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松樹
柳杉,拉丁學名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又名長葉孔雀松。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2米多,樹冠狹圓錐形或圓錐形;樹皮紅棕色,纖維狀,裂成長條片狀脫落;大枝近輪生,平展或斜展;小枝細長,常下垂,綠色,枝條中部的葉較長,常向兩端逐漸變短。葉鑽形略向內彎曲,先端內曲,四邊有氣孔線,長1-1.5厘米,果枝的葉通常較短,幼樹及萌芽枝的葉長達2.4厘米,四面有氣孔線。可作觀賞植物,也可葯用。
中文學名
柳杉
拉丁學名
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別稱
長葉孔雀松(中國裸子植物志)
二名法
Cryptomeria fortunei
界
植物界
門
裸子植物門
綱
松杉綱
目
松杉目
科
杉科
屬
柳杉屬
分布區域
江蘇、浙江、安徽南部、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等。
㈡ 以松或梅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註明作品名稱及作者,並簡要談談你的賞畫心得
梅蘭竹菊水墨畫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評價
梅蘭竹菊四君子,我偏愛竹子的氣節和品格!
以下是我找的
春華秋實當下時 怎奈心中翰墨情
——初識劉百素寫意花鳥畫
◆文/中國書畫收藏鑒定章協會秘書長 馬芳亭
我與劉百素先生相識並不長,此前,對他的繪畫和為人不甚了解。去年年底他因故來京,在我處小聚,匆忙中談了諸多與繪畫相關的事情。初次見面,他留給我的印象是坦誠、直率、屬典型的山東漢子。後來我便開始留心他的作品,時常被他那種大氣質朴的畫面風韻所感動。真是畫如其人也!
對傳統的中國繪畫,劉百素先生有著幾十年的苦心孤詣和深厚沉澱。但他卻不唯傳統之命而是從,時常將在寫生過程中發現的現代繪畫元素融入其中。如果說劉百素視繪畫如生命,那麼,繪畫寫生和藝術創新便是他筆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講,一個不從事繪畫寫生的畫家,是走不出前人樊籬的,是不可能與時俱進的。「不讓古人是謂有志,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這是劉百素的心聲。可要做到這些憑的不僅僅是句大話,它需要實施具體步驟和努力,絕非一般膽略和才情。為獲取藝術的真諦經過多年努力劉百素於2002年考入中央美院進修班畢業後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人中央美院高研班。在這座藝術的殿堂里他如飢似謁,奮發進取,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劉百素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對自己非常苛刻,時常將不盡人意的作品隨垃圾一同處理,即便是已經送給友人的,一經發現,也會用幅好的作品換取回來。有人驚問其故他說早年的作品尚不過關與其留存社會不如及時廢棄。劉百素的這種人生態度,不僅是對藝術對社會高度負責的具體寫照,也是他在寫生過程中對藝術真實和客觀真實的醒悟。也許正是這一緣故他對創作和寫生才有了自己的執著。
劉百素生於山東臨朐,屬著名的沂蒙山區。通觀他的美術作品,大多為芭蕉、竹、梅、松、鷹和石榴盡管這些物象近於平凡,但他卻從長期的寫生中為它們找到了靈性使之升華出生命的熾熱。
從他人那裡獲知,劉百素先生為了畫好芭蕉,每年他都要用幾個月的時間到西雙版納寫生,他說那裡的景色非常麗,奇花異草覆蓋著重疊的山巒和每片土地隨處可見的芭蕉園,蔥蔥鬱郁,生機昂然,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南國獨有的風情。然而,當地的環境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空氣潮濕,雨水不斷,往往是一張寫生稿剛剛落筆,就會有急雨襲來。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收起畫稿,雨過之後再重操畫筆。與此同時寫生時還要提防飛蟲叮咬和毒蛇襲擊。但為了締造藝術的真實,他從來沒將這些困難視為寫生的障礙。《春雨蒙蒙》等以芭蕉為物象的作品,就是在寫生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人生酷短,藝術無暇,傾其才情,偶有一得,藝術與人生,二者不可怠慢。劉百素認為作為一名畫家,必須深入生活,從事大量寫生。因為,由寫生而來的作品不僅不易重復和雷同還能讓人產生諸多聯想。以芭蕉為例如何用寫意的手法予以表現,畫家只有在寫生中才能悟得。中國的傳統畫技法是墨分五色,濃淡干濕。有的人畫芭蕉層次不分一片墨黑。而他在寫生中卻真正的感悟到現實中的芭蕉和藝術中的芭蕉是有很大段距離的。現實中芭蕉的葉子很密,創作中必須加以科學地刪節,對一些乾枯或不全的葉子可以從另外一棵芭蕉樹上借過幾片。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既有藝術的完美,又有客觀的真實。
