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清明節圖片2020高清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清明節圖片2020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1-29 09:56:36

A.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清明 時節雨紛紛是杜牧詩作中的一句詩句,這句詩句非常的有特色。許多人將這首詩書寫成書法作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圖片欣賞_清明時節書法作品。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圖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1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2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3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4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5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6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7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8

清明的歷史發展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 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圖片欣賞相關 文章 :

★ 清明時節雨紛紛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 清明杜牧古詩書法作品圖片

★ 清明時節雨紛紛

★ 銘記抗戰歷史弘揚傳統文化手抄報

★ 清明祭英烈手抄報簡單好看精選5篇

★ 古詩詞精彩作品有哪些

★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意思

★ 清明祭英烈手抄報圖片5篇2020最新精選

★ 清明節手抄報大全2020

★ 2020清明節手抄報圖片漂亮精選最新

B. 清明節手抄報的圖片有哪些

清明又被稱為踏青節,春暖花開之時,從古至今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下面我整理的清明節手抄報的圖片,歡迎來參考!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就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就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 一,一般就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就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就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農歷就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即以月相29.5天為周 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因為陰歷紀月推算節氣所在具體時間需要准確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所以,以前的歷書所載各個節氣發生的時間就是要由國家頒布的(如立春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同的時代推算的規則有所不同,清史稿時憲志就用很長的篇幅和很多圖形公式來說明當時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講農歷中節氣的設置規律往往只就是確定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兩個節氣間隔就是15天就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據,此時節氣歌也就是一般人掌握節氣規律的必學知識。稍微復雜一點的推算就是習慣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陽最低的時候)過了105天就就是寒食,106天就就是清明;現在按陽歷計算就簡單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就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就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就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 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 這就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作文:

古人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就是我國農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時節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據傳清明節的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晉文公落難介子割自己的肉給他充飢,晉文公即位後請介子推為官,介子推卻隱居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結果誤將介子推燒死,晉文公十分痛悔下令從今往後這一天禁火因為禁火稱「寒食」,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傳統。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我們一家人坐車去老家祭奠——去世的祖祖。

終於到了祖祖墓前,我們所有所有的.人都就是肅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就是那麼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我們所有的人的手裡都拿著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祖祖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此時我轉身拿起早已准備好的花籃,恭恭敬敬地放在了祖祖墓前。花籃里的花都就是白色的,在花籃上還有幾根白色的帶子死死的捆在了花和花籃上。在幾片綠葉的襯托下,更加顯得莊重,而又肅穆了。

我們拜完了之後,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祖祖燒在陰間的鈔票,此時爸爸知道祖祖很會玩麻將,就多燒了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人人都有不要搶。」我一聽還好玩,他們有這么多錢一年也花不完,還用搶什麼呢?

祖祖你「走」的那麼的早,我都沒有好好的孝敬孝敬你們老人家,你們就離開了我的身邊,在那,陪伴你們的只有孤獨和寂寞,不……不……不……還有那「無情」的春、夏、秋、冬和綠樹繁茂的山林。要就是你們還在我一定會好好孝敬你們的。

C. 請問清明節來歷以及有關圖片

清明節的來源

D.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美觀的清明節手抄報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寄語

1、清明時節,離愁是一年一年;新朋舊友,牽掛是一生一世;感嘆歲月,想念是一次一次;點點滴滴,記憶 是一分一秒。4月5日清明節,為了身邊的,好好努力 ;已經擁有的,好好珍惜。尤其要好好對待自己!

2、清明至,雨兒飄,踏青節里花兒俏;青青草,碧連天,百花爭艷迎仲夏;忙播種,也嬉鬧,且看碩果豐收到;探鶯花,春醉倒,願你幸福 樂逍遙。清明節快樂!

3、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過於渺小,任何浩大的歷史都是被處於最基層的小齒輪所推動,將先祖們的優良品格繼續發展下去,這便是我們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

4、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明天准備回家給親人掃墓,想起家中逝去的親人,心中一陣惆悵……每到此時此刻,我都非常非常的想念我的爸爸、媽媽。天堂里的爸爸、媽媽您們好嗎?女兒好想好想您們啊!

