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這有一副全神的圖像 佛教和道教的神都有 有些認識的有些不認識的 誰能詳解一下這都是哪些神
從上而下:1、女媧及三皇五帝,有月亮和太陽,寓意盤古。2、儒釋道三教祖師(孔子及弟子、阿彌陀佛及弟子阿難和迦葉、老子及侍童)。3、玉帝及天神。4、西王母及眾多仙女。5、有菩薩及梨山老母和關羽。6、菩薩及眾星君。7、千手斗姆元君及福祿壽三星、悟空、鍾馗等-----。8、觀音菩薩及善財童子和龍女、送子觀音、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韋陀菩薩。9、10、地藏王菩薩和侍者及地獄牛頭馬面和十殿閻羅王,坐騎喚作諦聽,曉陰陽善辯聽。
此圖應該是眾聖稱贊地藏菩薩功德圖。
2. 佛教圖像有哪些
佛教佛像非常多,如: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南無寶火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南無離垢佛南無勇施佛南無清凈佛南無清凈施佛南無娑留那佛南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無量掬光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蓮華光游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念佛南無善名稱功德如來南無紅炎幢王如來南無善游步功德如來南無斗戰勝如來南無善游步如來南無周匝庄嚴功德如來南無寶華游步如來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如來
3. 觀音菩薩的發型應該是什麼樣的
觀音菩薩的發型應該是什麼樣?
這個很難說啊,為什麼呢?
因為觀音菩薩的人物造型,是經常變化的。
佛教自印度起源之後,於中國歷史漢代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在進入中國之後,兩種不同的文化發生了碰撞與融合。在文學作品、畫像、雕塑等方面,兩種文化融合的極其明顯。
如,在大量佛教故事的影響下,大量充滿神魔色彩以及鬼怪元素的小說出現《搜神記》,畫家也開始大量創作佛教題材繪畫,甚至出現了以畫佛教繪畫而聞名的吳道子。
4.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三者之間,為什麼佛教被人們所推崇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公元前3世紀被定為印度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自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等方面均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然而,對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學術界眾說紛紜,至今未能統一。
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隨之留給了歷史學界:佛教既然是通過西域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為什麼在這條絲綢之路通達不到的中國東部海岸有早期的佛教傳播呢?佛教圖像為什麼會飛越西域、河西走廊和中原,首先在大陸最東部的天涯海顯現法身? 到了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提出了佛教直接從印度傳來的見解,但從海上還是陸上傳入未加肯定。
他說:「中國同佛教最初發生關系,我們雖然不能確定究竟在什麼時候,但據我看法,還是直接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經過西域小國的媒介,先從海道來的,也可能從陸路來的。」
5. 大日如來的圖像
大日如來(Mahāvairocana),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在漢譯中,又有摩訶毗盧遮那、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光明遍照等名號,是密教最根本的本尊,在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密教大法中,都是法身如來,是法界體性自身,是實相所現的根本佛。
大日如來和如來是同一個佛。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階層的佛,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兩部曼荼羅中,大日如來都是居於中央位置,他統率著全部佛和菩薩,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5)佛教圖像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在華嚴宗,大日如來為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相之佛法自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此為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此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
大日如來是密教將宇宙實相佛格化,而成的根本佛,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地及普門示現的根本總德。
密教將之奉為真言密教的教主,也是密教教理的核心,以之為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本尊。由於如來智慧光明遍照一切處,能使無邊法界普放光明,而開啟眾生本具的佛性、善根,成辦世出世間之事業,因此以大日作為名號。某些宗教典籍中,大日如來也指觀音。
6. 唯美圖片一心向佛的純潔女子
紅塵是非多,漸欲迷人眼。有的人就會被紅塵迷了雙眼,無法自拔,每天都是俗事纏身。有的人就看開了,皈依佛教,每天參禪念經,不理世事。
在紅塵中摸打滾爬那麼多年,什麼事情都經歷過,經歷相當豐富,也就看透了。不想再接著過問凡塵俗事了,一切都隨緣吧。於是便選擇了一心向佛,每天參禪念經,洗去一身的紅塵。在佛門之中頓悟人世間的種種。
在紅塵里,該享受到的榮華富貴也享受到了,該經歷的困難磨礪也早就經歷過了。事業有成了。但是心裡早就開始厭倦這樣每天都千篇一律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意義,就是在不斷重復著前一天的事而已。所以選擇了不理世事,一心向佛。
(6)佛教圖像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好處
1、杜絕邪念
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經常口念阿彌陀佛,會心地善良,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諸葛長青認為,人們無始劫以來,總有許多業障阻撓,導致邪念紛飛、雜念不斷,持續念誦,可以促進自己走向正確的道路,避免走邪路。
2、身體安康
經常念佛,會身體健康,顏色光澤,氣力充盛,心情快樂,氣息平和,各種疾病原則上不會再侵害於你,小毛小病也很快就會消失。諸葛長青認為,人生煩惱來自貪嗔痴,持續念誦,可以消除貪嗔痴。
3、吉祥如意
經常念佛,一切惡鬼、羅剎、夜叉皆不能侵害本身;毒蛇、毒葯、皆不能傷害本身。諸葛長青發現,持續念誦佛號的人,身有佛光,處處受人敬仰。不知不覺會發現身邊的人都會關注自己、贊嘆自己。
7.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像,為何常被誤認為觀音
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後的輝煌。佛教中的許多尊神,在此時大量出現於美術作品中,文殊菩薩即為其中之一。
帕拉時期的文殊為菩薩裝,上半身袒露,著臂釧、腕釧、瓔珞等飾物,下身著多提。與觀音、彌勒等其他菩薩相比,文殊菩薩的頸飾通常顯得稍短(圖2、圖4)。這種特殊的項圈在菩薩造像中僅見於文殊菩薩,也是辨認文殊菩薩身份的標識之一。
因此我們就可以分辨出文殊菩薩和觀音了,無論是什麼神仙,都是人們的一種嚮往,和敬仰,在人們心中是不可以被觸犯的。
8.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歡迎欣賞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智者不銳,慧者不傲,謀者不露,強者不暴。
2. 開卷將天曉,誰言不快哉!
