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邊塞的詩句與圖畫
1. 邊塞詩的圖片和注釋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品賞析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 描寫邊塞的古詩
1、《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4、《出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6、《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7、《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8、《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9、《漁家傲·塞下秋來》【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0、《塞下曲·其二》【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12、《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邊塞詩。
3. 關於邊塞的詩句大全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佛」王維(唐)《使至塞上》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唐)《從軍行》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唐)《涼州詞》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李頎《古從軍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三》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賽》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塞上聽吹笛》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曾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曾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4. 關與邊塞的古詩的手抄報(包括圖片)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古 從 軍 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關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塞下曲六首(選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望 薊 門 祖 詠 燕台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前出塞九首(選一) 杜 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軍 城 早 秋 嚴 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 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塞 下 曲(二首) 盧 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隴 西 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己 亥 歲 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5. 關於邊塞的古詩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軍行(四)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涼州詞 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塞 下 曲(二首) 盧 綸 (一)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二)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己亥歲 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渭城春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關於邊塞的古詩挺多的。
6. 邊塞詩大全100首
1、《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4、《古從軍行》
唐·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5、《從軍行·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6、《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7、《隴西行》
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8、《磧中作》
唐·岑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9、《燕歌行》
唐·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0、《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7. 關於邊塞的古詩大全
歸徵人/聖神賢
長夜漫無際,鳴蟲蔽我家。徵人未歸處,恐將馬不及。 將軍令/聖神賢天山有我任風囂,一匹走馬赴前朝!誰斷天涯無盡處,我望長漠如煙霄! 書戰/前出塞悲(聖神賢)報國志未減,還家恨無年。夢枕思故里,夜靜淚濕棉。濕棉愁不去,別恨恨無限。明朝執畫戟,血染艷陽天。戎馬邊關地,草色作冢錢。 即悲題/聖神賢亂世未消凄涼,紛爭只能驚狂!江山不復改,從此夜盡寒!才得凱旋一戰,又繼異水他鄉!誰憐沙場上?萬雄思故疆! 邊曲/聖神賢刀光血影碧空泣,寒霜烈焰隱蟲鳴。壯士塞上擒狂奴,將軍沙里戰驕敵。一帆東風往前沖,復國之勇現此中。只恐東邊煙未盡,西邊又與風波里。 義勇詞/書戰(聖神賢)鳴鑼一聲響,嘶聲動地哀。赴勇決成敗!無畏是將才!坐騎非千里,安能遍天涯?從勇刀桿落,才以謝天下! 散詩贈岳/聖神賢壯士辛勞誰憑問?一旦成名四海知!天下誰能審時勢?自古豪傑也得失!剛正不畏姦邪惡,義真肯將家國辭?忠勇樓台驚鴻現,英雄無覓風波亭! 閨怨/聖神賢驚奇無奈春悄掩。看花痕,淚滿面。凝脂粉抹飾朱顏。應是無緣春去遠。但徘徊,失意千。寂寞容顏是君添。 閨怨/聖神賢叫君年年身去遠,閨樓獨看花從月。花叢月,人不見。倒是無眠惹秋思,只把光陰為情痴。為情痴,淚何時?
