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常著急,求有關表達思鄉的國畫。類似於鵲華秋色圖
八大山人的作品應該也屬於思鄉吧.
明末的朱耷,是皇室後裔,,又名朱道朗,號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號,明亡之後出家為僧.
他的身世很慘,本來是皇帝命,奈何國破家亡,流離四方.最後為難避殺身之禍,落發為僧.在欣賞他的所有作品時,我們能深深感受到淡淡的無奈和孤獨,當然這些作品也不乏他的思鄉之情.
② 江山秋色圖的作品介紹
此圖為高頭大卷青綠山水巨作。卷中山重水復, 間以竹林喬木,樓觀屋宇, 山莊茅舍,及騾綱行旅等人物活動, 畫風精密不苟,設色艷麗和諧,章法嚴謹,造型准確生動, 更多地體現出宮廷畫院藝術特色(下圖為局部)。
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復興,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兩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另一件就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兩者都展示了北宋全景山水之宏偉,山勢巍峨盤桓,分別精心點綴了樓閣、村舍、舟橋、長廊,以及忙碌於其間的眾人,使畫面洋溢著生命的氣息,但兩者在表現手法上還是有明顯的區別:《千里江山圖》以簡潔的墨線勾、皴,薄施赭色後,用石綠、石青反復罩染,多達八九層,並在畫絹的反面用青綠色襯染,故其青綠石色厚重沉穩,歷千年而依然靚麗;《江山秋色圖》則勾、皴更為精細工緻,並用墨青色層層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畫已經成形,然後僅在山岩之凸處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綠,水面則先以較濃的墨青烘染而後薄罩石青,並在人物、房屋、小樹的局部點綴白粉或硃砂,整體色澤不似《千里江山圖》那麼濃郁,但清新典雅而富有變化。
《江山秋色圖》長卷在明初就被認定為趙伯駒的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縱56.6厘米,橫323.2厘米。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綿密,層巒疊嶂,僅在卷之前部有一條長河曲折蜿蜒而遠逝,後卷但見崇山峻嶺,錯落連綿而如龍脈,起伏顧盼,開合揖讓,虛實相生,盤桓而上。如果說中國的書法講究章法的貫氣,那麼中國的山水畫最講究山勢的脈理。清代王原祁創為「龍脈說」,這里暗藏著華夏民族獨特的哲理,也體現出中國畫獨特的美學。北宋的全景山水畫無不用心於此,而《江山秋色圖》可謂典範,崇山峻嶺,圍繞著一條主線展開,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盤桓的脈絡,因而能錯綜復雜而不亂。現代繪畫流行局部取景,似乎傳統的全景山水已經老朽,但是我們試用框架在全景山水圖中取一局部,就能發現即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再簡單的局部山水圖,其實也離不開山石、樹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間的組合,也必須有其內在的脈絡。宋代的全景山水圖依然是極好的借鑒。
③ 著名的國畫
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閻立本 《步輦圖》、《職貢圖》、《歷代帝王圖》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鄭燮《板橋全集》,
李唐《萬壑松風圖》〉
弘仁 《黃海松石圖》 、《黃山真景圖》
朱耷《牡丹孔雀圖》、《花鳥圖冊》、《荷花水鳥圖》
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
陳洪綬《九歌圖》(包括《屈子行吟圖》)、《水滸葉子》、《西廂記》。
陳淳《松菊圖》、《牡丹圖》、《設色花卉》、徐渭《墨葡萄圖軸》、《雜花圖卷》、《牡丹焦石圖》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
唐寅《牡丹仕女圖》
文徵明《霜柯竹石圖》
沈周《蘆山高圖》、《蒼洲趣圖卷》
王蒙《青卞隱居圖》吳鎮《漁父圖》
倪瓚《魚庄秋霽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李唐的《採薇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梁楷《太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
李公麟《五馬圖》
夏珪《溪山清遠圖卷》、《長江萬里圖》
馬遠《踏歌圖》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卷》
李唐《萬壑松風圖》〉
④ 寫意山水畫的基本顏色。
1、三青:石青的一種,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2、鈦白:惰性顏料,是傳統白粉的替代物。傳統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3、硃砂:即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硃砂做為顏料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應用廣泛,「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4、胭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 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
5、曙紅:化工顏料。
6、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7、朱磦:即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8、酞青藍:化工顏料。
9、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10、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
12、三綠:石綠的一種,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4)國畫秋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畫上色技法
中國寫意畫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潑彩法、烘托法、反襯法等。下面講解各個畫法的特點與技巧:
1.填色法:也稱勾線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線勾完對象的輪廓,然後用顏色在勾好墨線的范圍內填滿顏色,要填的平整均勻,因此也稱單線平塗。
2.染色法:有淡彩暈染、重彩暈染、接染、托染、點染等等,寫意畫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筆上調淺色,然後在筆尖上調深色,一筆畫到宣紙上,自然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大面積染色則用大筆甚至用底紋筆染,力求有質量感、空間感、忌臟、膩、灰。
3.罩色法:在寫意畫中,在墨色畫了之後,為加強這一部分的色調。再用石色罩一層,使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實。
4.潑彩法:主要用在寫意畫中,在大塊潑墨的基礎上,將飽滿、淋漓的石色(有覆蓋力)潑在畫上,使重色與墨色相結合,從而使物象的色感和體積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為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為主,進行著色、如畫麻雀。先用淡墨著色。再蘸赭石畫羽毛,畫綠葉。先蘸汁綠。再蘸墨。一筆下去,自然表現出綠葉的濃淡深淺。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濃色破淡色、淡色破濃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畫花卉葉片,可在葉片顏色快乾時,用重墨勾葉筋,又如在一片淡紅的芙蓉花色快乾時,用胭脂線勾出花瓣筋絡,從而時畫面的質感和韻律更加真實奪目。
7.烘托法:筆畫中運用較多,寫意畫中也常採用,如畫近處芭蕉時。正面用濃淡墨線勾出芭蕉葉脈,反面用石綠襯托等。
⑤ 求這副圖的背景圖片
肯定沒有原圖 人家這是電視劇美工自己弄的 你可以網路工筆畫 國畫 什麼的自己搜個類似的
⑥ 急求一張黑白水墨畫背景大圖
詳見此處,共四張: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8d940cfadfeb59b09e5146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de079dc25538f0220ef477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074cb4b13e366b6d09230296.jpg
http://hiphotos..com/xibole/pic/item/226733d119f9d0ea572c8489.jpg
⑦ 把一副國畫合成一個帶背景的圖片用的什麼軟體
可以使用PS軟體,新建畫布,找自己想要的背景素材,在把國畫置入後調整好大小
⑧ 橫幅國畫怎麼掛好看新中式風格
這要看你房間的具體情況,一般掛在客廳電視對面的牆上,沙發的後面。
http://oepics.oeeee.com/20100611/37/6695935701619425361.jpg
⑨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山林秋色圖
《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展現出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相和諧統一的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
《山行》
唐代:杜牧
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9)國畫秋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山行》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杜牧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
他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隱居山林達三十年,對山間的四時晨昏、風雲草木極其熟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山行》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⑩ 山行一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杜牧描繪了一副由寒山,什麼,什麼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山行》一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杜牧描繪了一副由寒山、人家、白雲、紅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10)國畫秋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山行》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滿詩意的發現,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杜牧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隱居山林達三十年,對山間的四時晨昏、風雲草木極其熟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
《山行》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827—835)年間登進士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
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