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神看看這是什麼時期的黑陶高足杯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古老的制陶技藝,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
你這個物件目測後,應該不是黑陶的。就是一個陶制高足杯,上了黒釉,年代初步判斷是現代6,70年代左右。
❷ 杯子的古代水杯
戰國至漢代出現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漢代的橢圓形、淺腹、長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餅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紋胎陶杯最有特色,當時還流行盤與數只小杯組合成套的飲具。宋元時期的杯多直口、淺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為喇叭狀。宋杯多以釉色取勝,如龍泉窯及官、哥、汝、均各窯。其中磁州窯釉下黑彩裝飾頗為鮮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內心常印有小花草為飾,明清時其制杯最為精緻,其胎輕薄,其釉溫潤,其彩艷麗,其型多樣。明代有著名的永樂壓手杯、成化鬥彩高足杯、雞缸杯等,中早期多見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無把,還有帶蓋或無蓋的分別,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種單色釉。
瓷盞,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製作,所見實物器形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開細碎紋片。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見越窯盞的大致形態。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頗為精巧動人。越窯盞胎質細膩,釉層均勻,釉色青綠,被陸羽稱為上品是理所當然的。邢窯盞以「白如雪」而聞名,且「天下無貴賤而通用之」,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唐時南北茶盞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為常見器型。 元代黑釉茶盞相對減少,多見青白釉製品。元代茶盞多直口、胎體較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盞製作最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盞次之。明代盞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闊下窄、圈足較淺,裝飾上多繪釉上青花圖案,亦有鬥彩、五彩和單色釉裝飾。清代茶盞的器形、裝飾手法、製作工藝均勝過前朝,其粉彩和琺琅彩繪畫裝飾的小盞更是精美絕倫。基本器形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後期相對低、小、淺,皆修制規整。
杯盞的發展史上,兩者相較,杯的產生在先,盞在後,杯多用以飲酒,盞多用以飲茶,杯的器形較小,盞的器形較大,杯多高腳,盞多圈足,杯的紋飾簡約,盞的紋飾繁雜。透過杯盞演變,可窺悟中華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❸ 高足杯的歷史背景
在,曾出土過一件非常精緻的黑陶高足杯。以後各朝各代也出現過一些造型不一的高足杯,其中造型最為奇妙的當數1984年江西省南昌縣小蘭鄉南朝墓出土的一件青瓷高足轉杯,該杯整體似高足盤托高足杯,杯直接套坐在盤中杯足上,杯體可左右轉動,可謂構思奇巧,工藝精湛,為南朝青瓷中難得的珍品。對這種上部為杯或碗形,下部為高柄當足的器物,早期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直到五代十國的周羽沖《三楚新錄》才出現「高足碗」的名稱。清代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中·唐器》之「高足碗(原註:十國南平器)」條記:「周羽沖《三楚新錄》:高從誨時,荊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競置用之,謂之高足碗。」