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雨圖片(8首最美的春雨詩詞)
伴隨著和煦的春風,雨水來了。
春雨,像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帶來春天的消息;春雨,像一個溫柔的母親,滋潤著世間萬物。
古人說「遇雨則吉」,春雨,無聲地滋養人的心田,也孕育著萬物的新生。
詩人也喜歡春雨,他們贊美它、歌頌它,猶如一個赤子。8首最美的春雨詩詞,春雨潤萬物,人間再逢春。
最善解人意的春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是知道該下雨的時節的,正好下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它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
杜甫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
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最動人心弦的春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在古樸的小樓里,靜靜地聽著窗外的雨聲,整個世界充滿了春天的生機和寧靜。幽深的小巷裡傳來賣杏花的姑娘的叫賣聲,為原先的寂靜添上了一抹人情味兒。春天啊,明媚清朗,綿綿不盡的到來了。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此句被譽為 「繪盡江南春的神魄」。
最惆悵失望的春雨: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
唐·李商隱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隔著蒙蒙細雨凝視紅樓更覺凄涼,只好頂著珠簾般的細雨,在依稀閃爍的燈光中黯然歸來。
《春雨》抒寫了詩人與情人相見時的歡樂,離別後的懷思和失戀中強烈的痛苦。
詩人重尋舊地,不見所愛女子,因而惆悵不已。 詩中藉助飄灑的迷濛的春雨烘托別離的寥落與悵惘,渲染傷春懷遠、音書難寄的苦悶,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最唯美動人的春雨: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綺羅香·詠春雨》
宋·史達祖
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盡日冥迷,愁里欲飛還住。驚粉重、蝶宿西園,喜泥潤、燕歸南浦。最妨它、佳約風流,鈿車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極,還被春潮晚急,難尋官渡。隱約遙峰,和淚謝娘眉嫵。臨斷岸、新綠生時,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這是一首詠春雨的名作,綜觀全詞,沒有一字說出「雨」字,卻句句不離春雨。同時,全詞發抒愁情,寫得婉轉層折,情致深厚。
起筆三句,不同凡響,攝住了春雨之魂,使紙面上的綿綿春雨,變成可感可觸、可見可聞的對象。
「做冷欺花」,給人以觸覺上的感受;「將煙困柳」,給人以視覺上的感受;「偷催春暮」,更是巧妙地調動了人們的聽覺器官,使人如聞春雨那沙沙的步履聲。
最悲愁清冷的春雨: 孤鶯啼永晝,細雨濕高城。《春雨》
宋·陳與義
花盡春猶冷,羈心只自驚。
孤鶯啼永晝,細雨濕高城。
擾擾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絲閃夕霽,隨處有詩情。
在他人眼中,春雨是欣喜的、可愛的,可是,在陳與義眼裡,春雨卻帶來了悲愁。
對於春雨的到來,陳與義感到「驚」。他羈旅在外,心情也隨著雨的到來而感到孤寂悲苦。
一個「孤」字,把為避兵亂的詩人孤獨凄涼的心境傳出,似乎有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砌成此恨無重數」的意境。
最如詩如畫的春雨: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唐·王維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遊玩物華。
這是一首應制之作,在王維的妙筆生花下,卻成為千古傳唱的名作。
雲霧彌漫,一切都顯得縹緲,獨有帝城有一雙鳳闕高聳突兀。春雨綿綿,樹色蔥蘢,掩映著千家萬戶。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是其中的千古名句 ,後世贊賞不絕,《唐七律雋》:二句是一幅禁城春雨宮殿圖,此小家手筆所能夢見耶。(「雲里帝城」句下)。
最孤獨寂寞的春雨: 春雨細如塵,樓外柳絲黃濕。《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宋·朱敦儒
春雨細如塵,樓外柳絲黃濕。
風約綉簾斜去,透窗紗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
卻上紫姑香火,問遼東消息。
春雨蒙蒙如細小的塵粒,打濕了樓外金黃的柳絲。綉花窗簾被風斜斜吹起,透過綠紗窗感受到寒意。
窗外春雨濛濛,窗內美人懶懶地剪著上元燈,拿起瑤瑟就流下了眼淚。擎起一炷香求紫姑算卦,看看有沒有親人的消息。
全詞上片用凄迷寂冷之景映帶思婦孤獨落寞之心;下片寫室內之人,以「慵剪」、彈淚倚瑟、卜問吉凶三個動作暗示思婦內心的痛苦與不安。全詞語言清麗,筆意古雅,含蓄不盡,婉曲動人。
最令人嚮往的春雨: 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風入松·寄柯敬仲》
元·虞集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
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
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
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和柯九思(字敬仲)曾共事過,回想起曾經共事的生活,九思以畫著名,虞集詩集中有好幾首題柯畫的詩。虞集長柯九思四十歲,也就是忘年交。
