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畫墨閣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畫墨閣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7 00:33:17

A. 國慶假期你打算去哪裡玩


🎈國慶假期去哪玩呀🎈


❗❗❗我想我的回答是:杭州!

杭州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又散發山水氣息的江南城市,這里也從來不缺文人墨客的贊美。

🎈杭州的大致景點分為:西湖景區、西溪濕地公園、靈隱寺、法喜寺、宋城、以及杭州周邊的千島湖、南潯古鎮、杭州樂園,還有一些小的游樂場所等等......雖然杭州的景點很多,但是他們之間的距離較長,不過還是很好看的,很值得一去。

🔎今天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杭州的美麗~


💖 西湖景區

柳如煙,橋如畫,青牆岱瓦,水墨江南。西湖就是一幅墨染的江南畫卷,畫里楊柳疊煙,湖光映翠。

西湖可以說是來杭州的人必去的一個地方了。不僅僅是因為西湖的美麗,還夾雜著對許仙、白娘子、法海的執著,還以為是想一睹西湖旁邊同坐欣賞美景的一幕幕溫馨畫面......



嘿,總要去一趟杭州吧,感受不一樣的江南之美!

B. 古裝款式,分類,漢服大家說說,越詳細越好

一、古代漢服

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1.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後再縫綴在一起,最後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於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並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2.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

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3.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

二、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宋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冕服: 天子袞冕服、皇太子袞冕服。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元朝留辮束發。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種,夏服有 15 種。

這個時期的婦女也穿長袍,而漢族婦女則以襦裙為主。由於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影響,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辮發和髡發,其特徵是先用刀剃開兩道直線,腦後頭發全部剃去,左右兩側留出辮發或隨意散落披肩。

三、清代旗裝

戲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飾。康熙年間已有清裝在戲曲舞台上出現。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後一出《余韻》,劇本註明:「副凈時服扮皂隸暗上」。「時服」就是清朝服裝。這出戲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

戲曲運用清裝是受到過許多限制的。乾隆年間曾禁止「演學本朝服色」的戲演出(見江西巡撫郝碩奏摺,《史料旬刊》第22期)。嘉慶年間也發生過副憲下令奪優人冠珊瑚頂的事件,認為優人褻瀆朝廷「名器」(焦循《劇說》)。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揚州畫舫錄》所記的「江湖行頭」以及道光年間平署《穿戴提綱》中,清裝都很少。

清末出現了一批清代故事戲,清裝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由於戲曲的裝扮歷來不注重表現某朝某代的歷史細節的具體性。近百年來保留在傳統衣箱中的比較明顯的清裝,也就是馬褂、箭衣、緯帽等有數的幾種,並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藝術加工。

在戲曲舞台上,清代故事戲一般並不全按清裝打扮。如《連環套》,黃天霸穿了清裝──箭衣、馬褂,而施世綸則戴方翅紗帽、穿紅蟒,基本上接近於明朝的打扮。就是穿了箭衣、馬褂的黃天霸,也並非完整的清朝打扮,他同時戴的大額子、白夫子盔就不是清裝。少數清裝進入戲曲衣箱之後,也不限於只扮清代人物。

如《穿戴提綱》記載崑腔《昭君》:「二達子」作「時扮黃馬褂」。這里的「達子」是指漢代的匈奴,可知馬褂已成為裝扮少數民族的通用的服飾之一了。用得最多的是楊家將一類戲中的遼邦人物。如京劇《金沙灘》中的韓昌、蕭天佑,上黨梆子《三關排宴》中的楊四郎(遼邦駙馬),都著清裝,戴緯帽,穿箭衣、馬褂。

除了少數民族外,有時漢族也穿部分清裝,如《長坂坡》中的劉備。這就如同戲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腳襆頭並不只用於宋人,吸收了明代的烏紗帽和補子圓領並不只用於明人一樣,它們都成了戲曲的程式化裝扮的造型因素。

(2)畫墨閣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魯國衣逢掖之衣,來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長居宋國則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種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緇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莊子則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劍服 。因此儒服又成為後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劍服成為華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漢服基本服制。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

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擺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里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的影響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

同時,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系。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孩子的冠飾衣緣不應該用白色,如果父親去世了,喪禮完畢之後,別的孩子穿衣就沒有什麼特殊忌諱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即:斬衰(cuī)、齊衰(zī cuī)、大功、小功、緦麻。

