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以星球為主的星雲圖片唯美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以星球為主的星雲圖片唯美

發布時間: 2023-02-12 14:28:52

『壹』 十二星座星雲圖片

求星雲,星空,星座圖片超清的,數量越多越好,網路雲! 十二星座夢幻星空圖

求一些有名的星座和星雲,請註明一些必要的信息,可以附圖 室女座是黃道星座之一,每年的春季太陽落山不久,它就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在春夏兩季的夜空中室女座一直吐放著它的光芒。在全天88個星座中,它是僅次於長蛇座的大星座,室女座的位置很重要,黃道和天赤道的交點之一――秋分點就在室女座中,就是說,黃道和天赤道都穿過室女座。緯度變化位於+80°和?80°之間可全見。
希臘神話中,它是遭赫拉嫉妒的美麗仙女卡里斯托,宙斯為了保護她,將她變成了一頭熊。這個星座擁有全天最著名的星象――北斗七星。擁有7個梅西耶天體。大熊座ζ是北斗七星的第六顆,也是一顆雙星,於1650年發現,是望遠鏡時代最早發現的雙星,在中國被稱為開陽。
4.鯨魚座(Ceti):海神波塞東派來懲罰衣索比亞王後的海怪,被英雄珀耳修斯殺死。包含數百個星系。有一個梅西耶天體。
5.武仙座(Herculis):希臘神話英雄赫剌克勒斯,曾跟隨伊阿宋和阿爾戈遠征隊去奪取金羊毛,曾完成「赫剌克勒斯十二件難事」。他是珀耳修斯的外孫,宙斯的私生子。有兩個梅西耶天體,其中M13是赤道以北最大、最亮也是最醒目的球狀星團,只有位於南天的半人馬座ω、杜鵑座47和M22超過了它。
6.波江座(Eridani):所有的古文明都把它看作他們生活區域中心的河,有一顆一等星波江座α,是一顆星等+0.5等的藍白色大星,在中國被稱為水委一。還有很多的雙星。
7.飛馬座(Pegasi):幻化於美杜莎頸腔噴出的血中,降落在赫利孔山上,創造了靈泉,成為詩的靈感之源。飛馬座的大四邊形是秋季星空中北天區中部最耀眼的星象,有一個梅西耶天體。斯蒂芬五重星系在其范圍中,它包括五個著名的星系和一個較暗的成員――NGC 7320C。
8.天龍座(Draconis):希臘神話中,它是一條藏在金蘋果園里的龍,被武仙座的英雄赫剌克勒斯殺死。
9.半人馬座(Centauri):擁有兩顆一等大星,半人馬座α與β,其中α是一個三合星,β是一顆藍白巨星。
10.寶瓶座(Aquaril):人間最美貌的王子甘尼美提斯,被宙斯看中在神界為眾神倒酒。黃道十二星座之一。
11.蛇夫座(Ophiuchi):希臘神話中,阿斯克勒庇俄斯是著名的蛇夫,手持兩條蛇,一條的毒液是致命的,另一條卻可以治病。他能夠起死回生,因此激怒了冥王哈德斯,而被宙斯賜死。用八英寸的望遠鏡就可以看到它至少有20個球狀星團,包括7個梅西耶天體,其中包括最暗的一個梅西耶球狀星團――M107。其中的巴納德星是自行速度最快的一顆恆星。黃道的第十三個星座,由於所佔黃道的區域較小,自古以來一直被排除在黃道星座外。
12.獅子座(Leonis):它所佔據的廣闊天區有很多星系。在每年出現的流星群中,獅子座流星群是最顯著的之一。獅子座α是一顆藍白色的大星,星等+1.35等,在中國稱為軒轅十四。黃道十二星座之一。
13.牧夫座(Bootis):是帶著獵犬座不停追趕大熊座的獵人,其中有一顆赤道以北天空最亮的星,牧夫座α,在中國稱為大角,星等-0.1等。
14.雙魚座(Piscium):希臘神話中,雙魚代表厄洛斯和阿芙羅狄蒂在水中的化身,他們為了逃避怪獸,變化成魚形,潛入幼發拉底河中。有一顆梅西耶天體M74,也是最暗的梅西耶天體之一。黃道十二星座之一。
15.人馬座(Sagitarii):也叫射手座,這是一個非常壯觀的星座,銀河系的心臟就在其中,這個星座中主要的宇宙深處的天體都是銀河系的天體,包括發射星雲和暗星雲,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以及行星狀星雲,它還擁有所有星座中最多的梅西耶天體,共十五個。M8是個明亮的發......>>

哪些星座和哪些星雲配 白羊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白羊座最配的星座,白羊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獅子座;第二名:白羊座;第三名:金牛座。
金牛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金牛座最配的星座,金牛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處女座;第二名:摩羯座;第三名:巨蟹座。
雙子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雙子座最配的星座,雙子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水瓶座;第二名:天秤座;第三名:射手座。
巨蟹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巨蟹座最配的星座,巨蟹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雙魚座;第二名:天蠍座;第三名:摩羯座。
獅子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獅子座最配的星座,獅子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射手座;第二名:白羊座;第三名:水瓶座。
處女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處女座最配的星座,處女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摩羯座;第二名:金牛座;第三名:雙魚座。
天秤座和什麼座最配與天秤座最配的星座,天秤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雙子座;第二名:水瓶座;第三名:獅子座。
天蠍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天蠍座最配的星座,天蠍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雙魚座;第二名:處女座;第三名:射手座。
射手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射手座最配的星座,射手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白羊座;第二名:獅子座;第三名:雙子座。
摩羯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摩羯座最配的星座,摩羯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金牛座;第二名:處女座;第三名:雙魚座。
水瓶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水瓶座最配的星座,水瓶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天秤座;第二名:雙子座;第三名:獅子座。
雙魚座和什麼座最配
與雙魚座最配的星座,雙魚座最佳配對星座:第一名:天蠍座;第二名:巨蟹座;第三名:摩羯座。

誰知道行星~星雲~星座的圖片和起源 行星起源: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星雲:
銀河系內的各種星體是起源於一團團的星雲,這是德國先驗主義哲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的。
時間過去了25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為當今的科學界津津樂道。可是,這種假設,星雲起源之說――――其實就是上帝創世之說的翻版而已,即萬物之初全為無中生有。
盡管當年的康德表現出了反感某些宗教儀式和活動,但他畢竟是在基督教社會中成長和生活......>>

星座屬於星雲嗎? 10分 星座與星雲

星雲:
彩虹星雲是星雲物質圍繞在一顆大質量、熾熱,顯然
尚處於形成階段的年輕星球,泄漏機密的紅色輝光。

與不少天體一樣,
貓眼星雲的物質主要為氫和氦,
並擁有少
量元素。
由於氫是最豐富的元素,
因此其他重元素的比例均會以
相對於氫的數值去表示。
獵戶座大星雲是位於獵戶座的反射星雲,
1656
年由荷蘭文學
家惠更斯發現,
直徑約
16
光年,
視星等
4
等,距地球
150
光年。

仙女座大星雲位於仙女座的一個肉眼可見的巨型旋渦星系。
又稱仙女座大星雲,
現稱仙女星系。
仙女星系的距離
225
萬光年。

星座:
射手座(又名人馬座)

11

23

~12

21
日,黃道
星座之一。中心位置:赤經
19

0
分,赤緯
-28
°。

雙魚座是黃道星座之一,面積
889.42
平方度,佔全天面積的
2.156%
,在全天
88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十四。雙魚座每年
9

