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515年的歷史人物
卡斯特利奧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Sebastian Castellio,亦寫作Châtaillon、Castellión或Castello,1515年-1563年12月29日),法國傳教士和神學家,16世紀宗教自由及良心自由的主要倡導者。在基督教神學上卡斯特利奧則被認為是反三一主義者。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 der Fromme,1515年-1576年),普法爾茨選侯(1559年-1576年在位)。
腓特烈三世為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西莫恩分支的成員西莫恩公爵約翰二世之子,1557年繼承父親的爵位和領地。1559年,持有普法爾茨選侯頭銜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長支絕嗣,腓特烈三世代表幼支繼承了選帝侯的職位。
瑪麗·德·吉斯(Marie de Guise,1515年11月22日出生於洛林巴爾迪克,1560年6月11日逝世於愛丁堡城堡)是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的第二位王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母親。
朝鮮仁宗(朝鮮語:조선 인종;1515年-1545年),諱峼,字天胤,是朝鮮王朝第十二任國王,號仁宗大王,中宗去世後繼位,在位8個月去世,王後為仁聖王後朴氏(인성왕후 박씨)。
北條氏康(ほうじょう うじやす、永正12年(1515年) - 元亀2年(1571年))後北條氏第三代家督,北條氏綱的長子,母親為氏綱的正室養珠院。生於相模小田原城,幼名新九郎。為日本戰國前中期的軍事家及政治家。其子有北條氏政、北條氏照、北條氏邦、北條氏規、北條氏忠、北條氏堯、北條氏秀等。
安東家忠(1515年? - 慶長4年?(1599年?)通稱紀伊介,一名宗忠。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立花家老,立花四天王之一。
彼得呂斯·拉米斯(法語:Petrus Ramus,1515年-1572年8月26日)又名皮埃爾·德拉拉梅(法語:Pierre de la Ramée)是法國男人文主義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改革者。他在1572年發生的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中被殺。
路易十二
塙直之(1567年-1615年5月26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早期的武將。別稱塙團右衛門,號鐵牛。兒時的來歷不明,早期是加藤嘉明的鐵炮大將。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Louis XII le Père Peuple(1462年6月27日—1515年1月1日)法國瓦盧瓦王朝國王(1498年—1515年在位)。他屬於該王朝的奧爾良支系。即位前的封號是奧爾良公爵(稱路易二世,1465年起)。
章敬王後尹氏(朝鮮語:장경왕후 윤씨,1491年-1515年),謚號淑慎明惠宣昭懿淑章敬王後(숙신명혜선소의숙장경왕후),是朝鮮王朝第11代君主中宗的第二位王後,本貫坡平尹氏,是領敦寧府事尹汝弼與其妻順天府夫人朴氏的女兒。
阿方索·德·阿爾布克爾克(葡萄牙語:Afonso de Albuquerque,馬來西亞譯:阿方索·迪·阿不奎,澳門譯:亞豐素雅布基,1453年,葡萄牙阿爾漢德拉-1515年12月16日,葡屬印度果阿),有時稱為「東方凱撒」、「海上雄獅」和「葡萄牙戰神」,是一位葡萄牙貴族,海軍將領,其軍事和政治活動形成了在印度洋的葡萄牙殖民帝國。
❷ 關東雄獅北條氏康為什麼敗給了豐臣秀吉
1590年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除關東和奧州以外的全日本,權傾天下,而德川家,毛利家也早已相繼臣服,而且此時北條氏康已經死了29年了,北條家氣數已盡,當時的條件下,就算北條氏康復活,北條家也必然滅亡。 因為北條家是不可能對抗全日本的。
