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嶽資料和圖片
鄱陽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陽湖位於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為入江水道,長40公里,寬3至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南面為主湖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
二、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鄱陽湖多年平均水位為12.86米,最高水位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蓄洪的功能。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四、歷史沿革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澤、官亭湖等多種稱謂,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 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波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門山以南原本是人煙稠密的梟陽平原,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梟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
五、國際重要濕地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這里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里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七、人文歷史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適、江萬里、朱耷等曾在湖區生活。這里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人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鍾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墩,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洞庭湖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構造 湖。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 ~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質與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 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 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4~6月降雨占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泄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 弦(1958年堵口)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 頻繁。城陵磯多年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 流量(1945)526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1990億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徑流量占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占汛期徑流總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漲於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變幅,岳陽達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干」之說。 1954年長江中游出現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減洪 峰,顯示湖泊調蓄功能。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 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長江的達1.18億 立方米,佔82.0%,來自四水的0.241億立方米,佔18%, 而城陵磯輸出量只佔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積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總量的73.4%, 達0.984億立方米。 年均淤積量較鄱陽湖大十幾倍。70年代以來,三口口門 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 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發育過程 先秦—漢晉時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紀,洞庭湖繼續緩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長江分流南下影響,洞庭湖一直向東擴展,清道 光年間(1825)洞庭湖到達全盛時期,周極400餘公里,洪 水湖面達6000餘平方公里。百餘年來,長江數次大水往 南潰決,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縮,現有水域不及全盛時期之半,退居為 全國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