27
日子夜中心經過上中天。

雙子座黃道帶星座之一,面積
513.76
平方度,佔全天面積

1.245%
,在全天
88
個星座中,
面積排行第三十位。
雙子座中
亮於
5.5
等的恆星有
47
顆,最亮星為北河三,視星等為
1.14


天秤座,
9

23

――
10

23
日,黃道十二宮第七宮,有
時也譯作

天平座

,位於處女座的東南方向,也屬於黃道星座。

處女座,黃道十二星座之一。處女座
8

23
日到
9

22
日,
天文學上位於赤經
13

20
分,
赤緯-
5
度。
在獅子座之東,
天秤座之西。角宿一是
1
等星。

白羊座亮於
5.5
等的恆星有
28
顆,
其中
2
等星
1
顆,
3
等星
1
顆。每年
10

30
日子夜白羊座的中心經過上中天。白羊座雖
然不引人注目,但在古希臘很著名。
巨蟹座黃道帶星座之一,面積
505.87
平方度,佔全天面積

1.226%
。巨蟹座中亮於
5.5
等的恆星有
23
顆,最亮星為柳宿
增十(巨蟹座
β


視星等為
3.52

每年
1

30
日子夜巨蟹座中
心經過上中天。

水瓶座又稱寶瓶座,
因古希臘人翻譯錯誤,
所以譯為

水瓶


水瓶座是十一月中旬的黃昏時刻,符號表示象徵著流水。

天蠍座,
黃道十二宮之一。
它位於南半球,
在西面的天秤座
與東面的人馬座之間,是一個接近銀河中心的大星座。

每年
11
月中旬,尤其是
14

15
兩日的夜晚,在獅子座反寫
問號的澤塔星附近會有大量的流星出現,
這就是著名的獅子座流
星雨。

摩羯座的星座符號像是一筆劃出山羊外形特徵的一種古代
象形文字,骨瘦如柴的身軀,卻有攀登絕壁堅強的意志忍耐力,
金牛座。
面積
797.25
平方度,
佔全天面積的
1.933%
,在全天
88
個星座中,面積排行第十七。

金牛座中亮於
5.5
等的恆星有
98
顆,最亮星為畢宿五,視
星等為
0.85

每年
11

30
日子夜金牛座中心經過上中天。
金牛
座也是著名的黃道十二星座之一。...>>

如何看十二星座圖? 順著斗柄的指向,可以找到一顆亮星,即牧夫座的大角.然後到達室女座的主星角宿一.在大熊座的附近,可以找到一個叫做獵犬座的小星座,其中有一個漩渦星雲,即M51,是有名的河外星系. 室女座被奉為主管農業的神,從它的主星角宿一略向西南,是由四顆星組成的烏鴉座烏鴉座的下面是長蛇座的尾部.長蛇座從東向西,橫跨半個多天空,是全天最大的星座之一. 長蛇頭部的東北,是著名的獅子座.它是春夜星空最輝煌的中心.獅子星座的主星,中名軒轅十四,是處於黃道上的一顆一等星.有時有明亮的行星走近時,就非常好看了. 室女座被奉為主管農業的神,從它的主星角宿一略向西南,是由四顆星組成的烏鴉座烏鴉座的下面是長蛇座的尾部.長蛇座從東向西,橫跨半個多天空,是全天最大的星座之一.

在哪個網站可以找到大量,關於星空,星座,星雲,的圖片,最好是超清的,別給我說去網路查, 30分 美國的天文網站,記得是全世界公開的

十二星座的全部資料 詳細請參:
12xz/

十二星座中誰最好看 第一位與日俱爭的內在美的巨蟹座 巨蟹座的星相由四顆小暗星組成,內里還有迷人的M44星雲,是十二星座之中最有內在美的星座。年紀大,外在美會慢慢減少,內在美反而增加。巨蟹座的魅力會在年紀漸長時不斷增加。最有魅力的時候是外在和內在美得到最大平衡的二十八歲,此時成熟有內涵之外,又有相當迷人的外在美。 第二位著重實際內在美的處女座 處女座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星座,中央有三組由星星圍起來的巨大星陣,有足夠空間,放得入大量內涵。由於歲差,處女座大部分移入黃道,佔領了黃道一大片地方。說到內涵,處女座重視伴侶的內涵多於財富,所以對智慧型異性情有獨鍾。尤其是處女座的女性,注重自己的外表亦注重內涵,不斷進修充實自我。 相關推薦:你是超級幫夫運嗎? 第三位視內在美為精神支柱的射手座 射手座並不大,但是由所有星星組成共四組平面,可說是由內涵組成的星座。可惜射手座偏離黃道,在黃道上的位置已不如數千年前那樣重要。射手座將內涵視為生命中重要的東西,學業和修養是內涵的兩大支柱,能夠擠身專業人士行業,更會視為人生最大的成就。很多射手座的女生還會鄙視沒有內涵的男性。 第四位內外兼備的摩羯座 摩羯座是一個由星星組成的平面,從星座外形看來,是只有內在美的星座。但實際上,很多摩羯座的女性都是內在美和外在美兼而有之,只是更側重內在美而已。摩羯座的人通常會穿上不誇張的衣服,而且不會隨潮流轉換服飾。新技能和新學問卻會令他們嚮往不已,對於獨當一面的人才更是一見傾心,再見傾情。 第五位重視異性內在美的獅子座 獅子座有兩組由星星組成的平面。獅子座的人愛炫耀,但是有內涵亦注重異性朋友的內在美。尤其是獅子座的女性,不會跟完全沒有內涵的異性朋友交往。哪管對方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子哥兒,只要對方顯得財大氣粗,好色狂妄,她們一樣會不屑一顧。獅子座的男性會挑剔外表稍差,但有豐富內涵的女性為伴侶。相關推薦:你們是那種姻緣情侶,會幸福嗎? 第六位較重視內在美的天秤座 天秤座是一組由星星組成的平面,可說是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兩者都是平衡。因此平秤座的人都會與外表美麗而又有內在美的人交往。完全沒有內在美或外在美,都不能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即使外在美稍差,但是仍然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標准就沒問題,內涵方面卻非常堅持,即使已經談戀愛亦會被飛掉。 第七位內在美要求不高的雙魚座 雙魚座有兩組由星星組成的細小平面。雙魚座的人對戀人的內在美要求不高,但與他們交往的人絕對不能是土包子。自己的內在美亦不多。對外在美的要求稍高。雙魚座女性喜歡有藝術天份的男性,繪畫,音樂,寫作等等,都能吸引她們的注意,及令她們傾心。當然還要有外在美配合。 第八位外在可以代替內在美的天蠍座 天蠍座沒有由星星組成的平面。這個星座內在美不多,亦不重視對方的內在美。如果對方有性感魅力,即使沒有內涵也不要緊。天蠍座女性性格較為深沉,但是不會容忍性格同樣深沉的男性,能夠容忍沒有學識才乾的男性,當然對方要有財富地位等等其他好條件,所以她們對智慧性及藝術家性異性好感不大。 第九位外在美絕對高於內在美的水瓶座 水瓶座沒有由星星組成的平面。自己沒有多少內在美,卻有不少外在美,喜歡與同樣有外在美的同性及異性朋友交往,非常重視外在美貌,即使沒有戀愛意圖也會和美麗的異 *** 往。至於對滿腹經論而又外表稍差的異性,尤其是被稱為(豬扒)的人絕對沒有興趣。 第十位會對內在美產生不安的金牛座 金牛座沒有由星星組成的平面。自己的內在美有限,外在美卻不錯。金牛座的女性相當迷人,卻稍欠內在美。金牛座女性對男性有的要求竟然是職業與學識都比自己低的人。金牛座男性......>>

星系,星雲,星團,星座,分別是神馬? 星系:在茫茫的宇宙海洋中,千姿百態的「島嶼」,星羅棋布,上面居住著無數顆恆星和各種天體,天文學上稱為星系。我們居住的地球就在一個巨大的星系――銀河系之中。在銀河系之外的宇宙中,像銀河這樣的太空巨島還有上億個,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星團:在銀河系眾多的恆星中,除了以單個的形式,或組成雙星、聚星的形式出現外,也有以更多的星聚集在一起的。星數超過10顆以上,彼此具有一定聯系的恆星集團,稱為星團。使這些恆星團結在一起的是引力。星團的成員多的可達幾十萬顆。它們又可以分成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兩類。銀河系中遍布著星團,只是不同的地方星團的種類也不同。
星雲: 星雲是一種由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雲霧狀天體。星雲中的物質密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拿地球上的標准來衡量,有些地方幾乎就是真空。但星雲的體積非常龐大,往往方圓達幾十光年。因此,一般星雲比太陽還要重得多。星雲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星雲形狀很不規則,呈彌漫狀,沒有明確的邊界,叫彌漫星雲;有的星雲像一個圓盤,淡淡發光,很像一個大行星,所以稱為行星狀星雲。
生活可以將就,生活也可以講究!

『貳』 有沒有關於宇宙星雲和星球的,要圖文並茂的

lz有沒有搞明白什麼是星雲什麼是星球?

