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紅軍打槍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紅軍打槍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3-02-21 19:19:42

❶ 飛奪瀘定橋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件么

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開國上將楊成武晚年回憶說,打過這么多仗,最慘烈、最悲壯的,還是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一道天然屏障——大渡河,橫亘在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面前。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是崇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國民黨派重兵守衛著鐵索橋。「這座鐵索橋,就是瀘定橋,能否奪取,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戰爭親歷者、老紅軍唐進新生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當時是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2師第4團4連青年幹事。

1935年5月27日清晨,紅4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從大渡河西岸的安順場出發,向瀘定橋奔襲。「軍委限令3天3夜趕到。」唐進新生前回憶,對紅軍來說,3天320多里路並不算多。「但都是山路,還要不停地打仗。」

「有時,我們必須彎腰挪步,從僅容一人的絕壁間穿過。」唐進新說,一路急行、架橋、打仗和繞道,第一天只走了80多里。第二天,軍委又來急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就是說,我們一晝夜必須趕240多里。」唐進新說,雖然此前他們曾創造一晝夜行軍160多里的紀錄,但這次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

「路上還有敵人,瓢潑大雨下個不停。」摸黑行走的唐進新和戰友們行軍速度非常慢。「伸手不見五指,加上飢腸轆轆,又都是泥濘小道,我和戰友們一個個被淋了個透,那次急行軍,是我這輩子所有行軍中最緊張、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對岸敵人也在連夜增援瀘定橋。楊成武大膽決定,點起火把,以剛剛被消滅的川軍番號迷惑敵人。「碰到敵人,就留下一部分人打仗,別的人繼續跑步前進。」唐進新說。29日6時許,紅4團趕到瀘定橋邊,並佔領西橋頭。這是一座由13根鐵索橫拉兩岸的鐵索橋。紅軍趕到時,川軍已把橋上木板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鐵索懸在那裡,橋的那頭,又有敵人把守。

當部隊選拔突擊手時,唐進新馬上就報了名,但是沒被選上。他與所在的4連的戰友們被安排負責往橋上遞木板。唐進新生前回憶:「2連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織的突擊梯隊,踏索奪橋。3連跟著,邊沖邊鋪木板。1連打掩護。」

「總攻在下午四點開始。團長和我在橋頭指揮戰斗。」楊成武生前回憶,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起沖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

據楊成武生前回憶,戰士魏小三最早犧牲,從橋上脫手落入河中。接著,中了彈的劉大貴也趴在鐵索不動了。緊跟著,劉大貴落入水中。不料對岸燃起火來,鐵索燒得發燙,沖在前面的劉金山始終抓著鐵鏈,手臂下的疤痕,正是匍匐在鐵索上燙下的傷痕。

「子彈打得鐵索叮當響,有兩名突擊隊員掉下去了……我站在西橋頭,不停地把手中木板遞給3連的戰友。」唐進新生前回憶。紅4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中央紅軍主力渡過了大渡河。


(1)紅軍打槍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瀘定橋共有十三根鐵索,九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兩邊各有兩根是護欄。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

關於突擊隊突擊前進的動作,有幾種回憶和描述,聶榮臻元帥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一文中,和他題寫的《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紀念碑碑文中,記述的最為准確。他寫的是: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糾正了「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沖去」的描述。

在突擊隊發起攻擊後,敵人在橋頭縱火,妄圖阻止我軍前進,這時東岸我軍也趕到了瀘定橋,很快將火撲滅,守橋敵人有的倉皇逃跑,有的被我軍消滅,兩岸紅軍在瀘定城勝利會師。

❷ 他是3歲會打槍、7歲參軍的最小紅軍,一發明成淮海戰役勝負關鍵

「賀軍長,外面來了一個小孩子,說要找你。他好像是從山下跑上來的,手裡有一把手槍,腳上有槍傷!」

1933年5月初,紅3軍的司令部中,警衛員向軍長賀龍報告說。

賀龍正在地圖前思考戰略,一聽此言,臉色迅速變得緊張了起來,說道:「 趕緊把那個孩子領過來。不,我過去看。 」說著他甩開大步,沖到了司令部門口。

當看到那個孩子的時候,賀龍的眼淚奪眶而出,拉住孩子大聲問道:「 四佬!你怎麼了?你媽媽呢?

