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食品(中世紀,英國皇宮,類似果凍,見圖)
這是古代的布丁pudding,布丁就是古英國發明的
在古代英國,他們用摻有血的香腸來做,還有用葡萄酒、酸奶做的,後來修道院又發展出用水果和燕麥粥的混合布丁
到了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它與肉汁、果汁、水果乾及麵粉一起調配製造。
17世紀和18世紀的布丁是用蛋、牛奶以及麵粉為材料來製作。
㈡ 中國古代皇帝早餐吃什麼
皇帝早餐吃的都是美飲珍饌。古代皇帝每頓飯有一百多樣了,早飯也是一樣,都是注重時序性和節令時俗的,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
具體吃了什麼,清朝記載的比較多,如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清高宗的晚膳單: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道東暖閣進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擺。燕窩雞絲香蕈絲火熏絲白菜絲餉平安果一品,紅潮水碗;續八仙一品,燕窩鴨子火熏片,片子白菜雞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共有28碗。
(2)古代皇宮食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皇帝用膳:
當皇帝感到餓了的時候,會吩咐身邊的御前太監「傳膳」,御前太監便會向殿上太監喊「傳膳」,殿上太監則向門外的太監喊「傳膳」,就這樣「傳膳」之聲一路接力傳到御膳房。之後,一支由幾十名太監組成的隊伍,各自捧著裝有食物的金龍朱漆盒,送到皇帝所在的宮中。
再由小太監接過食盒,並將裡面的菜餚取出擺好。菜餚多少並不固定,比如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每餐必須要擺上百樣菜餚,而出了名摳門的道光皇帝,每餐一般也要三十樣左右。
至於吃什麼菜餚,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里曾寫過一份「宣統四年」某天的菜單內容: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葯、爐肉燉、羊肉片川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
皇帝每天吩咐「傳膳」的時候,各種菜餚總會在第一時間送至皇帝面前。之所以能做到隨叫隨到,是因為這些菜早在半天或一天前就已經做好,然後用小火溫著。皇帝要吃的時候,就可以立刻裝到食盒裡送過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御膳
㈢ 古代的時候各國帝王都吃什麼點心 零食 小吃一類的比如梅花糕什麼的…… 請詳細說明!品種越多越好!
皇帝的飲食習慣,各朝各代都有不同。除了個別皇帝的特殊愛好外,一般都是通過一定的禮儀規定體現出來的,要受封建禮儀的嚴格約束。
中國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飪從來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歷史上也只有中國宮廷把吃飯搞得那樣大張旗鼓,有眾多苛繁的講究。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古代,如果全國的百姓都有飯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礎的事務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務,所以帝王們不能不講究飲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如果天下飢荒,餓殍滿路,帝王就應當有撤饌之舉,以顯示與天下同心、體諒民情。