星球就是如同太陽,地球這樣的,比如說某某單科的恆星什麼的

星雲和星系是一樣的,通常我們說的螺旋星系,棒狀星雲什麼的,都是一樣的東西,不同的稱呼而已
http://tieba..com/%CF%E0%B6%D4%C2%DB/tupian/list/%E5%93%88%E5%8B%83top100

『叄』 NASA公布絕美項鏈星雲影像,你會想到哪些美句來形容

太空之遠,太空之美:

太空的探索永遠是我們人類值得探究的一件事情,因為太空的浩瀚,太空的無垠,它的這些特徵都讓我們想到了人類的渺小,真是渺小一粟,頓時沒有什麼存在的感覺,一切的煩惱在此時煙消雲散,一切的大事在此時成為了空盪。

太空代表著我們人類的未來,也只有不斷的探索深空,我們才能夠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財富,讓他們在將來可以移民,甚至利用別的星球資源,存活下去。

這就是我們人類不斷探索太空的意義,也是最為正確的事情。

而NASA也是公布了絕美的項鏈星雲影像,那麼你會想到哪些美句來形容它呢?

生命的顫動,一如美妙的星雲,帶來的輝煌一如美麗的星空。

他在太空所留下的痕跡,讓我們一望無際,而過千里。

『肆』 宇宙中的星雲有多美,這8張美圖可以了解下

WISE衛星拍攝的獵戶座紅外光影像

影像提供: WISE , IRSA , NASA ; 影像製作與版權 : Francesco Antonucci

說明: 獵戶座大星雲是一個很有趣的天體。肉眼即可見的獵戶座大星雲,外觀像是獵戶座里的一片模糊小光斑。這張合成自廣域紅外線巡天衛星(WISE)四個紅外光波段數據的影像,證實獵戶座星雲是一個熙攘喧囂的區域,蜂擁著最近形成的恆星、炙熱氣體及黝黑塵埃。而驅動獵戶座星雲 (M42)發光的主要能源,則是位在這幅主題影像中心附近的四邊形星團內之恆星。影像里環拱在亮星周圍的橘色輝光,源自被此區域大量復雜絲縷狀塵埃所反射的星光。 包括 馬頭星雲在內的獵戶座分子雲復合體,在接下來的10萬年裡將逐漸分道揚鑣。

心臟與靈魂星雲

影像提供與版權: Mario Zauner

說明: 我們銀河系的心臟與靈魂都在仙後座之內嗎?可能不是,但昵稱為心臟與靈魂星雲的二個明亮發射星雲,倒真的都在仙後座之內。具有經典心臟符號外觀、昵稱為IC 1805的心臟星雲,位在這幅主題影像的右下方,而編錄號為IC 1871的靈魂星雲則位在左上角。這二個星雲,都擁有明亮泛紅的電離 氫輝光。除此之外,在這張三色彩像里,源自硫和氧的光,分別以黃色和藍色來呈現。影像中,還可見數個位在這二個星雲中心附近的年輕疏散星團。來自這些星雲的光,傳到我們這里大約要用上6,000年,而這兩個星雲合起來的跨幅則約有300 光年。 研究像心臟與靈魂星雲內的恆星及星團之工作,側重於了解大質量恆星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周圍的環境。

第谷超新星遺跡的X射線影像

影像提供: NASA / CXC / FJ L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t al.

說明: 那顆恆星產生了這團龐大的碎片雲?影像呈現的第谷超新星遺跡,是400多年前著名天文學家第谷所記錄的一個恆星爆炸事件之孑遺,而這團熾熱的雲氣至今仍持續在擴張。這張組合軌道上的錢卓拉X射線天文衛星,在3個X射線波段拍攝的數據之主題影像,顯示這團擴張氣體雲極端熾熱,而略有差異的擴張速率,更讓碎片雲看起來質地有些蓬鬆。雖然產生SN 1572的恆星可能已屍骨無存,但一顆稱為Tycho G、極為昏暗在此圖里無法分辨的恆星,可能是它的伴星。找到第谷超新星前導星的遺骸極為重要,因為這個超新星的分類是第一型超新星,是可用來校準可見宇宙尺標的距離階梯之重要梯階。我們在第一型超新星亮度峰的了解上,咸信已頗為完整,因此讓它們在 探索 遙遠宇宙的暗度與距離之關繫上極為重要。

夏普利斯308:恆星氣泡

影像提供與版權 : Laubing

說明: 這個巨大的宇宙氣泡,是由一顆熾熱大質量恆星的高速恆星風所吹襲出來的。這團編錄號為夏普利斯 2-308 (Sharpless 2-308)的星雲,位在大犬座方向,離我們約有5,200光年遠,遮住的天區略大於滿月。依它的估計距離來換算,這團星雲的直徑大約有60光年。造成這個泡泡的大質量恆星,是位在星雲中心附近的明亮沃夫-瑞葉型恆星。由於沃夫-瑞葉型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0倍以上,演化非常快速,它目前可能處在短暫的超新星前階段。源自這顆沃夫-瑞葉型恆星的高速恆星風,推掃在先前演化階段拋出的較慢速移動物質,形成了這團形如氣泡的星雲。這團因風襲而形成的星雲,年齡在70,000年左右。在這幅大視野影像中,以藍色漸層來呈現主要源自電離氧原子的較暗淡輻射。SH2-308另有海豚星雲的雅號。

LDN 1622:獵戶座的暗星雲

影像提供與版權 : Tapio Lahtinen

說明: 在這片宇宙視野里,棲息著一團很有趣,以剪影之姿現蹤的暗星雲。不過,縱然在散發著暗淡輝光的氫氣襯托下,這個編錄號為林茨暗星雲(LDN 1622)的天體,只有在望遠鏡長曝光影像里才輕易可辨。LDN 1622位我們銀河系的盤面附近,在天空中的位置,離環拱著獵戶座腰帶和配劍數量眾多的發射星雲復合體周圍之巴納德圈不遠。不過一般認為構成LDN 1622的不透光塵埃,遠比獵戶座著名的星雲要近,離我們或許只有500光年遠。以這個距離來換算,1度的視野對應的寬度不到10光年。最後,這團暗星雲猙獰的外貌,也為它博得惡靈星雲的稱號。(Boogeyman Nebula惡靈星雲)

Henize 70:大麥哲倫星系的超級氣泡

影像提供與版權: Josep M. Drudis

說明: 大質量的大恆星,對它們所在的宇宙環境有重大的影響。恆星尤其是質量高達數十倍太陽的恆星,會翻攪混合周圍的星際雲氣與塵埃,並對未來世代恆星的化學組成和位置,有無可磨滅的影響。在上面主題影像中,這團位在我們鄰近大麥哲倫星系 (LMC)里,名為Henize 70的氣泡星雲,就是一個絕佳的範例。 Henize 70(亦稱為N70或DEM301)其實是一個由星際氣體構成,直徑寬約為300光年的明亮超級氣泡。Henize 70內的大質量熾熱亮星之恆星風及超新星爆炸的震波,把星際物質吹成這個充填著稀薄熾熱氣體,而且不斷擴張的宇宙氣泡。因為超級氣泡可擴張廣及整個星系,研究這種超級氣泡,讓天文學家得以 探索 恆星生命循環和星系演化之間的關聯。

狐皮、獨角獸與聖誕樹

影像提供與版權 : Stanislav Volskiy , Chilescope Team

說明: 昏暗的麒麟座內,這片令人浮想聯翩的多彩星野里,到處都是光亮的氫氣雲。這個距離約2,700光年遠、由宇宙雲氣和塵埃聚成的恆星形成區,編錄號為NGC 2264;它內部交織著被新恆星高能星光激發出的泛紅發射星雲與及黝黑的星際塵埃雲。當這些不透光的塵埃雲位在熾熱年輕恆星附近時,它們會反射星光,成為泛藍的反射星雲。這幅望遠鏡影像的跨幅約有3/4度(或1.5個滿月),依NGC 2264的距離來換算,涵蓋約40光年的區域。影像中,此區域內的著名天體包括皮毛攤在頂端附近的狐皮星雲,中央有沉浸在泛藍暈光里的明亮變星麒麟座S星(S Mon),而錐狀星雲則在右側。此外,NGC 2264內的群星亦名為聖誕樹星團。在這張影像里側躺的聖誕樹星團,其恆星排出的三角形頂點在錐狀星雲,而較寬底部的中點在麒麟座S星附近。