孩子看著賀龍,目光有些呆滯,半晌才哭了出來,說道: 「舅舅,你要給我媽媽報仇啊……! 」。由於勞累和傷心,這個孩子很快便暈了過去。

這個孩子,便是後來經解放軍總政治部確定的「最小紅軍」、賀龍元帥的親外甥、傳奇的炮兵發明家向軒。他的一項發明,成了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的勝負手。

向軒,是賀龍妹妹賀滿姑的兒子。在他還在娘胎里的時候,便「跟隨」母親在山上打游擊。在他一歲多的時候,母親因為叛徒的出賣而被捕。向軒和自己剛剛5個月的妹妹、剛剛5歲的大哥一起,也被關進了監獄。後來賀滿姑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三個幼小的孩子則仍在獄中。他的姨母賀英買通了監獄看守,將兄妹三人救了出來。 從那以後,向軒三兄妹便開始叫賀英「媽媽」。

賀家是湖南的武術世家,向軒更是天賦異稟。他在走路剛剛穩當的時候,就開始和賀英媽媽學武術。後來他還對軍械發生了興趣,纏著賀英教他打槍。 賀英示範了幾次,他就會了,打得還相當不錯。這一年,向軒才三歲。

轉眼就來到了1933年5月,賀英帶領游擊隊的幾個隊員,回家幫忙插秧。她並不知道,反動武裝桑植團防局的秦富齋已經得到了情報,正向她們撲來!5月6日拂曉,敵人突然發動襲擊,賀英倉促應戰,很快身邊的同志就都倒下了。 眼看自己也沒有生還的可能,賀英將兩枚戒指、五塊銀元和一把手槍打成了一個小包袱,交給身邊的向軒,讓他從後窗逃走,找紅軍為自己報仇。

在一片火光中,賀英據守的小屋化為了灰燼。向軒強忍眼淚拚命逃跑,卻仍然被敵人發現了。他們中的一個人開了一槍,正好打中了向軒的右腳踝。向軒忍著疼繼續跑,仗著熟悉地形,慢慢甩掉了敵人 。他拖著一條傷腿,千辛萬苦地找到了紅軍司令部,找到了舅舅賀龍。 這便是本文開始的那一幕。

幾天之後,湖北鶴峰縣第四游擊大隊副大隊長帶兵打了回去,真的為賀英報了仇。而向軒則是在紅軍醫院一住就是半年,直到痊癒。

此次向軒的行為,後來被理解成為紅軍傳送情報。於是1933年5月6日,就成了向軒的參軍日期。後來他被評定為「最小紅軍」,也是基於這個日期。

痊癒後的向軒,成了賀龍身邊的通信員和勤務員。賀英的那把小手槍,也在賀龍的特批下,留在了向軒手中。賀龍很喜歡這個小外甥,但從來不溺愛他,相反是非常嚴格地要求他。向軒每次接受任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所以很快,他就立了不少功勞。 但是賀龍對自己的親戚要求極為嚴格,有了功勞總是優先讓給其他人,所以向軒在參軍的前一年,還僅僅是普通一兵。

1935年,9歲的向軒又創造了一個記錄:成為了紅二、六軍團司令部通信班的副班長。要知道,向軒取得這個成就,是在舅舅賀龍的不斷「壓制」之下才取得的,分量比別人還要重上幾分。

也就在這一年,賀龍所帶領的部隊,也要跟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了。 此時,賀龍對向軒的去留很傷腦筋。 如果不讓這個孩子參加長征,已經在敵人那裡掛了號的他,將要如何生活?如果帶著他長征,一個9歲的孩子,能面對嚴酷的行軍考驗嗎?

正躊躇時,反倒是向軒找到了賀龍,主動要求參加長征。他興奮地說:「 我跟著舅舅走!再辛苦,我也不怕!路上你們不用照顧我!我能行!