經濟概況 洞庭湖區經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階 段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商 品糧基地之一,重點淡水漁區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魚類 為主,有鹹淡水洄遊性魚類和江湖半洄遊魚類114種,隸 屬12目,23科,70屬,以鯉科為大宗,有63種,佔55.3%。 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鰱、鱅、鯿、魴、鱖等12種。蘆葦 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於造紙。 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公里。此外, 城陵磯於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能力200萬噸。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 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於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太湖縣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行車至合肥、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時。全縣轄15個鄉鎮,56萬人口,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民風淳厚,文風蔚然,素有「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之稱。這里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的家鄉,著名詩人朱湘、女社會活動家劉王立明、京劇「葉派」創始人葉春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作家石楠、林學專家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們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為家鄉添光增色。如今,狀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學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緻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漢代建的海會寺、三國築的上格城、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清代狀元趙文楷墓等文化古跡保存完好。國家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獅子山二祖禪堂正在修建。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主持召開高幹會議舊址胡氏新祠,極具瞻仰意義。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位於全縣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50平方公里,10萬畝水面碧波盪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太湖資源豐富,特產眾多。這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和瘦肉型豬基地縣和安徽省茶葉、板栗、柑桔重點生產縣,「天華谷尖」茶為部優產品並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識,「方竹」粉絲、天華尖封缸酒是省名牌產品,電機、日用細瓷、水松紙、羊毛衫、板栗罐頭、李杜茶干、辣紅素等特色產品享譽全國,出口海外。境內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鐵砂等20多種礦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縣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原來的吳縣市,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吳中區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盪,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澤湖地區。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並因此留下諸多美麗的傳說。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腹心部位,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50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僅在於她的遼闊浩大,而且因她物產豐富,文脈深厚和遍布兩岸的風景名勝。湖中姥山廟有一副絕妙的長聯,上聯為:「百八里形勝參差,欲蓋覽綺麗春光,正煙消雨霽,岑樓上洞啟疏欞,遠黛修容環獻媚」,下聯為:「萬千層濤瀾洶涌,若別領清幽秋景,迨風息波恬,長夜間徒倚山渚,冰輪躍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麗景觀。
出巢湖市區,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的巢湖。從湖汊登上遊艇,輕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見浩淼的巢湖,水天相連,一望無際。湖面上漁帆點點,漁歌陣陣,不消一個時辰,便隱約可見「湖天第一勝境」的中廟了。
中廟矗立在鳳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臨水。該廟建於東吳赤烏二年。以後迭遭兵燹,幾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對老姥,東顧巢伯,西望蜀秀,現存殿閣為晚清建築,有三進七十餘間。
《巢湖志》對中廟描繪得十分細膩:「紅色廟牆,陡峭錯落,赤跡鳳台,直抵湖中,波濤沖刷,紋絲不動。湖浪吞吐,飛流噴珠,湖潮入洞,猶如鍾鳴。」遊人臨其境,仰視樓台,重檐飛出,灰色樓頂,宛如丹鳳之冠,夕陽西照,熠熠生輝,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廟內梁橫匾額,殿供神龕,壁描神鬼,廊畫天兵。遊客譽之為「人間蓬島」、「別有湖天」、「雲護仙壇」之勝境。
廟內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據古籍記載,「全盛時,春日晴和,煙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誦佛號祈於廟者,肩背踵趾接也。」現在,人們游覽中廟,不再是去祈求那虛無飄渺的神的恩賜,而是在勞作之餘,去領略那百里巢湖的壯麗景色。
與中廟遙遙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島,遠望猶如一隻巨大的海龜,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觀,好似老婦托腮凝神望子,這就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姥山島。