從北齊開始,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為光祿寺,沿至清代。隋唐又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從此各代的膳食機構為兩個,其一的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食品、宮廷朝會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祿寺下設太官署、珍羞署、良醞署、掌醢暑(這種設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負責人員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負責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長官為奉御,督辦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的食禁。呈給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嘗。此制延及宋遼。
帝王們每日進膳頗有講究。《周禮》中規定,王在進膳的同時要有音樂陪伴,以樂侑食,助食興。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日常進食聯系那麼緊,但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皇帝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一同進餐,包括皇後,妃嬪、皇子女甚至寵臣。
辦理皇帝進膳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即將進膳的時辰,殿中省的御廚與皇帝進膳之所嘉明殿之間,禁衛成列,設欄桿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門上有一人呼唱:「撥食!」隨即出現身穿紫衣頭裹襆頭的「院子家」十餘人,右手托一盒,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左手攜一條紅羅綉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後又托金瓜盒進來擺放,這樣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幾盒食物。然後皇帝開始進膳。
清代皇帝一日兩餐,早餐在六至八點,晚餐在下午二至四點。每餐品種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種之間。每日在傳膳前,先要進膳食,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核。膳單的另一張上寫著每膳菜目,以備點菜。根據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說明撤換某樣,則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完膳後,剩下的分賜給宮眷或其他人。
皇宮內御膳食品和宮廷珍味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美。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水和成團,壓扁,烤或蒸熟,叫做餅。饅頭是由蒸餅發展過來的。面和米成為主食中的兩類。而在宮廷,主食應算是肉而非穀物。
經常出現在御食中的湯餅,是煮熟的麵食。餅又是麵食的通稱。漢代湯官負責供應御膳中的餅類。魏明帝曹睿曾懷疑何晏面色是塗粉之故,為驗證此事,明帝召何晏來,賜食湯餅,何晏臉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銀餅餡」,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餡,皇帝有時將此餅賜給大臣食用,品嘗到這種餅的大臣覺得美味無比。