賀龍愛憐地看著這個小外甥,留下了欣慰的眼淚。就這樣,向軒成了一個真正的「紅小鬼」,隨部隊開始長征。

兩萬五千里長征中,向軒並不是唯一的「紅小鬼」,但卻是年齡最小的。在那個時候,很多兒童被父母留在了地方,從此失去了聯系。也有不少人沒有挺過長征的苦,最後成了中華大地上的一縷忠魂。為了保護這些紅小鬼,紅軍總部特意單挑出一頭騾子,給向軒等幾個年幼的兒童兵騎乘。 最終在多方照顧和自己的努力下,向軒熬過了艱苦的長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到達陝北之後,向軒一開始還是干著自己的通信本業。但是此時的陝北已經不同於湖南,生產、生活結果趨於完善。向軒在工作中,開始意識到自己文化知識的不足,於是提出到邊區學校學習,從小學開始學起。從此以後,他一直沒有放棄過學習,直到抗大畢業。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本就對槍械、火炮感興趣的向軒,重點學習了炮兵知識。 抗戰開始之後,八路軍的裝備不好,重火力奇缺。向軒通過思考和實踐,提出了「飛雷炮」的概念。

「飛雷炮」真正的成名是在淮海戰役中。1948年底,中原野戰軍與國民黨黃維軍團鏖戰於雙堆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便祭出了「飛雷炮」。中野的「飛雷炮」,外形是一個碩大的汽油桶,里邊裝有發射葯和炸葯包。 發射時通過發射葯把炸葯包打到對方的陣地上,爆炸之後威力巨大,其沖擊波可以讓人喪失戰斗能力。

可以說,沒有「飛雷炮」的亮相,黃維軍團是否會那麼快被打垮將會是個問題。而如果黃維再堅持幾天,很可能就會和杜聿明集團匯合,那戰役的難度將會大大提高。所以「飛雷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淮海戰役的勝負關鍵,作用是相當巨大的。

現在的戰史中,「飛雷炮」的公認發明人是聶佩璋。但是如果說到原理,那卻是向軒首先提出來的。

向軒的「飛雷炮」,和聶佩璋的那一版大同小異。只是設備更加簡陋一點,有時候連油桶都用不上,只能在地上挖坑當做發射筒。但這在當時,已經是摧城拔寨的利器了,幫助八路軍打了不少硬仗。除此之外,向軒還改造了不少清朝時期的土炮,讓這些老傢伙又煥發了青春。

從對武器的改造方面來講,向軒算是一個專業人才了,原本是不必上前線的。但是他自己,卻經常以身犯險,出現在戰斗的第一線。

1948年10月,向軒以工兵連連長的身份,參加了荔北戰役。這一回,他又是親臨第一線,用「飛雷炮」和土炮轟擊敵人的碉堡。激戰正酣之時,敵人的一枚槍榴彈在他的身邊炸響,向軒隨之倒在了血泊之中。

後來衛生隊經過檢查,發現他脖子、背、腰、臀部、膝蓋、右腳面都受了傷。很多傷口很難處理,只能讓彈片留在體內。而最嚴重的,是向軒的右眼,已經完全被打瞎了。

指揮作戰的獨臂將軍賀炳炎覺得沒保護好向軒,就去找賀龍元帥「檢討」。賀龍揪心之餘,反過來安慰賀炳炎:「 他(向軒)就是犧牲了,也沒什麼大不了!別人的孩子能犧牲,我的孩子不也是一樣的嗎……

後來的向軒遠離了戰場,但仍然在部隊工作。他始終牢記著舅舅賀龍的話: 「是革命的騾子把你馱大的,是革命的乳汁養育了你!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所有來報答! 」雖然身體傷痕累累,但他一刻都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1955年,全軍第一次授銜,剛剛29歲的向軒被授予中校軍銜。1960年,又因為卓越的貢獻而晉升上校。1982年,他在成都軍區離休,成為了工廠學習的革命宣傳員。時至今日,已經97歲高齡的向軒老先生仍然健在,仍然在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❸ 紅軍長征路線 (加圖片)(地圖)

箭頭1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

箭頭2紅兩方面軍長征路線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箭頭4紅4方面軍長征路線戈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箭頭6紅6軍團西征路線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箭頭7紅7軍團北上路線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箭頭10紅10軍團北上路線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

箭頭25紅25軍西征路線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紅體字為革命根據地以及游擊區瀘定、天全、名山、懋功、兩河口、爐霍、甘孜、蒼溪、

