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古代琵琶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琵琶是詩人歌詠的重要對象。琵琶雖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樂器,卻大約在秦漢時期就已從西域傳到了中原,到唐代就成了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一種雅俗共賞的重要樂器。琵琶的傳入,正好迎合了我國古代詩人多愁善感的情趣,於是在許多詩歌作品中自然就有了琵琶的影子。漸漸地,描寫琵琶及其演奏的詩篇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描繪演奏琵琶時的種種形態、表情以及展示演奏技法的絕妙詩句。這當中,最著名的當然要數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了。「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倪裳》後《六幺》。」「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些絕妙的詩句,已經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成為描寫音樂演奏的典範。
由於古代詩人對琵琶的鍾情,琵琶已成為一種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大致說來,琵琶主要出現在古代詩歌的兩種情境之中,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描寫琵琶最多的是古代邊塞詩歌,因琵琶從西域邊疆傳入,故詩人借用對琵琶的描寫,來反映邊塞風光以及邊塞將士的思想情感。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的詩歌向來以「奇」著稱。這首詩本是詠雪送別之作,作者以中軍帳置酒飲別為背景,詠雪而有寄情:「中軍置酒飲賓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詩人將琵琶與另外兩種樂器並寫,間接地傳達了一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琵琶之類的邊地樂器,觸動了送行者及被送者的鄉愁。駐扎在邊地的將士們也只有把自己的一腔思鄉報國之情寄託在音樂之中。和岑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王昌齡的《從軍行》:「琵琶起舞弄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琵琶,對於征戍者來說,帶著異域情調,容易喚起強烈的思鄉之感。將士們誰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這種「別情」又有誰能理解?琵琶盡可以演奏出新的曲調,但卻換不走將士們心中深沉、復雜的情感。素以田園詩著稱的孟浩然也在《涼州詞》中寫了琵琶:「渾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送別好友,在荒蠻之地,能做的只是高奏琵琶一曲。此情此景,與「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比起來,更能反映邊疆將士的豪邁情懷的只能是琵琶了。與孟浩然的《涼州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歌,莫過於王翰的同題詩《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正要舉杯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琮琮的琵琶聲從馬上傳來,就要出征了。但是,琵琶彈撥的曲調,畢竟撩起邊愁;酒醉加上琵琶曲引起的鄉愁襲上心頭,不由使人橫跌在地。「醉卧沙場君莫笑」,也許酒醉卧地是失態了,不過,「古來征戰幾人回」,想到這些,誰還笑得出來呢?將士們在戰前的緊張中飲酒奏樂,有一種此去一戰難以回還的沉痛,但詩歌用的卻是豪壯的語言。是他們的胸襟真的很曠達嗎?詩人在豪華的場面和美麗的字句中,似乎正透露了戰士們醉醺醺的壯言中更加沉痛的內心。還有唐初詩人李嶠的《琵琶》:「將軍曾制曲,司馬屢陪觀。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詩人用琵琶曲來送別自己的好友,表現出自己的依依惜別的深情。
唐代的邊塞詩歌,大多用琵琶作為歌詠的對象來表現自己的思鄉報國之情、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長期羈旅行役的感嘆,這時的琵琶已經不是一個具體意義上的樂器了,而是成了和古代詩歌中的月亮、楊柳、梅花一樣的特定意象,有了較為固定的意義,代表了古代詩人的一種情懷和追求。
琵琶不僅常出現在邊塞詩歌中表現將士們的報國思鄉的情感,還更多地出現在詩人的筆下以寄託對人生遭遇的詠嘆,對人生際遇的深沉感懷和對青春無常的深刻反思。
金代劉迎的《烏夜啼》:「離恨遠縈楊柳,夢魂長繞梨花。青衫記得章台月,歸路玉鞭斜。翠鏡啼痕印袖,紅牆醉墨籠紗。相逢不盡平生事,春思入琵琶。」此詞委婉地寫出了春夜懷人的幽思。上片借景抒情:離恨縈懷,夢魂長繞,柳色青青,月照梨花;眼前景色,撩人春思。下片著意抒懷:啼痕印袖,醉墨籠紗;偶然相逢,不盡欲言。最後的「春思入琵琶」,將無限的相思化作一縷琵琶的音韻,通過離人的耳聞而在心頭永駐。琵琶在最後入詞,給全詞增添了無限情韻。宋代的張於湖在《琵琶亭》中寫道:「潯陽江上琵琶月,彭澤門前楊柳風。兩賢抵許不相似,哀樂雖殊吾意同。」站在琵琶亭旁邊,追古思今,的確能夠理解古人的一片苦心。從白居易到陶淵明再到張於湖自己,時代雖然不同,但是對人生的感嘆又有多少相異呢?更有風流才子晏幾道在《清平樂》中吟道:「葉底杏青梅小,小瓊閑抱琵琶。雪香微透輕紗,正好一枝嬌艷,當筵獨站韶華。」青杏小梅下,身穿輕紗的情人懷抱琵琶,在輕歌曼舞中悠閑地彈撥,此情此景,叫人分不清是杏嬌艷,是梅嬌艷,還是自己的情人更嬌艷。這種韻致,這種情思,細細品來,不能不叫人拍案叫絕!對於兼散文家、詩人、書法家於一身的大文豪蘇軾來說,什麼都可以入詩入文,在他的詩詞中當然少不了琵琶。他的《採桑子》寫道:「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樽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這里蘇老先生借琵琶和酒,瀟灑地對人講述著世事的滄桑,人生的悲歡,同時表達了自己對際遇的態度。
中國古代詩詞浩如煙海,關於琵琶及其音樂的記述和描寫也自然無法一一列舉。總之,古代詩詞中值得我們汲取的精華實在是太多了,待我們慢慢閱讀,細細領會吧!