古裝攝影

古裝攝影屬於藝術攝影中的一部分,多是在影樓或攝影工作室拍攝的。

拍攝時,模特或消費者要換上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裝扮上相對而言復古的妝面和造型,通過角度、光線、表情、衣服、化妝、背景等等,充分發掘每一位被拍攝者的古典氣質,從而達到復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紗攝影拍攝中,古裝攝影占的比重並不大,更多隻是作為主婚紗外的補充,這也是廣大婚紗攝影消費者對此不太重視的原因之一。不過,就當前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來看,古裝攝影已經越來越多為廣大新人們所看好,進而成為眾多主題婚照之選,這也使古裝攝影逐漸成為一種新潮流。

C. 2022 五一小長假有哪些「人少不貴」的目的地推薦

1、吉林 長春

長春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與南京、杭州、昆明並稱為「中國四大園林城市」, 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長春的冰雪還在融化,萬物正在復甦,春天在慢慢的走來。每年4月到5月初,走在長春的街頭,滿眼都是新綠,偶一抬頭,又與簇簇嬌艷的杏花、桃花不期而遇;春天的凈月潭,更是美成一幅油畫。

D. 誰能幫我找個古風圖片,是墨跡的,背景是亭台樓閣


這個算不算

E. 清明上河圖的時代背景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5厘米半,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坐落在市府廣場東南隅的遼寧省博物館,將於11月中旬隆重開館。屆時,曾在沈陽「生活」了6年的國寶《清明上河圖》,將回沈「省親」。《清明上河圖》問世近900年以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顛沛流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謎團。9月13日,記者探詢了《清明上河圖》的身世,以及鮮為人知的經歷———

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北宋徽宗時期,張擇端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來「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為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它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更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期,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築和民生的繁華景象。

據齊藤謙《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三國演義》的1191人、《紅樓夢》的975人、《水滸傳》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稱價值連城的國寶。顛沛流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流傳後世後,以獨具的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受到後人的關注。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遜位之後的11年中,受到「清室優待條件」庇護,仍在北京紫禁城裡稱孤道寡,並且監守自盜,乘機大肆竊取宮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為數之多,竟有千餘件之巨。借口賞賜盜國寶

溥儀12歲時,在張勛策動下,重登太和殿寶座,但沒多久便再度遜位,處於「小朝廷」風雨飄搖之中。此刻,溥儀著手下一步打算:留學國外。

他們留學國外的第一步是籌備經費。於是,他便把宮廷內最值錢的字畫和古籍運出宮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運出的字畫、古籍皆為出類拔萃的珍品,大約有1000多件手卷字畫,200多種掛軸、冊頁,200種左右的宋板書。其中,便有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盡管有「清室優待條件」作後盾,但溥儀還是不敢公然盜竊宮中寶物。他便以賞賜弟弟為名,行盜竊文物之實。1922年前後,北京局勢動盪,他的父親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號路,代溥儀買了一所樓房。從1922年起,他們就秘密地把宮內收藏的古版書籍、歷朝名人字畫等文物,以賞賜為名,分批盜運出宮。

溥儀正式「賞賜」弟弟們,從1922年、所謂「宣統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開始。溥儀利用兩名弟弟每天上午「進宮」陪同溥儀讀書的機會,將珍貴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們每天下學時運出紫禁城。從開始「賞賜」起的兩個多月中,有時是逐日「賞賜」,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沒有一天間斷過。這些宮中文物積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後,便運到天津英租界的樓房裡存放。攜帶國寶投他國

直到1924年11月5日,當時的北京衛戍總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率領20名短槍手突然闖進紫禁城,攆走了溥儀,拆散了「小朝廷」,溥儀竊取宮中所有文物的計劃因此中斷。

1924年11月5日,溥儀回到父親的「醇親王府」;11月29日,溥儀逃往日本兵營,要求「避難」,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館居住,在日本軍國主義卵翼下恢復「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護衛下,溥儀潛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張彪私宅「張園」中安頓下來。可是,當時的經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他那浩繁的開支,於是,他便打起了變賣宮中國寶的主意。國寶流落偽皇宮