黑色箭頭為敵軍進攻方向巴中、毛兒蓋、阿壩、巴西、山陽、柞水、盧氏、臘子口、

黑色鋸齒標記為敵軍封鎖線淳化、會寧、將台堡、延安、永坪鎮、吳起鎮、神木。

主要路線:瑞金→遵義→膠平渡→安順場→瀘定橋→雪山草地→毛兒蓋→靜寧→吳起鎮→會寧。

❹ 六盤山紅軍長征戰役簡介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

1935年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於東,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長驅直入,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安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4)紅軍打槍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清平樂 六盤山》

毛澤東(毛主席)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譯文:長空高闊白雲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❺ 在紅軍長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有鄧萍、吳煥先、杜中美、洪超、羅南輝等。

1、鄧萍

鄧萍(1908-1935),男,漢族,四川省富順縣人(今自貢市)。生於1908年,四川富順人,1926年底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7月22日,他與彭德懷、滕代遠等在湖南平江發動武裝起義,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5年2月東渡赤水河期間,彭德懷、鄧萍領導紅三軍團攻佔婁山關後追擊國民黨殘軍。為盡快攻克遵義老城,鄧萍親臨前線指揮,偵查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犧牲。

鄧萍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級軍事將領。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吳煥先

吳煥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鄂豫陝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民國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隨後堅持斗爭並參與創建鄂豫皖蘇區和紅二十五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時遭國民黨軍突然襲擊。吳煥先在指揮部隊搶占制高點的戰斗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3、杜中美

杜中美(1899-1934),陝西省興平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國民聯軍楊虎城部,任連政治指導員。

1929年冬領導國民黨獨立第15旅第5連參加大冶兵變,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5縱隊,任第2支隊大隊黨代表。1930年6月任紅8軍第3縱隊支隊政治委員。8月調任紅8軍第4師參謀長。

1931年夏任紅三軍團第4師參謀長,參加了攻佔長沙的戰斗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夏任紅三軍團第4師10團團長。1933年6月軍團整編後,復任第4師參謀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杜中美仍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參謀長。他協助師長洪超指揮部隊突破了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洪超師長犧牲後,他由協助師長張宗遜,指揮部隊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

當中央紅軍通過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已判明紅軍突圍的戰略意圖是沿五嶺山脈,循紅六軍團故道,經興安。全州西去。

遂調集16個師77個團追剿紅軍,並下令粵、桂、黔軍分頭堵截,妄圖圍殲中央紅軍與湘江以東地區。國民黨軍利用湘江這一天然屏障,在江邊修築了140多座碉堡,集結重兵在此等候紅軍的到來。

11月26日,紅三軍團遵照中革軍委的部署,到達廣西東北部文市一帶。27日,紅三軍團第四師在張宗遜、杜中美的指揮下到達湘江以東地域,隨即命令第十團於次日首先進至湘江東岸的興安縣界首地區。

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指示第十團在界首以南的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保障渡河點,擔負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九軍團、紅五軍團渡過湘江的任務。

杜中美親自到第十團和沈述清團長一起研究作戰部署,並命令部隊立即進入陣地構築工事。工事剛構造起來,敵軍1個師又1個團的兵力即向紅十團發起攻擊,遭到紅十團猛烈反擊。

30日,敵軍以優勢兵力輪番向紅十團陣地發動多次沖擊,戰斗十分激烈。團長沈述清在指揮第一營實施反沖擊的戰斗中壯烈犧牲。

當天下午,師參謀長杜中美親自接任第十團團長職務。他指揮第十團指戰員浴血奮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他號召指戰員「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一定要完成掩護中央機關和兄弟部隊渡過湘江的任務」。

接著,敵軍又以1個師的兵力向紅十團猛攻,戰鬥打得更加激烈,為了守住陣地他親自到前沿指揮作戰,在一個坡崗與敵軍反復沖殺,爭奪制高點。

他負傷不下火線,堅持指揮戰斗。指戰員在師參謀長兼團長的率領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殺敵,終於又守住了陣地,勝利了完成了任務。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揮戰斗中又身中數彈,光榮犧牲。

戰友們把他的遺體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滿山青松,象徵著這位為革命而獻身的紅軍師參謀長永垂不朽!

