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蟋蟀的特徵,圖。
身體黑色至褐色,頭部有長觸角,後腿粗大善跳躍,後腿極具爆發力。其雄性好爭斗,兩翅摩擦能發出聲響。以晝伏夜出的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蟲,發情期,雄蟲才招攬雌蟋蟀同居一穴。為了方便聽到公蟋蟀的求偶鳴聲,蟋蟀具有位於前腳關節略下方的耳鼓。每種蟋蟀的鳴聲不盡相同。它們的叫聲是代表溫度,雌蟲不發聲,俗稱三尾子。全世界約有蟋蟀900多種,最普通的為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
② 蟋蟀的幼蟲是什麼樣子的
跟成蟲一樣。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
(2)蟋蟀頭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蟋蟀的飼養注意事項:
1、飼養盆或箱防止在比較通風和比較陰暗的地方,特別要注意不能使盆或箱受到太陽光的直曬。
2、進入嚴冬季節,需要進一步保溫,可養在葫蘆中或木質小盒中,藏在衣袋內保溫,保護得適當,常可養至春節以後。
3、喂飼蟋蟀的飼料,可用飯粒、蔬菜葉、水果或螞蚱、蒼蠅等小昆蟲。食物應經常調換品種,使營養比較全面,以利於保持其較好的鳴叫聲。
4、用陶盆或瓦罐飼養時,上面宜用塑料網紗做成蓋子,使其有較好的透氣性,陶盆或塑料飼養箱內,宜鋪一層薄泥土,並每隔2~3天向泥土噴少量清水,以保持裡面稍微有點潮濕,避免過分乾燥。但噴水不宜多,切不可造成發霉的現象。
③ 蟋蟀的圖片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
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3)蟋蟀頭部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蟋蟀的養殖方法
1、養殖環境布置
由於蟋蟀比較小,所以養殖環境對於其影響是很大的。現在養殖蟋蟀基本是仿野生的模式進行,一般用鐵籠進行,鐵籠的大小控制在1.5*1*0.5(米)左右,一個箱子的養殖數量在500隻左右。
為了方便管理,底部和四周要通風,頂部以紗網覆蓋通風即可。箱子底部要有墊料,以乾草類的為佳,不要用新鮮植物墊底,容易腐爛。
2、生活環境控制
等待養殖籠搭建好之後就要進行生活環境的搭建了。蟋蟀不喜光,屬於夜間活動的物體,所以養殖室的燈光需要常年比較昏暗,每天只要3-4個小時的亮光讓蟋蟀稍微安靜一段時間即可。
溫度控制在20℃-25℃即可,這樣的溫度最適合蟋蟀生存,低於10℃以下蟋蟀就有可能出現冬眠的情況。通風和通光口都不能直對養殖箱,不利於蟋蟀生長。
3、食物管理
蟋蟀是雜食動物,青草、蔬菜、螞蟻之類的物品其都會食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太擔心食物不足。蟋蟀的食物有干食、稀食兩種選擇,乾料就是蔬菜葉、青草之類的物品,稀料就是用蛋白粉、葡萄糖、蜂蜜之類的混合而成的粘稠物質。
兩種食物類型可以交換使用,保持其新鮮感,餵食時間一般集中在入夜的前夕,白天可以放置一些蔬菜葉之類的青飼料來過渡。
④ 蟋蟀的圖片和資料。
蟋蟀亦稱「促織」、「趨織」、「吟蛩」、「蛐蛐兒」。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觸角比體軀為長。雌性的產卵管裸出。雄性善鳴,好鬥。種類很多,最普通的為中華蟋蟀,體長約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發音。乾燥蟲體入葯,性溫,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利水腫、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蘆、大棺頭蟋等。因均在地下活動,嚙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