螺旋星雲的氫和氧輻射

影像提供與版權: Andrew Campbell

說明: 螺旋星雲在看你嗎?沒這回事,至少不是任何生物學上的行為,不過它的確看來很像一隻眼睛。它之所以稱為螺旋星雲,是因為它貌似一個我們順軸望進去的螺旋。實際上,我們現在知道它具有出奇復雜的幾何結構,包括向外環伸展的輻射狀雲氣絲。螺旋星雲(亦稱 NGC 7293)是離我們最近最明亮的行星狀星雲之一,而行星狀星雲則是類太陽恆星在生命末期時,所產生的氣體雲。星雲中心殘留下來,將來會成為白矮星的恆星核,輻射出非常高能量的光,激發先前拋出的氣體輻射出熒光。這張攝於氧(藍色)和氫(紅色)輻射波段的主題照片,建構自一部位於澳洲.墨爾本郊區後院的小望遠鏡,在三個月期間累積的74小時影像數據。針對螺旋星雲內邊界進行的細部觀測顯示,該處有許多來源不明的復雜雲氣糾結。

參考資料

1.WJ網路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天文實驗室 ( 成功大學 物理學系 ;蘇漢宗)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伍』 求宇宙的圖片,並附說明

http://ke..com/pic/1/117499578243633.jpg這個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科學家同意開除它,降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26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以冥王星作邊界)。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多樣性 天體千差萬別,宇宙物質千姿百態。太陽系天體中,水星、金星表面溫度約達700K,遙遠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溫度最高時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籠罩著濃密的二氧化碳大氣和硫酸雲霧,氣壓約50個大氣壓,水星、火星表面大氣卻極其稀薄,水星的大氣壓甚至小於2×10-9毫巴;類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個固體表面,類木行星卻是一個流體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還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於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則達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數行星都是順向自轉,而金星是逆向自轉;地球表面生機盎然,其他行星則是空寂荒涼的世界。

太陽在恆星世界中是顆普遍而又典型的恆星。已經發現,有些紅巨星的直徑為太陽直徑的幾千倍。中子星直徑只有太陽的幾萬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達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白矮星光度卻不到太陽的幾十萬分之一。紅超巨星的物質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萬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別可高達水的密度的十萬倍和百萬億倍。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K,O型星表面溫度達30000K,而紅外星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K。太陽的普遍磁場強度平均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場通常為幾千、幾萬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脈沖星的磁場強度可高達十萬億高斯。有些恆星光度基本不變,有些恆星光度在不斷變化,稱變星。有的變星光度變化是有周期的,周期從1小時到幾百天不等。有些變星的光度變化是突發性的,其中變化最劇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幾天內,其光度可增加幾萬倍甚至上億倍。

恆星在空間常常聚集成雙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們可能占恆星總數的1/3。也有由幾十、幾百乃至幾十萬個恆星聚在一起的星團。宇宙物質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恆星、行星等之外,還以彌漫的形式形成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包括星際氣體和塵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個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狀各異的各種星雲。宇宙中除發出可見光的恆星、星雲等天體外,還存在紫外天體、紅外天體、X射線源、γ射線源以及射電源。

星系按形態可分為橢圓星系、旋渦星系、棒旋星系、透鏡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類型。60年代又發現許多正在經歷著爆炸過程或正在拋射巨量物質的河外天體,統稱為活動星系,其中包括各種射電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馬卡良星系、蠍虎座BL型天體,以及類星體等等。許多星系核有規模巨大的活動:速度達幾千千米/秒的氣流,總能量達1055焦耳的能量輸出,規模巨大的物質和粒子拋射,強烈的光變等等。在宇宙中有種種極端物理狀態: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密、超真空、超強磁場、超高速運動、超高速自轉、超大尺度時間和空間、超流、超導等。為我們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實驗環境。

運動和發展 宇宙天體處於永恆的運動和發展之中,天體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例如自轉、各自的空間運動(本動)、繞系統中心的公轉以及參與整個天體系統的運動等。月球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圍繞地球運轉,同時又跟隨地球一起圍繞太陽運轉。太陽一方面自轉,一方面又向著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運動,同時又帶著整個太陽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河系中心運轉,運轉一周約需2.2億年。銀河系也在自轉,同時也有相對於鄰近的星系的運動。本超星系團也可能在膨脹和自轉。總星系也在膨脹。

現代天文學已經揭示了天體的起源和演化的歷程。當代關於太陽系起源學說認為,太陽系很可能是50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團塵埃氣體雲(原始太陽星雲)由於引力收縮而逐漸形成的(見太陽系起源)。恆星是由星雲產生的,它的一生經歷了引力收縮階段、主序階段、紅巨星階段、晚期階段和臨終階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關,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發生熱大爆炸後40萬年,溫度降到4000K,宇宙從輻射為主時期轉化為物質為主時期,這時或由於密度漲落形成的引力不穩定性,或由於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後再演化為星系團和星系。熱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繪了我們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們的宇宙起源於20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當時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隨著宇宙的膨脹,它經歷了從熱到冷、從密到稀、從輻射為主時期到物質為主時期的演變過程,直至10~20億年前,才進入大規模形成星系的階段,此後逐漸形成了我們當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漲宇宙模型則是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補充。它認為在宇宙極早期,在我們的宇宙誕生後約10-36秒的時候,它曾經歷了一個暴漲階段。

哲學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間的哪一點爆炸,而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漲模型表明,我們的宇宙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漲後的區域尺度要大於1026厘米,而那時我們的宇宙只有10厘米。還有可能這個暴漲區域是一個更大的始於無規則混沌狀態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恰如科學史上人類的認識從太陽系宇宙擴展到星系宇宙,再擴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樣,今天的科學又正在努力把人類的認識進一步向某種探索中的「暴漲宇宙」、「無規則的混沌宇宙」推移。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區分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個不同層次的宇宙概念。哲學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科學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則是人類在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兩種宇宙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隨著自然科學宇宙概念的發展,人們將逐步深化和接近對無限宇宙的認識。弄清兩種宇宙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對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宇宙無限論,反對宇宙有限論、神創論、機械論、不可知論、哲學代替論和取消論,都有積極意義。

宇宙的創生 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時空起源 有些人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而是從沒有時間和沒有空間的狀態產生的。根據現有的物理理論,在小於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圍內,就沒有一個「鍾」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測量,因此時間和空間概念失效了,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理世界。這種觀點提出已知的時空形式有其適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確的。正像歷史上的牛頓時空觀發展到相對論時空觀那樣,今天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時空觀。由於在大爆炸後10-43秒以內,廣義相對論失效,必須考慮引力的量子效應,因此有些人試圖通過時空的量子化的途徑來探討已知的時空形式的起源。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人類時空觀念的發展或者在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上無法度量新的時空形式,而否定作為物質存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

人和宇宙 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人擇原理的提出和討論,出現了人類存在和宇宙產生的關系問題。人擇原理認為 ,可能存在許多具有不同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參數和初始條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類,因此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允許人類存在的宇宙。人擇原理用人類的存在去約束過去可能有的初始條件和物理定律,減少它們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學現象得到解釋,這在科學方法論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有人提出,宇宙的產生依賴於作為觀測者的人類的存在。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現在根據暴漲模型,那些被傳統大爆炸模型作為初始條件的狀態,有可能從極早期宇宙的演化中產生出來,而且宇宙的演化幾乎變得與初始條件的一些細節無關。這樣就使上述那種利用初始條件的困難來否定宇宙客觀實在性的觀點失去了基礎。但有些人認為,由於暴漲引起的巨大距離尺度,使得從整體上去觀測宇宙的結構成為不可能。這種擔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漲模型正確的話,隨著科學實踐的發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類認識上的困難。

宇宙

宇宙,是我們所在的空間,「宇」字的本義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

而地球僅是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

而太陽系又僅僅定居於銀河系巨大旋臂的一側;

而銀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許很不起眼……

這一切,組成了我們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體共同的家園。

宇宙,又是我們所在的時間,「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來」。

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從來就有的,它也有著誕生和成長的過程。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宇宙大概形成於二百億年以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我們的宇宙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論。)