❸ 日本戰國名人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桶狹間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叡,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篠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被迫自殺。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浜,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義輝(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初名義藤,1546年元服,同時繼任將軍位,終身為各戰國大名間的和平工作,和恢復幕府權威而努力。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劍道家,人稱「強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條御所,他揮劍奮戰,壯絕討死。
足利義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幼年入興福寺一乘院,法名覺慶。1565年松永久秀弒殺將軍義輝,他還俗更名為義秋,又改義昭,先後請求朝倉、織田等有力大名討伐松永和三好黨,最終於1568年利用織田信長的力量回歸二條御所,繼任幕府將軍。其後因反感信長的專斷,秘密聯絡毛利、朝倉、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願寺勢力,組成信長包圍網。1673年被信長追放,室町幕府滅亡。1587年受到豐臣秀吉的保護,給賜領地一萬石終老。
蘆名盛氏(1521~1580)戰國大名,蘆名盛舜之子。蘆名氏本為三浦半島豪族,南北朝時期蘆名直盛開始向會津黑川地區發展,逐步稱雄南奧州。1553年,盛氏成為黑川城主,結合周邊的武田、上杉等勢力,與常陸佐竹義重交戰,達到了蘆名家的全盛時期。他死後九年,家族被伊達政宗所滅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❹ 真心不懂,北條氏康那麼厲害的人,三12居然沒
戰國·的雄獅和·老虎·還有升龍·
北條氏康繼承了祖父伊勢新九郎早雲的才智和父親北條氏綱的沉穩人稱「相模之雄獅」、「文武兼備,河越夜戰以少勝多大敗關東公方權威上杉氏,奠定了其稱霸關東的基石·在與上衫謙信,武田信玄的戰爭也不落下風,既善戰,也善守,戰兩杉敗里見稱霸關東,另外,史家對氏康的評價都近乎完美,氏康不僅是軍事、及外交之能手,他的文才、和藝術也是繼承至北條家(如北條幻庵)的優良傳統而名重關東,「文武相兼之武將」、「關東唯一的名將」等史家評價實是當之無愧,而且氏康得兒子們都很團結,可以看出氏康真的很了得,文武兼備的良將。
武田信玄戰國最強武將。一生開拓領地達一百二十萬石之多,武田信玄將領土從甲斐一國擴展到遠江國,信濃國,甲斐國,伊豆國,駿河國及美濃國,飛驒國,上野國,相模國,三河國,武藏國,越中國的一部分,而且周圍對手都不弱小,足見他的非凡超的軍事才能 。
武田信玄內政方面也很強大·這好像是名將的基本素質啊··其傾心於領地內的治理,尤其窮半生精力在甲斐的釜無川和笛吹川上修建的治水工事,採用最先進的築堰分流技術,是戰國時代最大、最有名的堤防,其利澤及後世,被後人稱作「信玄堤」,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但是信玄公很好色,很好色,也做了很多壞事,比如·殺子放父啊·殺了小叔子啊·娶了侄女·啊·這都不算什麼事了。
上杉謙信公·軍事·道德上面都沒話說啊··開拓的金山······簡直··而且一身都是為了正義,都是大道為公·為了·維護舊勢力·幾度出陣關東,更是惡勢力的大魔頭·武田信玄打了一輩子仗。
在殺伐無常,狂爭亂斗的諸國武將中間,上杉謙信以尊神佛、重人倫、尚氣節、好學問的高節之士見稱,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亂中的一股清新氣息。」
❺ 北條氏康的人物概述
漢字:北條 氏康
平假名:ほうじょう うじやす
羅馬字:Hōjō Ujiyasu
永正12年(1515年)~元龜2年(1571年))後北條氏第三代家督,北條氏綱的長子,北條早雲的孫子,母親為氏綱的正室養珠院。生於相模小田原城(一說玉繩城),幼名新九郎。為日本戰國前中期的軍事家及政治家,繼承了祖父伊勢新九郎早雲的才智和父親北條氏綱的沉穩,人稱「相模之雄獅」、「文武兼備之將」。其子有北條氏政、北條氏照、北條氏邦、北條氏規、北條氏忠、北條氏堯、北條氏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