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新修訂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新修訂版)》(【日】岡田武彥)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mki3S5f_qsQnbRG-Quolaw
書名: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新修訂版)
作者:【日】岡田武彥
譯者:楊田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20
內容簡介:
本書為暢銷書《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的全新修訂版。《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是國際陽明學大師岡田武彥先生寫給大眾的王陽明通俗傳記。岡田先生於六十八歲高齡提筆撰寫此書,九十三歲完成,花費了二十五年的心血。
在窮盡中日兩國史料和研究成果、歷經六次陽明遺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岡田先生以心學發展的脈絡為線索,史料互證,張弛有度、夾敘夾議地詳述了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靈軌跡,探討了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師友交往對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響。岡田先生尤其注重從王陽明的詩文中探尋其當時真實的內心,並由此補充了許多不為眾人所熟知的細節,解開了有關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的諸多謎題。
本書內容全面豐富、權威嚴謹,是了解王陽明的傳奇人生、輕松讀懂陽明心學精髓的上佳讀本。此次新版除修訂了原書的部分內容之外,還增加了圖文並茂的陽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貴的陽明遺跡圖片。
名人推薦
在現代日本,研究王陽明最深刻、最純正的是岡田武彥。
——當代儒學大師杜維明
想了解王陽明的生平與思想,我推薦大家閱讀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樊登
現在呈現在中文世界讀者面前的這部《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可以說是岡田先生晚年花費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組織和領導王陽明遺跡考察、踐行陽明精神的心血結晶。
——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岡田武彥關門弟子 錢明
一位國際陽明學者寫給大眾的陽明心學普及讀本。《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深入淺出地描述了王陽明的傳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過程,既通俗易懂,又直達精髓。
——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會長、浙江大學教授 董平教授
市面上有很多寫王陽明的書,絕大部分都是流於平面,缺少立體感。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是一個突破。本書著力於探討王陽明的人生經歷和師友交往對其思想形成的重大影響。
——浙江省儒學會執行會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吳光教授
王陽明是世界級大哲,岡田武彥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哲人,兩位都是儒家的典範。本書是名家寫名家的難得佳作,很值得一讀!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郭齊勇教授
岡田武彥先生,余嘗結識於龍場,其儀態容貌,大有儒者氣象。後略有書信往返,或贈書法數幀,今尚懸掛於室內,傾讀其書,仰屋興嘆,如晤故人。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 張新民教授
陽明學之精神融化於王陽明一生波瀾壯闊之行事中,故欲深窺陽明學,必先詳知陽明子之生平事跡也。
——陽明精舍山長 蔣慶
岡田武彥先生的《王陽明大傳》有三個特點:一、化玄學為文學,化心學為行為教育。二、培養直覺,培育新感性,培植人性的根本。三、還原歷史,還原真相,還原自性。可簡稱為一化二培三還原,總之為了每個人明心見性,自個成全自個。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王陽明心學》作者 周月亮
「儒學祭酒」岡田武彥先生是學貫東西的一代宗師,是日本學界對陽明心學洞徹最深之人,也是國際儒學的權威。他認為陽明心學之精髓在體認,當於經驗與磨煉中領悟,並以數十年身體力行踐履這一同生命融為一體的「信仰哲學」。
——暢銷書《明朝一哥王陽明》作者 呂崢
岡田武彥先生是個東方悟道者,真正的陽明心學的踐行者,八十多歲了還多次來中國尋訪陽明遺跡,貴州、南昌的許多古跡修復,包括王陽明故居的修復,他都進行了捐助。《王陽明大傳》很好地傳達出了心學精髓發生、形成、及至大成的驚心動魄的經過,可作「信史」來讀。也因為作者與傳主實現了心靈的接通,它不是枯燥的高頭講章,自有一份生命的情意在。
——知名作家、《讓良知自由:王陽明自畫像》作者 趙柏田
作者簡介:
岡田武彥(1908—2004),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家,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
1934年畢業於九州帝國大學法文系,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系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著作有《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孫子兵法>新解》《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等作品。
為了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跋涉兩萬余里。他還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多次,幫助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等文化遺產,為中國人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陽明心學及傳統文化的發展厥功至偉。
編輯推薦
《王陽明大傳》是學貫中西、橫跨儒釋道的世界級大哲岡田武彥先生的畢生心血,也是他一生研究王陽明、踐行陽明精神的生命之書,中文簡體版自推出以來引起了市場的巨大反響,獲得了讀者的廣泛喜愛,曾登上諸多知名報紙和超大書城的好書榜,斬獲2015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入圍獎、吳曉波及十點讀書聯合推薦「預見2016我喜愛的10本書」等諸多榮譽,並入選樊登讀書會經典解讀書單。這充分證明了《王陽明大傳》的獨特魅力。
與其他的王陽明傳記相比,《王陽明大傳》有著鮮明的特點:
* 它全面豐富、立體生動。從家世淵源到師友交往,從人生經歷到思想變遷,從詩文特點到兵法運用,王陽明的方方面面都有詳細的敘述。
* 它權威嚴謹、經典深刻。岡田先生不僅窮盡史料,吸收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注重實地考察,十年間組織了六次王陽明遺跡實地考察。
岡田先生還充分發揮自己思想史的專業優勢,深刻分析陽明心學誕生時的時代思潮背景,並將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以及明朝其他思想家的學說進行對比,對於讀者清晰了解王陽明的思想形成脈絡以及心學的精髓非常有益。
* 它通俗易懂、打動人心。岡田先生是身體力行儒學的國際大師,儒學已根植於他的內心,與他的生命為一體,所以他對心學的講述通俗易懂又打動人心。
《王陽明大傳》便是這樣一部誠意之作,它權威、豐富、平易、真摯,並有一種濃厚的情感藏於字里行間,只為讓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為誤解的王陽明,讓你了解心學的真諦而不是浮於表面的心靈雞湯。