『陸』 宇宙中的著名星雲——最美麗的天體系統

宇宙很大,科學很酷,我是地理大雄君。

我們已經知道,星雲是宇宙中的塵埃和氣體雲,那太空中有哪些著名的星雲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編號為IC 2177的海鷗星雲是位於獨角獸座和大犬座之間的一片彌散星雲,它因外形像飛行中的海鷗而得名。

這個星雲是由威爾士業余天文學家艾薩克·羅伯茨發現的,海鷗星雲非常大,中心非常明亮,這光芒據推測是非常熾熱的年輕恆星發出的高能輻射,這些輻射風使得雲層散發出夢幻般的色彩。

海鷗星雲距離地球約3700光年。它的主要成分是三團巨大的氣體雲,最獨特的是形成「翅膀」的部分,從一個翅膀頂部到另一個翅膀頂部跨度約100光年。

也許你沒有聽過鷹狀星雲,但你一定聽過創世之柱。編號為M16的鷹狀星雲以其創世之柱、恆星尖頂等結構而聞名世界。

鷹狀星雲是彌散發射星雲,該星雲是由瑞士天文學家謝塞於1745年發現的,它位於距地球7,000光年的塞爾彭斯 星座 。

該星雲本身跨度約70 55光年,其中的創造之柱結構非常大,大約四到五光年高。

199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對鷹狀星雲的精美影像展示震驚了整個世界,創造之柱也被評為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十大照片之一。圖像中的藍色表示氧氣,紅色表示硫,綠色表示氮和氫。創造之柱被沐浴在其外部的一群年輕恆星所發出的灼熱紫外線中。

蟹狀星雲是金牛座的一個超新星遺跡,編號為M1,該星雲是由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貝維斯在1731年發現的。

該星雲是在公元1054年的一次劇烈超新星爆發中形成的,在中國和日本都對這次爆發有過記載,該星雲位於金牛座左側牛角尖附近,它的中央有一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這就是那次超新星爆發的殘骸。

而這個中子星也是脈沖星,它能發出從伽馬射線到射電波的所有的電磁波段,這些輻射脈沖激發了星雲中的氣體,使我們在電磁波譜上能夠看到完整的星雲圖像。

玫瑰星雲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位於麒麟座一個大分子雲的末端,直徑大約是130光年,總共有約2,500顆恆星存在於這個區域內。

它是一個發射星雲,它的外形就像一朵鮮艷欲滴、剛剛盛開的玫瑰。在諸多以花朵為名的星雲中,玫瑰星雲大概是最有名的一個了。玫瑰星雲的「花瓣」區域是新恆星誕生的搖籃,而它那優美、迷人的形狀,則是因為中心的年輕恆星所發出的輻射而形成。

編號為M42的獵戶座大星雲屬於彌漫星雲,距離我們1300光年。獵戶座大星雲的光芒和其他的發射星雲相似,都是氣體原子受到紫外輻射,受激而發光。獵戶座大星雲的視星等達到了4等,是為數不多的僅憑肉眼就看到的星雲,在冬天更容易看到,當然,由於肉眼難以分辨細節,所以古代的天文學家一直以為該星雲是一顆恆星。

M78星雲其實是以《奧特曼》而出名,昭和系列的奧特曼基本都來自M78星雲,當然,這是虛構的情節。

現實中編號為M78星雲是位於獵戶座的反射星雲,它距離地球約1600光年,它最初由天文學家梅尚在1780年發現,目前計算推測它的長度約為5光年。

好了,今天關於天文地理的分享就到這里了,對天文地理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別忘了關注地理大雄君哦,我們下期再見吧!

『柒』 美極了!宇宙中十大最美星雲 你最喜歡哪個

宇宙 作為一種天體自然科學,廣義來說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 宇宙 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人類一直都在不斷探索希望可以解開。宇宙是由一切天體組成的,你們知道宇宙中有哪些美麗的星雲嗎?接下來本站我就為大家盤點了以下宇宙中最美星雲,排名不分先後,趕緊一起來看看吧~~~

宇宙中十大最美星雲

一、貓眼星雲

這個星雲是最被廣為研究的星雲之一,它的視星等為+8.1,擁有高表面光度。其赤經及赤緯分別為17h 58.6m及+66°38',其高赤緯度代表北半球的觀測者可較易看到。不少大型望遠鏡均坐落於北半球地區范圍,由於該星雲處於接近正北黃極點的位置,在良好天氣的情況下,只要在黃極點附近尋找,應該不難找到。

直徑方面,較亮的內星雲部分直徑約為20角秒,其擴張星雲暈物質直徑約為386角秒(6.4角分)。它的星雲暈物質是原有恆星演化為紅巨星階段時噴出的。根據觀測結果,星雲主體的密度約為每立方厘米有5,000顆粒子,溫度約為8,000 K1,外層星雲暈的溫度更高,達15,000 K,而密度方面則比內部更低。

星雲中央擁有一顆O型恆星,其溫度約為80,000 K,光度約為太陽的10,000倍,半徑為太陽的0.65倍。據光譜學分析,由於受恆星風的影響,中央恆星的質量正以每秒20兆噸的速度不斷流失,相等於每年3.2×10?7太陽質量,恆星風的風力時速為每秒1,900公里。根據計算結果,中央恆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約為一個太陽質量,演化前的恆星質量估計約為太陽的五倍。

二、雙胞胎星系

雙胞胎星系(2MASX J00482185-2507365 occulting pair) 由兩個重疊的螺旋星系構成,位於玉夫座星系(NGC 253)附近。兩個重疊星系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比玉夫座星系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更遠,背景星系2MASX J00482185-2507365位於redshift z=0.06,前景星系位於玉夫座星系和背景星系之間。這對星系照亮了其中一個螺旋星雲的可見柱狀物周圍的塵埃帶。布滿行星和恆星的柱狀物周圍向外無限延伸的塵埃帶,為銀河系外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探索領域。這些塵埃臂的半徑是這個星系半徑的六倍。HST圖上顯示了這個塵埃臂和背景星系的橫截面。

三、恆星仙境

由於未知的原因,NGC 6357正在形成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巨大的恆星。這個復雜的恆星形成仙境是由大量的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圍繞著巨大的星團的巨大空洞。復雜的模式是由星際風,輻射壓力,磁場和重力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特色形象不僅包括可見光由夏威夷UKIRT望遠鏡拍攝(藍色)當著天空的調查的一部分,但紅外光線從美國宇航局的Spitzer Space Telescope(橙色)和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X射線光的軌道(粉紅色)。NGC 6357跨越了大約100光年,距離蠍子星座大約有5500光年遠。1000萬年內,NGC 6357所看到的最大質量恆星將爆炸。

四、馬頭星雲

由恆星風和輻射鵰刻而成的星際塵埃雲偶然形成了這個可辨認的形狀。它的名字叫Horsehead Nebula,它距離我們大約1500光年,嵌在巨大的獵戶星雲復合體。約五光年的“高”,黑暗星雲編號為巴納德33,可見,僅僅因為它的塵埃是映襯在明亮的發射星雲IC 434。

星星在烏雲中形成。對比藍色反射星雲NGC 2023,圍繞著一顆熱的年輕恆星,在左下角。華麗的彩色圖像結合窄帶和寬頻圖像記錄使用三個不同的望遠鏡。

五、獨角獸和聖誕樹

熾熱的氫氣雲填補這個多彩的影像在昏暗而又奇特的獨角獸星座Monoceros。一個恆星形成區的編號為NGC 2264,宇宙氣體和塵埃的復雜混亂,距離我們大約2700光年遠,和紅色的發射星雲所激發的高能光線和黑暗的星際塵埃雲的新生恆星。在那些模糊的塵埃雲靠近熾熱的年輕恆星的地方,它們也反射星光,形成藍色反射星雲。

高高的,可伸縮的馬賽克圖像矗立在大約3 / 4度或近1.5個滿月,在NGC 2264的范圍內覆蓋了40光年。其宇宙的人物角色包括狐皮星雲的塵埃,曲皮位於中心的左側,明亮的變星的麒麟座沉浸在狐狸皮毛的藍色薄霧,和錐狀星雲,向下從頂部的框架。當然,NGC 2264的恆星也被稱為聖誕樹星團。由恆星追蹤的三角樹形狀在錐星雲上有其頂點。樹的基礎更廣泛的中心附近的麒麟座。

