個體較大,因頂鰭高聳、頭尖尾長,從側面看近似三角形而得名。
3、長春鯿。
俗名:鯿魚、長身鯿、草鯿、油鯿、鯿花魚、槎頭鯿等。
長春鯿象武昌魚又非武昌魚。體側扁,呈菱形。腹棱明顯,自胸鰭直至肛門背鰭刺粗壯而光滑。臀鰭條3.28~34。生活於水體的中上層。草食性。在流水中產漂流性卵。生長較慢,常見體重為1斤左右。
Ⅲ 看下面圖片,朋友送的,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海魚
如圖 , 舌鰨 一般紅燒、或者 干煎 學名
舌鰨科 Cynoglossidae 舌鰨屬 Cynoglossus魚類
下圖為 半滑舌鰨 Cynoglossus semilaevis , 俗稱 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牛舌魚、狗舌或鰨目魚
為經濟性食用魚,適合各種烹煮方法食用。(多為干煎或紅燒的)
Ⅳ 有能識別這種魚的嗎白色的扁魚頭很小還有腹鰭和七個黑點
松江鱸魚頭及體前部寬且平扁,向後漸細且側扁。頭大,頭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膚所蓋。口大,端位。上、下頜,犁骨和顎骨均有絨毛狀細牙。眼上側位,眼間距較狹下凹。前鰓蓋骨後緣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鉤狀,翹向後上方。鰓孔寬大。前鰓蓋骨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故又稱四鰓鱸。體裸露無鱗,後緣游離突起似一鰓孔,故又稱四鰓鱸。體裸露無鱗,有粒狀和細刺狀的皮質突起。背鰭2個,在基部稍相連,起點在胸鰭腋部上方,後端近尾鰭基部。臀鰭長,無鰭棘。胸鰭寬大,橢圓形。腹鰭腹位,狹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鰭截形,後緣稍圓。奇特的鰓蓋 體背側黃褐色、灰褐色,腹側黃白。其體色可隨環境和生理狀態發生變化。體側具4條暗褐色橫帶,吻側和眼下各具1條暗帶。成魚頭側前鰓蓋骨後緣為桔紅色,在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繁殖期尤為鮮艷。臀鰭基底具一縱行的桔黃色條紋。腹鰭灰白色,其餘各鰭均黃褐色,並有幾行黑褐色的斑條。第一背鰭前部、胸鰭和尾鰭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塊。 在繁殖季節,成魚頭側鰓蓋膜上各有2條桔紅色斜帶,似4片鰓葉外露,由此得名"四鰓鱸"。
Ⅳ 圖中是什麼魚
如圖 , 舌鰨 學名
舌鰨科 Cynoglossidae 須鰨屬Paraplagusia 魚類 (具體哪一種不知)
下圖為 日本須鰨 Paraplagusia japonica ,俗稱 牛舌、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日本纓唇牛舌魚、三線牛舌魚
為經濟性食用魚,適合各種烹煮方法食用。(多為干煎或紅燒的)
Ⅵ 朧利魚學名是什麼,還是有其他別名。最好有圖片
應為 龍利魚 學名
舌鰨科 Cynoglossidae 舌鰨屬 Cynoglossus魚類
俗稱 龍舌、扁魚、皇帝魚、比目魚、牛舌魚、狗舌、鰨目魚、踏板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