從事國畫創作的人甚知,作為寫意花鳥畫畫家,創作時需要營造一個寫「意」狀態。所謂的「寫意狀態」實際是畫家作畫過程中的一種意念幻覺,是高度自由的藝術上忘我的精神境界。
「寫意」一詞,曾出現在先秦典籍《戰國策.趙二》裡面。書中說「忠可以寫意」。這里把「寫意」和「人品」連在一起,它指的是人的一種品格和氣質。後來人們對「寫意」予以更多的內涵但都與心態、情感、情趣的表達有關。在國畫創作中,這種寫意是以筆墨為媒介來完成的。古人論畫,把超然物的畫稱為「逸品」。其實逸品就是那種完全「寫意狀態」下畫出來的畫。如劉百素先生創作的《大壽》、《志在雲天》、《松鶴延年》、《瀟瀟秋風雨》等作品就很好地體現出了「寫意的狀態可謂逸品。正如清李佐賢《書畫鑒影》所評「墨筆寫意,......驅墨如雲,運筆如風,......」
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里說:「 人為物蔽則與塵交。人為物役,則心受勞。」「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這是一切聽其自然的「寫意狀態」,讓藝術的想像力始終處於高度自由的創作境地。而劉百素先生的這種自由則來自於他大量的寫生積累和對民族藝術的不倦追求。
劉百素畫松有別於中國歷代畫家。如何用中國水墨表現出松的蒼勁、老辣,是當今畫家仍在探討的課題。潘天壽畫松樹用指頭畫,給人以聲勢感,當代人延用這條路肯定不行。松樹的傳統畫法枝幹為魚鱗狀,吳昌碩、李苦禪等大家在這一領域都做到了極至。歷代繪畫大家都是從繼承和創新中走出來的智者,應該說,前輩們為當代畫家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前人精神的鼓舞下,劉百素先生的創新意識日漸強烈。他對中國畫和相關的傳統文化作了大量研析後,深切感悟到,繪畫作品最終追求的是畫面效果,而不是創作過程中的工具。所以他用自製的毛筆,自己的墨法,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以松為物象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人們喜歡他畫面上營造的那種「聲勢」,更喜歡他作品所呈現出的那種水墨效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似乎找到了表現松樹這一物象的真諦,從而也逾越了前人設在這一領域的那層無形而高大的「籬笆」。劉百素先生時常說藝術創新不是一句空話要靠畫家長期的文化探究和藝術實踐才能獲得。為了表現松樹這一物象,他多次去黃山寫生,在那裡一呆就是幾十天,吃的是方便麵,喝的是礦泉水。通過對松樹的長期觀察和臨摹,他終於找到了用自己的技法去表現松樹那種歷經滄桑而昂然挺拔的精神感覺。他帶著這種激情,將松樹的形象用大幅水墨畫表現出來,其精神和情感均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從他的《黃山松韻》、《旭日》、《黃山松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不難看出,他的作品的確是將寫生過程中所孕育的全部思想情感,借松樹這一媒介盡情的揮灑了出來。細觀他的作品幅幅都彰顯出宏偉、凝重、老辣的藝術效果,放眼望去,其畫面豪放縱逸,氣象萬千。縱觀其藝術手法,看似隨意塗抹,行筆性情,但激越中藏有章法,浪漫中不失雄渾,這不能不令觀者大為感嘆。
中國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支配下的繪畫語言和審美需求的綜合體現,它是歷代畫家在表述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一個情點。劉百素先生在創作中緊緊把握這一要旨,從而使他的作品在筆墨語言的表述中,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意識的表現上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寫意狀態」的審美要素。他善於藉助自然物象的本身特點,以藝術的手法去表現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情懷。