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徐氏圖騰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徐氏圖騰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2-25 03:30:38

A. 《徐氏醫學十六種》

首先要指出的是,你作為七級的兄弟,給的這點分數的確太少。所以。只給你這么多資料,如果肯加分,我會繼續跟進的。

古籍善本<<徐氏醫學十六種>>.
光緒丁未年清和月醫學社重校本.
上海章福記書局發行.
全套十五冊齊.
難經經釋.神農本草.傷寒類方.泗溪醫案.醫論.醫貫砭.蘭台軌范.順疾勿言等古醫學專著
這本書現在的市場價是:¥2,500.00 元/套

你再想想你的。
不過這本書比較舊,你可以看看相關的圖片。有: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jpg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a.jpg

http://pic1.997788.com/mini/shopstation/pic/PK/00/0001/000148/PK00014805g.jpg

B. 徐氏家族約有幾人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來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相傳陷帝有一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有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徐國歷經了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是作為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時候傳到了徐國的32世孫徐君偃,他很聰明,對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愛戴,國力不斷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雲游四方而經常不問國家大事,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於是產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於是他自稱為徐偃王,率領各國聯軍向周國進軍,周穆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馬上返回京城,調兵前去鎮壓。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進了彭城一帶的山中。由於他得得民心,跟著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這座山後來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兒子宗於徐,稱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從此日漸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時候,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以國為姓,代代相傳。
徐姓源流詳介:
早在遠古時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主要生活著四個大的部落群體。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黃集團,也稱華夏集團;東部的東夷集團;南部的苗蠻集團;東南沿海的百越集團。徐姓的遠古始祖就是東夷集團中的重要首領少昊。
東夷集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群體。這是因為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種鳥類棲息與候鳥遷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這兒的人,自然以捕鳥為食,以鳥羽為衣,處處依賴鳥類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最後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對於這一點,從夷字的本義也可看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夷,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由此可見,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這個群體是以射獵為主要的生存方式。隨著對鳥的圖騰崇拜的加強,逐步開始以鳥為氏族、部落的名稱和標志,再慢慢發展成姓氏。如東夷集團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鳥)、鳳 (鳳鳥),大約就是由此而來。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寫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摯(也作質),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稱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從少昊的名字中,同樣可以看出其與鳥的關系。摯,即鷙,是一種猛禽。少昊的誕生,存在多種說法,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其中一種傳說是其母女節,也稱皇娥,夜夢流星人懷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開始時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族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至,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於曲阜,並將所轄部族以鳥命名,分為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五個部族,在這五個部族之外,又分祝鳩、鵑鳩、鸕鳩、爽鳩、鶻鳩五個氏族,以及鵲雉、鶓雉、翟雉、鵜雉、暈雉五個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個扈氏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位期間,修太昊之法,以鳥名為官名,設工正和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准,並觀測天象,制定歷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在他的帶領下,東夷集團得到很大發展。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關系,比如他就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及其部族,並決定自己去世後由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壽過百歲,也有說在位百年,去世後葬於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東4公里處,呈金字塔形,底邊長28米,頂邊長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廟。整個陵園佔地11萬多平方米,有宮門、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築組成。