8. 關於「邊塞」的詩句有哪些
1、《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2、《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3、《塞下曲》
唐·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4、《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5、《塞下曲》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簡介: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
基本信息:
近幾年學術界對唐代邊塞詩涉及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已經成為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這既有助於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入,但也形成了一種習慣性的認識:似乎僅唐代才有邊塞詩。這種把邊塞詩作為唐代文學專利品的看法是很難令人苟同的。邊塞詩最早起源於先秦時代,更准確說,它起源於西周。根據是:先秦時代已具備邊塞詩產生的歷史條件與文化土壤,《詩經》中已有完整的邊塞詩篇。
9. 關於 邊塞的古詩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盧綸、李益、李白、常建
以下為邊塞詩代表人物的詩:
1.《出塞》作者: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逢入京使》作者: 唐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3.《塞下曲四首》作者: 唐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北海陰風動地來,明君祠上望龍堆。
髑髏皆是長城卒,日暮沙場飛作灰。
龍斗雌雄勢巳分,山崩鬼哭恨將軍。
黃河直北千餘里,寃氣蒼茫成黒雲。
因嫁單於怨在邉,蛾眉萬古葬胡天。
漢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無草木煙。
4.《燕歌行》作者: 唐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5.《塞下曲四首》作者: 唐 盧綸
鷲翎金僕姑,燕尾綉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盪盪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6.《塞下曲四首》作者: 唐 李益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於台。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
7.《從軍行》作者:唐 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除了以上邊塞詩代表詩人外,唐 王翰、唐 王維、唐 杜甫、唐 王之渙、唐 李賀、宋 范仲淹也有寫邊塞詩。
『貳』 這倆張圖片寫名字的詩詞作者,背景,和含義都是什麼。大神給解答下
《從軍行二首》其二
唐代詩人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釋義: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創作背景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
文學鑒賞:
以短短四句,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斗之嚴酷。這句雖是從鐵衣著筆,卻等於從總的方面對詩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簡要的交待。有了這一句作墊,緊接著寫他面臨一場新的嚴酷考驗──「城南已合數重圍」。戰爭在塞外進行,城南是退路。但連城南也被敵人設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一句,但卻如千鈞一發,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詩人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譯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像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
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但願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文學賞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詩為五律,依慣例當於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願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願」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詩人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創作背景: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作品鑒賞: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慣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佣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卧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也有人認為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塞上聽吹笛》
唐代詩人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譯文:
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盪在戍樓間。試問飽含離情的《梅花落》飄向何處?笛聲彷彿像梅花一樣隨風落滿了關山。
創作背景:
高適曾多次到過邊關,他兩次出塞,去過遼陽,到過河西,對邊塞生活有著較深的體驗。這首詩是高適在西北邊塞地區從軍時寫的,當時他在哥舒翰幕府。
作品鑒賞: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凈」「牧馬」等字面大有關系。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於是「雪凈」也有了幾分象徵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處」二字,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為羌笛聲,但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其境界很動人。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思念家鄉的強烈感情。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雲:「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正是由於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方能感而不傷。
這首七言絕句,由雪凈月明的實景寫到梅花紛飛的虛景,虛實相生,搭配和諧,共同營構出一種美妙闊遠的意境。詩中的思鄉之情含蓄雋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盡。
《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代詩人 高適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詩人高適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首聯「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緊扣題意,頷聯「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緊承上聯送別之意;寫李侍御即將跨馬遠征;頸聯「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再一筆宕開,境界進一步擴大。全詩寫了依依惜別的心情,也寫了舉杯談心,互相勸慰的場面,感情真摯,調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詩歌中奮發圖強,保衛祖國的積極精神。
『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啥意思
意思是: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出處:《涼州詞二首·其一》
原文:
《涼州詞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邊塞詩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翰的組詩作品。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華貴的酒筵以及戰士們痛快豪飲的場面,表現了戰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曠達、奔放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
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肆』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那首詩,全文是什麼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代王昌齡寫的《出塞》。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伍』 邊塞詩寫作背景
一、邊塞詩的寫作背景:邊疆這個概念強烈反映了古代中國同四周少數民族之間的復雜關系。歷代統治者對本王朝疆界的劃定以及派兵駐守邊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關系的發展始終伴隨戰爭,而戰爭又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這一點早在周代就表現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葉,社會矛盾一直很尖銳,矛盾演化的結果必然導致戰爭,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與春秋「爭霸」兩種。這些戰爭歸根到底源於邊界問題,實質上是邊境戰爭。有了邊境戰爭,必然就有邊塞生活。在這些戰爭與生活里反映到文學里就是《詩經》中的邊塞詩章。二、擴展知識:1、概念:塞詩編輯 鎖定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據統計,唐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其中有些宏偉的篇章不但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極具歷史意義。2、詩派: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七言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等,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唐朝的王維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老將行》等)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3、思想內容: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其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艱辛;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情;可以驚嘆描摹邊地絕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而詩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復雜的情感:慷慨從軍與久戍思鄉的無奈;衛國激情與艱苦生活的沖突;獻身為國與痛恨庸將無能的悲慨。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樂的。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內容異常豐富。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詩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或高昂或低沉,而每個詩人前往邊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發出的感情也千差萬別,有褒有貶。情況相當復雜。『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什麼意思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思是: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像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我的感悟:
冬天,風雪寒冷而刺骨,冰冷的天氣加上離別的傷感,更覺難過。冬日雖有純潔而美好的景象,卻也為邊塞的艱苦雪上加霜。
俗話說,家國情懷高於個人感情,即使不舍,即使難過,卻也要以國家為重。岑參雖說寫出了冬日的浪漫,卻還是掩蓋不住整首詩詞的哀傷,雖說寫出了家國為重,卻還是透露出對友人的心疼。
總有人在負重前行!致敬每一位為了國家放棄個人感情的英雄!