六、哈勃車輪星系

對一些人來說,它看起來像一輛馬車的輪子。事實上,由於其外表的橢圓形的外觀,一個中央星系的存在,看起來像一個車輪的輻條和連接,右邊的星系被稱為銀河系。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它看起來像一個復雜的星系之間的相互作用等待解釋。

隨著左邊的兩個星系,它們是一組星系約4億光年,在玉夫座的一部分。大星系的邊緣跨度超過100000光年,是由恆星形成區域充滿了極其明亮和巨大的恆星。圖為,車輪的環形引力破壞的一個較小的星系通過一個大的一個造成的結果,壓縮星際氣體和塵埃,導致恆星形成的波移動就像在池塘水面的漣漪。

七、仙女座星系M31

離我們銀河系最近的主要星系是什麼?仙女座。事實上,我們的星系看起來很像仙女座星系。這兩個星系共同支配著當地的星系群。仙女座的漫射光是由組成它的億萬顆恆星引起的。環繞仙女座圖像的幾種不同的恆星實際上是我們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位於背景對象的前面。

被稱為M31,因為它是在梅西爾的名單中的第三十一個天體仙女常。M31非常遙遠,需要二百萬年的光從那裡到達我們。雖然可見沒有援助的特色形象,M31是幾幀有小望遠鏡數字鑲嵌。關於M31仍然未知,包括具體多少億年它還將與我們的銀河系。

八、室女座草帽星系

草帽星系 M104的赤經為12時40.0分,赤緯為一11°37' ,距離大約為4000萬光年(12.5兆秒差距),角大小為9'×4'。最早發現草帽星系的是法國天文學家梅襄,他於1781年5月11日發現了它。梅襄在給另外一位天文學家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在烏鴉座的上方發現了一個星雲,它似乎不含有恆星”。

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威廉· 赫歇爾也注意到這個天體,他在自己的觀測日記中這樣描寫它:“一個暗弱的彌漫的卵形的天體,有一暗條將星雲的核心和整個星雲分隔開”。因為梅西葉天體表中沒有包括這個星雲,因此他賦予這個天體一個他自己的編號:43H.I.,表示是赫歇爾發現的I型天體(亮星雲)第43號。以後,德雷耶爾在星雲星團新總表(即NGC星表)中收入了這個天體,是4594號天體。由於這個天體的奇特和有趣,法國著名天文學家弗拉馬利翁又建議把它列人梅西葉天體表中,算作第104號天體。因此,現在人們把它稱為 M104或NGC4594。

九、天鷹座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從小型的望遠鏡中看起來只是一個像行星般的簡單圓盤。但是從哈伯太空望遠鏡 所獲得的影像,卻顯示出如照片中的燦爛氣圈。它是一個如太陽般的恆星在即將死亡之前,所展現出令人贊嘆的高度對稱形狀。這一張被選作哈勃太空望遠鏡十周年紀念的NGC 6751合成假色照片,是一個美麗的典型例子,它具有行星狀星雲所特有的復雜特徵。照片中的顏色是用來表示氣體的相對溫度的,從藍色,橘色到紅色,分別表示從最熱到最冷的氣體。從中央高溫恆星(約攝氏14萬度)所發出的強烈的恆星風與輻射,將星雲切割成綵帶般的形狀。這個星雲的實際大小有0.8光年,大約有600個太陽系那麼大。NGC 6751位於天鷹座內,與地球相距約6500光年。星雲象一隻巨人眼睛一樣在天鷹座發光, 它的中心可見一顆恆星。星雲是被它拋射出來的氣體。藍色的區域是最熱的氣體, 它在中央的星附近形成一個環狀。橘紅表則為涼爽一些的氣體。在星雲以內的這些更涼爽的雲的起源仍然是不明確的,但是它們的形狀說明,由星風從中央星吹向四周是很清楚的。

十、明星泡泡

從一個熱的,大質量恆星的快速風吹,這個宇宙泡沫是巨大的。編號為Sharpless 2-308位於距離地球約5200光年的大犬星座(大犬座)和覆蓋稍微比滿月的天空。其直徑約為60光年,估計距離為。產生泡沫的大明星,Wolf Rayet的明星,是明亮的星雲中央附近的。

Wolf Rayet的恆星質量超過太陽的20倍,被認為是短暫的,恆星演化的前超新星階段。快風從這個明星Wolf Rayet創造的泡泡狀的星雲,它們把移動緩慢的演化早期階段的材料。風吹起的星雲約有70000歲。在膨脹圖像中捕獲的相對微弱的輻射主要是由被映射到藍色色調的電離氧原子的發光所支配的。

宇宙其他星雲

1、仙王座亮星雲

NGC 7023是位於1300光年遠的仙王座恆星豐產區。它的赤經為 21h 0.5m,赤緯為 68° 10′,大小 18′。NGC 7023其實是存在於LBN 487星雲之內的一個星團,並被一顆+7等的恆星SAO 19158所照亮。位置接近米拉型變星仙王座T和+3.23等的明亮變星仙王座β (上衛增一)。

2、寶瓶座螺旋星雲

NGC 7293是由一顆類太陽恆星在生命末期所產生的螺旋星雲,是離我們最近的行星狀星雲。 這顆恆星的外層氣殼被拋入太空中,從地球所在的位置看出去,正好象是看入一個螺旋梯之中。 而註定要成為白矮星的恆星核心遺骸,發射出非常高能量的輻射,造成先前拋射出的雲氣發出螢光。 螺旋星雲位在北天的寶瓶座內,大小約有2.5光年,距離我們約有650光年遠。 從螺旋星雲內側區域的特寫影像,可以發現它有許多成因不明的復雜雲氣結。

3、獵犬座M51星系

獵犬座這個漂亮的M51星系是著名的旋渦星系,它是由Charles Messier首先發現的天體之一:1773年10月13日,他在觀測一顆彗星時,發現了它,並且將它形容為一個“非常暗的星雲,不含恆星”,很難觀測到。它的伴星系,NGC 5195,在1781年被他的朋友——Pierre Méchain發現,因此也在1784年版的Messier星表中被提到:“這是個雙星雲,每部分都有個明亮核心,兩者相距4'35"。兩者的‘大氣’相互連接,其中一個比另一個更暗。”

William Herschel也給NGC 5195分配了自己的名字:H I.186。星系距地球只有2000萬光年。星系在大型望遠鏡中呈藍色。星系兩條旋臂的其中一條連接它的伴星系NGC5195,共同構成一個看起來像微弱的雙星雲一樣的結構。星系明亮的核用雙筒鏡就可見,為8等;旋臂為11等,用一架口徑8英寸(20厘米)的望遠鏡可以看到渦狀星系的旋臂結構 。

4、杜鵑座47星團

恆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球狀星團,在我們銀河系中有 200多個球狀星團繞著銀河中心運轉。, 下圖為球狀星團NGC 104(也稱杜鵑座47)是第二亮的球狀星團 (僅次於半人馬座的 Omega星團 ,Omega Centauri)。, 位於小麥哲倫星雲的旁邊,只有在南半球才可以看到它。杜鵑座47所發出來的光要走 2萬年才會到達地球。在圖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許多紅巨星。

5、雙魚座星系

雙魚座矮星系是屬於本星系群的一個不規則矮星系,它也是三角座星系(M33)的衛星星系,因為位在雙魚座的位置上,所以被稱為雙魚座矮星系。它以287Km/s的速度接近銀河系,因此呈現藍移。它可能是位於轉折型的一種星系,介於矮橢球星系和矮不規則星系之間的星系。這種星系可能很罕見,但在統計上是可以接受的,屬於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

看完上述我為大家盤點的宇宙中十大最美星雲,你們是不是都被這些星雲的美麗所驚艷到啦!不管是貓眼星雲還是馬頭星雲以及其他的宇宙星雲,它們的存在都是宇宙的美景~~

『捌』 關於宇宙的圖片

哈勃太空望遠鏡20年照片精選(圖)2010年04月25日08:56國際在線北京時間4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90年4月24日,美國宇航局成功發射哈勃太空望遠鏡,今天哈勃迎來20歲生日,這架太空望遠鏡對天體物理學觀測作出了巨大貢獻。以下為哈勃20年來的照片精選。

