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巴黎聖母院的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巴黎聖母院的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14 10:44:37

① 巴黎聖母院人物關系示意圖

巴黎聖母院人物關系圖:

(1)巴黎聖母院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

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醜陋的殘疾人加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富洛婁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

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② 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的結局有什麼深意,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的結局告訴我們人不能過分追求外表的美,更不能忽視內心真正的美。心靈的純潔和真誠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同樣,衡量一個人,也要從他的內心和品質出發,不能以貌取人。因為醜陋的外表下,可能有一顆火熱而真誠的心;但美麗的皮囊下,也可能藏著可恥、卑劣、扭曲的內心。採用以古代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它以中世紀封建制度全盛時期的巴黎為背景,描繪了豐富多彩、千奇百怪的畫面,從喧鬧的場面中揭示了吉普賽女孩被迫害致死的現實的悲慘故事。

有一天,雨果在巴黎聖母院北鍾樓黑暗的角落裡,發現牆上刻著一個希臘字:命運。這句話觸動了他的靈魂,激勵了他,於是他寫出了《巴黎聖母院》,它包含了歷史、建築藝術、神權、宗教、愛情、暴動等諸多內容,和這座教堂一樣不朽。在法國,被資產階級革命政權推翻的波旁王朝在外國封建勢力的支持下於1815年復辟。直到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王朝復辟的封建統治。

③ 經典小說《巴黎聖母院》的寫作背景是什麼主題是什麼

巴黎聖母院建於1482年。此時,法國已經贏得了百年戰爭的勝利,正在走向統一。當時的法國國王是查理十六世。法國王權逐漸壯大,開始壓倒地方封建領主,新資產階級開始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歷史正逐漸走出黑暗時代。

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正是因為作者力求符合原始的自然面貌,以優秀的技巧和浪漫的形式刻畫了中世紀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這部名著以感人的情節發展為基礎,經過濃縮和提煉,表現出鮮明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並在伊納尼後浪漫主義之後再次取得勝利,打破了古典主義的僵化模式。這是一首憤怒而悲慘的第五交響曲。

④ 關於巴黎聖母院建築背景的簡介

巴黎聖母院不僅在世界建築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於著名文學家雨果寫了一部浪漫主義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就使它幾乎家喻戶曉了。

這座建築建成於十三世紀中葉,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所謂哥特式,乃是當時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建築形式,它的特徵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線條,用高高的鍾塔,用尖拱形的門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個的建築在向上升騰似的。這種形式是有宗教意義的,它表達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認為,人間是苦難的,充滿罪惡的,只有把虔誠的心寄託於上帝,信奉基督,那麼他將來就可以脫離苦海,可以贖罪,可以到天堂的樂土……。中世紀的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文學等等,都是這個主題。不過,他們也講究形態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來感動人。這座巴黎聖母院建築的正立面,我們可以來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來,它是用九塊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長方形塊構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間一
塊是缺的,兩邊為一對鍾塔,所以其實是由8塊長方塊組合而成。這些長方形,據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黃金比。長方形兩邊的長度之比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態十分和諧。在建築上,除了正中的那個玫瑰圓窗(基督教認為在這個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靈魂)其他的門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簡各不相同,這就是建築美學中的所謂「變化與統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豐富但又不雜亂,優美動人。相傳法國古代有這么一個說法:若要造教堂,應當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廳,夏爾特教堂的塔樓,蘭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聖母院的立面,因為這是法國古代教堂建築中的「四傑」。

巴黎聖母院內的大廳寬為48米,深為130米,可容萬人。廳的高度達35米,人在其中仰視,真好象是到了天國。在這里也許你會感到自我是多麼的渺小,這就是宗教建築的魅力了。巴黎聖母院的偉大,還在於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學家雨果說,那可敬的建築物的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一頁,並且也是科學和文化史上的一頁。」

巴黎的古建築很多,幾乎歷代的都有,而且保存得都比較完好。在這里再分析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盧佛爾宮是巴黎古老的王宮,它最早建於十三世紀初,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所加建,其中東廊(盧佛爾宮的背立面)建於十七世紀中葉的路易十四時代(1670年),也是這個宮殿的最輝煌之作。這座建築的風格採用古典主義手法。古典主義是一種規則嚴謹、形態莊重的建築形式,作為皇宮建築是最合適不過了。在這個建築形象上可以看出,它的上下之間由三部分組成,自上而下為:檐部、柱廊、基座。這三部分之間的高度比例為1:3:2,若不按此比例去做,就不好看。這座巨大的建築共長172米,橫向分五段,中部主體,兩邊是兩翼和兩端部。這也有比例關系:中部寬28米,高寬相等,形成一個正方形。兩翼各長48米,兩端寬為兩翼的一半,即24米,只有這樣的比例關系,建築物看上去才和諧。這個建築稱得上是古典主義的典範。

再說巴黎的另一座古典主義建築恩瓦立德教堂(即殘廢軍人教堂),這座建築建成於1691年,其建築形式很有氣度主體突出,比例協調,特別是中間的那個高達106米的圓頂,金光閃閃,為巴黎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座建築建造在盧佛爾宮的西南面,,在這里自成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北端臨塞納河。這個建築在形式上是一座典型的紀念性建築,它意味著向為法蘭西皇帝流血犧牲的戰士們致敬的崇高榮譽。在這座建築的下面,還存放著拿破崙的石棺,所以它又是一座陵墓性的建築。