『柒』 思維導圖讀詩詞《從軍行(其四)》王昌齡
【寫在前面的話】
做為一名媽媽,希望能夠以更直觀、好玩的方式,帶孩子走進詩詞的世界。
導圖大體原則上是自己根據理解後搜羅背景資料、圖片等信息做為參考,偶有參考臨摹,繪制而成。
【導圖思路】
中心圖
把四句詩詞對應的圖畫感一一畫出來,並按照詩詞的每一句布局整體畫面,幫助記憶。
(按分支順序解釋整體圖案)
右上是一座雪上,旁邊有雲朵,表示出遠和高的意思;右下是一座古城邊關要塞的城門,呼應詩句;左下是一位戰士,他身上的盔甲已經有點破了,透出裡面衣衫的顏色;左上是黃沙地,天空飄著些黃色的葉子。
分支(一級,二級)
*按順時針解讀,以四句詩詞順序一一展開
詩句前兩個字作為一級分支,後面兩個字/三個字 拆解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小圖標
黑色方塊:代表「暗」的意思
望遠鏡:代表「遙望」
長矛+叉:代表打仗的意思
腳印:代表「還」,歸來的意思
【詩詞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
【詩詞大意】
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遙望著玉門關。
身經百戰,黃沙穿破了鐵甲,
不攻破樓蘭城堅決不回家。
【作詩背景】
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
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盪,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他們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充分體現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詩壇上絕無僅有的奇葩,是後世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這批邊塞詩人中,七言絕句寫的既多又好的當數王昌齡。七絕在初唐時就開始成熟了,但表現能力還沒有充分發掘出來,佳作還不多,王昌齡以其成功的創作實踐,使七絕這種詩體的概括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與李白同為寫絕句成就最高的詩人,有人甚至說他超過李白。他名氣很大。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美譽。所以叫王江寧,或說因為他是江寧人,或說因為他在江寧做過官。他的組詩《從軍行》七首幾乎全是精品,從各角度揭示前線將士的心理活動。比如第四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手一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就把戰爭氣氛渲染的十分飲滿酣暢:「黃沙百戰金甲」既揭示了環境的艱苦,又展現出戰士們輕身許國的英雄氣概。
『捌』 邊塞詩有什麼特點,代表詩人都有誰呢
在唐朝,國家開拓疆土,為的是將周邊的領土都納入到自己的國土之中。
這期間,詩人便有機會到邊境去領略那裡的風光,也可以了解到邊疆戰士的情況。而這些都會給他們以創作的靈感,最終,他們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人統稱為邊塞詩人,而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隨軍出征,見證了軍人的剛毅,用詩文將其表現出來,並廣為傳頌。
而詩人之間以詩會友、以詩博名,都是常有的事情,也是他們聚會時必有的節目。開元年間,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就經常聚會,並引發了轟動一時的大事件。
這其中,岑參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傳唱度也很高: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其中,我比較喜歡的則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可以說,岑參把邊塞風光描述的非常到位,也使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意境的美。
『玖』 邊塞詩寫作背景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