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零度品讀《儒林外史》梅花屋主畫荷花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說起王冕,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他這首家喻戶曉的《墨梅》。這首詩構思精巧,淡中有味,通過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表達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詩如其人,現實中的王冕雖只是一位農民,但他一生事親至孝、傲視權貴、淡泊名利讓人推崇備至。吳敬梓在作品的第一章就對王冕的形象進行了細致的塑造和潤色,使他具有「敷陳大義」「隱括全文」的母體作用。
圖片
王冕號「梅花屋主」,種梅、詠梅,畫梅是他一生的鍾愛。現實中的他在放牛之餘,經常到寺院長明燈下讀書畫梅,他隱居九里山,以賣畫為生。但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卻將他塑造成一位善畫「荷花」的人物。這是為什麼呢?
圖片
在中國文學史上,梅花和荷花是作家們創作的熱點意象。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仔細揣摩,不難發現。在詩歌史上,梅花多象徵不懼風險,堅韌不拔的品質,而荷花則多象徵高潔和清廉。《儒林外史》意在揭露儒生們為追求功名利祿而鞠躬盡瘁,奔波鑽營。所以,在塑造人物時,作家更傾向於將王冕傲視權貴、淡泊名利的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荷花與其主旨在這點上就不謀而合了。
圖片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追,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吳敬梓開篇便點明世人對於功名利祿的追捧,接著引出元代王冕,講述他雖自幼喪父,一生都在困境中度過,但他卻捨去功名,傲視權貴,無所畏懼。這樣看似無心的開篇設計,將王冕定位為理想人物,使他成為反面人物的「照妖鏡」。
圖片
王冕推崇屈原,當他看見《楚辭圖》上畫的屈原圖時,他便照著屈原的模樣,自造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遇到花明柳暗的時節,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闊衣,手執鞭子,口裡唱著歌,在鄉鎮及湖邊玩耍,雖然會受到周圍人的恥笑,但他滿不在意。但他對屈原的模仿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他將自己的荷花圖賣給周圍普通百姓,卻不願高價賣給當權者和俗財主。當知縣將帖來請時,他多次避而不見,他說「滅門的知縣,倚著危素的勢,要在這里酷虐小民,無所不為,這樣的小人,我為什麼要相與他」。在俗財主要買他的畫時,他便畫了一條大牛貼在門口,畫兒上的詩句極具諷刺。當朝廷行文要招聘王冕出來做官時,他便私自收拾,隱居會稽山中,亂世之中,他不言姓名,保持秉性,正如一朵荷花,亭亭屹立於污池之中,不沾染一絲俗氣。
現實中的王冕學識淵博,漠視功名,行為怪誕。吳敬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消減了他的狂傲,凸出了他淡泊名利的秉性,使他成為一代儒生的典範。
2. 為何《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沒入選四大名著是價值觀扭曲嗎
提起我國的四大名著,可以說是眾人皆知,不僅國內流傳甚廣,在國外同樣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文人騷客們的思想卻無比豐富,譜寫出了一篇篇傳世之作。
後來世人按照對這些文學著作的喜愛程度,選出了「四大名著」,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官方選定出來,而是「約定俗成」的。
最初的時候,人們選出來的文學著作共有六本,也就是說最初有「六大名著」。不過,到了建國之後卻因各種原因刪掉了其中兩本,這才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四大名著」。
各位,你們知道被刪掉的兩本叫什麼嗎?又是因什麼原因被刪掉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
既然深受讀者的喜歡,為什麼建國之後卻把那兩本著作從六大名著中剔除了呢?相信各位對這個問題都很感興趣。
1.條件有限
這個原因雖然不是最主要的,但確實是比較現實的原因之一。眾所周知,新中國是在苦難條件中建立起來的。建國之初,政府想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提高國人文化素質,各出版社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始印刷著名的歷史典籍。
當時,出版社打算從「六大名著」中挑選,因條件有限,人民文學出版社便想了個辦法,先印其中四本看看效果,經過一番討論選出了四本,也就是今天的「四大名著」。
印刷發行之後,好評如潮,其他出版社看到了利益風向標,也跟著印刷這四本。於是市面上較流行的書籍便是這四本了,另外兩本名著則坐起了冷板凳,一直沒有得到出版社的青睞,自然也就無法受到民眾的認可了。
3. 六大名著為何僅有五本被翻拍,還有一個呢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會對嚴監生記憶有印象深刻,他到了臨死看見燈上點著兩根燈芯,都還要伸出兩根手指頭示意,等他的妻子趙氏領會了意思,挑掉一根燈芯:「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他這才肯死去。這樣出奇的吝嗇,實在令人又是嘆氣,又是捧腹。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每一個故事都以戲謔的口吻反映了當時的各種社會亂象。可以說是將諷刺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經典和瑰寶。因此,《儒林外史》也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並稱為我國古代六大名著。
▲清朝官員劇照
第三個原因,這部作品中有五十幾個故事,每個故事相對獨立,也可以說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主角,所以在選擇演員上相對難度較大。就像近代文學家胡適在《吳敬梓評傳》中所說的:「該書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如果要將其中的某一個故事單獨截取出來,拍成作品又略顯單薄。但是如果要將這五十幾個故事全部都安排妥當,能夠從頭到尾帶動觀眾情緒,對於影視作品的製作要求更是難如登天。
結語
所以綜合這些原因看,《儒林外史》沒有人去翻拍也是正常,其實這也算一件好事。畢竟現在的影視作品良莠不齊,如果把《儒林外史》拍得面目全非,大家還不如去翻書。在2014年有一部叫做《儒林外史之啼笑書香》的電視劇,可能由於手續問題沒有播放,但是大致看一下圖片和簡介便令人望而生畏。
4. 哪位大佬有儒林外史的人物關系圖呀謝謝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介紹舉列如下:
1、王冕。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2、周進。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
醒來以後,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於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後來,借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3、范進。
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
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
5. 儒林外史手抄報圖片
6. 讀書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讀書手抄報圖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