此次全新修訂版除修訂了原書的部分內容之外,還增加了近六十幅插圖,使得全書的閱讀更加輕松,體驗更加豐富。一部分插圖來自王陽明的高徒鄒守益所編的《王陽明先生圖譜》(珍稀抄本石印),另一部分插圖為從事陽明學研究二十九年的楊德俊先生自1989年起拍攝的王陽明遺跡圖片,非常珍貴。
此次全新修訂版裝幀更為講究,在開本上對原有版本進行了小幅瘦身,翻閱手感更好,閱讀體驗更舒適。圖書封面由業界知名設計師設計,打破三冊統一封面的傳統樣式,精心提煉能反映王陽明不同時期特點的元素,最終以「竹」「松」「蓮」來寓意——青年時期苦求聖賢之路去「格竹」,中年時期歷經磨難如「松樹」不倒,晚年時期思想臻於成熟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通過醒目的大膽布局和精美的專色印刷,再選用質感別致的大地紙,配上特殊的燙黑工藝,整套書顯得高檔雅緻,且韻味十足。
㈡ 《明朝那些事兒》之王守仁
陽明學,通常又稱作王學、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程頤朱熹一派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則繼承宋代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並以講會的形式傳播到民間,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對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本論
「心者身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傳習錄》下)。「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同上)。「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者」(《紫陽書院集序》)。「先聲游南鎮,一友人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即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傳習錄》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傳習錄》下)。「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朱熹說「知先行後」,他說:「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傳習錄》中)「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實質是恪守儒家倫理,成為聖人。
「致良知」的倫理學說和修養論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答顧東橋書》)。「是非之心,不濾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大學問》),「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答陸原靜書》)。「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王文成公全書》卷一)。為什麼?「臂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者也,無非有事於根焉而已」(《王文成公全書·紫陽書院集序》)。如何「致良知」?「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上級,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大學問》)然「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門「四句教」的教育觀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陽明夫子年譜》)「本體只是太虛,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風、露、雷、電、陰霾、噎氣,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為太虛只障?人心本體亦復如此。……一悟本體,即見功夫,物我內外,一齊盡透。……二君以後與學者言,務要依我四句宗旨。」(同上注)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獨立人格。聖人權威動搖:「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出之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傳習錄》中)最後「滿街都是聖人」。去惡為善「致良知」學說具有道德實踐意義。與王守仁同時的還有兩位氣本論思想家,即王廷相(1474—1544,河南人)和羅欽順(1465—1547,江西人),兩人都主張物質的氣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氣中,氣變理也變,既批判了朱熹「理在氣先」和「理與氣是二物「的說法,也反對陽明「心學」,和王守仁進行了多次辯論,強調天地萬物絕非心的產物。
再具體到學派的問題什麼的就到網路搜心學裡面有詳細的介紹。本來想插入兩張王先生的圖片來著,不行。網路里還有。
㈢ 王陽明5歲還不會說話,連續2次科舉落第,靠什麼走向人生巔峰
文|飛魚說史
或許還有人對知行合一無法全面理解,那我們就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一下,即去除腦海中的噪音,觀察到自己的真實想法,並且為了這個想法付諸行動,從而朝著自認為對的方向轉變。
舉個例子:
比如說讀書和打游戲,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是渴望讀書提高自己的,但是打游戲的呼聲在內心吶喊,直到最後你拋棄了讀書而選擇了打游戲,這就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當然也無法獲得成長。
而當打游戲的意識在心底滋生,但您卻控制住了自己去看了書,這就算是知行合一。
當然,如果您的內心本就打算玩游戲,而從沒有想過要讀書,那麼請恕我無話可說……
參考文獻:《明史》、《傳習錄》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END】
㈣ 王陽明是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浙江餘姚人。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葉,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生平概述
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一位高僧告訴王華,要他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守仁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詩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思想: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據考證,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這首詩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王守仁故居(20張)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成功逃脫錦衣衛追殺,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農歷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王守仁畫像
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即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7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王守仁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就是在這烽火連天的兩年裡,他掌握了一樣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㈤ 介紹一下王守仁