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詞作,詞分上下闋,上闋寫奎章閣學士院柯九思執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下闋改變手法,側重以景言情,寫思念朋友和歸心似箭的情懷。
「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個字,勝過一篇文。我們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詞,以白描筆法寫成,把江南春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謂妙筆天成。
不似秋冬的雨水那般冰冷刺骨,也不似夏天的雨水那般氣勢磅礴, 春雨就如同這個春天一般溫柔,細細的、無聲的、溫情脈脈地滋養著萬物生靈,而在煙雨籠罩下的大地,也因此生出一種別樣的詩情畫意。
今天,讓我們期盼一場小雨,相信雨水過後,有很多美好的邂逅,正等在前方。一路雨水,風調雨順,一路前行,風華正茂,一路走來,腳踏實地。
❷ 《杏花春雨江南》賞析
上闋回憶與故友在奎章閣執勤的情景;下闋以景言情,寫思念朋友和歸心似箭的情懷。全詞以春天為背景,畫面明艷,意境柔美,給人以春風拂面的美好感受。
❸ 「杏花春雨江南,鐵馬秋風塞北「出自哪位詩人
「杏花春雨江南,鐵馬秋風塞北「出自哪位詩人?——答案:「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鐵馬秋風塞北「出自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
【出處】
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椰樹驕陽海島,氂牛冰雪高原。
這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文,分開來看,是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詞語,連起來讀,又像一首音韻和諧的寫景詩。
【引歷】
1.南宋陸游(陸放翁)有「 鐵馬秋風大散關 」。
2.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有一首《風入松》:「……飛燕又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金字泥緘。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詞句優美動人,引起後人以「駿馬秋風薊北」對照,凸顯江南的柔美和燕北的陽剛。就像風土謠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流傳人口。
3.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在《剛性美與柔性美》中引用「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也認為是兩句古語。
4.對聯:鐵馬秋風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鴻。
5.後來吳寇中曾改為「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作品簡介】
《風入松·寄柯敬仲》為元代詞人虞集創作的一首詞,收錄於《道園學古錄》中。
作者通過對自己往年奎京閣當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喚起朋友柯敬仲對當年生活的回憶。
【作品鑒賞】
詞分上下闋,上闋寫奎章閣學士院柯九思執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開頭兩句從家裡生活寫起,似乎開得太遠,與懷人沒有什麼關系,實際上卻暗蘊懷念遠方朋友的意思。作者不說自己年邁,盼望與老友相聚。而說自己沒心思與姬妾周旋,姬妾清閑自在。以側寫正,委婉曲致。
"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接下去敘述自已在金鑾殿當值的情景。金殿是皇帝的寶殿,學士怎麼能在那裡值班歇宿呢?原來學士執掌內廷書詔,為讓皇帝傳呼方便,學士院便設在金鑾殿側。金殿當值是作者寫自已的生活,也是寫柯敬仲當年的工作。
"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一個停住車馬的細節,暗示自己思念朋友的心情。"許傳宮燭"補足了"晚直"(值), "輕羅初試"照應了"風軟"。"幾回晚直金鑾殿"到"輕羅初試朝衫"幾句,描寫了作者作"侍書學士"時的活動。在金鑾殿替皇帝書寫詔書,允許傳呼執燭官人,允許在天熱時穿輕羅朝衫,這描寫的是金殿當值所做的事,所受的待遇。多麼安逸的生活,但詞人已是遲暮之年,歸隱之心在所難免。
下闋改變手法,側重以景言情,寫思念朋友和歸心似箭的情懷。
上下闋都以春天為背景,畫面顏色調得勻稱、明艷,意境柔和嫵媚、動靜相宜,彷彿要讓讀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聲中,迷醉在花飛爛漫的東風里。尤其是最後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艷的名詞,組合在一起,有聲有色,儼然一幅濕漉漉的江南水墨圖畫,明明軟媚入骨,卻坦易明亮,可以長長久久地令人心動。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寫春之色,冰白水藍,顏色鮮明。"接","挪"的異體字, "挪"字很傳神,將剛化的冰水的形態寫得逼真、恰切。依舊是春天,御溝的冰漸漸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覺不到春天的暖意。"語呢喃'',自是雙燕,邊飛邊噪,其聲是流動、變化的。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這是描寫春天的氣溫,卻不僅僅去寫春寒。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誹謗而不得不隱居家鄉的,故此"重重簾幕寒猶在''便一語雙關,說明柯敬仲雖回鄉隱居,但對他的飛短流長並沒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語仍象"重重簾幕"包裹著他,讓人感到寒氣森森。當此之時,連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來往了。"憑誰"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經填了這首詞寄給柯九思了,怎麼又說"憑誰寄銀字泥緘"呢?詩人要告訴好友的真實意圖也正在這里,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時候,我也要南歸了。這里作者對老友的關心,對世態的鄙棄,都一古腦兒地表現出來了。