通過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的陰謀策劃、天津日軍的密切配合,將溥儀喬裝成日本軍人,於1931年農歷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經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潛到營口,至鞍山湯崗子小住,然後前往旅順口,進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儀進入長春偽皇宮,登上了偽滿洲國皇帝寶座。

溥儀從天津出逃,必須經過國民軍的駐扎地區,所以他只能輕裝簡從,大批的宮中國寶,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間,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中將參謀吉岡安直,將存放於天津靜園的法書名畫、宋元善本、珠寶玉翠等約70箱,運到長春偽皇宮內,將裝有書畫的木箱,存放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樓下東間,即「小白樓」;將裝有古玩珠寶的金庫,存放於「內廷」緝熙樓客廳。攜逃國寶被俘獲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偽滿洲國漢奸們聞風喪膽,各奔生路。當時,一直由日本關東軍擔任警衛的長春偽皇宮,改換成偽滿軍隊警衛。傀儡皇帝溥儀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他最為憂慮的,是不可能將存放在偽皇宮的所有國寶統統帶走,而只能有選擇地將晉、唐、宋、元的法書名畫大批攜逃。為了能夠多帶國寶,他把保護法書名畫的楠木盒、花綾包袱皮等統統扔掉,將這些國寶硬塞進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小田乙三宣布:偽滿國都由長春遷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儀從長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溝;8月17日,溥儀乘坐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逃往日本。當飛機經過沈陽時,溥儀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蘇聯紅軍俘獲。溥儀隨身攜逃的法書名畫和一批珠寶玉翠,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後,上繳東北人民銀行代為保存。專家揭秘《清明上河圖》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成立並開館,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開放的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為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溥儀處繳獲的名貴書畫、珠寶翠玉飾品。獨具慧眼鑒瑰寶

人民鑒賞家楊仁愷先生,是在溥儀攜逃的眾多法書名畫中,獨具慧眼發現了《清明上河圖》。

歷來,以張擇端之名流傳的《清明上河圖》繁多,楊仁愷先生過目的就有10餘件之多。1950年秋,從東北人民銀行撥交來的一批《佚目》書畫尚未整理,良莠雜存、玉石不分。當時,楊仁愷先生在東北博物館臨時庫房裡整理書畫作品時發現,其中有3件同名為《清明上河圖》的作品。楊仁愷先生當時以為,這些都是過去常見的「蘇州畫片」一類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會在此中出現奇跡。

然而,使楊仁愷先生大為出乎意料的是,數百年來始終埋沒在傳聞中的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會在這個偶然的時間、偶然的地點被意外發現!楊仁愷先生頓時「目之為明,驚喜若狂,得見廬山真面目,此種心情之激動,不可言狀。」真本解開百年謎

楊仁愷先生當時的激動心情是有根據的:因為在此之前,專家學者們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究竟是個什麼面貌,一無所知。他們只能從經常接觸到的許多蘇州畫片上,推斷《清明上河圖》與其大同小異,以為《清明上河圖》原作大體是蘇州畫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圖》的本來面目,數百年來一直是個不解之謎。難怪楊仁愷先生看到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本後,「目之為明、驚喜若狂」。

至此,楊仁愷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蘇州畫片的作者根本沒有見到《清明上河圖》原作,只是參照歷來文字記載構圖鋪陳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圖》東水門前的虹橋為木結構,而蘇州畫片則為石頭建築;人物衣著、民房、鋪面的形制等,也都與蘇州畫片大相徑庭,尤其是船隻寫實描繪技巧生動自然,已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張擇端能將北宋京城開封的復雜紛繁景象繪入畫圖,要比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敘述得更為概括、更為形象,難怪《清明上河圖》歷代以來一直膾炙人口、經久不衰。仇英臨本辨真偽

3件《清明上河圖》中既然已經發現了真跡,其餘兩件自然便是贗品。然而,另外一個奇跡又在楊仁愷先生面前出現了:兩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筆《清明上河圖》,並具名款。該作品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但描繪的是蘇州社會生活現實內容。從此,揭開了「蘇州畫片」的奧秘:明代蘇州坊間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原來都出自仇英此圖。由於歷來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圖》臨本為背景,於是,仇英臨本也就成為衡量《清明上河圖》真偽的一個條件。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即現今的遼寧省博物館)開館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便始終珍藏在沈陽;1955年,被國家有關部門撥交到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