王守仁(號陽明),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於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是貴陽名勝古跡之一。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或與陸九淵公稱「陸王心學」。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㈥ 才華橫溢的王陽明,只想當聖人,為何卻與科舉狀元擦肩而過呢
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他強調人的認識應當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思想打破明朝之前的儒學中重視理論而缺乏實踐的主流思想,得到後人的認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傳入日本、朝鮮等國,也得到極大的推崇。
王陽明講學畫
王陽明學習書法時,曾說過一番話,也發人深省。他說:“我開始學書法時,都是臨摹古帖,學了個形似。後來我改變方法,慢慢思考,擬形於心,時間長了就得其法。後來我讀了明道先生(北宋程顥)的書,書中說寫字要恭敬,並不是字要寫好,而是要恭敬去學。既然不是字好,那麼又何必去學呢?可見古代做事只在心上學,心上精明透徹,字自然也就寫好了。”王陽明的話真是暗含哲理,這或許是他的“心學”的起點。
㈦ 歷史 明朝 王陽明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浙江餘姚人。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王陽明生於明朝中葉,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陽明子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陽明子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守仁就隨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一位高僧告訴王華,要他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守仁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卧龍愁。 王守仁自幼聰明,非常好學,但不只限於四書五經,而且也很喜歡其他書籍。思想也比較怪癖,一直很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詩很能說明他的這種思想: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據考證,作者王守仁,時年十二歲,這首詩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
王守仁故居(20張)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守仁再三推辭,張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前往龍場途中歷經波折,成功逃脫錦衣衛追殺,最後在龍場悟道。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於肺炎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農歷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王守仁畫像
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據《年譜》記載,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這個故事有點神話色彩,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時並未顯示出聰慧和才華。 他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他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嘆,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盡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其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游戲。年輕時他出遊邊關,練習騎馬射箭,博覽各種兵法秘笈,遇到賓客常用果核擺列陣法作為游戲。
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即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他自己於7年後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敘述說: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地方官員無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 王守仁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軍政大權,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就是在這烽火連天的兩年裡,他掌握了一樣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獲寧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佔領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佔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城中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命人攜蠟丸潛入南昌,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為各地民兵與農民),對外號稱三十萬。王守仁召集部下問應如何退敵。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佔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王守仁
由於先前進行大量宣傳工作,謊稱有大量軍隊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敵人,敵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沖鋒賞百金,負傷千金,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隊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赤壁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寧王的旗艦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後來,明武宗以「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軌,挑唆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總督兩廣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擊潰瑤族和僮族等少數民族的地方武裝。因功被封為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世襲,歲祿一千石,但鐵券和歲祿都沒有發下。
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於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歸途中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去世後被謚文成,後又追封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㈧ 請給提供陸九淵、王陽明的畫像
清·沈俊繪《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紹興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