傳說很久以前,巢湖是個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漁人捕捉了一條千斤大魚,運到城內廉價出售。全城人爭相購買食魚肉,唯獨一老婦焦姥和女兒玉姑不食。一叟者過閭對焦姥說:「此魚系吾兒,汝母女不食,必有厚報。見城東石魚目赤,城將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見東門石魚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號,請全城百姓避災,然後才攜女欲行。忽然晴天一聲巨響,大雨如注,洪水橫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濁浪沖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時,小白龍急施法術,從湖內長起三座山,將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後人為頌揚焦姥的德行,又將巢湖取名焦湖,將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學家羅隱過巢湖時,曾有「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的詩句。
船近姥山,只見湖水環繞,亭閣參差,翠島若浮,宛如「白色銀盤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島。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米,島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謐寧靜,景色四季宜人。
陽春三月,山嶺新綠,湖水溶溶,春風楊柳,群鶯亂飛,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親臨巢湖,並留下翰墨:「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卻飛紅流翠,花香撲鼻,清涼怡人。中秋,則天高氣爽,湖水凝碧,楊柳青蒲,果實累累,一派斑斕景色。北宋宰相、《資治通鑒》的編纂者司馬光登姥山詩雲:湖島映微寒,荷菱連水天。入冬,山舞銀蛇,紅裝素裹,岩下數尺冰凌,樹上滿枝銀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僅秀美,名勝古跡亦多,遊人在崎嶇的山道上行走,若腳步稍重,可聽見足下回聲震響,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迴音」。如果循著聲音尋找,就可發現約大小20多處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內怪石嶙峋,十分險妙。再拾級攀登,就可以觀賞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廬州知府嚴汝倡建,甫成四層,因戰亂而輟工。清光緒年間(公元1878年),李鴻章倡捐,委江蘇補用道、廬州人吳毓芬續建三層完工。工成,李鴻章題「文光射斗」四個大字,並作《姥山塔碑記》一文刻之於石。
塔高七層,51米,133級,系條石青磚結構,層層飛檐走角,八角對著八方,角角裝有銅鈴,外觀雄偉,結構精巧。塔身由外壁、迴廊、塔心三部分組成。人入塔內,門梯交錯,左拐右旋,樂趣無窮。每層塔壁四周或題詞,或詩文,或磚雕佛像。塔內藏有兩廣總督李瀚章題寫的「舉頭近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題寫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額和802尊磚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覺風聲呼嘯,銅鈴叮當,如立雲端之上。倚窗遠望,煙波浩淼,漁帆點點;近觀腳下,姑、鞋二礁如在霧中。
塔剎上鑲嵌有李鴻章全像。李鴻章發跡前,曾得益於恩師曾國藩的指點,集結淮軍在湖上操練,並留下了一首氣勢磅礴的七言絕句:「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筆,夠寫青天八行書。」離塔不遠處,有座聖姥廟,春秋祭祀焦姥。紅楹青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輪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猶如一顆玉珠鑲在湖面上,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萬頃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間,廬州府學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寫道:「當其微風不生,流光接天,靜影沉碧,羈人當此神開,勞者對此而機息,恍乎置身於廣寒世界也。」
二、城市
1.巢湖概況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現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全市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總人口453.06萬。
巢湖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周邊與南京、合肥、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相鄰。淮南、合九鐵路及合寧、滬蓉、合巢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江流經巢湖市182公里,蕪湖—巢湖公鐵兩用大橋和銅陵—巢湖公路大橋橫跨長江天塹。依託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和南京、合肥兩個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藏有34種,其中磁鐵礦、硫鐵礦、明礬石、石灰石和石膏礦等儲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產品,「巢湖三珍」(銀魚、白米蝦、螃蟹)享有盛譽。巢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觀130多處,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巢湖風景三絕」。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巢湖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結構不斷優化。五個縣(區)均被列入全國糧棉生產大縣,並先後進入全國糧、油百強縣行列。「兩水一菜」(即水產、水禽、蔬菜)發展迅速,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種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個較大規模的養殖小區:蔬菜面積100萬畝,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建材、機械、紡織、醫葯、食品等支柱產業,擁有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並在省內外同行業中佔有一定地位的骨幹企業。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業54戶,有皖維高新、巢東股份、新力葯業、華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褒禪山、華陽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個國家森林公園及半湯、湯池、香泉等溫泉度假區。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綜合配套功能明顯增強,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
