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宵節在幾月幾日
農歷2018年元宵節的日期:
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戊戌年(狗年)正月十五,距離農歷2018年元宵節還有28天)
㈡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圖片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故事:
還有一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㈢ 誰有元宵(湯圓)的卡通圖片,一碗湯圓,然後每個湯圓不同的表情
希望喜歡嘿嘿
㈣ 古代的情人節究竟是哪一天呢
隨著西方文化與電商產業在國內興起,中國的節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節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號和農歷七月初七,便是情侶們最喜歡的節日,在各種營銷之下,隨處都充斥著浪漫的氣氛。
不過,人們崇尚的七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的情人節,情侶們手捧鮮花收獲甜蜜時卻不知道,自己早就與真正的情人節擦肩而過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到底哪天才是呢?
圖片:花燈在河裡漂流劇照
除了元宵節以外,農歷三月初三也被古人視為情人節,這個節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也就是當時的上巳節。上巳節有水邊祭祀與沐浴的習俗,每年到上巳節這天,百姓們都要到水邊祭祀,還要用熏香沐浴。
古人之所以會有這個活動,主要是因為三月三是春夏交替之際,這時的陰氣是最為旺盛的,也是人體最容易生病的時候,他們祭祀與沐浴,就是為了洗掉厄運,乞求女巫帶給他們健康。
三月三還是春遊的好時節,春深之際草長鶯飛,動物們開始尋找愛侶,年輕男女的心也開始萌動,不管是踏青還是祭祀沐浴,都可以看到很多少男少女在談情說愛。
趁著時光正好,連官府都鼓勵百姓們光明正大的追求愛情,如此看來,上巳節也是男女們談情說愛的好日子,把這個日子定為情人節並不為過。
㈤ 關於元宵佳節的古詩詞有哪些
關於元宵佳節的古詩詞應該說還是有很多的,其中不少都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比如說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張祜的《正月十五夜》,唐寅的《元宵》等等。
㈥ 以元宵節為主題的繪畫是什麼
1、先畫出一個大橢圓,這是一隻碗的邊沿,碗里畫出幾只湯圓,碗上面畫出一隻勺子,勺子里有一隻湯圓。
1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可靠記載。據歷史文獻資料,西漢時已過元宵節,元宵節形成於西漢之前,似不成問題。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但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時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風俗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元宵節與春節的關系
正月十五元宵夜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傳統的過年,一般是到元宵節止,也就是說,元宵節既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象徵過年活動的結束,因此,我國很多地方至今仍把過元宵叫作「出節」。如果說春節是過年的開始,那麼元宵節則是過年的結束。元宵節過後,人們就開始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了。
在中國歷史上,元宵節熱鬧非凡,歡樂氣氛超過春節。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級,不分男女老幼,出門賞月,燃燈放焰,舞龍燈,舞獅子,擊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蹺,猜燈謎,飲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慶,其樂融融,元宵節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現在元宵節沒有單列出來,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但這兩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有所區別,春節更注重家庭內部,元宵節則是社會化的,是全民的。
7今天如何傳承元宵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都屬於這種「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民的狂歡節,它對促進社會和諧、化解各種矛盾具有一定的功能。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日期間一些反常行為,有利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於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除以上功能外,元宵節還有傳承傳統文化、凝聚人心的功能。幾乎所有華人都過元宵節,元宵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內涵,這使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華民族血脈的流動。海外華人身處異國他鄉,每年通過親身參與元宵節的各種活動,在文化心理上確證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因此,元宵節與其他重要傳統節日一樣,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民族歸屬感、國家認同感。
繼承和弘揚元宵文化,是復興和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秉持恢復、保護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掘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恢復和擴大其教育、娛樂和凝聚功能;創新元宵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使之適應現代社會,世代相傳,永葆特色。
㈧ 元宵節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元宵節的十首古詩詞
1、《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2、《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3、《鴛鴦湖棹歌 之七十四》
(清)朱彝尊
曲律崑山最後時,海鹽高調教坊知。
至今十棒元宵鼓,絕倒梨園弟子師。
4、《青玉案·戊戌元元宵客京師賦》
(元)張野
千門夜色霏香霧。又春滿、朝天路。
回首舊游誰與語。
金波影里,水晶簾下,總是關心處。
征衫著破愁成縷。留滯京塵甚時去。
旅館蕭條情最苦。
燈無人點,酒無人舉。睡也無人覷。
㈨ 元宵節詩配畫
關於元宵節的詩最著名的應該是,生查子元夕。宋代歐陽修寫的。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如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其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成為千古名句。
㈩ 超簡單元宵節手抄報圖片大全
我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有剪紙,生宵,元宵等。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
過元宵節當然少不了吃元宵.元宵又叫湯圓,它的名子還有個故事呢!很久以前人們把湯圓叫元宵。袁世凱知道了覺得很不吉利。"元宵"不就是"袁消"嗎?於是他下令把元宵改做湯圓.從此元宵又名湯圓。元宵的餡有很多.有紅豆的.芝麻的.還有綠豆的……
湯圓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個放在嘴裡,媽媽大叫;"小心點,別燙著。"咬上一口餡慢慢地流了出來,粘粘的.甜甜的味道好極了!
元宵節可少不了觀花燈。吃完元宵,我和老爸來到天一廣場.這里的花燈可真多啊!有"奔跑"的老虎."吃草"的兔子.還有在"游動"的魚兒.真是五花八門!都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爸爸給我買了一個兔子花燈.只要一按按紐.兔兒便會唱起歡樂的歌。我連忙拿起我的兔子燈加入鬧花燈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