五代時後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餅,用碎肉與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狀,用刀截成每隻二寸厚,蒸熟食用,稱為「同阿餅」。北周宮中有種蓮花餅,內有十五層,每層夾一朵蓮花,共十五色,宮中將此餅稱為「蕊押班」。北宋宮中御膳的餅類有鷺鷥餅、天喜餅、密雲餅,外面還進貢龍團鳳餅。飠炎也是一種餅,宋御食中有馳蹄飠 炎、春分飠炎、瓏璁飠炎。可知唐以後御膳用的餅越來越精細、考察、別出心裁,普通的餅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鍛煉節儉風尚和國頓無奈時才食用。
餛飩估計是由湯餅發展來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餛飩。而餃子與餛飩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餃餌,又稱為湯中牢丸或粉角。
以貪吃肥胖著稱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製成的醬,明帝將此物用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缽。由於貪吃,五臟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透不氣來,復又大量飲酒以助消化,最終困於飽食而死。
隋唐以後皇宮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階,尚食局集中了全國一流的廚師,其手藝在朝廷外很難找到對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復現。
唐代的御食用裝飾華貴的牙盤盛裝,日常膳食每餐用九個牙盤裝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藝被人們傳為佳話。中書省的馮給事曾幫過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點忙,尚食令提出要去馮家獻點薄藝。這位尚食令是造飠追子(薄餅)能手,他在馮家廚房操作,馮氏一家人在簾後觀看。只見他極為利落地團面,旋即一張薄餅置入鐺(三爪鍋)中,將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鐺中,取出拋在台盤上,餅仍旋轉不止。馮給事一家人品嘗,其味脆美,不可名狀。這不過是略施小技。製做珍味御膳要比這復雜得多,如「渾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鵝,去毛及五臟,內中置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取羊一隻,去毛及腸胃,置鵝於羊中,將口縫好,放在火上燒制。羊肉熟時,取出肚中之鵝食之。皇帝經常將這種美味賜給翰林學士。
唐玄宗曾設計了一種食樣,用剛獵獲的幼鹿,取盤、剖腸,用鹿血加熱煎鹿腸,趁熱食之,叫做「熱洛河」。玄宗還將此味賜給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樣,世人從未見過嘗過。御廚的絕藝也秘不外傳。人們只能從皇帝恩賜中管窺其豹。
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宮廷膳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細,並在全國幾大菜系(魯、蘇、京等)基礎上形成了宮廷菜餚的風味和氣派,這是此前千餘年帝王夢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皇帝在飲食有各自的偏好。其實他們嗜好的食品也未必考究。
明熹宗喜歡將炙蛤、鮮蝦、燕菜、鯊翅諸海味十餘種,共膾一處食之。明穆宗喜歡吃果餅,在藩邸時就常派人到東長安街買食。即位後某日穆宗極想吃果餅,很快尚食監和甜食房開價數十兩到外面去買原料製做,穆宗吃到餅以後告訴他們,這種餅只需五錢就可買一盒,內臣們心虛,縮著脖子退下去了。崇禎帝則雅好燕窩羹,廚師們調制時非常小心細致,做好後先讓負責人嘗,再遞嘗五六人,參酌鹹淡,然後進御。
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了。在食物的色、香、味、美觀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巔峰。這種人間天堂的膳食享受主要體現在清末帝、後上。清聖祖康熙對飲食看得很淡,食不兼味,他曾說:「朕每食僅一味,如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余以賞人。」受制於慈禧太後的光緒皇帝,飲食粗糙而不新鮮,光緒曾在慈禧太後面前請求改善飲食,慈禧則聲色俱厲地說:「為人上者亦講求口腹之末耶?奈何獨背祖宗遺訓!」在被軟禁期間,光緒的餐桌上竟擺有腐臭食物,或者干、冷之食,以至於光緒吃不飽飯。