少昊去世後,東夷部落聯盟由黃帝的孫子,二十歲的顓頊接掌。顓頊,號高陽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聰明過人,相傳十歲時便成為本部落首領,率族眾遷往東夷集團所在地,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率族眾遷到東夷集團所在區域窮桑一帶,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卻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後,少昊去世,顓頊繼位,成為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不久,將統治中心遷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陽一帶,許多東夷部落也跟著內遷。遷回中原後,顓頊又繼承了祖父黃帝原擔任的炎黃部落聯盟首領的職務,身兼炎黃與東夷兩大部落聯盟首領,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後,年近百歲的顓頊方才去世。顓頊陵遺址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三相庄西1.5公里處,南北長240米,東西長一百三十餘米,有寶城、享殿和廊房,始建於唐代,重修於宋代。唐、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統年間,一場龍卷風攜沙將陵園全部覆蓋。近年來隨沙丘移動,已有部分建築露出地面。
作為少昊後代的徐姓與顓頊發生關系是在顓頊之後。在所有的徐氏家譜中,徐姓的血緣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親是伯益,伯益的父親是皋陶,皋陶的父親是大業,大業的曾外祖父就是顓頊
據《史記》等書記載,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鳥)落下來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笠怠?大業成年後,娶華夏集團少典氏族女子女華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堅。
皋陶在虞舜時期,曾擔任了掌管刑罰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無冤獄,以公正、正直著稱。在農業方面,發明了耒、耜等農具,為東夷各氏族部落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參與了大禹的治水工程,與大禹密切合作,不爭功諉過,極力樹立大禹在民眾中的威信。雖然他在「知人」與「安民」等治國方面功勞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時,卻積極推薦、扶持大禹登舜位,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大禹對他非常感激,也認為他最賢德,遂選定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准備在適當的時候禪位於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傷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縣)、六(今安徽六安縣)一帶分封給他的後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縣城東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側,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頂高6.2米,頂部平面直徑4米,墓前有碑,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墓上有黃栗樹一株,形如傘蓋。在墓東14米處,有皋陶祠,為前後兩進四合院式。由於皋陶在當時口碑極好,影響很大,後人為紀念他,亦將六安縣別稱為皋陶城,簡稱皋城。
傳說皋陶有六個兒子(一說三個),其餘幾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後陸續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國,只有長子大費(音閉),又稱伯益,與他長期共同輔佐舜和大禹,居功至偉,被舜賜為贏姓,繼承贏姓正統,也就是當上少昊遺留下來的贏姓部落首領。自此之後,他的兄弟,繼承了偃姓,向南發展,偃姓及後來所產生的姓氏即奉皋陶為血緣始祖,而贏姓及所產生的姓氏如秦、徐、趙、黃等則奉伯益為血緣始祖,其後裔主要居留在山東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遠遷西北。
伯益,也被寫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稱益,這是因為伯本來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貫侯:由於原來少昊的贏姓氏族是以鳳鳥為圖騰,伯益被賜姓贏後,自然也就以鳳鳥為圖騰,成為贏姓正統: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寫作繁,而繁據《離騷注》解釋,為「鳳皇別名也」。伯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具有傳奇色彩和作出過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傳說伯益通鳥語,能夠調馴鳥獸,「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期,是非常令人驚訝和信服的。伯益還發明了以卦占卜歲時吉凶的辦法。很年輕時,就隨父親皋陶輔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火燒林木,驅趕禽獸,這就能很快地開辟出大片平地,同時,草木焚燒後的灰燼又是肥料,這樣,極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發展和農田的開墾,大大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呂氏春秋》等書中,還提到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這說明,中國古代的鑿井技術是伯益發明的。鑿井技術的發明,大大擴展了古代先民們的生存空間。在鑿井技術未發明之前,先民們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還要受其威脅。鑿井技術發明後,先民們可以進入相對遠離河湖的廣大平原地區生存、發展。所以說,對於鑿井技術的發明,無論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詞彙去贊美都不為過。伯益在大禹治水過程中,也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致於大禹治水成功後,向舜匯報時竟說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舜大為贊賞,將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後為他生下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同時,還對伯益說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而皂游,爾後嗣將大出。」