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身體的脂肪太多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所以,減肥就是要將這些脂肪燃燒掉。小編為很多懶人MM們推薦了人體穴位按摩減肥法,只要按著小編提供的圖解上找准穴位,把握好方法,就能夠很快瘦下來哦!穴點陣圖:
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1根手指的部位如圖所示。是強身健體的長壽穴位,長按摩這里可以治療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等症狀。
2.三陰交在內腳踝向上3根手指寬的位置如圖所示,常按這里能使腰足抵禦寒冷及增強生殖器官的抗病能力。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按摩減肥方法: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的地方為足三里穴。用拇指在該穴上反復按揉120次即可,記住要常按哦!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穴點陣圖:
1.中脘胸窩口和肚臍的中間位置,常按能對胃部免疫力低下的人特別有效。
2.氣海肚臍向下一個手指寬處,對精神紊亂、治憂郁有很好的效果。
3.關元肚臍向下3根手指寬處,對腹涼等寒體症有緩解作用。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按摩減肥方法:
1、使用雙手,畫大圓周由右至左,抹至小腹與腰部,連續畫圓5次。
2、在從臀部上方朝腰部以畫圓的方式推壓5次。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3、由胸部下方開始垂直往下向腹部,用雙手重疊波浪式按摩3次,再順同方向以柔捏手法按摩5次,這樣能有效促進身體的脂肪分解與排水。
2. 推拿手法大全圖
推拿在中醫中,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下面一起來看一下一些推拿手法。
- 01
拇指端點法:
- 02
屈拇指點法:
- 03
屈食指點法:
- 04
肘壓法:
- 05
指摩法和掌摩法:
- 06
魚際揉法:
- 07
拇指平推法:
- 08
掌平推法:
- 09
拳平推法:
- 10
抖上肢:
- 11
啄法:
- 12
拍法:
- 13
搓上肢:
- 14
指按法:
- 15
掌按法:
- 16
雙手摩法:
- 17
掐:
- 18
揉耳後高骨:
- 19
揉太陽:
- 20
開天門:
- 21
推坎宮:
- 22
旋推法:
- 23
分推法:
- 24
指揉法:
- 25
捏脊:
- 26
拿肩脊:
- 27
彎腰屈膝挺臀:
- 28
指端搗法:
- 29
指揉法:
- 30
清天河水:
- 31
補脾經:
- 32
擊法:
- 33
推法:
- 34
指關節搗法:
特別提示
圖片僅供參考。
3. 求一張唯美的人體按摩或者推拿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SPA%CB%AE%C1%C6&in=7427&cl=2&cm=1&sc=0&lm=-1&pn=3&rn=1&di=1128642168&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F%E3%D1%AC%B0%B4%C4%A6&in=19216&cl=2&cm=1&sc=0&lm=-1&pn=44&rn=1&di=2121417684&ln=258
4.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4)人體按摩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5. 求人體按摩的常用穴位及其按摩方法。(請圖示)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很詳細
常見的: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