清宮中飲食享受最盡情的無疑是慈禧太後。一餐之食,竟有一百多品種,食器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瓜果、飲茶。一餐食品中,豬肉類約有十種,雞、鴨、羊肉各具數種,烤、蒸、炒各色花樣,並且製成龍、鳳、蝴、蝶、花卉各種圖案和吉祥字樣。清代御食經廚師們絞盡腦汁,翻新的花樣層出不窮,可用菜、肉的絲、塊、色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這是前代未能做到的。
清代帝、後每次進餐的膳單,都按規定填寫、保存,形成檔案,給後人留下查考和研究的資料。這也是清宮膳食工作制度與前代不同的地方,也表明了清宮對吃的重視,以對待要務的方式對待。
中國皇帝的節慶飲食一般都是以宴會為特徵的。飲宴活動是中國古代一種饒有風趣的進餐方式,是人們飲食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國的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映。古代皇帝都要舉辦大規模大小不等的節日宴飲以示慶祝。
春節是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眾多節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歷代帝王都要在除夕之夜和元旦大擺筵席,大宴群臣。
例如漢代,每到元旦黎明時分,文武百官都要來給皇帝拜年。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
到了清代,每年除夕之夜,皇宮除了舉辦民間一系列慶祝活動外,皇帝還要在乾清宮舉行大規模的家宴。這是皇帝與妃嬪團聚的宴會。元旦晚上,皇帝要辦宗宴。這是清代皇帝為王公及近支宗室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上皇帝賜酒賦詩。與宴者多以千百計,最多時達3000人。
元宵宴飲。中國以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它起源於漢武帝時。正月十五日民間通宵達旦地張燈舉火,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到唐初,已經有了元宵夜相聚宴飲的習慣。唐代皇帝晚上觀燈時,大擺宴席,讓聲樂歌舞隊比賽決勝負,從中取樂。明代,元宵節延長為十天。燈火熱鬧,場面盛大。皇帝命皇親國戚皆登樓觀賞,設宴飲酒。
皇帝重視寒食、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要在這些節日里大擺宴席,與眾人共同飲食。
皇帝宴飲的名目繁多,除了諸多節日宴飲以外,還有許多慶典宴飲。慶典宴飲,也是皇帝飲食的重要內容。
頻繁的宴飲必有美酒。中國皇帝與美酒結下不解之緣。美酒的種類也枚不勝數。
漢武帝宮中有九丹金液、紫紅華英、太清紅雲之漿,漿屬於淡酒。蘭生酒是漢宮中的名酒。百末旨酒是采百草花末雜於酒中,旨,美也。馬酒即是馬乳,馬乳也有酒的味道,多飲也會醉。漢時西域大宛國用葡萄造的酒,被帶入中原,深受帝王們的喜愛,視為珍品。漢武帝就以葡萄酒迎接西王母的降臨。葡萄酒較之中原的米酒,味道甘甜還容易使人醉,所以曹丕又說:「葡萄釀以為酒,甘於曲米,善醉。」
南北朝時,有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縹醪酒、河東酒、菊花酒。其中桑落酒和菊花酒是用桑葉和菊花加進酒漿中釀制的,或說桑落酒是桑葉落時取井水釀制的。縹醪酒則是精釀酒。
唐人喜歡用「春」字為酒取名,當時有富水春、若下春、土窟春、石凍春、松醪春、竹葉春、梨花春、羅浮春、瓮頭春、曲米春。
南唐時又有龍腦漿,為高級補品,南唐元宗,李瓊試圖用酒調制龍腦漿,然後飲用,這時異人耿先生說:「未為佳也。」於是他用更高明的辦法,製成了香氣馥烈的龍腦酒。
北宋宮中有珍奇名酒鹿胎酒,皇帝在內廷飲宴時常飲此酒,某次宰相韓琦承恩到御榻前,接受了仁宗為他酌的一大杯鹿胎酒。南宋宮中名酒有薔薇露,皇帝常將另一種酒——流香酒,賜給大臣。