撤地設市以來,巢湖連續6年開展解放思想,優化環境活動,連續4年開展對外開放年活動,積極實行鼓勵外來投資政策,建立了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市縣鄉三級行政服務網路,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投資審批手續。營造了良好的政務環境、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巢湖市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立足區位、資源等優勢,加快「四個基地、一個後花園」建設,即建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和資金外溢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高素質勞務輸出基地,周邊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周邊城市旅遊的「後花園」。巢湖正在向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湖濱城市目標邁進。
巢湖是一片開放的熱土,巢湖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投資興業。
❷ 濟南華山風景區哪個門好玩
南門。濟南華山風景區南門有非常多的娛樂項目和美食店鋪,非常好玩。濟南華山風景區地處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東北,為歷史名山,風景優美。
❸ 濟南華山的簡介
華山又名華不注山,金輿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䎬䎬」。「華」即「花」,「鄂不」即「萼跗」,謂之花蒂。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於水中。
華山海拔197米,素以奇秀著稱。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劍一把拔地而起,很多人認為華不注是「花骨朵」的轉音。因其形狀如未開放的蓮花而得名,被稱作出水芙蓉。
華山地處濟南市東北角,平地突起一峰,宛如利劍一把拔地而起,山南邊有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華陽宮,佔地9萬平方米,周圍池塘遍地,古有華山湖,是典型的近郊型山水旅遊場所。華山主要景點有華山、華陽宮、華陽湖等景點。山上藤攀蔓連,盤根錯節。草中亂石橫亘,蹊徑蕪塞。山體陡峭,由鳥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巔。頂峰倚天卓立,長風嘯嘯作聲,紫煙繚繞,白雲卷紓。極目遠眺,泰岱連綿,雲氣蒼茫;黃河逶迤,大橋飛架;「齊煙九點」,遠近點綴。每當秋日,天高雲淡,大雁南飛,層林盡染,景色更加奇絕。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曾繪《鵲華秋色圖》,流傳至今。後人又將此景命名為「鵲華煙雨」,列為舊時濟南八景之一。
歷史
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騷客都曾登臨此山。歷史典故很多,流傳最廣的是這樣一個:華山半山腰有一個呂祖廟,當年和尚下山擔水,一隻狼進去了,和尚擔水進去後將門關住,狼餓急了就將和尚吃了,然而狼卻出不了廟門,最終餓死在廟里。華陽宮的建築什麼年代建的誰也說不清,相傳東漢劉秀討飯到山腳下的郅家村,村中有個郅矮子收留了他,後來劉秀做了皇帝,娶郅矮子的妹妹為妻,郅家從此大富大貴,在山腳下廣置院落,還出資興建了華陽宮。
華山之所以著名,還因為它是春秋時代的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即發生於此。《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克率華山全景領的晉軍進行決戰。齊頃公驕傲輕敵,言稱「滅此而朝食」,不給戰馬披上鎧甲而參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其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地理位置
華山位於濟南市東北角,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華山附近有黃台大酒店、明湖大酒店分店等一批涉外酒店及小型飯店旅館,購、娛等設施也很方便,華山燉雞、燉鯉魚香飄萬里。景區北臨濟青高速公路、黃河公路大橋,西臨大橋路,南臨荷花路,70、71、16路公交車路過景區。
華山風景
古濟南八景中有兩個含有華山(齊煙九點,鵲華煙雨),足見華山在濟南的地位,而且華山風景區是濟南市唯一一個有山有水有泉的風景區。
華陽宮
華陽宮古建築群是濟南市一處古老的道教官觀。地處濟南市東北向,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的平原地帶。北依華山(又名華不注),南臨鏡光湖(又名金光湖),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相間有序,布局有致,是濟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體,同時,遺有三百餘平方米的古壁畫。
呂祖廟
吃了和尚餓死狼的小故事
華山歷史悠久,歷代文人騷客都曾登臨此山。歷史典故很多,流傳最廣的是這樣一個:華山半山腰有一個呂祖廟,廟里有個和尚白天下山挑水。狼趁機進了廟里藏了起來。晚上和尚關門睡覺結果被狼吃了。門關著,狼出不去,也給餓死了。
華泉
華泉位於華山風景區華陽宮前,因臨華不注山而得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華不注泉,方圓百步"的記載。華泉經歷了噴涌、淤塞、復涌、再淤塞的過程。2001年,進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長15米,寬9米,深2米。一池清水,平明如鏡,孤山及古廟倒影,與魚池、荷塘相互映襯,別具風姿。
華山片區
華山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是泉城特色風貌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態濕地和城市防洪的重要滯洪區。根據規劃定位,華山歷史文化公園結合了齊魯文化軸、鵲華歷史文化的概念,將文化、山水、工作、生活緊密結合,協調文化、生態、居住、休閑等多方面需求。規劃布局強調以華山為核心,形成「一園一城、一湖三山、一心三廊、一環多景」的布局結構,敞開華山與鵲山、黃河的綠色視廊,華山與大明湖、千佛山的綠色視廊,提升濟南城市形象,升級濟南城市服務職能。
華山文化
宋代文學家曾鞏的《登華山》中有「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的詩句。