美宇航局為紀念哈勃20周年發布的最新太空照片

這張圖片是美宇航局為紀念哈勃20周年發布的最新太空照片,顯示了船底座星雲恆星形成區的局部。這一圖景令人想起哈勃拍攝的經典的「創造之柱」,而且更為壯觀。這張圖片反映的是,一個三光年高的氣體和塵埃柱體的上部。

美國時間4月24號,哈勃太空望遠鏡迎來了它第20個生日。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被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送入了太空軌道,從此充當起人類觀測宇宙的眼睛。20年來,人們憑借它對天體精確的觀測能力,揭示了更多宇宙的奧秘。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探索外太空的夢想,「哈勃」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天文望遠鏡,是實現這個夢想最有力的工具。「哈勃」望遠鏡的全名是哈勃太空望遠鏡。它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的合作項目,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能長期在太空中進行觀測的軌道天文台。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在20世紀初期發現宇宙膨脹的美國天文學家艾德溫·哈勃。

在太空望遠鏡發明以前,人們觀測太空受到很大限制,因為地球大氣層對電磁波傳輸有較大的影響。空間望遠鏡的概念最早出現上個世紀40年代,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直到1990年4月25號,「哈勃」望遠鏡才正式發射升空。「哈勃」直徑10米,造價近30億美元,以2.8萬公里的時速沿太空軌道運行。它的出現使天文學家成功地擺脫地面條件的限制,獲得了更加清晰與更廣泛的觀測圖像。人們對「哈勃」的贊譽不計其數,它被稱為美國宇航局的「驕子」,天文「皇冠上的瑰寶」等等,說它改寫了人類太空探測史也並不為過。

哈勃望遠鏡是在宇宙中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衛星,迄今為止,它已經繞地球11萬圈,拍下超過100萬張圖片和光譜。自從20年前發射升空之後,「哈勃」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彌補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學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類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它拍攝的恆星的照片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打個比方說,1.6萬公里以外的一隻螢火蟲都難逃它的「法眼」。

哈勃望遠鏡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並將各種觀測數據通過無線電傳輸回地球,這個地面控制中心在美國馬里蘭州的霍普金斯大學內,科學家們再把處理過後的數據用於各項研究。「哈勃」創造了一個個太空觀測奇跡,包括發現黑洞存在的證據,探測到恆星和星系的早期形成過程,觀測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發現的最遙遠、距離地球130億光年的古老星系。比如拿黑洞來說。「哈勃」望遠鏡最早的核心計劃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由黑洞驅動的類星體和星系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們依靠「哈勃」所獲得數據和影像構建的模型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哈勃」望遠鏡可以說已經到了「晚年」。它每隔幾年就需要進行維修,如今已經歷了5次大修,最近一次維護是在2009年5月。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在這次太空之旅中,宇航員通過5次太空行走對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最後一次維護,更換了大量設備和輔助儀器。這是對哈勃望遠鏡的最後一次維護,預計能將它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13年後。屆時發射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能接續哈勃望遠鏡的天文任務。

「韋伯」是美國宇航局帶頭,與歐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合作的項目。「韋伯」原計劃於2011年發射升空,但因為製造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延遲到2013年,目前費用已經升到了80億美元。「韋伯」不像哈勃望遠鏡那樣是圍繞地球上空旋轉,而是飄盪在從地球到太陽的背面的150萬千米的空間。「韋伯」望遠鏡據稱在許多研究計劃上的功能都將遠超過哈勃,會比「哈勃」觀測得更遠,但因其是個紅外空間觀測站,將只觀測紅外線,在光譜的可見光和紫外線領域內無法取代哈勃的功能。

『玖』 這是什麼星雲/星系/星球

呈現出規則橢圓形,應該是星系,星雲大多數不規則,星球是圓的

『拾』 環狀星雲詳細資料大全

環狀星雲(Plaary nebulae),也被稱之為「Messier 57」,意為行星狀星雲,因此類星雲中心有顆高溫星,外圍環繞著一圈雲狀物質,就好像行星繞著太陽似的而得名,也有因其形狀像一個光環,所以又稱為環狀星雲。

50億年後,在太陽演化的末期,太陽將會失去外層氣體物質,中心形成一顆熾熱的緻密白矮星。白矮星發出的輻射能夠激發環繞在其周圍的氣體物質發出多彩的光線。隨著氣體物質的逐漸遠離,就會變得越來越暗淡,當太陽熄火後就會形成這樣的環狀星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環狀星雲
  • 別稱 :M57或NGC6720
  • 位置 :天琴座內
  • 主環大小 :約一光年
  • 發現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 原文 :Plaary nebulae
  • 赤經 :18h53.6m
  • 赤緯 :+33°02′
  • 視星等 :9等
  • 視大小 :1′
  • 距地距離 :2300光年
成因,特徵描述,發現過程,尋找方法,天文研究,其他環狀星雲,天琴座,狐狸座,

成因

其成因系由超新星爆炸所致,當一顆質量在太陽的1.4~2倍的恆星發生爆炸時,其外部物質被拋向太空,形成圓形的星雲,而星球的核心部份則被壓縮成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中子星,把拋出到周圍的物質照亮而無人看到,即為環狀星雲,這和氣狀星雲、系外星雲的性質完全不同,此類星雲在數量上遠比他類星雲星團為少。

特徵描述

主環大小約一光年,視星等8.8等(照相星等9.7等),距地球約2000光年。因形象美麗的圓環,故又被稱為「戒指星雲」。以現時膨脹的速度測定,M57是在6000年至8000年前的一次恆星(中心星)爆發而形成的。 M57由於較小,所以較難辨認出來;需要藉助放大100倍以上的倍率才能把橢圓環顯現,在大口徑望遠鏡中和十分好的大氣條件下,可在星雲背景中看見幾顆非常暗淡的前景星或背景星;用分階段曝光手法,更能拍到其物質暈,首先以電腦合成的照片是日本的「昴」望遠鏡(Subaru)(1999年),然而天文愛好者亦能通過數碼感光器材與濾鏡合成以中等口徑(四吋至六吋)望遠鏡拍到這十分暗弱的外環。

發現過程

環狀星雲的發現者是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 )。當時,赫歇爾還是英國皇家樂隊的一名鋼琴師,但他酷愛天文學,經常用望遠鏡觀測星空。1779年夏季的一天晚上,當赫歇爾把望遠鏡對准天琴座的時候,在密密麻麻的恆星當中,發現了一個略帶淡綠色、邊緣較清晰的呈小圓面的天體。他模模糊糊地看出它應該是一個星雲。但這是一種什麼類型的星雲呢?赫歇爾也不知道。由於他的望遠鏡解析度太差了,他看不清楚星雲的細節,只是看它的模樣與大行星很相像,於是赫歇爾就把這類星雲命名為行星狀星雲。事實上,行星狀星雲與行星毫無關聯,然而這個不恰當的名稱卻被人們一直沿用下來。與赫歇爾同時代的法國天文學家安東尼·達爾奎耶與赫歇爾同時也發現了這個天體,他是在觀測1779年出現的彗星時看到它的。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葉把這個天體收入自己編制的星表中,排在第57位,簡稱M57。 環狀星雲 隨著觀測能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後來又陸續發現了不少行星狀星雲,截至2005年,觀測的總數為1000多個。天文學家估計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概一共有四五萬個行星狀星雲,只是由於它們都隱藏在太空深處,實在是太小太暗了,以致我們目前還不能發現它們。