舜的話果然沒錯,伯益的贏姓後裔後來分衍出徐、黃、趙、秦、江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大禹在位時,曾打算將首領位禪讓給皋陶,皋陶去世後,大禹又准備傳位給伯益,並在晚年授政於伯益,讓他協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務。臨終時遺命傳位伯益。可伯益與他的父親皋陶一樣,淡於權位,在為大禹守喪三年之後,主動避讓首領位置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啟於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由於啟的這個行為徹底拋棄了氏族社會長期以來的「公天下」傳統,而代之以文明社會的「家天下」。為了政權的穩固和長久,有必要對堅持過去傳統的有影響和有實力的氏族勢力與著名人物進行清洗和整肅,聲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倖免。據《戰國策》和《韓非子》記載,夏啟即位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待政權基本穩固後,開始進攻伯益,夏啟六年,伯益被害,據說已年過二百。為了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隆重之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二兒子若木封於徐,即今天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安徽東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一帶。自此之後,徐姓的脈絡開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發展、壯大。若木,也就成了後世徐姓基本公認的血緣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偃王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甚得民心,隨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後周穆王封偃王兒子宗於徐(今江蘇泗洪一帶),仍稱「徐子』。春秋時徐國被楚國打敗,國力逐漸衰弱。至宗十一世孫章禹,於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終為吳國所並,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著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佔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
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
古書中記載周昭王「南征不復」死於漢水,大致與征伐徐、楚有很大關系。到了周穆王時,正值徐偃王當政,國勢大盛。據《竹書記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據《後漢書·東夷傳》介紹:「後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整個東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儼然可以與周王室分庭抗禮,成為東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歷史上,是僅次於若木的最重要祖先,這是因為在相關的歷史文獻和各徐姓家譜中,徐偃幾乎成了仁義的代名詞,導致幾乎所有的徐姓家譜,如果有「姓氏溯源」這一部分內容的話,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將徐偃王作為最重要的一部分來大書特書。在各類徐姓家譜中,徐偃王被認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孫,也就是說,從伯益計,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進入春秋之後,隨著周王朝的日漸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區各諸侯國紛紛並起,稱雄爭霸,征戰不已,無暇南顧,而南方的楚國勢力也剛剛開始興起,尚未北上。處於這種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國,也趁時而起,兼並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等,開始了自己的復興道路,並不斷與北面的齊、魯等國,南面的楚國,以至後來的吳國發生戰爭。隨著齊、楚兩國的逐漸強大和互相爭霸,徐國變成了兩國爭奪的對象。開始時,過度靠近齊國,引起楚國不滿,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雖有北方齊、曹等國軍隊來救,但還是失敗了。隨著桓公去世後,齊國地位和國力的下降,徐國的政治態度逐步向楚國靠攏。這又引起了北方大國晉國的不滿,但由於晉、楚兩國勢力大致相當,一時難分勝負,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幫助新興的吳國訓練軍隊,以牽制楚國。據《左傳》成公七年 (前584年)條記載,逐漸強大起來的吳國當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吳、楚在南方的爭斗拉開帷幕,徐國力求保持中立,並與吳國保持良好的關系。如吳國人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每當此時,徐國都熱情款待。一次,吳季札經過徐時,徐國君殷勤招待,見到季札攜帶的佩劍,十分喜歡,形之於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國君已死,季札到徐國君墓前祭掃後,將佩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們不解,季札解釋說:「我知道徐君喜歡我的劍,可因為我那時是出使上國,沒能給他,但我已心許之,現在回來,人雖已故去,就掛在他墓前吧。」
徐國的這種中立態度,引起楚國的嚴重不滿。公元前538年,以楚國為首,會盟諸侯於申,會上,楚國將徐子(即徐國國君)抓了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等國,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兩年之後,徐儀楚朝聘楚國(傳世有鄰王義楚(金+瑞-王),向楚國輸誠。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國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過來依附於楚國,以求苟延殘喘。這樣一來,又得罪了楚的宿敵齊國,公元前524年,齊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轉過來依附齊國。第二年,徐國又與宋、邾、那等結為盟國,以抵抗吳國北侵。在楚國的強大壓力下,徐國最終投向楚國,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敵人吳國。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縣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
徐國滅亡後,徐氏族人仍秉承以國為氏,以氏為榮。雖遭滅國之禍,然此心不改,直到數百年後的秦漢時期,又以氏為姓。
