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重陽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重陽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07 12:00:53

1. qq登陸器里的背景圖片是怎麼更新的

應該是QQ資料庫里保存的事先設計好的節日圖片 根據系統日期 自動顯示

2. 重陽節和大閘蟹有什麼關系

重陽節食用大閘蟹,是歷史形成的風俗。
當然在不習慣吃大閘蟹的地方並沒有這個風俗,比如我所在的北方地區。
我個人認為,重陽節吃大閘蟹是十分合理的。重陽為農歷九月初九,九為最大的陽數,故重陽為陽氣最盛之日,因而燥熱難過。而大閘蟹為涼性食物,在此日食用,可使陰陽調和。我中華之思維,追求平衡,致中和為根本追求,妙不可言。
南方在重陽之日,亦是陽氣極盛,食用大閘蟹,內心平和,是值得堅持與推廣的。

3. 關於春夏秋冬古詩的圖片+古詩背景``好的加50

春: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後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徵,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託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雨聲聲,於是想見風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雨聲 」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絛: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徵。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唐代詩人。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夏: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鷺:一種水鳥。

3.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葉編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簡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
-----------------------------------------------------------------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
落日著翹飛上山,
人困已懼江海竭,
天豈不惜河漢干。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

秋:

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請到碧霄。

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

憫 農1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
-----------------------------------------------------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
唐·孟郊《苦寒吟》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天寒色青蒼,
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
短日有冷光

唐·元稹《南秦雪》
才見嶺頭雲似蓋,
已驚岩下雪如塵。
千峰筍石千株玉,
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 暮 蒼 山 遠,

天 寒 白 屋 貧。

柴 門 聞 犬 吠,

風 雪 夜 歸 人。

[注釋]

1.芙蓉山:地名。

2.蒼山:青山。

3.白屋:貧家的住所。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簡析】本詩妙在自然,創造出一種不尋常的藝術境界,突現了詩人的抑鬱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4. 請在這里概述您的問題找不到好的做重陽節PPT的背景圖,跪求各位發一些有古韻味的關於重陽

可以布置一些花糕,背景做月亮,很冷清,但也有韻味。可以嗎?

5. 重陽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民俗活動: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飲菊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39-42]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葯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6. 《重陽節插的,是什麼茱萸

唐朝人在重陽節佩戴的茱萸是吳茱萸。古人所佩的吳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學上的吳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條上都是刺、容易扎傷人的食茱萸(椿葉花椒)。

吳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食茱萸指的則是芸香科另一種植物椿葉花椒,它們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至於是香是臭,隨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別是果實,入口極辛辣。


事實上,王維晚年恰恰就在自己的輞川庄園里種植了吳茱萸,營造了一個叫「茱萸沜」的景點。有一位常和王維唱和的詩人叫裴迪,在深秋遊覽了茱萸沜之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飄香亂椒桂,布葉間檀欒。雲日雖回照,森沉猶自寒。」既然這里的茱萸能「飄香」,而且能夠讓人誤以為是花椒和肉桂的氣味,那自然只能是吳茱萸,而不是山茱萸。既然在秦嶺北坡非常靠近關中平原的地方可以種植吳茱萸,那麼在緯度接近的王維「山東」老家(今山西運城)一帶也完全可能種植吳茱萸,供王維的兄弟們攀折佩戴。

不僅如此,王維還有一首詩叫《山茱萸》,裡面描述的其實也是吳茱萸。詩曰:「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除了「清香」之外,「朱實山下開」一句也符合吳茱萸的特徵(果實成熟後會開裂),而不符合山茱萸的特徵(果實為核果,不會「開」)。因此,詩題之「山茱萸」應該解作「山下的(吳)茱萸」,而不能想當然以為是本草書里的山茱萸。




7. 上面的字都是圖片上的字都是寫的什麼什麼

圖片上的字是毛主席的書法,寫的是他的作品,詞,《採桑子 重陽》,內容是: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8. 我老公重陽節生日,求以重陽為背景 寫著 朋 我永遠愛你的圖片

朋,我永遠愛你

9. 誰有關於重陽節的圖片(漫畫版的)

這兩個是否符合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