清末宮中的宴席上,出現了香檳等洋酒,香檳酒「氣香烈,開時不慎,則酒氣上沖,淋漓滿地,而瓶無余滴矣,先以小錐錐瓶,以泄氣」。洋酒的這種特點與中土酒大不相同,用小錐鑿瓶蓋做出氣孔,頗有些滑稽,顯示了宮眷們好奇、喜愛之心的洋酒的魅力。
酒是其他物品所不能替代的享受物,酒帶給人的暢快簡直難以言表。唐穆宗是嗜酒貪杯的皇帝之一,夏初,櫻桃盛開,穆宗在臨芳殿賞櫻桃。美人在側,酒杯在手,連飲三杯西涼葡萄酒,穆宗對左右的人道出感覺:「飲此頓覺四體融恬,風味如仙,真太平君子也。」
以建立大功業為己任的君主,對於酒很是謹慎。勾踐卧薪嘗膽時,拒絕飲酒,有人獻來酒來,勾踐命令把酒流之於江,以示與民同甘共苦。齊桓公某次飲酒過量,醉後失態,把冠掉在腦後。桓公清醒後感到羞恥,三日不上朝。管仲建議他雪恥,發倉濟貧,將罪輕者放出囹圄。唐玄宗因酒醉後誤殺一人,從此不再飲酒。
不過,既已沾上酒癮想要戒酒非易事。元太宗窩闊台酒癮很大,晚年尤甚,日日與大臣們酣飲。大臣耶律文正屢屢進諫,窩闊台如若無聞。一天,耶律文正手持裝酒的鐵器對窩闊台說:「此乃鐵耳,為酒所蝕,尚致如此。況人之五臟,有不損耶!」窩闊台聽了,有所警悟,命令左右,每天只進三鍾酒。可以料想他原來的酒量有多大,而三鍾酒仍算豪飲,離戒酒差得遠。雖然明明看見金屬物都經不住酒的腐蝕,但沒有什麼力量可以使陷於酒癮的皇帝放棄酒的享受。
漢靈帝除了享樂之外,沒有別的興趣。夏日在裸游館避暑,長夜飲宴,陶醉在酒酣色迷之中,漢靈帝美美地嘆息道:「使萬年如此,則為上仙矣!」
儒雅而開明的金章宗,在夜飲中,將橙子掏空,當作酒杯,稱軟金杯,悠然自娛。
帝王們對酒的興趣,與色並齊,酒、色相至提攜,有些帝王對酒的依戀甚至超過了對色的需要。明福王有一則名句:「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道出了酒對帝王們是何等重要。酒對帝王們最基本的享樂也是最後的避難所。而色最能助酒興,驅使帝王投入醉鄉,酒酣則助長色慾。
如果某個帝王沉溺於酒色,就很難自拔了,不僅朝政紊亂,他自己也會付出代價——健康——壽命,乃至祖先拼來的政權,都會像酒杯一樣傾倒。當夏桀沉溺於酒色之時,荒唐的行為也伴隨而來。史書上說,桀開鑿的酒池大得可以行舟,桀不是在夜宮中令男女雜處,就是召三千人在酒池邊像牛一樣飲酒。商紂與夏桀的行為極為相似,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男女裸逐其間,宮中設九個熱鬧場所,供紂作長夜之飲。
南北朝時,北朝的不少皇帝,以酗酒為務,長期酗酒能使人性情暴戾、喜怒無常,動輒殺人。前秦君主苻生本性狂暴,加上酗酒,更無人情,他在太極殿大宴群臣時,要求在場的每位大臣都必須喝醉,命令尚書令辛牢勸酒,眾人只得拚命灌酒。
苻生忽然發現席中尚有未醉的,便責問辛勞,不及辛勞作出反應,猛然搭箭射去,辛勞中箭而死。大臣們心驚肉跳,為了保命趕快灌酒。於是在場的大臣全部「醉」倒了,丑態百出,苻生見狀方開懷大笑。
苻生狂虐數載後,苻法、苻堅兄弟發動政變,苻生落入縲紲。在被賜死前,苻生要求一醉而死,將數斗酒一飲而盡,醉倒被殺。
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初繼位的五六年中,政績十分出色,富於謀略和果敢。自從陷入酗酒以後,便逐漸失去了理智,或歌舞狂鬧或殺人取樂。殺人後或將屍體焚之於火或投之於河。由於酒精作祟,精神恍惚,高洋常自稱見到了鬼,或聽到了怪異的聲響。這種毫無人性的生活即使無人奪命,也會自斃,高洋到三十歲時,已經生命垂危了,不能正常進食,每天只能喝酒度日,酒又加快了他走向死亡的速度。高洋被酒魔奪命時只有三十一歲。
古代許多皇帝天天歌舞、夜夜飲宴,腐敗糜爛,以至誤國誤民誤己,終落下一個可悲的下場
㈣ 古代皇帝們年夜飯都吃什麼
明清皇帝在平時一般是單獨用膳。除夕,皇帝與後妃等女性成員吃團圓年夜飯(與男性家庭成員大年初一晚共同進膳),地點為乾清宮。皇帝的餐桌稱為「金龍大宴桌」,擺放在乾清宮的寶座位置,其餘餐桌按家庭成員備份高低依次往外排列。
年夜飯的膳食是非常豐富的,包括點心、熱膳、冷膳、乾果、酒膳、果茶等,以清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家宴皇帝的菜單為例,此次家宴的點心從宮中常用點心中選5種,如艾葉酥、到口酥、澄沙卷酥、脆麻花、蜜麻花等;
冷葷有掛爐肉、五香羊肉、五花肉、鹽水雞、饢腸子等18種;乾果有蜜佛手、蜜紅瓜餞、蜜黃瓜餞、蜜楊梅、蜜白櫻桃等20種;冷膳有羊肉片、羊鳥叉、羊肝、掛爐鴨、燒鹿肉等20種;熱菜有燕窩糟筍膾鴨子熱鍋、蓮子八寶鴨子熱鍋、燒雞肉片燉豆腐熱鍋、膾魚翅、燕窩清蒸鴨等20種。
