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村以後怎樣發展
隨之農村農業體制的健全,和國家政策的傾斜,農村以後會發展 ,將會步伐更快、路子更廣、產業化更為明顯、發展力度更大。
農業作為社會的基礎,其地位是任何一個社會時期都無法取代的。所以農村經濟是一個長期看好的經濟產業。從事農村經濟可以說是一項低風險高收益的工作。
依據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未來的農村經濟一定會走產業化專業化大規模機械化的路子。
❷ 拍鄉村美食視頻在抖音上還有發展前圖嗎
摘要 您好 拍鄉村美食視頻在抖音上是有發展前途的,現在國家正支持「鄉村自媒體」 美食視頻紮根土壤 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而且鄉村美食很容易和「傳承與「非遺」掛鉤 有很大前途
❸ 現在農村的狀況是怎麼樣的農村的未來會怎麼發展
由於農村城市化飛速發展,嚴重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環境。
主要廢棄物污染,人畜糞便大量排出,沒有化糞池,江邊就流向江河裡,池塘邊流向池塘或路邊。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隨便傾倒,流向田裡和溝渠,未統一管理。
在圖片中有的是隨處傾倒的牲畜糞便,有的是噴灑農葯的農葯空瓶,有的是醫用垃圾,有的是死的牲畜,小動物貓狗的屍體。有些是廢棄的衣服物品。
總之是垃圾隨處傾倒,既沒有固定的垃圾點,更無人管理。真的希望農村盡快的有人管理各村的垃圾,控制環境污染源。還農村綠水青山,還農民更好的生活環境。
未來農村的幾個發展趨勢:
未來的農村:農民收入豐厚,生活環境整潔,住房安全漂亮,生活方式現代,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均衡發展,公共資源共享。
未來農村發展的重點:
1、繼續依託土地資源發展好養殖業種植業。科學種養,提高收益。
2、抓住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契機,優化產業項目,改善人居環境、改變村容村貌,確保農民增收。
3、利用自然資源,打造鄉村旅遊,在特色、個性上做文章。
4、挖掘傳統文化,開發富有鄉土氣息的文化產品,手工製作的工藝品、紀念品等。
5、依託獨特的環境優勢,發展手工藝品,包裝宣傳做好市場銷售。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
❹ 鄉村振興戰略下,未來農村該如何發展
談及未來農村如何發展,首先我們要先回顧了解下我國農村的近代發展歷史。我國農村近代的發展主要經歷四個比較重要的發展階段,分別是:
1、鄉村社會改良階段
鄉村自治和自我組織為特點,依賴於鄉村士紳的個人或團體能力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農耕文化」慣性,推動鄉村建設。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同時受地方軍閥,土豪劣紳、外國傳教士等進入鄉村的影響,這種傳統意義的的鄉村發展模式開始進入近代民主自治的鄉村社會改良階段。
2、農村合作化改造階段
這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主要發生在建國初期,當時為促進城市和工業的發展,農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後方糧倉、原材料保障的職責。國家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的形式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在一定層次上改善了當時農村的生活條件,也為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當下,許多農村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兒童為主,村一級的黨組織建設非常薄弱。未來,通過大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隊伍,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深化村民自治、農村基層法治、鄉村德治等做好鄉村組織振興,這是實現鄉村振興政策最終落實的根本保障。
鄉村振興是基於長遠發展下的一個戰略舉措。在未來農村發展過程,做好鄉村「五大振興」需聚焦關鍵環節,明確主攻環節,統籌規劃各個領域的發展,才能穩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❺ 我國哪個鄉村發展的比較好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華西村是全國農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華西村人均工資收入12.26萬元。同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華西人的收入是全國農民的41.76倍、城鎮居民的13.01倍。
相關如下
華西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譽。此處有山有水風景宜人,有金塔、有金牛、有航道、有隧道、更有直升飛機場,這些只有在一線大城市才能夠看到的現代化設備,在這個村子裡隨處可見好不稀奇,可見其富有程度了。
有人說清山綠水,古法自然就是優勢。沒錯,這也是農村最引以為傲的資本,但是,大家都可能感覺到越是這些地方,越是窮,越是沒有人煙。人都跑了,還談什麼優勢。
❻ 中國未來農村發展趨勢
現如今農村的發展真的是愈發的好了,以前的農村給人的印象都是比較落後和貧窮的,而現在大家去了農村就會發現並非如此,而且現在國家也對農村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劃,以後的農村也將會更好。
4、自媒體
自媒體其實一個很簡單好理解不需要技術的一個工作,也不需要你有多麼好的文采和文化,其實農村有很多的新鮮事和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還有過去的事情,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當然有說不盡的故事,而城市或者其他地方的朋友並不了解農村一些風俗習慣,想知道朴實的農民生活狀態或者農村故事,都可以編輯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最起碼有份比較體面的工作,每天也比較自由。
5、土地流轉、宅基地自建房
目前很多農村土地沒人種,被荒廢著,而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趨勢,也是提高生產率和生產質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未來規模流轉土地將成為主要趨勢。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每年約有500萬棟農村房屋被新建或重建;2017年,農村房屋確權新政頒布,350億㎡農村舊房未來會拆除重建;2015-2018年,每年全國農村自建房面積均超12億平方米。
所以未來提供土地流轉服務和農村自建房服務的都可能迎來新的機遇。
二、未來農村發展的方向
首當其沖的當然就是農村電商的發展,在整個電商行業中,不止是一個半個商人把目光投到了農村上,而且是越來越多的人都把目光投到這里了。而在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中,農村也成為一個很大的商業缺口,而今也得到迅速的彌補。
再者就是對於科技的應用,不僅停留在種植機械化,而且也在更多的方面拓展起來。比如,在大棚技術上,也由原來的利用光合作用變成了深度的智能轉換。
❼ 如圖四幅圖為鄉村到城市發展過程的聚落變化,請選出正確的演變過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
鄉村與城市間演變的一般過程是①村莊-②集鎮-④城鎮-③城市.根據題意.