在劉百素的繪畫作品中很多是以梅為物象的作品。從中國古代到今天這類作品並不少見各朝各代均有其代表人物。明代文學家徐渭在他的一首《題畫梅》中曾作過精闢的詮釋:「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來便成春。」由此可以看出,千百年來梅花這一物象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因此,這類作品的龐繁也就不足為奇了。劉百素先生甚知,深厚的學養是觀察事物的基礎,它能使人在尋常的事物中獲取不尋常的感受。同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同學養的畫家就會有不同的感悟,表現在繪畫作品上就會有天壤之別。純粹的繪畫理論很難打造出真正意義的畫家,要使自己的藝術獲得成功,就必須從其它相關學科中尋找繪畫靈感。劉百素先生的許多作品是自己藉助物象,達到詩的意境,使詩意得到完美的傳達,最終他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通過畫面很好的表現了出來,使作品倍顯厚重,寓意也隨之深遠起來。
傳統的中國繪畫,是承載傳統文化的媒介。但是沒有深厚的繪畫功力,畫家是無法承擔這一責任的。為了藝術的真實,他在學習傳統文化和研讀前人繪畫理論的同時,每年他總是拿出大量的時間外出寫生,通過寫生觀察,了解物象在不同季節中所表現出的不同形態。春天他去寫異彩紛呈、千變萬化的花朵,夏秋,他去寫勁碩挺拔、婀娜多彩的叢林和花枝。冬天他則去寫迎風傲雪、盤曲錯落的雪梅。《鐵骨報春》、《鐵骨傲雪》等以梅為題材的系列作品就是他通過多年寫生揣摩而創作的。
作品以古梅實物為藍本,以特寫手法和豐富多變的中鋒焦墨線條描繪古梅的千姿百態。氣勢雄強,意境深邃,蒼勁中含蘊藉,繁密中見空靈,樹幹道勁有力,枝與花繁而不亂。梅的形象真實而生動,其堅貞而高潔的形象給人以諸多遐想。劉百素先生喜歡畫大幅雪梅和紅梅,喜歡營造那種白茫茫、紅點點的陣勢,凸顯人的精神。
繪畫之至者是風格。風格是畫家人品和氣質的體現。劉百素先生熱情擁抱生活,以全副的身心撲向大自然,領略花木禽烏各種生靈的千姿百態和它們在風雨雪霜中的無限生機從而直接獲得視覺、嗅覺上的豐富感受,在深情的眷戀中喚起自己對自然界的感情和意緒,通過心智的營造,轉換成強烈的藝術語言,以真切動人的畫面豐富多彩的情感明朗清新的格調和縱橫有度的筆墨淋漓盡數地表現出了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創作出撥動觀者心弦的藝術作品。「百叢媚萼,一乾枯枝。墨則雨潤,彩則露鮮。飛鳴棲息,動靜如生。悅性弄情,工而入逸,斯為妙品。」以明代畫家徐渭的這段高論來觀賞劉百素先生的畫可以使我們得到許多啟示。他的畫無論是鴻幅巨制,還是盈尺小品都可以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其扎實的傳統功力和恣意揮灑的藝術之光,感受到筆墨的豐富性和畫面構成上的獨具匠心。他的許多作品均為巨制,畫面開闊,氣度恢弘,用筆講究,應物象形,隨墨賦彩。在體現自然秉性的同時.也充分張揚出畫家的個性。不難看出劉百素先生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更有對現代意識的追求。在他的筆下,作品的時代感已經成為他深厚的藝術修養和高尚精神追求的自然流露。他多次說,只有突破守舊的傳統模式和思想束縛,注重作品對自然表象原始功力的潛心刻畫,才能以強烈的抒情寫意性,使寫意花鳥畫創作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使人們回歸自然的願望在揮毫潑墨間得以實現。
所以,他筆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顯得生機昂然,意境深遠。他的畫風既有寫意畫斟酌物象、形神兼備的特點,又有花鳥竹石方面兼注重書寫、運筆疏朗的大寫意的特色;既在視覺上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力,又在精神的內涵中透露出嫵媚的韻致,他筆下的一幅幅作品,無不在陽光下閃爍著欣欣向榮的嬌艷,在風霜間流溢出高潔醉人的清香,在春暉里演示著風姿綽約的曼舞,在雨露中堅守著恣肆忘情的綻放。他通過以表寫神、借物達內的手法,用筆墨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內心世界的靈感及情趣從而在畫面上營造一種賞心悅目、盪氣回腸的神韻和意境。這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演示,同時也體現了畫家的高尚情操。