3.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4. 犯了過錯,造了罪業,別人知不知道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5.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6. 誰把誰的明媚盡收眼底、誰把誰的難過感同身受。
7. 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源自:《摩訶般若經》
8. 必須重新站起來,告訴自己,繼續走吧,路途尚未結束——即使重新撿起的東西已被別人踩得粉碎。包括你蹲下去的時候,散落一地的尊嚴。——七堇年
9. 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10. 最是凝眸無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11.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12. 禪院附近小水坑裡的青蛙不願搬到池塘去住,結果被過路的車軋死了。禪師、不圖變遷,會為舊環境所困擾,修行亦如是。
13.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的人。
14. 世人言忍,忍字最難,非大智慧,斷然不能。
15. 靈明的知覺有五種障礙: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憂慮、疑惑。
16. 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7. 戒庄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佛說十善業道經》
18.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2. 在這個時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難,根源在於世間人道德倫理喪失,誰也不願意服從誰,所以世界秩序大亂,大災難必定會降臨,能夠逃過劫難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3. 禪詩-《行看流水坐看雲》、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飢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了庵清欲。
4. 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完顏壽《朝中措》
5. 欲為第一火,痴為第一暗,瞋為第一怨,此三在世間。——《正法念處經》
6.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傷人、身行暴害、心專嫉妒。——《中本起經》
7. 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8. 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榮一枯皆眼塵,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里人。
9. 胸懷坦盪,處事坦然,心寬體健,益壽延年。
10. 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11. 願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遠!新年快樂!
12.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13. 是宿命的悲、還是輪回的'痛。
14. 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15.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16. 握住蒼老,禁錮了時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7.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18. 看櫻花滿天,悲傷在流轉,卻掩不住斑駁的流年。
佛家靜心禪語唯美圖片
1. 以忠沽名者訐,以信沽名者詐,以廉沽名者貪,以潔沽名者污。忠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有一於此,鄉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2. 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
3. 這個身體,只是借我們暫住而已,如房屋,無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執著。
4. 一切眾川流,皆悉歸大海,若飯佛及僧,福歸已亦然。——源自:《大般涅盤經》
5. 有其因,必有其果。
6. 忍辱多福。
7. 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靜心體味生活的悲與喜,笑看起起落落。
8. 當罪惡的行為還沒有成熟(尚未產生結果)時,愚笨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可是當他的行為成熟時,他便有了憂傷。
9. 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10.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1. 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12.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留春住。——王觀《卜運算元》
13.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14. 寧靜求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15.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佛說十善業道經》
16.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柳永《雨霖鈴》
;9. 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是指哪幾位菩薩
我國佛教中四大菩薩分別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
1、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2、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3、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4、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 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有一種說法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 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10. 能用佛像做微信頭像嗎
能用佛像做微信頭像
佛菩薩做「微信頭像」的好處
一、佛像具有無量功德,見者種下解脫之因。
二、用佛像作為微信頭像,是法布施。諸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
三、用佛像作為微信頭像,可以培積無量的功德。人天路上,修福第一。古人說,無福不養道。用一張佛像做微信頭像,相當於塑了一尊佛像。
四、用佛像作為微信頭像,可以隨時憶念皈依。佛弟子應當一天至少六次憶念皈依、修皈依。皈依是成佛的入門。當皈依圓滿時,佛果也會圓滿。
(10)佛教圖像唯美圖片擴展閱讀:
佛像藝術的出現,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文化的產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生後的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前,並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
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並無佛像可見。
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然,也有可能出於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聖形象難以描繪,製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聖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