皇帝的御宴桌擺放各類膳食有109品,再加上各種湯膳、酒水,合計153品;皇後、皇貴妃、貴妃一人一桌;其餘後妃二人或三人一桌,每桌膳食至少有37品。
下午酉時四刻左右,皇帝入宴,皇後等人在座位處向皇帝行禮。伴隨中和韶樂響起,太監先擺熱膳,然後依次上湯膳、酒膳、果茶等,皇帝與家庭成員們舉杯互道新年吉語,其樂融融。
(4)古代皇宮食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古代皇帝的過年風俗
1、御筆賜「福」字,由清代康熙皇帝開始。每年在進入農歷十二月初一後,皇帝會在重華宮淑芳齋或乾清宮西暖閣臨案執筆寫「福」字,第一張「福」字掛在乾清宮正殿內,然後依次貼在宮廷內苑各處。
皇帝賞賜王公大臣等官員「福」字時,均在十二月二十日後。賜福時,皇帝揮毫書「福」,然後兩名太監面對面手持「福」字,受賜的大臣則跪在「福」字下面磕頭謝恩,寓意滿身是福。
2、大年初一,皇帝還要在太和殿舉行「新年團拜會」,即大朝。當日天將亮時,王公百官在午門外集合,由禮部官員引導,按文東武西進入皇宮,穿過金水橋和太和門,進入太和殿廣場,按照正、從一品到九品的品級順序就位等候。
㈤ 宮廷御宴108道菜名分別叫什麼名字
宮廷御宴的108道菜的名稱:
1、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什錦蘇盤、熏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罐兒野雞、罐兒鵪鶉、鹵什件兒。
2、鹵子鵝、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什螞、燴鴨絲、燴鴨腰、燴鴨條、清拌鴨絲、黃心管兒、燜白鱔、燜黃鱔、豆豉鯰魚、鍋燒鯉魚、烀爛甲魚、抓炒鯉魚、抓炒對兒蝦、軟炸裡脊、軟炸雞、什錦套腸兒、鹵煮寒鴉兒。
3、麻酥油卷兒、熘鮮蘑、熘魚脯、熘魚肚、熘魚片兒、醋熘肉片兒、燴三鮮、燴白蘑、燴鴿子蛋、炒銀絲、燴鰻魚、炒白蝦、熗青蛤、炒麵魚、炒竹筍、芙蓉燕菜、炒蝦仁兒、燴蝦仁兒、燴腰花兒、燴海參、炒蹄筋兒、鍋燒海參。
4、鍋燒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兒、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飛禽。炸汁兒、炸排骨、清蒸江瑤柱、糖熘芡仁米、拌雞絲、拌肚絲、什錦豆腐、什錦丁兒、糟鴨、糟熘魚片兒、熘蟹肉、炒蟹肉、燴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釀倭瓜。
5、炒絲瓜、釀冬瓜.煙鴨掌兒、燜鴨掌兒、燜筍、熗茭白、茄子曬爐肉、鴨羹、蟹肉羹、雞血湯、三鮮木樨湯、紅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鮮丸子、氽丸子、鮮蝦丸子、魚脯丸子、餎炸丸子、豆腐丸子、櫻桃肉。
6、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壇子肉、紅燜肉、黃燜肉、醬豆腐肉、曬爐肉、燉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兒肉、燒肉、大肉、烤肉、白肉、紅肘子、白肘子、熏肘子、水晶肘子、蜜蠟肘子、鍋燒肘子。
7、扒肘條、燉羊肉、醬羊肉、燒羊肉、烤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樣兒、爆三樣兒、炸卷果兒、燴散丹、燴酸燕兒、燴銀絲、燴白雜碎、氽節子、燴節子、炸綉球、三鮮魚翅、栗子雞、氽鯉魚、醬汁鯽魚、活鑽鯉魚。
8、板鴨、筒子雞、燴臍肚、燴南薺、爆肚仁兒、鹽水肘花兒、鍋燒豬蹄兒、拌稂子、燉吊子、燒肝尖兒、燒肥腸兒、燒心、燒肺、燒紫蓋兒、燒連帖、燒寶蓋兒、油炸肺、醬瓜絲兒、山雞丁兒、拌海蜇、龍須菜、熗冬筍、玉蘭片。
9、燒鴛鴦、燒魚頭、燒檳子、燒百合、炸豆腐、炸麵筋、炸軟巾、糖熘餎兒、拔絲山葯、糖燜蓮子、釀山葯、杏仁兒酪、小炒螃蟹、氽大甲、炒葷素兒、什錦葛仙米、鰨目魚、八代魚、海鯽魚、黃花魚、鰣魚、帶魚、扒海參。
10、扒燕窩、扒雞腿兒、扒雞塊兒、扒肉、扒麵筋、扒三樣兒、油潑肉、醬潑肉、炒蝦黃、熘蟹黃、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參、炸烹兒、炒芡子米、奶湯、翅子湯、三絲湯、熏斑鳩、鹵斑鳩、海白米、燴腰丁兒、火燒茨菰。