從劉百素先生的寫意畫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逐步走向成功的藝術家。在中國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他在不斷地豐富著「寫意狀態」的時代含義。劉百素先生明白「寫」 和「意」是中國花鳥畫的兩個重要特徵。天地合一的中國哲學觀念是中國寫意畫幾千年來所貫穿的一條主線,已形成了中國花鳥畫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謂「意」就是通過花鳥題材的選取,立畫家精神之操守;所謂「寫」就是通過個性化的筆墨去闡釋程式化的傳統題材,讓那些重復的文化符號轉換為含有畫家文化個性的藝術形象。
20世紀的寫意花鳥畫肇始於海派的趙之謙、吳昌碩、王一亭等,海派花鳥畫以碑學入畫,為傳統寫意花鳥畫帶來渾厚、古樸、雄健的畫風,一改晚清花鳥畫柔媚纖麗之姿。陳師曾、齊白石、潘天壽等,皆從吳昌碩變出由此形成20世紀海派與京派寫意花鳥畫在全國的統治地位。上個世紀50年代受現實生活的影響,傳統花鳥畫在新時代的感召下開始注重對鄉土題材的表現,郭味蕖、王雪濤等兼工帶寫的畫風增添了花鳥畫的現實感與生活氣息。這是寫意花烏畫從「承傳」醞釀「新變」的 —個轉折期。70年代後寫意花鳥畫轉向對自然與生命狀態環境的表現,繽紛多彩、爭奇斗艷的熱帶雨林成為人類觀照自然生命生存環境的對象。劉百素先生對這些繪畫大師的作品推崇倍至,但他並不想使自己的畫風成為歷代大家的影子。他認為每個畫家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之下也應擁有自己所處地域的獨特文化。大的文化是共有的,而地域文化是特有的,反應到藝術創作中,就容易形成畫家的藝術個性。齊魯大地到處彌漫著「孔孟」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講,「孔孟」文化已變成了山東的一種民風。所以從劉百素先生的寫意花鳥作品中不難看出,他承載的文化具有道家和儒家所共有的氣息,這些已成為他繪畫藝術特有的鮮明印記。
劉百素先生認為從事寫意花鳥畫創作傳統文化底蘊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講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法擁有真正的寫意狀態。黃賓虹90歲時在「目生內障,字近塗鴉」的情況下,藝術和思想奇跡般地臻於化境。他此時的畫已不再是用手畫,而是用心在畫。在目力不濟的昏暗中以他80年的筆墨功底,揮寫著自己的心境。看似無法,卻法自心動,可謂亂而不亂,不齊而齊,不似而似,使藝術選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以黃賓虹後期的創作完全是自己心靈的寫照與升
華而非取悅他人,是畫家完全處於了「寫意狀態」。
一幅作品的成功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的這中間既有藝術的必然也有藝術的偶然。但是作為寫意畫成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畫家是否駕馭了自己的「寫意狀態」。就作品而言畫家對物象的表現並不僅是對客觀對象的再現而是畫面所呈現的那種藝術氣息的文化歸屬以及畫面所承載的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精神態度。至於作者的精神氣度、情感因素、文化沉澱和繪畫功力等諸多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在畫面中得以體現。因此,畫家的「寫意狀態」是與本人的人格和精神狀態密不可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劉百素先生在創作實踐中已深刻的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他對自然萬物的探究、對傳統文化的研習,都是為了增加自己從事藝術創作的內力,企圖以此獲得藝術的突破。表現在對傳統物象竹子的創作上就不難看出他在這個方面的進取。如《瀟湘風雨》、《春雨》等作品,從作品立意到具體墨法,都與傳統技法拉開了較大的距離。應該說當代以竹為繪畫對象的畫家大多受鄭板橋技法的影響,而鄭板橋的竹子大多為風中之「竹」整個作品似乎都在承載著他那句名言,即:千磨萬擊還堅勁,因爾東南西北風。而雨中的竹子該如何表現?鄭板橋的作品中尚無詮釋,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劉百素先生感覺到鄭板橋的竹子固然好,但與寫生時的竹子相差甚遠,再說,鄭板橋的竹子已被世人所熟知,在這個基礎上很難創作出富有自己特點的作品。歷史上以竹子為題材的作品很多,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式的作品,他們只是通過竹子這一載體,體現自己的志趣,與當代人的寫生創作沒有太多聯系,所以,他相信自己的寫生。南國竹林、北方竹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長期的寫生創作使他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因此,他在這類物象中充分張揚了自己的藝術個性。他創作的《瀟湘風雨》在2006年全國水墨畫大展中獲得了金獎。