巴黎萬神廟也是一座著名的法國古典建築,位於巴黎聖什內維埃芙山上,原是巴黎守護神聖什內維埃芙的神廟,1792年改為國家重要人物的公墓,即萬神廟。法國自建國以來,一向崇拜古羅馬,這萬神廟作為宗教形式,在古羅馬也有,但兩者在形式上很不相同。占羅馬的萬神廟是用一個巨大的半圓穹頂,下部呈圓筒形,形態簡潔莊重,正面入口是長方形的柱廊,上面為三角形的山花。而巴黎的萬神廟則採用古典主義的形式。上部也用一個圓頂,但比較小,下面是圓形的柱廊,這個形式是仿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形式。圓頂和柱廊表述的是人文主義的哲學觀。萬神廟的下部是一個巨大的「十」字形平面的高大建築物,十字交叉的上部就是那高高的圓頂和柱廊,這個建築雖然也很庄嚴雄偉,但上下兩部分未免有些拼湊之感。有一位評論家曾說,這個建築形象好像是一位鬥士騎在一匹白馬上(下部為白石牆)。

坐落在明星廣場上的巴黎雄師凱旋門是眾所周知的了(建成於1836年);但這個建築美在何處?則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座建築用簡潔的正方形構圖,內部的各部分比例關系十分精確、和諧,從而在建築美學上享有盛名。建築,美在比例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形來分析。而方和圓,又象徵著人的形態,所以它也與人文主義聯系著。這座建築高達48米,寬度為44米,但由於視覺的關系,我們實際看到的形象卻近乎正方形,這就是建築師的經驗了。直徑達18米的圓拱門很高大,上部半圓形與下部的高度之比為1:3,門高是門寬的兩倍,這種關系是和諧的。凱旋門置於廣場中央,12條道路匯交於此,所以在巴黎的好多地方能見到這座凱旋門。當我們身處廣場,仰視這高大的凱旋門時,耳邊似乎會響起雄壯的《凱旋進行曲》,這一刻,也真正能體會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句話。為紀念功勛卓著的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所以如今這個廣場已改名為戴高樂廣場。

也許好多人都看過《虎口脫險》這部很風趣的影片,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劇院。這座劇院建成於1874年。觀眾廳內共有2150個座位,共設4層包廂,被稱為是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歌劇院了。它坐落在盧佛爾宮的北面,中間隔著旺道姆廣場。這座歌劇院的建築目的主要是為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們享用的;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情調仍然是崇古的,因此它還是以古典建築形式出現。不過,為了要顯示出既新穎又豪華,既用古典主義的,又用巴洛克的,甚至還夾雜著一些東方形態的,同時,建築上既有裝飾,又有雕刻作品,使得這座建築十分繁瑣,花枝招展。歷史上稱這種建築風格為「折衷主義」。這也就是巴黎的一種城市文化風貌吧。

巴黎人常愛說,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老奶奶」,而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則是巴黎的「少婦」。這座鐵塔以設計者艾菲爾的名字命名,建於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時(1889年),高達32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而且它又是一種全新的建築形式,因此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它的命運最初有些坎坷,它初建成時,有好多人對它提出種種非議,說它是個「怪物」、「糟蹋了巴黎」雲雲,連許多知名人士也紛紛表示反對,著名文學家小仲馬、莫泊桑等也在其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鐵塔的感覺漸漸有了轉變,漸漸地不再討厭它了。久而久之,又漸漸轉變成非有它不可了,而且竟成為巴黎的城市標志。如今的巴黎人,為有此鐵塔而感到驕傲。外國人游巴黎,不上鐵塔去俯視一下巴黎全城,總會覺得是一件憾事。這就是文化,城市歷史文化。

⑤ 有一幅油畫,我記得好像是個半裸的女人手持武器,背景是好多人跟著她向前沖。她是個女英雄

作品賞析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斗,並佔領了王宮,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圖中那位在硝煙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徵。她旁邊的少年鼓手正揮動著手槍,急速向前奔跑。另一邊頭戴高帽的大學生正意志堅定地注視著前方。他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著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在他們後面還有許多起義群眾。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著自由的來臨。他的上衣、露出來的一角襯衣和腰帶正好是三色旗的顏色。如果仔細觀賞,還可以隱約看到北塔樓上飄揚的一面共和國旗幟。

作品背景

這幅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崙下台後,逃亡國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當國王,這就是「波旁王朝」的復辟,封建勢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繼承人查理十世企圖進一步限制人民的選舉權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議會。巴黎市民聞訊紛紛起義。他們拿起武器,走向街壘,為推翻這個復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奮戰,最後佔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亡英國。《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所展示的硝煙彌漫的巷戰場面,正是表現了巴黎市民英勇戰斗的情景。引導他們前進的是一個「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槍,一手高舉大革命時期的三色旗,成為畫面構圖的中心。緊跟她前後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學生等。他們手持武器,踏著血跡和屍體奮勇前進。硝煙彌漫的背景中隱約出現巴黎聖母院教堂的輪廓。整幅畫氣勢磅礴,色彩與明暗對比強烈,結構緊湊,用筆奔放,充分展現了浪漫派繪畫的風格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自由引導人民與酷玩樂隊專輯、Google主頁的相關內容英國搖滾樂壇進入新世紀之後崛起的最受歡迎搖滾樂隊之一的Coldplay,在出道10年來第四張專輯《Vivalavida》的封面中,引用了德拉克羅瓦的這幅《自由引導人民》,並頗受好評。Google網站在離開中國市場前,曾有「我的個性主頁」版塊。其中有一個模版,就是有以《Vivalavida》為主題,《自由引導人民》做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