11、炸鹿尾兒、燜魚頭、拌皮渣兒、氽肥腸兒、炸紫蓋兒、雞絲豆苗、十二台菜、湯羊、鹿肉、駝峰、鹿大哈、插根兒、炸花件兒,清拌粉皮兒、熗萵筍、烹芽韭、木樨菜、烹丁香、烹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雞、燴酸蕾、熘脊髓。
12、鹹肉絲兒、白肉絲兒、荸薺一品鍋、素熗春不老、清燜蓮子、酸黃菜、燒蘿卜、脂油雪花兒菜、燴銀耳、炒銀枝兒、八寶榛子醬、黃魚鍋子、白菜鍋子、什錦鍋子、湯圓鍋子、菊花鍋子、雜燴鍋子、煮餑餑鍋子、肉丁辣醬、炒肉絲、炒肉片兒、燴酸菜、燴白菜、燴豌豆、燜扁豆、氽毛豆、炒豇豆,外加腌苤藍絲兒。
(5)古代皇宮食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我國的宮廷風味菜餚,主要以幾大古都為代表,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南、郢都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沈陽為代表。其共同特點是華貴珍奇,配菜典式有一定的規格。不過具體內容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唐代的水陸八珍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之說,不僅有陸產,而且有水產。以後的迤北八珍、天廚八珍,野味佔主導地位。到清代,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跳出宮廷,出現於市肆,有山八珍、海八珍、上八珍、下八珍等名目。
元明以來,宮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宮廷菜,其特點是選料嚴格,製作精細,形色美觀,口味以清、鮮、酥、嫩見長。
㈥ 古代宮廷糕點名稱,最好帶有圖片
1、宮廷太後餅
原料:五仁餡(腰果、花生、瓜子、芝麻、糖冬瓜)
聚集了多種果仁的天然香氣和滋味,甜度適宜。2000年前以漢文帝母親薄太後喜食而得名,至慈禧太後時,再次得到推崇,成為宮廷中必備的貢品點心。
拓展資料
【我國傳統糕點分類】
京派
以北京地區為代表。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咸等特點。代表品種有京八件和紅、白月餅等。
蘇派
以江蘇省蘇州地區為代表。餡料多用果仁、豬板油丁,用桂花、玫瑰調香,口味重甜。代表品種有蘇式月餅和豬油年糕等。蘇式糕點在中國漢族糕點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廣派
以廣州地區為代表。用料精博,品種繁多,款式新穎,口味清新多樣,製作精細,咸甜兼備,並糅合了西點的技巧和特色,因此能適應四季節令和各方人士的需要。代表品種有綠茵白兔餃、煎蘿卜糕 、馬蹄糕、皮蛋酥等。
潮派
以潮州地區為代表。餡料以豆沙、糖冬瓜、糖肥膘為主,蔥香風味突出。代表品種有老婆餅和春餅。
寧派
以浙江寧波為代表。歷史悠久,寧式糕點選料講究、營養豐富、加工精細、造型別致,並形成以酥為主,酥、軟、脆分明的特點,其極有特色的苔生片、苔菜千層酥、苔菜月餅,以及鬆脆香甜的多孔「三北」藕絲糖是其代表。
川派
以成渝地區為代表。餡料多用花生、芝麻、核桃、蜜餞、豬板油丁,糯米製品較多,軟糯油潤,香甜酥脆。代表品種有桃片和米花糖等。
滇派
以雲南為代表。選取富有當地特色的原始材料精心烹飪而成,鮮美可口,回味無窮。代表有雲腿月餅和鮮花餅等。
㈦ 市面上都有哪些古代皇宮里貴人、貴妃才能吃的糕點
第一種龍須酥,這種在一些旅遊景點才能見到,平常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用花生,麥芽糖,芝麻做成,吃著甜而不膩,非常可口,以前是只有貴人才能吃的。第二種,棗泥酥,現在這種糕點在大街上都能見到,可不是那種我們吃的棗花饅頭,
其實它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宮廷桃酥,一聽就是皇宮里的娘娘才能享用到的美味,它以其酥脆鮮香的口感征服了眾多妃子們的心。用核桃碎、麵粉、雞蛋製作而成,口感酥脆、入口即化,還有黑芝麻的香味,特別有層次感。現在核桃酥已經成為了大眾小吃,想吃就可以輕松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