劉百素先生的繪畫,總是用最自然的心態選取天地間最為朴實的形象,然後再強化自己賦予畫面的性情趣尚和內心世界的情感,所以,他的畫面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首師大美術學院藝術系主任 韓振剛
在技法的表現方面,劉百素先生的「墨骨」與前人有所不同,在墨線勾勒上,簡潔而變化多端,有濃淡,虛實,干濕,黑白對比,用筆來自實體,有質感,畫面結構轉折起伏略做峻染,筆觸很少。通觀劉百素先生的作品,其顯畫家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獨到的藝術風格。
—————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協會副主席 吳明光〈吳昌碩之孫〉
寫意花鳥畫發展到近代,和其他藝術一樣,發生了深刻變化,獲得了重大成就。作為一個畫家「行萬里路」,飽游閱覽,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可貴的是懷有對生活誠摯深厚的愛和深入獨到的觀察認識。劉百素在這個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成績可佳可賀。
㈢ 這是什麼松樹
馬尾松(學名: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松科,松屬喬木,,高可達45米,胸徑1.5米;樹皮紅褐色,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寬塔形或傘形,枝條每年生長一輪(廣東兩輪),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針葉,細柔,微扭曲,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葉鞘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聚生於新枝近頂端,淡紫紅色,種子長卵圓形,4-5月開花,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馬尾松分布極廣,北自河南及山東南部,南至兩廣、湖南(慈利縣)、台灣,東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貴州,遍布於華中華南各地。一般在長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約1200m以上,上游約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國南部主要材用樹種。經濟價值高。
馬尾松不耐腐。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淡黃褐色,長縱裂,長片狀剝落;木材紋理直,結構粗;含樹脂,耐水濕。比重0.39-0.49,有彈性,富樹脂,耐腐力弱。是重要的用材樹種,也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其經濟價值高,用途廣,松木是工農業生產上的重要用材,主要供建築、枕木、礦柱、制板、包裝箱、傢具及木纖維工業(人造絲漿及造紙)原料等用。樹干可割取松脂,為醫葯、化工原料。根部樹脂含量豐富;樹干及根部可培養茯苓、蕈類,供中葯及食用,樹皮可提取栲膠。為長江流域以南重要的荒山造林樹種。
㈣ 松柏樹怎麼畫
1
首先我們簡單在紙的底部畫出石頭山岩。
松樹為常綠樹,絕大多數是高大喬木。高20~50米,最高可達75米。極少數為灌木狀,如偃松和地盤松。
柏樹為常綠喬木,在中國分布極廣,北起內蒙古、吉林,南至廣東及廣西北部;人工栽培范圍幾遍全國。
㈤ 宋米芾春山瑞松圖的圖畫介紹
《春山瑞松圖》不能確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畫右上方有「興霞殿寶」、「殿寶」(半印)、「玉堂柯氏九思私印」。左上方有「黃琳」(半印)。畫面左下角有「米芾」二字款,為後人所加。有宋高宗題詩:「天鈞瑞木。得自嶔岑。枝蟠數萬。干不借尋。怒騰龍勢。靜奏琴音。凌寒郁茂。當暑陰森。封以腴壤。邇以碧潯。越千萬年。以慰我心」。後有太上皇帝之寶、御書之寶二璽及御書房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
