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唯美雛鳥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唯美雛鳥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10 16:02:12

『壹』 這只是什麼鳥

這只是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又名嬌鳳,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野生種群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文別名】嬌鳳、彩鳳、阿蘇兒、鸚哥
【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
【英文名稱】Budgerigar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它是國家2級保護動物,雄性鼻部呈淡藍色,雌性呈肉白色。十分可愛。
它們平均壽命7年。
一般成長到3個月左右即可繁殖,大概分淡藍色,綠色,藍色,白色,黃色,雜色等。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他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他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他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他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他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全。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生長繁殖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並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年。
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虎皮鸚鵡人工培育的品種很多,主要從體羽的顏色上區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波紋型虎皮鸚鵡國內飼養的虎皮鸚鵡基本屬於這一類。體羽顏色斑紋近似原種,有藍、黃、綠等色,上體布滿黑色橫紋斑。
2.淡色型虎皮鸚鵡可分為上體黃色,腹部綠色和上體白色,腹部藍色兩個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點(也有一些沒有)。
3.玉頭型虎皮鸚鵡一種頭部白色,其他部位體色均為淡藍色;另一種頭部為黃色,其它部位體羽均為綠色兩個品系。
4.白化型虎皮鸚鵡全身羽毛為潔白色,眼睛為紅色,稱為白紅眼虎皮鸚鵡。還有一種體羽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塊斑,稱為雲斑虎皮鸚鵡。
5.黃化型虎皮鸚鵡全身體羽為黃色,眼睛為紅色,稱為黃紅眼虎皮鸚鵡。
公母分辨虎皮幼鳥公母分辨方法 :
公鳥:蠟膜全部呈現桃紅色
母鳥:鼻孔周圍呈現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齡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蠟膜顏色為桃紅色或藍色
母鳥:鼻孔周圍為藍色 外邊是比較淡的藍色
虎皮成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藍色 有的蠟膜是桃紅色
母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白色 有的蠟膜皺皺巴巴 呈現茶褐色(那表示母鳥處於發情期)
馴養方法
方法一:定期的接觸訓練,這種方法是需要耐心的。這個方法包括時常與你的虎皮鸚鵡講話、用輕柔的語氣使它們能夠鎮定下來。慢慢地將你的手放進籠內,直到鳥兒定住不亂跑為止。在前面幾次不應該激動地將手伸進去抓它們或移到它們的面前。給他們一些時間去習慣你的手。當它停止害怕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將你的手指移近到它的腹部,像棲木一般,看看他們會不會站上來。在你的手指輕輕碰它的腹部時,記得要說「上來「。當你要讓他們回去籠子及棲木上時,則應該說「下去」。當它在你的手上時,與他持續地保持說話。在你將它第一次拿出籠子時,不應該太急切。這些初期的訓練,應該將訓練的時間盡量短些。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將時間給拉長,最後你就可以有一隻相信你的虎皮鸚鵡朋友了! 方法二:讓它們有自己的時間 在它們剛到家裡的那幾天,不要試著用手去碰觸它們。給它們一些時間去習慣新環境跟新家,將籠子放在你常會在的地方。需要對它們付出許多的時間,試著去跟它們說話,且只有在換水或新鮮食物時才將手靠近籠子。盡量鳥兒們能夠了解到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它們好,並且不是試著要傷害它們的。這種方法,要讓它們願意出來到你身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你可以藉由擺在籠外的殼子或鳥點心引誘它們,引誘它們出來。或者是將這些賄賂品放在你的手上,在籠子內或外來引誘它。最後他會覺的相信你,並且成為你的朋友。 方法三:重復地抓和放。將虎皮鸚鵡拿到另一間沒有籠子的房間。重復地抓它跟釋放它,虎皮鸚鵡很快就會了解到你不會傷害它。持續這個訓練約個半到一個小時,然後將它帶回它的籠子、並且與他說話一會兒。 方法四:Melanie的激烈訓練方法。這個方法一定要很小心地去做,當你手握一隻虎皮時,要確定你的手沒有握得太緊,否則可能會造成鳥兒窒息。而雖然有些虎皮因此方法被馴服了,可是仍有許多的虎皮對這方法沒有好的反應,甚至會變得以後更難以取得它們的信任。 「將一隻剛買來的虎皮用手抓好,要注意它會試著去咬你的手指。如果你沒有開車的話,就一路握著它的身體回家。或者是每次握它握半個小時,第一天最少要五次,不要讓它逃脫。如果有咬人的動作,就將它的嘴給抓住。這個方法可以使它們咬人時不會力氣太大,並且也不會想要逃脫。