滅國後的徐姓族人,一部分繼續留在原地。一部入分吳,其中著名的如徐承還當上了吳國大夫,公元前485年曾率舟師從每上襲齊。一部分西遷和北遷,入今山東、河南、山西一帶。其餘相當部分南遷。開始時遷至余長,古名塗水,《讀史方輿紀要》言「塗水即滁河」,也就是今安徽滁縣的滁河。之後,又有一部分入渡過長江,進入蘇南、浙江、江西、湖北境內。這從當地的一些地名及出土的與徐姓有關的青銅器銘文即可看出。浙江地區的杭州附近有餘杭山,秦置餘杭縣,余與徐相通,前文已說過。湖州北有餘不溪,溪上有餘不亭,附近長興有餘干山,紹興市南有會稽山,古稱(塗土)山。湖北咸寧縣有塗水,入江之處叫塗口,均可以為證。此外,在江浙一帶還出土過若干青銅器,其中有幾件可以明確考定為(余+都-者)器,即徐器。1979年4月,江西靖安縣也曾出土過三件青銅器,可以認定為(余+都-者)器。
二、 遷徙分布
遠古時期若木被封徐國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鳳陽縣北部,這是徐姓的最早的發源地。在此地聚居的徐氏,在徐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大姓了。後來他們紛紛向北方遷徙。大致經過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在我國北方的山東、河南等地形成了多處郡望。及古代的東海、高平、東宛等地。具體的遷播時間是:秦朝以前已遷入了山東。歷史商有一個日本始祖徐福,也叫徐市,關於他渡海求不老神葯的事,在歷史上有多處記載,《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徐市,齊人,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嬴州,請地齊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之。」徐市訪不老神葯的故事,雖然在不同的史書記載中有一些出入,但卻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徐氏遷播於山東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東漢以前已有徐氏再遷播到今天的甘肅省境內。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於北方的廣大地區。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游;3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元朝的時候,徐姓主要繁衍於廣東的豐順、梅縣、海豐等 地。總之,徐姓在秦氫漢的時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下游地區,尤為山東繁衍得最為旺盛。從魏晉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於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宋朝以後,已經分布於廣大江南地區了。至於我國西南地區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後的事了。
少數民族徐姓分布:
在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一些徐姓。除了前文所言畲族鍾姓可能為徐姓一支外,北魏時,北地氐人中有徐姓,其源是出自贏姓還是後來氐人自行改姓,已不可考。南朝時陳的大臣徐世譜即是巴族人。
徐世譜 (509—563),巴族,字興宗。巴東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人。世居荊州,為主帥。勇敢有膂力,善水戰。梁末時為員外散騎常侍,領水軍,從司徒陸法和大敗侯景,封魚復縣侯,任信武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後又以抗擊西魏功,升侍中、鎮南將軍、護軍將軍。梁敬帝時,為左衛將軍,負責水戰器具,頗有戰功。陳朝建立後,歷任特進、護軍將軍、安西將軍、盲城太守、右光祿大夫。陳文帝天嘉四年病卒。
宋朝時著名畫家徐皋是白族人,善畫魚。
遼金時土族有阻卜部,後以此為姓,並轉音為徐,後世士族亦有徐姓,為徐胡氏所改,也有為徐卜氏所改。
明朝有徐晟,為賜姓名,蒙古族,原名七十五,水樂初年歸附明朝,為人機警,以翻譯民族文字見長,深得信任。凡明初西北、北方少數民族之事,大多參與,累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指揮同知。
清代高麗族有徐姓,世居噶山,據《八旗滿洲氏族通志》介紹,有徐大勇,是清初歸順清朝的,為鑲白旗包衣,其曾孫徐宗順為八品通事官,徐宗孟為六品通事官。清代雲南麗江府石鼓土把總為徐氏,納西族。清朝人關後,有少數滿族人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漢姓。
到了當代,除漢族之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族、水族、藏族、仡佬族、拉佑族、景頗族、阿昌族、布依族、鄂溫克族、侗族、哈尼族、彝族、土家族、維吾爾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東鄉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徐姓,來源也不一樣。如景頗族的徐姓為「勒托」所改,阿昌族徐姓為「喇細」所改。在當今少數民族徐姓名人中,以滿族居多,如徐劭、徐鋒、徐文源、徐甲同、徐成山、徐明謙、徐寶亮、徐欽鳴、徐桂珠、徐崇源、徐德明等。維吾爾族有徐克爾汗、朝鮮族有徐麒錫,壯族有徐寒梅、徐學洪,回族有徐忠熹、徐萬鵬、徐介眉,土家族有徐世俊,白族有徐琳等等。
徐姓當代分布情況
徐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中華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數量近二千萬之多,遍布全國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跡。台灣徐姓主要聚居於新竹、苗栗兩個地區。大陸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等省為多,上述七省徐姓約佔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65。根據某些學者近年對北京、上海、陝西、四川、遼寧、廣東、福建等七個省市 174900人的抽樣調查,發現徐姓共有 2576人,占被調查總數的1.473,在被調查的1133個姓氏中居於第十四位,其具體情況是:
在被調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3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243,在被調查的515個姓氏中居14位。
在被調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 1034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4.121,在被調查的391個姓氏中居第4位。
在被調查的23795個陝西人中,有 20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 0.878,在被調查的456個姓氏中居第 2l位。
在被調查25239個四川人中,有363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38,在被調查的521個姓氏中居第18位。
在被調查25029個遼寧人中,有352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406,在被調查的447個姓氏中居第12位。
在被調查25244個福建人中,有160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634,在被調查的246個姓氏中居第24位。在被調查25646個廣東人中,有149人姓徐,占被調查總人數的0.581,在被調查的298個姓氏中居第37位。