尋找方法

要看環狀星雲的話,先要找到它。環狀星雲位於天琴座。夏天的夜晚是觀察天琴座的最佳時間。夏夜的星空豐富多彩,最重要的特點是,一條發出淡淡白光的銀河橫跨天空,面積不大的天琴座就位於銀河的近旁。 織女星是天琴座α星,它在全天21顆最亮恆星表中排名第5。織女星與另外兩顆亮星,一個是在全天21顆最亮恆星表中名列第12的天鷹座的牛郎星,另一個是名列第20的天鵝座的天津四,三顆亮星組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織女星在銀河的西岸,牛郎星在銀河的東岸,兩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而天津四則在朦朦朧朧的銀河當中熠熠發光。 夏季大三角在夏夜星空中特別醒目,我們通過夏季大三角很容易就能找到織女星和天琴座。環狀星雲M57就隱藏在明亮的織女星東南方大約7度遠的地方。 環狀星雲的視直徑僅1′多,視星等為9.3等,距離我們1410光年。環狀星雲美麗異常,而且用小型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因此它成為廣大天文愛好者最喜愛觀測和拍攝的對象之一。在小型望遠鏡中,它是什麼樣子呢?當年赫歇爾描述它是「一個有洞穴的星雲或者是星環」,「星雲中心有一個對稱的同心的黑斑。星雲可能是由恆星組成的星環,呈橢圓形,短軸與長軸之比約為83:100。」 在現代大型天文望遠鏡里,M57是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橢圓形光環。光環的內邊緣為淡綠色,外邊緣為紅色,兩邊緣之間的中間部分是淡淡的黃色,宛如一個精工細作的工藝品戒圈。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指環圈星雲。環的中心有一顆目視星等為14等的白矮星,它就是環狀星雲的中心星,是一顆表面溫度高達十幾萬度的高熱星。在中心星的輻射下,環繞在中心星周圍的星雲物質中的氣體原子受到激發而發光,不同的氣體原子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環的內邊緣距中心星較近,紫外輻射較強,星雲氣體中的氧和氮原子受激發出綠色的光;環的外邊緣距中心星較遠,紫外輻射弱一些,星雲氣體中的氫原子受激發出紅色的光。 天文學家還發現,環狀星雲事實上是一個球狀星雲,由於我們是從遙遠的地方去看這個球狀的氣體殼層,顯然,我們看到的星雲外圍部分的物質要比中心部分的厚得多。因此,我們就將這個球狀氣體星雲看成了環狀星雲。

天文研究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照片,環狀星雲的外形並不像百吉餅,而是像果醬甜甜圈,因為星雲的中央充斥著大量物質。星雲是由塵土、氫氣、氦氣以及其他氣體構成的一個星際雲。 研究小組領導人、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位於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的羅伯特-奧德爾表示:「這個星雲的外形並不像百吉餅,而是像果醬甜甜圈,因為中央充斥著大量物質。」奧德爾和他的研究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一些地面望遠鏡獲取這個標志性星雲的更清晰圖像。照片顯示環狀星雲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結構,超過天文學家此前的想法。藉助於新觀測數據,他們繪制了迄今最為准確的環狀星雲3D模型。 奧德爾表示:「藉助於哈勃望遠鏡提供的細節,我們發現了這個經典星雲與此前認為的完全不同的形狀。哈勃望遠鏡獲取的新觀測數據提供了有關這個星雲的更多細節,我們也因此得知這個星雲並不像我們此前認為的那麼簡單。」 環狀星雲距地球大約2000光年,寬度大約1光年。這個星雲坐落於天琴座,是天文學家的一個寵兒。此前藉助望遠鏡進行的觀測就已經發現環狀星雲中央區域存在大量物質。這一次,哈勃望遠鏡的寬視場照相機3號提供了較過去觀測更為豐富的細節,讓科學家進一步了解這個星雲。 奧德爾的研究小組認為這個環環繞一個藍色足球形結構。這個結構的每一端都突入到環的對邊。環狀星雲斜對地球,因此,天文學家能夠看到它的「正臉」。在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中,藍色結構是發光的氦氣。環中央的白點是白矮星產生的輻射,導致氦氣發光。這顆白矮星是一顆類日恆星的殘余,耗盡了氫氣燃料並且剝離了外層的氣體層。 哈勃望遠鏡所拍照片的細節讓奧德爾的研究小組感到吃驚。照片顯示環內緣一帶分布著暗淡的不規則密集氣體結,好似腳踏車輪的輪輻。這些氣體須在膨脹的炙熱氣體進入白矮星釋放的冷卻氣體時形成,受到白矮星紫外光輻射侵蝕的可能性不大。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照片允許研究人員將氣體結與明亮主環周圍的光柱進行比較。在其他行星狀星雲內,天文學家也曾發現類似的密集氣體結。對環狀星雲的命運進行研究有助於了解太陽在未來60億年的演化。奧德爾說:「在變成一顆白矮星時,太陽也會剝離外層的氣體層,溫度逐漸升高。一旦溫度達到足以照亮氣體的程度,物質會進一步遠離太陽。距離更遠意味著太陽的星雲更為暗淡。」 根據新觀測,環狀星雲外形好似扭曲的甜甜圈 環狀星雲(也被稱之為「Messier 57」)圖像,展示了生動的外形和色彩。從地球的角度觀察,這個星雲呈簡單的橢圓外形,邊緣較為粗糙。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一些地面望遠鏡進行的新觀測,環狀星雲的外形好似一個扭曲的甜甜圈 環狀星雲的合成圖像,結合了哈勃望遠鏡寬視場照相機3號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雙筒望遠鏡獲取的新觀測數據。在這幅圖像中,色彩絢爛的環狀星雲與周圍的暗淡太空形成鮮明顏色對比。大雙筒望遠鏡是格雷厄姆山國際天文台的一部分 這幅圖像展示了環狀星雲的側向幾何外形和結構,星雲的寬大暈輪和內部區域,低密度物質團向外伸出,遠離地球,中央的白點是白矮星產生的輻射,導致氦氣發光數字巡天項目獲取的一幅圖像,展示了環狀星雲及其周圍太空。

其他環狀星雲

天琴座

位置:赤經18h51m.7;赤緯+32°58'(1950年分點);光度9.3等;視直徑83"×59";距離1800光年。 位置在天琴座β與γ之間靠近β約2/5處,尋找時需用4~5cm 40倍以上之尋星鏡,方能約略的呈現圓面來,5cm 7倍雙筒鏡雖亦能見,但只是和恆星像差不多而不易分別。 6cm 40倍鏡則可看出圓面中隱約有小黑點,8cm 60~100倍則可看成圓環狀,15cm 100~150倍則更清楚,且可看出橢圓形環的長軸兩端略暗的區別來。如用20cm鏡尚可看到環內13等的中心星來,另外還有一顆15.5等的暗星則需60cm以上的大望遠鏡了。 此星雲現仍在以每秒19km的速度膨脹中,從分光觀測中發現此星雲只有連續光譜,既無輝線也沒有暗線(吸收線),似乎缺乏氫及氦的特殊天體。 雖然它的視直徑只有1'多一點,看起來很小,光度也只有9.3等,但感光作用卻很強,用300mm以上的鏡頭,使用柯達Tri X底片,曝光3~5分鍾追蹤即可照出環狀來。

狐狸座

位置:赤經19h57m.4;赤緯+22°35'(1950年分點);光度7.6等;視直徑8'×6';距離720光年。 位置在沒有亮星的狐狸座,尋找時可由天琴座的γ星與天鵝座頭部的β連線再延伸相等距離處,在它北邊25'有顆14號星,以此星為中心約1.°5的半徑上又有12、13、16、17號四顆五等星圍繞成半圓形,也可把這五顆星連線成M形,則M27就在中間的14號星之南約一個月亮直徑處,尋找並不很困難。 因M27為M天體的環狀星雲中最亮最大者(約有月亮直徑的1/4),即或用5cm 7倍的雙筒鏡也可看出長方形,6cm 40倍鏡看來長方形的中間稍細,8cm 40倍即可分辨出不是長方形而是圓形,兩邊成弧狀向內凹進去,15cm鏡可見星雲中濃淡不均,20cm鏡則可看到13等的中心星了。 由於它的形狀兩頭大中間細,好像體育用的啞鈴,故稱之為「啞鈴狀星雲」(mb bell nebula)。 此星雲實直徑約1~2光年,現仍以每年0".068的速度繼續膨脹中,依此速度倒推約在3~4000年前發生爆炸,其中心星光度雖只有13等,但其溫度卻高達85,000度(絕對溫度)。該星雲現正以每秒41km的速度向我們接近中。 由於它的面積大且亮,也是攝影的好對象,50mm的標准鏡頭用柯達Tri X曝光20秒,固定攝影即可照出能認出位置的照片來,200mm F4的鏡頭用追蹤法曝光10分鍾約可看出長方形,口徑10cm以上F5的望遠鏡直接焦點曝光10分鍾追蹤,即可照出啞鈴的形狀來,口徑愈大愈清楚。 在圖中尚有M56球狀星團及M29及M39兩個疏散星團,因篇幅所限不作介紹,僅標出位置以供尋找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