『貳』 誰知道這是什麼鳥可以人工喂養嗎

灰林鴞的雛鳥,有關這種鳥的詳細資料請參考:http://ke..com/view/32764.htm

下面貼張雛鳥圖片,比你那隻的鳥齡要稍大一些。灰林鴞比一般的貓頭鷹(即短耳鴞)和草鴞(猴面鷹)要大一些。

此鳥夜行性,人工很難飼養,這種小傢伙一旦失去親鳥哺育很快就會死去。如果你無法讓它歸自己的巢,就要做好思想准備。這么小可以喂螺螄肉、蛙肉什麼的。

『叄』 請問這是什麼鳥的雛鳥啊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綉眼鳥的幼鳥。

綉眼鳥 是雀形目綉眼鳥科的97種鳥類的統稱。體形小,體長90~122毫米;嘴小,為頭長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彎;鼻孔為薄膜所掩蓋;舌能伸縮,先端具有角質硬性的纖維簇;翅圓長;尾短;跗蹠長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顯的白色絨狀短羽所環繞,形成鮮明的白眼圈得綉眼之名。完全樹棲生活,取食昆蟲、花蜜和甜軟的果實;綉眼鳥性情活躍,高度群集。多數種類低聲嘁嘁喳喳,但有幾種高聲轉鳴。

『肆』 幫我看看這是什麼鳥是幼鳥,陝西關中地區

這是灰喜鵲幼鳥

食性較雜,食物組成隨季節和環境而變化,夏季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其他季節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常見食物種類有蝗蟲、蚱蜢、金龜子、象甲、甲蟲、螽斯、地老虎、松毛蟲、蝽象、螞蟻、蠅、蛇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幼蟲,此外也吃雛鳥和鳥卵。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喬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也吃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小麥等農作物。灰喜鵲的雛鳥出殼15天左右,就可以從巢內取出由人工來喂養了。雛鳥的食物是切細的羊羔肉、皮蟲、金龜子、蘋果、螞蚱和松毛蟲的幼蟲、蛹、卵塊等,還要加少量用水泡過的花生餅。開始時,每天要喂11-18次,飲水2-3次,雛馬出殼25天左右,每隻每天需飼料60-70克,同時注意在飼料中加少量骨粉和多種維生素,蛋殼粉等,以利於雛鳥的發育。雛鳥將會飛時,就可以放入大籠內飼養了。

在天氣炎熱時,灰喜鵲的捉蟲區應備有清水,供鳥群飲用和水浴。一般雛鳥3個月後即可馴養熟練,成為消滅害蟲的天兵天將。

『伍』 哪位朋友知道這是什麼鳥啊,應該喂什麼呢,撿到的

親,您好,由於在圖片上無法識別小鳥的種類,但是可以給您一點幼鳥的喂養小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保溫;首先出殼至一周以內的雛鳥這一階段最難養,最大的的難題就是雛鳥的供溫和保暖。剛出殼的雛鳥,因為沒有羽毛,體溫很容易散失,必須依賴母親的體溫維持其體溫,尤其是對一些體型較小的鳥類來說,體溫的調節能力較差,一隻體溫在39攝氏度以上的雛鳥,即使在溫度達到35攝氏度以上的炎熱夏季,依舊可能「著涼」,
常見的供溫方法,
1,用木箱或紙箱製作一個人工鳥巢,將電熱毯(可以去寵物店購買寵物專用的小型電熱毯)放在雛鳥的下方供溫。
2,可以用紅外線燈(有發光紅外線燈和不發光紅外線燈兩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用)在雛鳥的上方供溫,當然,如果是上下同時供溫是最好的。
3,在解決了供溫問題以後,控溫相對來說就變得更加重要,此時就需要用到溫度調節器(可以調整、控制和設定溫度),正常情況下,要求人工鳥巢的中心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鳥巢周邊溫度38攝氏度左右,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巢內存在一定的溫差,方便雛鳥自身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溫度。另外也不能超溫,人工鳥巢本就有一定的保暖性,而且在保溫時我們也會在雛鳥的身上蓋一些棉絮、絨線等保溫物,溫度如果過高的話也會將雛鳥熱死。
(2)飼料的選擇要綜合考慮營養、適口性以及是否易消化等因素,可以用玉米粉或豌豆粉、熟蛋黃、青菜泥,按照1:4:5的比例,一起研磨成糊狀餵食。
(3)餵食方式
餵食雛鳥的工具主要有滴管、竹簽、小勺、鑷子等。滴管用於餵食半流質的飼料,竹簽、小勺用來挑喂糊狀的飼料,鑷子用來夾持顆粒飼料或蟲子。
餵食時,先發出一點聲音或者是動一下人工鳥巢,只要其中一隻雛鳥有所反應,其他雛鳥也會跟著伸頸張嘴,此時用餵食工具將食物准確的送入雛鳥的喉嚨深處,它們會自然的將食物吞咽下去。餵食較大型的雛鳥時,可以將食物捏成長條狀,直接送入雛鳥口中。(注意,只有將食物送到雛鳥的喉嚨深處,才能引起它們的吞咽反應,放到嘴邊的食物是很難被吃下去的。)
一般情況下,飢餓的雛鳥,頭頸會伸的更長,嘴張的更大,叫聲也會更急促、響亮。當鳥的頸部明顯突出,求食慾望變得不那麼強烈時,即可停止餵食。正常情況下,一周齡以內的雛鳥,每天應餵食6-8次,每次間隔1-2個小時,早上6:00開始喂,到18:00停止,晚上一般無需餵食,但是如果雛鳥受到驚動醒來,就要加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