C. 「徐」姓的由來及其圖騰是什麼

徐姓是當代第11大姓,與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

伯益,也稱大費,伯翳,傳說他精於畜牧和狩獵。他被禹所重用,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大禹有意讓位於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而跑到山裡隱居起來。大禹感念他的功績,就把他的兒子若木封到了徐國,也就是現在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為國君徐偃王的「僭稱為王」,而被周穆王派來討伐的楚國所滅。《左傳》記載的「昭元年,周有徐,奄」說的就是這件事。

徐被周穆王消滅之後,並沒有亡國,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質的諸侯,一直到春秋後期,才被吳吞並,「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徐姓由此開始。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徐姓源於古徐國,即現在的安徽泗縣北,而《姓譜》里記的是「望出東海,高平、東莞、琅邪、濮陽」。原因就在於,徐氏以國為氏之後,由安徽泗縣擴至鳳陽,以這里為源地,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時期,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家族。《姓譜》中所記載的5個地方,都是徐氏播遷山東後的稱盛之地。徐姓的圖騰是:

D. 徐氏為什麼叫東海世家

東海徐氏為中古時期的士族,望族居東海郡(今山東譚城),所以自稱東海世家。

徐氏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徐氏部落之後,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商人,子姓,東夷集團的一支,以玄鳥為其圖騰,玄鳥,即黑色的燕子。典籍《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產產」之句,說的就是商族。至遲於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經有徐氏了。

周王朝決定加強和鞏固對廣大東部地區的軍事佔領。其中一個重要措施是將周公之子分封於魯地,建立魯國,並將商人子姓中的各部族分拆開來,伯禽分到「殷民六族」,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條記載,這殷民六族是「殷民祿父之餘民三十族,六姓也」,其中就包括有徐氏一族。

E. 徐氏圖騰是誰設計的

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66 %。徐姓起源有三: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於徐國說。據《