故選:D.
❽ 關於中國農村環境狀況的圖片,,,要震撼人心的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四條成因
1、目前的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技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
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二是居民在空間分布上迅速集中。
這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農村原有的具有強大環境自凈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環境自凈能力成害。
不僅如此,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也呈現出與城市污染迥異的特點。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這使得對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過高,因此存在著只能對受害地監測,很難監控排污源的現狀。
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上的,對農村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加之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滯後於農村現代化進程,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用性不強。
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許可權分割並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我國目前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困難考慮不夠。例如,目前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的總量控制制度只對點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對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意義不大;對諸多小型企業的污染監控,也由於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而未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資源家底不清,對自然這樣的利用動態缺乏真實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國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的一個基本原因。
另外,農業技術的選擇缺乏環境政策制約機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幾乎失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是以減少農技推廣經費和鼓勵自我創收為特點的。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撥款,農技推廣系統不得不從事與業務無關的經營活動以獲取收入,包括賣化肥和農葯等。由於激勵不相容,導致一些推廣人員對指導農民提高農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積極性,以致化肥、農葯不合理施用情況一直在加劇。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鄉分治戰略使城市和農村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具體到環保領域,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協調。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於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由於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系不明晰,致使農村的環境資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造成幾乎沒有有效的經濟手段,對農業生產中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的部分給予一定補償,對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費用,實際上鼓勵了農村居民採用掠奪式生產方式。2003年後執行的新的排污費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沒有考慮農村污染的治理。
由於環境保護尤其農村環境保護本身是一項公共事業,屬於責任主體難以判別或責任主體太多、公益性很強、沒有投資回報或投資回報率較小的領域,對社會資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須發揮主導投資作用。盡管國際上各種市場化的實踐很活躍,但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不發揮主導投資責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國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建設項目上,還存在著資金分散、重復建設和「自上而下」的決策等現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資金分散到農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導致一個需要環環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變成各部門步調不一致的局部行動,自然效果不佳;由於採用「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在政治目標最大化的激勵下,對於能增加政績的公共服務,呈現出一種較高的供給熱情。而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這樣沒有進入地方官員政績考核體系的公共服務,即便農民已經有了需求,也很難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層面上來。
3、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
我國對城市和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如排污費返還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時征地低價或無償、運行中免稅免排污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還可以申請用財政資金對貸款貼息等。而對農村各類環境污染治理,卻沒有類似政策。由於農村污染治理的資金本來就匱乏,建立收費機制困難,又缺少扶持政策,導致農村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適,導致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農村的三類環境污染,套用解決城市污染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術、經濟障礙。除了面源污染難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類污染用末端治理常會出現既治不起,也治不凈的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由於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對的單一性和企業經營相對的大規模等特點,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甚至惟一的。而農村的生活污染、鄉鎮企業污染以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採用末端治理則會因為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最小經濟規模限制以及高折舊率限制而不可行。
農村的三類環境污染問題
農村環境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納方。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的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各種污染不僅威脅到了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本文重點分析東部發達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污染問題並提出未來在全國層面上的對策。
——編者
1、現代化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類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葯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加之化肥、農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葯數量最大的國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使用量達40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各種肥之間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目前,東部已有許多地區面源污染占污染負荷比例超過工業污染。
農葯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並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2002年對16個省會城市蔬菜批發市場的監測表明,農葯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為20%~45%,遠遠超出發達國家的相應檢出率。這兩類污染在很多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化肥和農葯已經使我國東部地區的水環境污染從常規的點源污染物轉向面源與點源結合的復合污染。
由於大棚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近20年來,我國的地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過60萬噸,在發達地區尤甚。據浙江省環保局的調查,被調查區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78t/km2,造成減產損失達到產值的1/5左右。
2、由於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後產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並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在與日俱增。
http://photo.sohu.com/20041128/Img223218937.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6.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6.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2.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1.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9.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9.jpg
❾ 新農村,建設,農村如何發展。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