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個是草蓯蓉嗎
這個是蓯蓉
蓯蓉別名為肉蓯蓉、大薈,性溫味甘、酸咸,是名貴中葯材之一。入葯後具有多種功效,有助於補腎助陽、潤腸通便。在中醫葯治療中,主治腎陽虧虛、精血不足、腰膝冷痛、筋骨無力等。也可對腸燥津枯導致大便秘結的患者有所幫助,尤其對於氣虛、血虛引起便秘的老年患者效果更佳。
從葯理角度出發,由於肉蓯蓉可促進體內性激素的釋放,對於緩解女性月經周期紊亂、閉經、月經量過少,以及產後便秘等有所幫助,也對男性陽痿腎虛的症狀有所緩解。而蓯蓉中還含有微量生物鹼、苯乙醇苷類化合物等成分,對腎虛型精神衰弱的患者所出現的精神不振、全身乏力、腰肌酸軟等症狀有所緩解,同時也對於緩解疲勞、增強體質等有所幫助。
肉蓯蓉常與火麻仁、柏子仁、枸杞子、麥門冬等葯物配伍同用,可用水煎煮。雖然葯效相對平和溫潤,補陽不燥,但因有助陽滑腸的功效,對於腎中有熱、陽剛易舉等患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助溫助熱,導致患者燥熱加重。此外,脾胃虛弱、胃脹腹滿等患者也應當慎用,防止滋補過度,引起脹滿等不良後果。
『貳』 中草葯: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
【中文名】肉蓯蓉(《本經》)
【類別】莖藤類
【異名】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注》),地精(《石葯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葯》),大芸(《青海葯材》)。
【來源】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
【植物形態】①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肉質肥厚,圓柱形,黃色,不分枝或有時從基部分2~3枝。被多數肉質鱗片狀葉,黃色至褐黃色,覆瓦狀排列,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5厘米,寬4~8毫米,在莖下部者較短且排列較緊密,上部者較長,排列較疏鬆。穗狀花序圓柱形,長8~25厘米;寬6~8厘米,花多數而密集;每花的基部有1枚火苞片和2枚對稱的小苞片,大苞片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小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與花萼幾等長;花萼鍾形,淡黃色或白色,長1~1.3厘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無毛或多少被有綿毛;花冠管狀鍾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紫色,管部白色;雄蕊4,花葯倒卵圓形,先端有短尖的葯隔,花葯與花絲基部被皺曲的長柔毛;子房上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蒴果橢圓形,2裂。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鹽鹼地、干河溝沙地、戈壁灘一帶。寄生在紅沙、鹽爪爪、著葉鹽爪、珍珠、西伯利亞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布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
②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可達1米。形與肉蓯蓉相似,但莖上鱗片狀葉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4~8毫米,先端漸尖。花黃色,大苞片線狀披針形,近於光滑,小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稍長於花萼;花萼光滑無毛,裂片邊緣有細圓齒。
生於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的根上。分布內蒙古等地。
③迷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基部特別肥厚,直徑30~45厘米,鱗片狀葉;呈卵狀披針形;莖中部較細,直徑15~25厘米,鱗片狀葉呈長團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長圓形或圓柱形;苞片邊緣密被綿毛;花冠裂片邊緣具細毛。
生於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根上。
分布內蒙古等地。
【採集】春、秋均可採收。但以3~5月間采者為好,過時則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於沙土中曬干,商品稱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蓯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曬干,須投入鹽湖中1~3年後,取出曬干,稱為"鹽大芸"、"咸大芸"或"咸蓯蓉"。
【葯材】①甜蓯蓉呈圓柱狀而稍扁,一端略細,稍彎曲,長10~30厘米,直徑2~6厘米。表麵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質鱗片,呈覆瓦狀排列。質堅實,微有韌性,肉質而帶油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色,有花白點或裂隙。氣微弱,味微甜。
②鹽蓯蓉形狀較不整齊,黑褐色,質較軟,外面帶有鹽霜。斷面黑色,氣微,味咸。以上均以肉質、條粗長、棕褐色、柔嫩滋潤者為佳。
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以內蒙古產量最大。
【化學成分】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及結品性中性物質。迷肉蓯蓉含有生物鹼。
【葯理作用】肉蓯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飲水中飼養幼大鼠,其體重增長較對照組快。水浸劑、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試驗於狗、貓及兔等麻醉動物,證明有降血壓作用。肉蓯蓉對小鼠有促進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進唾液分泌的成分為某種有機酸樣物質,呼吸 *** 成分可能力甙類。
【炮製】肉蓯蓉:揀凈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咸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干。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乾。(每肉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肉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性味】甘酸咸,溫。
①《本經》:"味甘,微溫。"
②《別錄》:"酸咸,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咸微辛酸,微溫。"
④《玉楸葯解》:"甘咸,氣平。"
【歸經】入腎、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腎、心包絡、命門。"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③《玉楸葯解》:"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潤燥,滑腸。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①《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症瘕。"
②《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③《葯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亦白下。"
④《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⑤《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