5、讓我們盡情道出對親人的思念,灑下所有的淚,回憶不再是生活的負擔。清明節到了,讓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微笑 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6、每年清明過節,無論是綿綿細雨,還是風和日麗,我都會在漫山遍野中與家人採集鮮花。我將大捧大捧的鮮花安放在山腳下的一座墳前,這裡面靜靜躺著一位最值得我一生感激的恩師——父親。讓這五彩繽紛、芳香撲鼻的鮮花捎去我對父親的.思念和崇敬。

清明節國旗下演講稿

同學們:

早上好,這個星期我們全校同學要去烈士陵園祭掃革命烈士墓,這是我們少先隊每年的慣例。可經過調查,老師發現有些同學對這一活動的意義卻不夠理解。

為什麼在清明節要去烈士陵園掃墓呢?這還得從「清明節」談起。清明節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它既是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民間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清明掃墓的風俗,以表示對祖先和親人的深切懷念。過去,中國人死後基本上用土葬,堆有墳墓。

每年清明,親人們就去看望,給墳墓加些新土,整理一下墳前的草木,並供奉食物。這就是掃墓,俗稱「上墳」。現在每到清明節,除了為親人、朋友掃墓以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去烈士陵園為革命烈士掃墓,寄託哀思,表達對烈士們的懷念。因此,清明又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和一個普通的節日了。每年的清明前後,學校都會組織我們以各種形式到烈士陵園緬懷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們。

無數的革命烈士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青春與生命。在我們上周去的鎮江烈士陵園里,就長眠著一位叫「夏霖」的烈士,他是丹陽人,犧牲時才30歲,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多次領導農民運動。在一次暴動中,他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用許多殘酷的刑罰折磨他,逼他說出黨的機密,甚至還打斷了他的腿骨,可是,他沒有向敵人說一句實情。

最後,***說要把他斬首示眾,可敬的夏霖同志卻說:「我們加入黨時,就預備犧牲,你不犧牲,我不犧牲,哪一個犧牲啊!」敵人惱羞成怒,就殺害了夏霖,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城門上。這正像革命家陳毅說的那樣「祖國如有難,汝應做前鋒。」無數的革命先烈們在國難當頭之時,沖鋒陷陣,用鮮血才換來五星紅旗今天的燦爛。同學們,想一想,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去向這些偉大的烈士們獻上一朵小白花呢?

在這次掃墓活動中很多同學就做得很好,事前親手做了小白花,在掃墓中做到嚴肅認真,沒有因為走遠路就帶上吃的喝的。尤其是我們一年級的同學雖然年紀最小,但他們和我們一樣不怕路程遠,獨立的走了個來回,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烈士們的敬意。這是值得表揚的。

同學們,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民族精神永遠是中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的傳承要靠我們一代代繼承下來並傳遞下去。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最近發出通知,在青少年兒童中開展以「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為主要內容的「三個了不起」的宣傳教育活動。

要在全隊興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熱潮,使我們的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結合這一活動我們要求各班同學在學習先烈事跡的同時,全班共同選擇一位先烈作為學習的榜樣,集中講他的事跡,學他的精神,感受他的了不起,同時爭做像他一樣了不起的中國人。

同學們,我們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將來要肩負起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重任,讓我們去學習、去努力、去奮進吧,那麼九泉之下的英烈們才會含笑,我們的掃墓活動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E.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大全

清明 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到了做 清明節 手抄報 的時候,那麼放什麼資料好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清明節 手抄報圖片 及內容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關於清明節的相關內容推薦↓↓↓

精選2022小學生清明節作文10篇

清明節手抄報簡單又好畫一等獎

四年級學生清明節作文10篇

七年級學生描寫清明節作文

關於家鄉的清明節作文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欣賞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一、清明果的來歷

清明果也叫綿菜飴、清明飴,民間採用古老的製作 方法 ,用原始的石器工具搗制,外皮用艾葉做成,軟糯有嚼勁,回味更悠長,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

傳說 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在村裡添兵設崗,防止出村人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身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