不過,熟悉唐宋瓷器的同行們應該都知道,《三楚新錄》文中的「高足碗」,並不是元明時期常見的那種高足杯,而是類似北宋青白瓷中常見的高圈足碗(圖一),這種碗的圈足通常高1厘米以上。有的高達1.8厘米左右,相對於唐、五代十國時期常見的矮圈足碗和玉璧底碗,這種高圈足碗確實可以稱為「高足碗」了。《中國陶瓷史》第八章第三節在論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時,明確指出:「四系小口扁壺、高足杯、僧帽壺及多穆壺是元代的新創品種。」並說「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樣。」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佔22%」的結論。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跡,「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占總數的95%以上。」對元代瓷器中為什麼會突然涌現出來大量的高足杯,筆者至今沒有看到有專家給予滿意的解釋。著名陶瓷專家張浦生先生的簡單解釋也許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看法:「高足杯始於元代,它適用於蒙人善騎喜飲的習俗,最初為馬上飲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稱馬上杯),後來也稱靶杯,可以擺放果實。」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飲酒器具,高足杯出現的歷史背景是隨著蒙古族入主中原,從而在國內大量出現。著名陶瓷專家劉新園先生稱高足杯在「朝鮮稱為馬上杯」。由於資料的缺乏,筆者尚不知朝鮮人為何要叫高足杯為「馬上杯」。但筆者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外出時攜帶的酒具並不是高足杯,而是「革囊」。追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曾寫道:「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元代後期許有壬也有「懸鞍有馬酒,香瀉革囊香」之句。「革囊」又稱「渾脫」,「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一孔,逐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以盛乳酪,謂之『渾脫』」。可以說,用「革囊」(「渾脫」)攜酒外出狩獵或征戰,才是蒙古人的特色。再說「靶杯」之名。朱琰《陶說》卷六《說器下·明器》之「紅魚靶杯」條:「?按?靶,轡靶也,從革。……總之,皆手把處。《稗編》刀靶,《古鏡記》劍靶,皆借靶,原可通用。然《妮古錄》哥窯八角把杯作把。靶杯從手,作把為是。」朱琰在這里明確說明了「靶杯」應該就是帶把的杯,「靶」與「把」可以假借和通用。因此,靶杯 或靶盞之名,與高足杯一樣,都是人們根據其造型給取的名字,就是指帶把(柄)的杯或盞,沒有其他什麼特別的意義。
❹ 這件銅器是高足杯嗎
這個有蓮瓣紋,應該造像前供器,油燈或盛水器類東西,銅質圖片看不出,青銅年份早,紅銅黃銅晚些。
❺ 杯子怎麼畫簡單又漂亮立體
立體杯子的畫法如下:
首先我們畫出一個橢圓形作為茶杯的杯子口部,然後在畫出茶杯的杯沿,畫好茶杯的杯口和杯沿之後再畫出茶杯的杯體輪廓,畫好茶杯的杯體之後,再在杯體上畫出茶杯的杯子把手,畫好茶杯以後我們將茶杯的杯子口部打上深一點的底色。
杯子是一種專門盛水的器皿。其主要功能都是用來飲酒或飲茶,一般容積不大。或在古代喝茶的杯子被稱為蓋碗。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資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見於新石器時代。
無論是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是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見有陶制杯的存在,這一時期杯型最為奇特多樣:帶耳的有單耳或雙耳杯、帶足的多為錐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根據製作材料不同,可以分為玻璃杯、塑料杯、陶瓷杯、木杯等。
❻ 漢代玉爵杯和漢代高足杯哪個更珍貴
如果 玉爵杯和高足杯 都是真品
那麼 都很珍貴 很有歷史價值
非要選一個的話
還得是 高足杯 更顯 稀少
略勝一籌
❼ 高足杯的介紹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