4、洪超

洪超,紅軍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地區。

1928年1月,他隨朱德參加湘南起義,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長征前,洪超擔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指示,時任紅軍第四師師長的洪超率部作為先頭部隊通過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准備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當時雖然還沒有「長征」一詞,但這個師卻成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鋒。

防守這一帶防線的,是粵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的廣東軍,沿線修築了數量眾多的碉堡,號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與粵軍數度交手的紅軍,對戰勝眼前的守敵還是充滿信心。按照部署,洪超親自率紅十團進軍百石,黃克誠政委率紅十一團、十二團等在側翼打掩護,阻止敵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時,紅十團在團長沈述清、政委楊勇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百石附近的制高點,架起機槍,向守敵發起猛烈的攻擊。

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沖去。此時,駐在金雞圩的敵人一個營企圖增援百石,鄧國清團長、張愛萍政委指揮的紅十一團,謝嵩團長、蘇振華政委指揮的紅十二團一同出擊,將敵擊潰。

百石守敵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紅軍的猛攻,不久就棄守碉堡,收縮在村裡一座建築堅固的「萬人祠」里,被紅十團包圍。紅軍要其投降,裡面的粵軍卻不停地向外打槍,把喊話的紅軍戰士打死。

此時,洪超帶著一個警衛排准備趕往紅十一團與黃克誠政委會合,恰好路過這里。他馬上到前沿觀察,命令調集迫擊炮消滅圍牆內的敵人。話音剛落,便被圍牆內的敵人射中頭部,當場犧牲。

5、羅南輝

羅南輝(1908-1936),又名羅曼、羅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曾在水煙鋪當刨煙工。

先後任川軍江防軍第28軍第7混成旅起義軍營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一路警備大隊長、中共川東特委軍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的鋤奸小組組長、中共南充中心縣委軍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副軍長、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副軍長等職。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靜寧會師。此時,國民黨軍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軍總司令朱紹良的指揮下,沿西(安)蘭(州)公路追擊紅軍。為確保會師部隊的安全,紅五軍搶佔西蘭公路華家嶺一帶險要地形阻擊敵人。

華家嶺是西蘭公路咽喉之地,這里溝谷縱橫,海拔接近2500米。

10月21日的戰斗比較順利,紅軍輕松地消滅了敵人的先頭部隊。22日,戰斗異常慘烈。

戰斗到22日黃昏,羅南輝指揮部隊向會寧縣大墩梁(為華家嶺支脈)撤退時,不幸被敵炮彈擊傷了胸部右側和頭部。23日,7架敵機追擊轟炸,下午3時,指揮所被炸彈擊中,年僅28歲的羅南輝不幸犧牲。

羅南輝犧牲後,被安葬在會寧縣大墩梁,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在那裡修建了紀念碑,以緬懷這位傳奇名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南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煥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洪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中美

❻ 紅軍長征有關的圖片哦,一些故事。

飛奪瀘定橋---紅軍長征期間重要戰役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❼ 最小的紅軍戰士7歲參軍9歲長征,他是誰


最小的紅軍戰士,7歲開始參軍,9歲踏上了長征的步伐,這個人就是向軒,這位真正的老革命者依然尚在,已經退休,享受著副軍級的待遇和榮譽,這位老革命者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尊敬!向軒跟著舅舅,就算正式的參加了紅軍,那時候向軒只有7歲,他在軍隊當勤務兵,和小通訊員!向軒9歲的時候,他看到長征的隊伍,就義無反顧的要跟著一起!可以想像得到,在萬里長征途中,向軒一定遭受到,很多不為人知的磨難,可他硬是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毅力,走完了萬里長征,到達了延安!到達延安之後,向軒還參加了很多戰斗,身上還受過不少傷,直到如今,他身上還有沒取出來的子彈片!不得不說向軒還是比較幸運的,他看到了祖國的勝利,看到了祖國發展越來越強大,社會主義新中國越來越好!他們曾經的鮮血沒有白流!如今向軒依然健在,已經有90多歲了!真的是由衷的佩服這位老革命者,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尊敬愛戴!