F. 按徐氏族譜 慶字輩下面是什麼輩分

吾徐氏家族,自立譜以來,至今世數清晰,經緯分明。 因吾族人徙居全國各地,起名字輩不統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和發展,外出學習、創業人員將不斷增加,此次家譜續修中,經反復推敲斟酌,確定自六十一世起每世設輩字一個,望族人起名時啟用,以便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看到名字便知是本族人輩分。 萬世久昌盛 延傳忠孝賢 仁義禮智信 福祿壽喜全 先祖乃崇鳳 德行真美善 少昊金天始 伯益後代衍 若木建國君 源望在邳郯 南北為堂號 東海是家元 【釋】 盡量迴避與健在人的輩字重復,若有不恰當時,可變通。 萬世久昌盛——反映了家族永世昌盛的民族願望。 延傳忠孝賢——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忠孝賢的美好品德。 仁義禮智信——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的理念規范。 福祿壽喜全——福祿壽喜乃是人們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境界,加一個全字,可謂錦上添花。 遠祖乃崇鳳——據《中華姓氏通書》記載,徐姓遠祖乃東夷部落首領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之裔。以鳳凰為崇拜圖騰,是重要的氏族特點之一。 德行真美善——真美善乃我中華民族崇拜的德行,歷史上徐偃王曾以仁義善德著稱於天下。 少昊金天始——徐姓遠祖乃東夷部落首領少昊金天氏(五帝之一)、皋陶、伯益之裔。 伯益後代衍——徐姓乃伯益之裔。 若木君建國——據譜記載若木建立徐國,世代子孫以國為姓,尊若木為鼻祖。 源望在邳郯——徐國從邳州小土盤擴展到東海之濱的沿海地區,以魯南西北為中心,秦漢設郡縣制、治所山東郯邑。 南北為堂號——從全國看徐姓普遍稱東海或南洲衍派。後分支為東海堂、五桂堂、五鳳堂等百個堂號。 東海是家元——百家姓稱徐姓郡望為東海,東海是徐姓的發祥之地,吾族古稱東海徐氏。 此字輩譜讀起來朗朗上口,好記易懂,記住了字輩譜也就記住了徐氏的起源與發展史