唐朝詩人李白在《古風》中寫道: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含笑凌倒景,欣然願相從。
濟南詩人張凱在《詠華山》中寫道:華山聞名奇秀滑, 翠柏青松滿山崖。一夜城中三尺雪, 曉來勝過白蓮花。
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即由此詩句演化而來。
濟南詩人張凱在《夏雨》中寫道:華山霧遮尖, 雨下兩三天。風比秋時寒, 天寒衣服單。在《華山論劍》中寫道:文人墨客黃河行,英雄論劍華山頂,黃河流沙填東海,華山仗劍刺天庭
❹ 我國的五座名山合稱五嶽他們分別是什麼請畫出他們的示意圖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岳泰山(1532.7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米),位於陝西省華陰縣
南嶽衡山(1300.2米),位於湖南省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6.1米),位於山西省渾源縣
中嶽嵩山(1491.7米),位於河南省登封市
古代帝王附會五嶽為群神所居,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五嶽」說始於漢武帝。唐玄宗、宋真宗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漢宣帝定的五嶽中以安徽省天柱山為南嶽,河北省曲陽縣的大茂山為北嶽,後始改以湖南省的衡山為南嶽,隋以後成為定製。明代又以山西省渾源縣的恆山為北嶽,清代移祀北嶽於此。五嶽均有寺廟名勝多處.其中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 五嶽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國古代,認為高山「峻極於天」,把位於中原地區的東、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為「五嶽」。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開始在五嶽修建佛寺、道觀,進行宗教活動,每個「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稱「大帝」、「神君」等)作為掌管該岳的最高神只。這幾座山上的天然風景亦逐漸被開發出來,供朝山信徒游覽。於是,五嶽又成為中國以山嶽自然景觀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觀之勝的風景名勝區。唐宋以前,五嶽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觀並存。宋以後,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會勢力彼此展開爭奪。到明清時期,南嶽、北嶽和中嶽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東岳和西嶽則以道教勢力為主,成為中國道教的中心。 國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嶽。 「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雲海空復空,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跡」;而「五嶽」則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徵。五嶽劈地摩天,氣冠群倫。雖然五嶽不是我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詩經》中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嵩高維岳,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嶽既不愧為天下名山。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恆山奇,嵩山奧。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泰山如坐,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恆山如行,嵩山如卧。早已聞名於世界。
發了華山的地圖,其他沒法發了,請自己找吧。
望採納!網路地圖
❺ 濟南華山湖一圈多少公里
濟南華山湖的周長:外圈約13.5公里,內圈約為5.5公里+。
華山湖位於濟南華山景區之中,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華山街道,是黃河旅遊風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得名
華山湖以華山得名,華山原名華不注山。華山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華山街道辦事處的華山景區內,是黃河旅遊風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濟南北城區稀有的山水景色。元代傑出畫家、書法家趙孟頫。
他不僅給出了名垂千古的《鵲華秋色圖》表現濟南山水的傳神大作,而且留下了「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千古名句。
❻ 華山高度是多少呢
華山高度是2154.9米(主峰)。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憑借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1982年,華山被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華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11年,華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氣候特徵:
華山遠離海洋,處於西風帶北緯30°—60°之間,大陸度為53°7′,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山體挺拔陡峭,山麓和山頂峰的垂直溫度梯度(或稱溫度直減率):北麓從縣城到峰頂,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減少0.44℃,南麓以洛南計算,海拔高程每升高100米,減少0.5℃。
❼ 泰山、黃山、華山,哪個更值得去
前邊有人問泰山和黃山的區別,酷妹兒覺得「泰山就像才女,除了欣賞十八盤的險峻,更多的是欣賞泰山的文化;而黃山,應該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美女,有美麗的容顏,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美而不俗。」
而華山呢,與泰山和黃山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一個字:險!兩個字:險峻!
「自古華山一條路」,「劈山救母」的傳說,一個「劈」字道盡華山的特點。
游泰山,泰山的美在文化內涵。除了攀登十八盤天梯的艱險,感覺累,不會有「危險」的感覺,欣賞名勝古跡和文人墨寶,對心靈是一次情操的熏陶,是文化之旅。