【宜忌】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忌經鐵器。"
②《本草經疏》:"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③《葯品化義》:"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
④《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選方】①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肉蓯蓉、菟絲子、蛇床子、五味子、遠志、續斷、杜仲各四分。上七物,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平旦服五丸,日再。(《醫心方》肉蓯蓉丸)
②治下部虛損,腹內疼痛,不喜飲食,平補:肉蓯蓉二斤,酒浸三日,細切,焙乾,搗羅為末,分一半,醇酒煮作膏,和一半入臼中,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溫酒或米飲下,空心食前。(《聖濟總錄》肉蓯蓉丸)
③補精敗,面黑勞傷: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葯性論》)
④強筋健髓:蓯蓉、蟬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本草拾遺》)
⑤治虛損,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膝:肉蓯蓉(酒浸一宿,颳去皺皮,炙干)、蛇床子、遠志(去心)、五味子、防風(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各一兩。上葯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鹽湯下亦得,漸加至四十丸為度。(《聖惠方》肉蓯蓉丸)
⑥治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葯、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棗湯每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⑦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老人、虛人皆可服: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別研)一兩。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潤腸丸)
⑧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結,胸中作悶:大肉蓯蓉三兩,白酒浸,洗去鱗甲,切片,白湯三碗,煎一碗,頓服。(《醫學廣筆記》)
⑨治消中易飢: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鹽湯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⑩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⑾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葯、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⑿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沉香末一兩,共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⒀消中易飢(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⒁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干,燒成煙熏傷處,累效。
『叄』 肉蓯蓉是什麼
肉蓯蓉屬於一種高大草本,可以長到40厘米到60厘米高,通常都是地下生長的。肉蓯蓉是一種寄生植物,通常寄生在沙漠里的梭樹根的根部。它的莖枝比較肥厚,呈肉質狀,它具有很強的耐旱性,通過吸收梭樹的營養來供給自己成長,所以人們也將它稱為沙漠里的人參。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所以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葯材料。
二、肉蓯蓉的生長習性
適合在春天和秋天進行播種,比較容易栽種成功。將種子播種到選好的苗床上,並施加足夠的底肥,再蓋上30厘米到40厘米厚的土壤,最後要給植株澆水,讓它可以順利在苗床中生根。
『肆』 肉蓯蓉和鎖陽長得差不多,需要如何區分
引言:男人壯陽葯物還是有很多的,其中很常見的兩種就是鎖陽還有蓯蓉,但生活中有一些朋友對於這兩種壯陽葯物很難區別,雖然兩者的功效很大,但兩者也有本質的區別的,如果兩者使用不正確,也會對人體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肉蓯蓉和鎖陽的區別
第一,外形色澤不同。肉蓯蓉的顏色比起鎖陽來說相對深一些的,鎖陽是呈現紅褐色的,鎖陽形狀上也是基本上都差不多的,但肉蓯蓉的形態變化會更多一些。第二,兩者都是名貴的中葯材的。二者的功效也有有差別的,如果男性存在腎虛腰酸的問題,可以適當的服用一些肉蓯蓉的葯物。如果是出現嚴重的男性腎虧問題還可以通過服用鎖陽這樣的葯物,長期提升男人性能力的話還是建議選擇肉蓯蓉最佳。第三,肉蓯蓉和鎖陽的價格是不一樣的,鎖陽的價格相對便宜一些,肉蓯蓉的價格相對會高一些。
『伍』 有誰知道這種植物嗎長在昆倉戈壁灘上的,全株長20cm-30cm左右.自身無根系.
肉蓯蓉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別名大芸、寸芸、蓯蓉、查干告亞(蒙語)。主產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份。是一項較有前景的產業。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葯材。肉蓯蓉味甘、性溫,具有補腎壯陽、填精補髓、養血潤燥、悅色延年等功效。肉蓯蓉葯食兩用,長期食用可增加體力、增強耐力以及抵抗疲勞,同時又可以增強人類及動物的性能力及生育力。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葯物之一。肉蓯蓉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唯一一個可以有效遏制神經系統細胞凋亡的物質。肉蓯蓉的開發利用是人類徹底戰勝因神經細胞凋亡而形成的性功能障礙。
『陸』 肉蓯蓉怎樣鑒別
一、外形上鑒別
1、肉蓯蓉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長3~15cm,直徑2~8cm;
2、呈扁圓柱形,密被鱗片質柔軟肉性,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維管束成波狀排列,淡棕色點狀維管束。
3、肉蓯蓉片呈不規則形的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見肉質鱗葉。
二、味道上鑒別
肉蓯蓉氣微,味甜、微苦。
(6)中葯材肉蓯蓉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肉蓯蓉的生長特點:
1、肉蓯蓉作為一種名貴中葯材,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新疆等地。沙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陽光充足,雨量少的環境適宜種植肉蓯蓉。
2、肉蓯蓉為寄生植物,寄主為沙漠小喬木梭梭和白梭梭、珍珠柴等。
3、喜生於輕度鹽漬化的松軟沙地上,一般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乾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條件很差。
『柒』 這是什麼花,還是什麼植物
這個是肉蓯蓉,別名疆芸、寸芸、蓯蓉、查干告亞(蒙語),屬瀕危種。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花期5-6月,果期6-8月。主產於新疆、內蒙古阿拉善盟,甘肅、寧夏也有分布。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