G. 中華徐氏始祖陵的設計說明

1、現狀地形圖;
2、《城鄉規劃法》;
3、《文物保護法》;
4、《旅遊規劃通則》;
5、《建築法》;
6、《公園設計規范》;
7、《郯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郯城縣政府關於徐氏始祖陵園建設的相關文件。 1、設計宗旨。陵園突出東夷文化、大禹文化、鳳文化。整體設計讓人有進入祥瑞之地的感覺,同時又讓人感到大氣,充分展示古徐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2、設計構思。建築歷史時空文化軸,充分展示歷史時空變化和地理空間關系。陵園設計猶如進入時空隧道,由近代走向遠古。進入陵園時感覺較為近代(以大理石、漢白玉為主料),以明清風格為主;第二個牌坊即用木質,用宋代風格建造;廣場力求用漢代風格表現;大門以春秋戰國時風格;進入若木殿院,即為夏朝風格,直到黃帝、蚩尤、大禹殿和伯益、若木陵寢皆為上古風格。
陵園整體尺寸和各部分建築、功能區,基本依據天地相關數擬定。如陵園南北總長365.1418m,取周年之數,東西總寬180m,為半周天,暗喻鳳文化佔中華文化之一半之意。如大殿東西長36m,取36天宮之意,南北寬12m,取12時之意。如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9×9=81,9為最大單數,意為天,72代表地,取天闊地廣之意。如徐氏支脈大系圖譜牆,東西24m,高6m,取24節氣和天生之花為6之意。再如陵寢南北長72m,東西180m,取吉祥寶瑞之地,子孫繁衍半天下之意。東西廊道,主要刻畫歷史徐氏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代徐姓名人詩詞歌賦、字畫文章於其內,還可將現代領導人、名人、徐姓著名書法家、畫家等墨寶置於內,讓遊人了解徐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進大門24m長的徐氏繁衍支脈大喜圖譜,及改姓徐氏後裔之圖譜,便於遊人尋根。車道南側設七鼎六簋,代表徐氏先祖地位。廣場8組大型大理石雕,表現夏時徐氏族群先進的文化。玉璧、玉琮示徐氏先祖敬天禮地,大門兩側為麒麟,取祥瑞之意,鳳凰為東夷鳥圖騰之意。神道路沿石,面寬0.5m,用於捐資人彰顯之用;黃帝殿北牆外牆皮設功德牆,同樣用於彰顯捐資人。投資人在購物街廊柱之上彰顯。
3、場地概況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用地東側200m即為205國道,此地原為基本農田(2009年已置換成城市建設用地),地勢平緩,無附屬建築物。
4、陵園縱向設計
陵園建設自南向北分為五大功能區:
①入口廣場服務區
此區位於景區南側的主入口處,是整個景區的門面,主要為景區提供停車和商業服務。景區中軸線設置了兩座牌坊,分別為入口處的明清風格漢白玉牌坊和宋式風格木牌坊,橫穿景區的玉帶河上架設三座橋梁,中間主大橋通車,兩邊的副橋行人。穿過玉帶河進入廣場,河邊兩側分別放置了七鼎六簋,彰顯徐氏族人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間主廣場區對稱放置十座雕塑和兩面旗幟,雕塑主題分別是玉璧、玉琮、燒陶、鑄鼎群雕、製作弓箭、長矛群雕、劈山疏水群雕、伯益鑽木取火雕像、狩獵、捕魚雙人雕、一紡一織雙人雕、養豬、羊、牛、馬、雞、狗單人雕、男刨女點種雙人雕。另外大門兩側分別放置了一座麒麟和鳳凰雕塑。
主廣場兩側為陵園的停車場,分別為小汽車停車場和旅遊客車停車場。
②「尋根問祖」祭祀區
此區是以中軸線上大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式展開布局。中軸線上主體大殿為:若木殿、伯益殿和黃帝、蚩尤、大禹殿,在大門和若木殿中間設置了一座徐氏支脈大系圖譜牆,記載了千百年來徐氏族人的發展演變。
大門兩側各有一座二層的鍾鼓樓,並配置了相關服務用房,大殿兩側對稱布置了廂房,各建築之間以廊連接,建築群在整體上形成一體,顯得氣勢恢宏。
③辦公區
此區位於陵園的東側,主要設置內容為:陵園管理處、徐氏文化研究院、遊客中心、車管處等。
④商業街區
此區位於陵園西側,是整個陵園景區的商業服務中心,主要設置內容為:快餐店、古玩店、字畫店、奇石店、珠寶店、特產店、書店、紀念品店、茶座等。
⑤陵園區
此區位於陵園北側,是徐氏族人墓地,以徐氏始祖陵墓徐豹王陵為中心,依次布置墓碑,並在始祖陵的左右各設置了一座鍾、鼓。墓碑周圍以濃密的柏樹為背景,營造庄嚴肅穆的氛圍,並預示徐氏族系萬古長存,生生不息。 大殿:36m長×12m寬×3座=1296m2
鍾鼓樓:8×8×2=8m長×8m寬×2座=128m2×2層=256m2
大門:8m×12m=96m2
大門側房:53m長×6m寬=318m2
兩側廊道:81m長×3m寬×2側=486m2
穿廊房:48m(一邊三個)×6m寬×2側=576m2
大殿兩側廊道:45m寬×3m寬×3個殿=405m2
影壁牆:24m長×6m高×1m厚=144m3
西院:144m長×13m房寬×2側=3744m2
東院:139m長×13m房寬×2側——30×13(車庫院單邊房)+24m長×5m寬(南側東西房)=3614-390+100=3314m2
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5832m2
東西車場:84m南北長×180m東西寬-廣場面積5832m2=15120-5832=9288m2
陵寢道路:(50m×2側+80)×5=180×5=900m2
神道:68.1418m南北長×24m東西寬=1635m2
東西院落:225m南北長×2側×24m寬+30m×13(東院車庫西側)=6390m2
牌坊:2座
雕塑:8座(大理石)
旗桿:2座
瑞獸:4座 石雕像座八座
漢白玉禮器雕:玉璧、玉琮各1
陵寢圍牆:(180m東西長+72m南北長)×2側×4m高×0.36m厚=466.56m3
停車場圍牆:84m南北長×2側×2m高×0.24m厚=80.64m3
車道南水溝北岸牆:144m東西長×1.5m×0.5m厚=108m3
車道南水溝南岸護坡:144東西長×1m高×0.25m厚=26m3
神道北側橋:24.4寬×1.5m南北寬=36.6m2+兩橋墩5m3(2m深×25m長×0.5m厚)=2.5m2×2個=5m2
建築挖土方:5616m3
陵園平均抬高一米:需填土方53938m3
殿內泥塑:除黃帝、蚩尤、大禹、伯益、若木、征國、房、仁、豹大型塑身外,還需泥塑、人物組群12—15個。
東西廊道:刻歷史徐姓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史徐姓名人、書法家、畫家、金石家等題詞、墨寶等。
東西穿廊房:復制出土文物陳列及售香櫃台製作。
影壁牆:以大理石刻徐氏繁衍支脈大系圖譜及改姓支脈。
功德牆:以烤瓷及大理石刻捐資人情況。
功德柱:購物街、走廊柱刻投資人情況。
始祖陵寢:植柏林,立碑林,在柏林里設休息石凳、石桌。
好運鍾:銅鍾一個(2.4m高,直徑1.2m)
消防設施及水、電、暖、空調、污水處理設施等
征地面積:院內加廣場:298m×181m=53938m2(各向外1m)
神道:26m×70m=1820m2
東牆外水溝及廣場南水溝:300m×2m+182m×1m=600m2+182m2=782m2
三項合計約需征地90畝至100畝。