❽ 乾隆年制漢白玉高足杯,不知是真是假,圖片真實,請有關人員幫忙鑒定下
這是假冒的現代漢白玉製品,落款好假,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很多乾隆孝粉漢白玉仿品還有樹脂仿的,一定要警惕,天上一般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很多都是陷阱。
❾ 中國古代飲白酒最好用什麼杯子
中國古代飲白酒最好用的杯子有:犀角杯、葡萄美酒夜光杯、小酒杯。
1、用犀角杯喝酒的話,酒味飄香,入口甘甜,但要提前倒酒進杯,能消除身內與食物的毒素,強身健體。用犀牛角杯盛酒的妙用,估計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記得,祖千秋說,關外白酒酒味極好,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是用犀牛角杯盛之而飲,須知玉杯增酒之色。
3、小酒杯,小杯聚攏醬香香氣。茅台酒屬於醬香型白酒,使用小杯可以很好的聚攏醬酒的香氣,香氣散得慢,便於更好品嘗醬香酒。醬香突出,酒味豐滿醇厚、幽雅細膩、回味悠久、空杯留香、小杯子能夠讓舌頭和味蕾得到更好的口感體驗。
❿ 高足杯的時代特徵
六朝晚期青瓷高足杯
唇口外卷,弧腹內收,高足(柄)瘦細垂直,底馬蹄狀中間實心,灰胎瓷化程度好,腹外壁釉剝落,轉折縫處微現釉跡,杯內有微薄的青綠泛黃釉。此杯雖然厚重笨拙,但造型已趨成熟。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360餘年間,戰亂較少的江南地區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從而推動了江南地區瓷器的生產。地處水運交通要道的碼頭源九江古潯陽城,相傳是繁榮的商埠,贛北商品集散處,也史瓷器貿易的大市場。現在遺址仍然可以看到有灰胎、青黃、青綠釉等各種瓷片遍布湖灘。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因水患,潯陽城東遷到現在的九江城區(同治《德化縣志》)。六朝潯陽城遺址是現在的七里湖,它隨著長江的水位升降,春夏一湖水,秋冬露湖灘。遺址面積3平方公里,內有牆基房址、陶瓷窯址、磚瓦窯址、冶煉場址等。實物表明的年代與城池存在的時間相吻合。過去人們對這些遺存物都不重視,兩岸的農家把湖灘上的古陶瓷盤、碗拾大作雞食盤。這只青瓷高足杯就來自他們的家裡。此杯在胎、釉、工藝等方面的特徵與湖灘遺存的瓷片相符合。燒造窯口應為豐城羅湖窯(唐代稱洪州窯)。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雲:豐城窯歷東晉、南朝,直到隋唐。是一處延續燒造時間較長的瓷窯之一。此杯器型也接近《中國陶瓷》所說:高足杯為淺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蘭花紋,具有隋瓷的特徵。故古潯陽城遺址出現的這只青瓷高足杯可說是存世最早的高足瓷杯了 。
元釉里紅龍文高足杯
敞口外侈,豐腹內收,高足空,外壁3道竹節,火石紅露胎。白胎,釉色光潤,淡青白閃微灰。全器用銅紅料繪出3個部分紋飾:(一)腹部飾一條飛龍,形體細長.瘦頭豬嘴.山羊須,細頸蛇尾,三爪鋒利,肘毛形如飄帶。毛發向後上飄,雙鹿角,斜方格鱗。龍的頭尾之間點綴火焰紋。(二)碗口內飾相互勾連的眷草紋一周。(三)內底部飾釉里紅折枝菊,中間一朵盛開的簡筆菊花,花瓣圍繞呈螺旋狀花心作圓形排列。
明代青花高足杯
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白胎細膩,釉色青白,青花淡雅鮮艷。腹部裝飾青花壽山、寶塔、人物、樹枝。明高足杯和碗的廣景較大,尤其是高足杯現存有一定數量,品種也多。在造型製作上與元代有明顯的區別。元代高足杯的高足上細下粗,有1~4道竹節紋,中空不豐底、不施釉,只是元末的底足足緣外撇,中空局部施釉或占釉。明代高足杯的足均外撤,呈喇叭狀。杯與高足柄是用釉粘接.足中空封底心施釉,這是明代高足杯的主要工藝特點。
清代高足杯
有青花、鬥彩、鱔魚黃釉、冰梅等裝飾。造型和製作工藝與前代也有區別。明代高足杯足呈喇叭狀,中間柄較高。清代高足杯足外撇,杯與足之間相似兩杯底足對接,中間柄很短。圖5是筆者收藏的青景德鎮民窯青花纏枝紋高足杯。高6.7厘米。侈口深腹,下部成喇叭狀空心足,中空施滿釉。杯的口沿下繪青花如意紋,腹壁飾纏枝花紋,足壁畫焦葉紋,胎細白。
民國和當代高足杯
民國時的高足杯主要是上部的杯敞口,腹稍淺,下足高大粗壯。如鐵源主的《民國瓷器》103頁偽滿洲囚皇宮御用器,綠釉描金高足杯,8x6厘米,康德年款,從杯內的字樣來看,當是薄儀賞賜之物。其釉瑩潤,金彩輝煌,為民國時期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