『貳』 古代十大刑法之彈琵琶
彈琵琶指的不是樂器琵琶,而是用利刃把人的琵琶骨(肋骨)一根一根剃下來,最早應該是在明朝使用。
『叄』 古代彈琵琶的人有哪些
琵琶是外來樂器,其發展是在唐朝才開始的,在民國以前的中華民族歷史中,這種表演是娛樂大眾的,都是寫低賤的人從事的謀生手段,這些在中國古代是被達官顯貴瞧不起的,其社會地位決定這方面的人基本沒有能流傳下來的歷史。
只是到了進來,藝人這個原先下9流的職業才開始賺錢的
『肆』 古代美女誰彈琵琶
王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伍』 令人聞風喪膽的明代極品酷刑「彈琵琶」到底是什麼
古代所說的酷刑彈琵琶就是執行的人拿著刀劍在身上像彈琵琶一樣亂砍。這個實在是太令人難以忍受了,所以一聽說彈琵琶這三個字就令人聞風喪膽。
背景因為實行彈琵琶酷刑的人會遭到他們拿著刀在身上亂劃,類似於那些歌女彈琵琶的樣子。我覺得這種酷刑與古代的那種車裂,水滴型都可以相提並論。總之在這些酷刑的招呼下,即使沒有罪也會令人屈服認罪,所以當時也有很多的冤假錯案。還好現在的我們生活在法制社會下不會再發生以上的,令人聞風喪膽的行為。
『陸』 十大酷刑之彈琵琶,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
一說到琵琶大家都會想到那句著名的詩句「猶抱琵琶半遮面」,美人如畫,歌聲似仙,讓人亦幻亦真。然而在古代給犯人們說到「彈琵琶」就有可能讓他們聽其變色,瞬間大小便各種失禁。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痛苦程度和殘忍手段,完全不亞於史上任何一種酷刑,號稱十大酷刑之一的彈琵琶。
就比如說,天啟五年,楊漣因彈劾魏忠賢,給其列了24大罪,卻反被魏忠賢誣陷「受賄一萬兩」,下了詔獄。之後,鐵骨錚錚的楊漣在獄中被施刑「彈琵琶」等各種酷刑,堅持了數天,供詞依舊空白。最後錦衣衛沒辦法,用一根大鐵釘從楊漣頭上釘下,這才結束了這個忠臣的性命。
也就是說,如果這種刑罰還是不管用的話,那麼衙役們就會放棄了,直接給你去閻王爺那兒交代了。
大家看完我的介紹,會不會有點毛骨悚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身在一個法制的社會。但大家還是不要以身試法哦!!!!
『柒』 古代會彈琵琶的女孩子除了王昭君還有誰
從秦漢時期流入,到唐朝時期琵琶的流行達到巔峰,估計楊貴妃也會
『捌』 古代琵琶的名稱有哪些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玖』 古代刑罰中,彈琵琶、菹醢、梳洗、具五刑分別是怎樣的
一、彈琵琶
彈琵琶是從明朝開始實施的酷刑,這里的琵琶不是指樂器,彈琵琶是用鋒利的刀把犯人的肋骨一根一根地砍下來,因為肋骨在古時也叫琵琶骨,因此叫彈琵琶。
四、具五刑
具五刑是從我國古代秦漢時期開始流行的一種殘忍的刑罰。這個刑罰會先刺字在犯人的臉上,然後會把犯人的鼻子割掉,再把犯人的左右腳砍掉,接著使用竹板或者鞭杖把犯人打死,打死以後還要把犯人的頭砍下來掛在木桿上給人看,再把屍體剁爛拿到市場上去賣。如果犯人還犯了誹謗罪的話還會先割掉他的舌頭。
『拾』 古風 女子彈琵琶的圖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