H. 姓徐的歷史

1.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馬功勞,
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國。

2.
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

於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
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

3.
適逢當時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於遊玩打獵,徐偃王起了代周為天
子的想法,
起兵造反,
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車適時趕回,
眼看就
要兵戎相見,
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犧牲


於是棄國出走於彭城
(今江蘇徐州)
一帶的山中,由於他深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

4.
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於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治理徐
國。
因若木首封徐國,
其後代便以國為氏,
稱為徐氏,
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今葬於山東郯城縣)

I. 徐氏的起源

一、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

二、源於嬴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於改姓而來。

1、北魏時,居住在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還是後來氐族人自行改姓,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2、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3、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4、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滿族。

(9)徐氏圖騰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徐氏名人

1、徐伯(生卒年不詳),齊郡(今山東臨淄)人。西漢著名的治水專家、水利學家。當時,漢武帝採用了大臣鄭當時的建議,命工程水利專家徐伯測量地形,發兵卒數萬人開掘了漕渠,灌溉農田。徐伯作為一個水利工程專家,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

他不負漢武帝所望,飽經風雨,任勞任怨,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親自主持了漕運的開鑿工程。從測量、制圖到動工,他都躬身實踐,身體力行。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晝夜巡行於穿渠之處,躬身勞作,豎立表記,確立地點、踐線,選定了渠線和渠壩高程。

2、徐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3、李敬業

李敬業(636年—684年),又名徐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朝官員、將領。司空李勣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李敬業是唐睿宗時反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J. 徐氏古時候的姓是什麼

關於起源有三種說法:
1、源出於嬴姓。
2、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為宋朝秦燴後代,因恥於秦燴所為,均改為徐姓。
3、是國姓。取自春秋時徐國。
根據徐圖騰,左邊的「彳」,不是兩個人,而是一隻鳥。因為五帝之一的白帝少昊(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東夷人的首領。東夷人的重要特徵就是對飛鳥的崇拜,發展到後來,就是鳳凰。右邊的「余」,也不是多餘的意思,要分開看:上方是祭祀的器具;下方是水,即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