游黃山,黃山的大美在四絕,奇峰怪石雲海溫泉,是我們對大自然造化神奇的驚艷,更多的是為自然風光的無限艷麗而贊嘆。
游華山,華山的美在大自然的神奇和人類智慧與勇氣的挑戰。
在如刀斧劈開的懸崖峭壁凌空鑿路,架設棧道,以驚嘆不足以表達我們的感慨。
人在僅容一人的懸空棧道戰戰兢兢行走,腳下是萬丈深淵,手扶絕壁,一側是深不見底的深淵,雲霧繚繞在腰間、連綿崇山峻嶺之上,腳下深谷幽蘭,若果有風呼嘯而過,棧道顫顫巍巍,除了腿肚子打哆嗦發軟,再就是心跳加速,頭暈目眩。
在五嶽當中,西嶽華山當真是險、陡的無以復加,千尺幢、百尺峽、擦耳岩、長空棧道都會有各種驚喜,還有鷂子翻身,當真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泰山、華山和黃山,都有絕佳的觀日出的景點。但這也都需要運氣,不是說每次都可以看到日出。
泰山、黃山、華山,都值得一去,各有各的精彩。
你可以,去泰山封禪,去黃山攬勝,去華山論劍,這就是我大美中華的特點。
如果非要選一個的話,我的答案是華山,盡管我是安徽的,但我還是要選華山,因為華山給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首先,華山的門票相比較於黃山,無異是很便宜的,我裡面過年期間去的華山,門票100,還包括西嶽廟和仙峪兩個景區,簡直不要太劃算。我查了一下黃山的門票,淡季150,旺季190,價格還是要貴一點,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華山的門票還挺合理,而且還包括另外兩個景區。當時買過票後,第一天玩的仙峪景區,和西嶽廟,然後夜爬的華山,華山門票24小時內有效,自己合理安排時間。
相比較於泰山,我去的時候門票125,也不是很貴,但相比較於華山的驚險,我覺得泰山更注重的是人文,一條線上去後,一條線回來,感覺風景有點單調,論自然風光,泰山不如華山和黃山,但論 歷史 人文的話,泰山肯定是更勝一籌的。
黃山呢,我目前還沒有去,但這座山的名氣實在太大,我也看了黃山的不少圖片,我覺得用俊秀來形容黃山很是適合,但華山在我腦子里已經先入為主了,爬了一次後,忘不掉了,那驚險程度,真的值得再爬一次啊。
最後,這三座山都是各省的名片,都是中國的大美山河,哪個更勝一籌,大家見仁見智,肯定是都值得來的,泰山厚重,華山奇險,黃山俊秀。看 歷史 人文,到山東泰山,看自然風光,到安徽黃山,體驗驚險刺激,來華山准沒錯。
徐霞客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因此,登泰山,游黃山,一直是我的夢想。
大約是1988年春天,單位組織爬泰山,開始了我的第一次圓夢之旅,這也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登泰山。記著從下火車步行到泰山頂,整整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從一天門拾級而上,一路景觀,大開眼界,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見到這么美麗的風景。更打動我的是沿途的人文景觀,尤其岩石上的名人墨跡,遒勁、雋永,妙趣橫生,深深吸引了我,真想拓上一幅,據為己有。只是當時忙著爬山,沒有細細品味,心想下次爬泰山一定帶好筆和本子,一邊爬泰山,一邊欣賞,一邊筆記。可是再沒有成行,也成了一件憾事。這次爬泰山還有一個收獲是考驗了意志,當時經濟條件有限,背著吃的、喝的、用的,疲勞到了極至,但有一個想法:這次若半途而廢,以後可能也難圓此夢,一生會成為遺憾。憑著這個信念,堅定加堅持,終於登上泰山頂峰,那一刻,有種勝利的感覺。第二天也如願看到了泰山日出。
1996年夏天,單位又組織爬黃山,我欣然前往,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圓夢之旅。為了一覽黃山的「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用了兩天的時間,完全步行爬上爬下,親歷了黃山的壯觀、雄偉,不虛此行。那飄在身邊的雲,那不打招呼說來就來的雨,那竄上竄下調皮可愛的松鼠……每一道風景都讓我激動不已,留連忘返,忘記了疲勞,人間竟有如此仙境,能身臨其境,人生足矣。「黃山歸來不看岳」絕不是虛的,由衷佩服徐霞客。後來也游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再也沒有游黃山時的感嘆、激動,曾經滄海難為水。
兩次登山經歷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意志,一生無憾。
泰山、黃山、華山,這三座山都很有名,而且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都挺值得去看看的。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最值得去的是華山
泰山
泰山,位於五嶽之首,被稱為「天下第一山」,自古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人更稱泰山為「通往帝國的天堂「。
從古到今,關於泰山的贊譽就很多,比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以及「泰山壓頂不彎腰」等等,無一不顯示著泰山的神聖和重要性。
這些都很好,也很有名,唯一的缺點人實在太多,山頂垃圾也實在太多,去了2次都沒看到日出,就我個人而言,泰山適合湊熱鬧去遊玩的地方,我2次都是陪朋友去的,不想再去第3次了。
黃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這是古往今來的對黃山的真實寫照。
黃山的四絕: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如果有機會的話,建議來看看,也都很不錯。
由於位於安徽省內,空氣質量是非常好的,春秋兩季來這里遊玩非常的好,我是晚春季節去的,人很多,但環境不錯,都挺好的,但是就是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就和其他的山區別不大,喜歡的可以來看看。
華山
中國的五嶽之一的華山,位於陝西省,國家5A景區,有天下第一奇峰著稱,並且華 山還是道教主流全真派 聖地,同時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
裡面還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 東道院、鎮岳宮 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非常值得去,我非常喜歡這些佛教,道教的緣來, 所以就個人而言,我認為華山最值得去。而且 華山非常適合有冒險精神的人去。
但這些看個人偏愛,我的選擇是華山,我喜歡一些稀奇的東西,所以選擇這里,但是如果你想看日出,可以去泰山,比較泰山壓於頂,日出是很漂亮的,雖然我2次都沒看到,但是我朋友給我看她拍的視屏,確實好看,如果去,一定要看好天氣預報,我第一次是半夜爬的,還遇上酸雨,頭發都感覺很難聞。如果喜歡看一些山山水水的就去黃山,好了,這就是我的體驗,與大家一起分享,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途!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喲。
❽ 華山是什麼地方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另外,山東、山西境內也有兩座山名為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