"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結情,極為警策。"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個字,勝過一篇文。通過這六個字,彷彿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詞,以白描筆法寫成,把江南春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謂妙筆天成。
【名家點評】
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吾鄉柯敬仲先生,際遇文宗,起家為奎章閣鑒書博士,以避言路居吳下。時虞邵庵先生在館閣賦《風入松》詞寄之,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而此曲遂遍滿海內矣。"
瞿宗吉《歸田詩話》雲:"虞邵庵在翰林,有詩雲:'屏風圍坐鬢毿毿,銀燭燒殘照暮酣。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又作《風入松》詞雲雲,蓋即詩意也,但繁簡不同爾。曾見機坊以詞織成帕,為時所貴重如此。張仲舉詞雲:'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淚在羅帕。'即指此也。"
夏承燾先生說"這首寄贈之作,重在自況"。(《金元明清詞選》)
張翥在《摸魚兒》結尾記:"召試問,人生誰是無情者。先生歸也,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淚在羅帕。"
【作者簡介】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詩人。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少受家學,嘗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李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❹ 白馬秋風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騎白馬馳騁在秋風蕭瑟的遼闊塞上,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出自——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的自題聯。
白馬秋風塞上」是指秋天。秋天的時候,乘著秋風,騎馬奔駛在塞外遼闊美麗的草原上非常愜意。「杏花春雨江南」是指春天。春天的時候,杏花綻放,春雨綿綿,秀麗的江南景色越發秀麗動人。
(4)杏花春雨江南唯美意境圖片擴展閱讀:
1,作品賞析
徐悲鴻先生的自題聯「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別深刻,每個人都有俠骨柔情的一面,騎白馬馳騁在秋風蕭瑟的遼闊塞上,馬蹄得得,強勁的風刮動鬣鬃一般的頭發,心頭的豪情也隨之獵獵作響。突然馬一聲長嘶,一個陽剛的形象鐫刻在後人矚望的視野。
江南是一種時光無法磨滅的詩意,一種藏在心靈角落的柔情,是長期纏繞在思念之中的情結。「杏花春雨江南」的出處,它最早在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寄柯敬仲》中出現,畫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寫詞相送:「杏花春雨江南。」
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流傳遍海內。特別是結拍處「杏花春雨江南」,入畫入書或入印,還被人織成錦帕,為時所貴。由此可見,這句詞曾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
2,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
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
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❺ 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出處
「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原句為「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徐悲鴻先生的自題聯,後來畫家吳冠中先生把這一句改為「駿馬秋風冀北」,後一句則完整保留。
此句中「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元代詩人虞集《風入松·寄柯敬仲》,畫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寫詞相送:「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意思為:還有誰、敢給你寄信慰問呢?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此詩詞翰兼美,一時爭相傳刻,流傳遍海內。特別是「杏花春雨江南」,入畫入書或入印,還被人織成錦帕,為時所貴。
(5)杏花春雨江南唯美意境圖片擴展閱讀:
「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引用了《風入松·寄柯敬仲》詩中「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好意境。
將在冀北馳騁於秋風中豪邁與思念故鄉江南飄零的杏花、春雨的柔情,摻揉在一起,同時駿馬秋風冀北式的美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