❽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和圖片

u=1566069667,289583848&gp=2[1]

❾ 紅軍在飛奪瀘定橋的時候,為什麼鐵鎖沒有被炸掉

一些人卻打著「還原真相」的旗號,對「飛奪瀘定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質疑一:為何要留13根鐵索?紅軍能奪橋靠的是與川軍的「默契」?】

瀘定橋紀念館內的雕塑。 新華社圖

那麼我們就從戰術角度分析一下:

先說紅軍的行軍速度。紅4團從28日清晨到29日清晨奔襲120公里,「晝夜兼程二百四」是很可能的。紅軍官兵常年在山野地區穿插作戰,特別是紅1軍團素有急行軍傳統,所轄5團曾在長征中創造過奔襲160里(80公里)奪取鴨溪的戰例。後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同樣創造過晝夜行軍240里(1947年秋清風店戰役)、14小時疾進145里(1950年冬從山區穿插三所里)的戰場奇跡。

至於紅軍22勇士攀爬鐵索橋「能否打槍」,這個問題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比較麻煩,但對於當年長期翻山越野、經驗豐富的紅軍官兵來說,在鐵索橋上用駁殼槍射擊、投擲手榴彈都不算難事。而且,奪取瀘定橋戰斗並非只靠橋上的22個人,岸邊,紅4團集中了所有輕重機槍、迫擊炮用於壓制敵方火力,掩護陣地長達百米。這一戰法在突破烏江、金沙江、安順場時都用過,實戰效果很好。

今年10月7日逝世的飛奪瀘定橋「英雄排長」、106歲將軍王茂全曾回憶,他當時作為機槍手用兇猛的火力掩護著戰友們飛速的爬過13根碗口粗細的鐵索,最終他和戰友冒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佔領了橋的對岸。

更重要的是,西岸紅軍在瀘定橋激戰時,紅軍右路軍已經奪取了大渡河東岸下游的據點。紅軍的兩路突進,很快給布防瀘定的敵軍造成了巨大戰場壓力,促使其戰意衰退,抵抗很快瓦解。可以說,紅軍圍繞奪取瀘定橋實施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堪稱根據嚴峻形勢實事求是、隨機應變打出的一套「組合拳」。無論搶奪安順場還是飛奪瀘定橋,紅軍都將機動作戰靈活、迅速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強攻掩護渡河的打法更是深諳「以局部優勢火力猛攻敵薄弱一點」之戰術精髓。

可惜的是,22名勇士的姓名大部分已無從查考,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戰史》中留有姓名的僅5人。

【質疑三:在瀘定橋根本沒有戰斗,當時國民黨無數通訊沒有一份講瀘定橋打了仗?】

這一說法顯然缺少充分的史料調研。

在台灣「國史館」有一份西康軍閥劉文輝發給蔣介石的電報,稱:「瀘定橋李團與沿河之匪奮戰。」時間是1935年5月29日,恰是紅軍「飛奪瀘定橋」之日。此處「奮戰」一詞,無疑說明那些否定瀘定橋發生過戰斗的說法是錯誤的。

