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出 李清照 《醉花陰》中的「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此句運用了烘雲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採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
「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
「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
原文: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白話譯文: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此文出自宋代·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1)醉花陰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
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校注》。
2. 李清照醉花陰的寫作背景
1、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2、原文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譯文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涎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菊花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4、簡析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3. 李清照《醉花陰》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啊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原文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注釋
①瑞腦:龍腦香。
②金獸:獸形銅香爐。
③紗廚:有紗帳的小床。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4. 《醉花陰》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簡析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5. 醉花陰 寫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原詩: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代: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銷 一作:消)
釋義: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卧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麼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5)醉花陰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上闋寫李清照平日里無聊無趣又無奈的生活狀態。首句的「薄霧濃雲」與「愁」不知是誰影響了誰?薄霧濃雲的天氣使人愁悶,還是因為人本來愁悶而覺得天氣灰暗?不管如何,這種愁緒讓李清照坐立不安,顯得寂寞永無止境,只能寄希望於點燃的「瑞腦」,「瑞腦」是一種名貴的香料。
「佳節又重陽」道出了愁悶的原因,原來又到了「倍思親」的重陽佳節,孤寂一人,白天難挨,夜晚難眠,一個凄涼惆悵的李清照形象頓時浮現。
李清照愛酒,酒這個具象已經不止一次在李清照的詞中出現。下闋寫李清照獨自飲酒賞菊的畫面,正是花好景秀時節,李清照卻是滿腹愁緒。「東籬」出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自此「東籬」便成了詩人詞客詠菊的經典意象。
「舉杯消愁愁更愁」,思念更甚,內心孤寂痛苦依舊,風將簾子捲起,李清照再次見到簾外清瘦的菊花,觸景傷情。「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甚佳,一幅凄冷寂寥的場景徐徐展開。
這闋《醉花陰》完成之後,有傳言說趙明誠讀了之後,起了比試之心,廢寢完成了三天三夜,完成了五十首的《醉花陰》,竟沒有一首能比得上李清照的這闋《醉花陰》。無怪乎陳世焜評詞道「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
6. 李清照《醉花陰》 「半夜涼初透」,詞人的涼意從何而來
涼意表面上是因為重陽秋夜,天氣轉冷。玉枕紗廚,難御風寒。實際是因為獨居家中,沒有家庭的溫馨,內心感覺到孤獨凄涼。
重陽佳節,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遊玩不歸,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寫秋涼,既寫季節之涼,更寫內心凄涼,情景交融。這是下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6)醉花陰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通過描述作者重陽節把酒賞菊的情景,烘託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上片詠節令,寫別愁;下片寫賞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加入自己濃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觀環境和人物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尤其是結尾三句,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
「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像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託,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作者簡介: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