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圖中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霧氣中。松下有亭,空無一人。山巒青綠暈染,再加「米點」 (亦稱「落茄被」),松樹筆法細致、嚴密。用淡墨、淡色表現霧中樹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寫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動的雲霧。通過雲霧表現春山的濕潤、靜謐和松樹的矯健挺拔。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發展中,米芾獨樹一幟。畫風被稱為「米家山水」、「米氏雲山」,其技法被稱為「米點」。圖中突破了過去運用線條表現峰巒、雲水、樹木的傳統方法,把王維以來的「水墨瀉染」、王洽的「潑墨」、董源的「淡墨輕嵐』』及其點子皴,根據多雨迷漾變幻無常的江南自然景色,加以融會貫通,創為以橫點為主, 畫煙雲變化,雨霽煙消的山水。
㈥ 松樹長什麼樣子圖片
松樹樹干粗壯褐色至黑褐色。
松樹是松科松樹常綠大喬木,極少數在特定環境下呈灌木狀。主根發達可穿透岩石,側根稀疏;樹干粗壯褐色至黑褐色,深縱裂,常有油脂分泌;枝條輪生,一年1輪或2~3輪;葉片針形2~5針一束,四季常綠,束束向上;松樹大多長的挺拔高大,頂風逆雪,充滿陽剛之氣。
松樹種類較多在我國全境均勻分布,耐旱耐寒耐瘠薄,但怕水濕,在懸崖峭壁也能很好的生存,因此松樹又稱先鋒樹種,可用於瘠薄山場的土壤改良。松樹是強光照植物,喜陽但也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在土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生長最佳。
松樹的用途和作用
松樹用途極其廣泛,渾身是寶。首先松樹是世界三大速生樹種之一,材質軟硬適中,建築傢具均可利用,是重要的用材樹種之一;其次松脂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於提煉松香松節油。
松樹的種子松子是著名的乾果,營養豐富口感獨特;松樹同時也是園林綠化盆景的主要樹種之一。同時松針松樹皮是養花的好植料,松樹球果可做工藝品等等。
㈦ 國畫松樹的畫法
國畫松樹的畫法如下:
1、作畫時先畫樹身,勾出樹干後即圈鱗斑,圈勒要有大有小、虛實的變化,不宜過大,否則樹干會顯得鬆散。
松樹生命力旺盛,在貧瘠的山崖上也能生長,這是發達的根系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畫好松根有助於松樹神態的體現。松根要多盤曲緊扣山崖。
㈧ 松樹的畫法國畫水墨畫
松樹的國畫水墨畫畫法:
1、先用畫筆勾勒出松樹的輪廓,不要擔心彎曲幅度過大;
種子有翅或無翅。松屬約80餘種,分布於北半球,從北極附近至北非、中美及南亞直到赤道以南地方,中國有22種10變種,分布極廣,為重要造林樹種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松樹
㈨ 工筆畫松樹枝如何畫
1、首先,勾出松樹的枝幹,勾幹與枝時要有舒伸屈折、迎風斗雪之勢,如下圖所示。
㈩ 國畫松樹的畫法
以下是國畫松樹的畫法
1.選一支中號羊毫筆,蘸濃墨,中鋒運筆勾畫出最頂端的枝條。由上至下勾畫樹干,運筆要有轉折和頓挫。
2.繼續用筆,畫出松樹的枝條,運筆要有轉折變化,形態或平伸、或下垂、或上揚。
3.為樹干添加紋路,陽面要少畫,陰面要多畫。
4.根據枝條的布局形態畫出松針,墨色要有濃有淡,表現出前後層次關系。葉子要有聚有散,有高有低,呈不規則排列。
下雨時伴有風,畫雨中松樹不必刻畫枝葉的局部特徵,只要考慮到松樹在風雨中的感覺即可。
第一步:先把紙用水噴濕,用大羊毫筆蘸淡墨從上往下斜勢刷出雨意。
第二步:趁濕勾出枝幹大的形態結構。
第三步:同時勾松針,不要過細,使墨色滲化,水墨淋漓。
第四步:適當收拾,穿插一些小枝,畫些隨風飄動的藤蘿完成。雲中松畫法舉要四
畫雲有多種畫法,主要有留白烘染法和淡墨勾線法。雲中松要畫好雲氣與松樹姿態的呼應關系,要體會"萬壑松風"的松與風之松隨雲涌的感覺。
第一步:先勾雲。雲是瞬息變化的,要畫出雲的動勢。
第二步:勾幹畫松鱗。雲是虛松是實,松的安排要適當。
第三步:添松針。其密實與雲的疏朗形成反襯對比。
第四步:用淡墨沿雲線渲染,分出雲的層次,再染松針,然後著色,形成松與雲的黑白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