❿ 洪超的烈士戰斗事跡

1933年3月在草台崗戰斗中,洪超身負重傷失去了左臂。1934年1月在攻佔沙縣縣城戰斗中,他擔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內,榮獲中革軍委授予的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洪超是紅軍長征中最先隕落的一顆將星。與洪超搭檔的師政委黃克誠,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繼任他職務的張宗遜,則被授予上將。這些新中國的將領後來都感慨,自己是戰爭的倖存者,而洪超這樣的犧牲者,在紅軍早期的將領中是大多數。
長征期間犧牲的紅軍官兵中,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幹部約為430人,其中師職幹部約有80多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條件困難,許多高級將領都沒有留下翔實資料,如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就連一幅照片或一幅畫像也沒有留下來。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指示,時任紅軍第四師師長的洪超率部作為先頭部隊通過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准備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當時雖然還沒有「長征」一詞,但這個師卻成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鋒。
防守這一帶防線的,是粵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的廣東軍,沿線修築了數量眾多的碉堡,號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不過,陳濟棠自己也不相信這套鬼話,他以保存自身實力為第一原則,根本就沒有打算認真守這條防線。
「南天王」陳濟堂與蔣介石有矛盾,在與紅軍的經年作戰中也沒少吃虧。早在1934年秋天,他就派代表到中央蘇區與紅軍談判。紅軍長征前夕,周恩來特派何長工和潘漢年去同陳濟棠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了包括紅軍向陳的防區借道在內的「五項協議」。根據這一協議,紅軍西進時應該可以平安通過粵軍防線。
陳濟棠同紅軍達成秘密協議,需要瞞著蔣介石。他害怕手下泄露此事,允許借道並未向下明確傳達,只是向少將以上的軍官含糊地下令:「敵不向我襲擊不準出擊,敵不向我射擊不準開槍!」紅軍為嚴格保守突圍秘密,也沒有向下級傳達秘密協議內容,未將准備通過的道路通知粵軍(擔心粵軍有異途中埋伏),便採取了強行假道的方式。這樣,1934年10月21日紅軍前衛部隊到達百石的時候,粵軍依然沒有撤退,紅軍只有以武力通過。
與粵軍數度交手的紅軍,對戰勝眼前的守敵還是充滿信心。按照部署,洪超親自率紅十團進軍百石,黃克誠政委率紅十一團、十二團等在側翼打掩護,阻止敵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時,紅十團在團長沈述清、政委楊勇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百石附近的制高點,架起機槍,向守敵發起猛烈的攻擊。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沖去。此時,駐在金雞圩的敵人一個營企圖增援百石,鄧國清團長、張愛萍政委指揮的紅十一團,謝嵩團長、蘇振華政委指揮的紅十二團一同出擊,將敵擊潰。
百石守敵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紅軍的猛攻,不久就棄守碉堡,收縮在村裡一座建築堅固的「萬人祠」里,被紅十團包圍。紅軍要其投降,裡面的粵軍卻不停地向外打槍,把喊話的紅軍戰士打死。
此時,洪超帶著一個警衛排准備趕往紅十一團與黃克誠政委會合,恰好路過這里。他馬上到前沿觀察,命令調集迫擊炮消滅圍牆內的敵人。話音剛落,便被圍牆內的敵人射中頭部,當場犧牲。
洪超犧牲後,部隊將迫擊炮調來,一發發炮彈將一米多厚的麻石圍牆炸開了幾個大缺口,戰士們沖了進去,殲滅了頑敵。不過,紅三軍團最年輕的師長、年僅25歲的洪超畢竟犧牲了。
有的戰史,將此役稱為「中央紅軍取得長征第一仗勝利」。不過統計突破第一道封鎖線的戰斗,給紅軍造成包含民夫在內的戰斗減員3700人,付出的代價也不算輕。紅軍此次突圍成功,粵軍先頭部隊遭受打擊後便馬上收縮是重要原因之一。陳濟棠表面上算是勉強履行了假道協議,其實主要是怕自己的實力受損,洪超等人的奮勇作戰和犧牲仍然是突破封鎖的首要因素。
洪超作戰英勇果敢、指揮出色是大家公認的,對他的性格上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紅軍的士兵和下級軍官多認為他待人和藹,團一級幹部卻認為他脾氣暴躁,工作方法有些簡單。解放後被授予上將軍銜、長征前夕擔任紅十一團政委的王平,對此有深刻的印象。
長征出發前,洪超師長打電話讓王平派人去領槍,他的話不多,王平沒聽明白,順口就問了一句:「團里每個戰士都扛兩條槍了,現有的槍都背不完,還領槍干什麼?」接著,王平又說了具體困難,電話那邊的洪超馬上火冒三丈地罵道:「老子要槍斃了你!」後來還是在洪超旁邊的黃克誠政委把電話接了過去,問清了十一團的情況才算了事。雖然有這種缺點,洪超的勇猛卻是大家稱道的。
「洪超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輩學習!」彭德懷在得知洪超犧牲後,十分難過地說了這句話。40年之後,身處逆境的彭德懷在臨終前還記得這位老部下,要身邊的人不要忘記洪超。
洪超的墓碑建在江西信豐縣百石村的一座小山坡上,這也是長征路上的第一座紅軍墓碑。離此不到30公里處,是紅軍的第一座無名烈士碑,是為紀念200多名無名紅軍指戰員。他們在長征途中留下來養傷,在洪超犧牲四個月之後的一個雨夜被敵人殺害。洪超的親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知道洪超的埋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