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二、清明節詩句

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

2.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

3. 粉杏輕柔岸柳新,清明春雨兩相侵。《清明祭詩》

4. 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清明祭詩》

5. 春雨清明濕杏花,小山明滅柳煙斜。《清明祭詩》

6.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

7.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清明日》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三、清明節的由來傳說50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得名」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冬至 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 春分 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四、寒食節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 穀雨 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准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麵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並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製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及內容大全相關 文章 :

★ 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和資料大全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 二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圖片

★ 最新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圖片

★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資料

★ 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圖片大全一等獎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F. 關於清明節的圖片

清明節相關的簡筆畫:

  1. 放風箏: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通信工具,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後來只有皇宮里才有紙鳶。閩南語稱風吹。

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竹笛,紙鳶飛上天以後被風一吹,發出「嗚嗚」的聲響,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把「紙鳶」改稱「風箏」。

現代以風箏,風琴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G. 2020畫一幅清明節的手抄報好看簡單

清明 節是我國傳一統的四大節日之一,又到了同學們畫 手抄報 的時候了,下面給大家分享2020畫一幅 清明節 的手抄報好看簡單.歡迎閱讀!

1、清明節掃墓的程序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先將墓園打掃干凈,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里的雜草清除干凈。然後是祭祀,人們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

2、清明節拜祭輩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3、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4、清明節穿衣配飾

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5、清明掃墓時間

一般來說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前完成掃墓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6、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跑到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7、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 其它 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 運勢 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9、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除了掃描祭祀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遊是可以的,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10、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 方法 是在家裡陽台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後,再燒財帛。

11、清明節前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相關 文章 :

1. 2020清明節的手抄報好看簡單圖片大全

2. 2020清明節手抄報一等獎

3. 2020初一清明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又好畫

4. 2020清明節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5. 2020精選清明節手抄報好看簡單大全

6. 清明節手抄報大全2020

H. 清明節習俗資料,附上圖片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 清明節習俗資料,附上圖片

1、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2、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4、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綵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J. 清明節的手抄報

一抹愁緒縈繞在心頭,望著從天而降的細細綿雨,就連空氣里都染上了憂傷的氣息。又到一年清明季,親人已逝,生者唯有掬一把傷心淚來吊哀思之情。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2020年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歡迎閱讀參考!

2020年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圖片1

2020年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圖片2

2020年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圖片3

清明節的傳說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清明節作文

清明原本就是一個普通的節氣,但早在周朝,清明就演化成一個節日,一向被流傳到這天。

我爸爸老家就是揚州人,所以每年清明節,爸爸都要叫我一大早起來,一齊去揚州祭拜我爺爺(在我爸爸像我這么大的時候,我爺爺就去世了)。這天,奶奶起來的也很早,因為她要提前准備爺爺生前最喜愛吃的各種菜餚,當然還有爺爺最愛的紙質「麻將」和必備的黃紙做的「元寶」。鄉下的墳堆一般都在田野盡頭的偏僻處,我們提著這些供品去墳前。漫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就是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一塊塊金黃色油菜花,一朵朵不知名的各色小野花開得正艷……除了遠處偶爾傳來的雞叫和狗叫,就只聽到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真就是安靜極了,美麗極了!

到了墳前,我們把一條魚,一盤蔬菜、一盤豆腐和一碗肉放在爺爺墳前的一小塊水泥地上,還要倒一杯酒潑在墳堆上,然後在旁邊空曠的地方把「麻將」和「元寶」通通給燒了。燒的時候奶奶還要我們磕頭,期望爺爺能夠保佑我們吉祥、歡樂、美滿、聰明。最後我們還要插一根清明柳在上方,這就是有來歷的:春秋時,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因隱居在介山,而使晉文公後悔。他明白介子推就是一個大孝子,便下令放火燒山(他認為只要燒山就能夠讓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下來),不料他卻燒死了介子推和山上所有生物。但到了第二年,山上的老柳樹又復活了,晉文公便把這可柳樹叫做「清明柳」。而此刻,人們就給清明柳定了一個辟邪的功能。

祭掃完畢後,我一般去和鄉下多日不見的小夥伴們去放風箏,爸爸說這也就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以前他們小的時候都就是自我用篾片和報紙自我做風箏,此刻都就是在街上買了,據老人們說這有釋放邪氣或晦氣的功能。

這就就是我老家的清明節習俗,你們家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