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路溫舒要把蒲草做成書本
路溫舒是西漢時候的人。他從小勤奮好學,因為家境貧寒,靠放羊為生,哪裡有錢來買書呀?有一天,路溫舒在池邊放羊,他發現池邊長著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路溫舒想:要是把蒲草裁成像竹木簡那樣,一條一條的,不是可以用來抄書嗎?而且這種用蒲草做成的書本很輕,攜帶起來很方便。於是,路溫舒在池邊采了一捆蒲草,回家後開始剪裁起來。他把剪裁好的蒲草訂成本子,然後又向別人借書來抄。就這樣,一冊冊蒲草做成的書誕生了,路溫舒更加勤奮苦讀,終於成長為一名著名的法律學家。
2. 路溫舒的軼事典故
編蒲抄書
西漢時期,鉅鹿(今河北廣宗 縣)有一個叫路溫舒的人,家裡十分貧窮,父親沒錢讓他讀書,只好讓他給人家放羊。失去學習的機會,路溫舒雖然很難受,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他向別人借書,可這樣不方便。
有一天他放羊的時候,發現河邊有一種葉子很寬的蒲草,編成了一張席子,然後把借來的書抄下來。他從抄的書中得到了不少的知識。後來,路溫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做了朝廷的大官。
(2)溫舒抄書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路溫舒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
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路溫舒「尚德緩刑」的主張受到重視,宣帝曾下詔在廷尉下面設置廷平四員,秩六百石,負責審理冤獄。
3. 三字經有那些故事(至少5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
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親。丈夫死後,和兒子孟子生活在一起,為了教育兒子曾經三次搬家。
到孟子年齡大一點,孟子經常逃學,一天,他很早就回來了,孟母正在織布,孟母看見他,便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
孟母非常氣憤,用剪刀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後來成為僅次於孔子的聖人。
3、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4、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5、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字經
4. 有哪些偉人小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
1、路溫舒編席抄書
路溫舒是西漢時人。他幼年時家裡非常貧窮,靠放羊為生。他很有志向,雖然買不起書,但經常從別人那裡借書來看。可借閱的書總是要歸還的,路溫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冊書帶在身邊,一邊放羊一邊讀書,那該多好啊。有一天,路溫舒去放羊,偶然發現蒲草的葉子很寬。
他靈機一動,心想:蒲草的葉子這么寬,要是把它們編成席子,這樣不就可以在上面寫字、抄書了嗎?於是,路溫舒趁著放羊的時候割草、編席,然後再把借來的書抄在編好的席上。通過這種方法,他積累了很多知識,最終成為西漢有名的法官。
2、王充博覽群書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從小就酷愛讀書。可是他家裡非常窮,根本沒錢買書,王充便把街市上的書坊當成自己的書房,每天在那裡孜孜不倦地讀書。不管炎夏,還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來到書坊,拿起自己要看的書就讀起來。
一翻開書,他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雙眉緊蹙。他讀完這家書坊里的書後,又跑到另一家書坊去讀。幾年下來,他幾乎讀遍了街市上所有書坊里的書,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後來,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巨著《論衡》。
3、孫敬「懸梁」讀書
孫敬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視書如命,酷愛讀書,常通宵達旦,人稱「閉戶先生」。孫敬讀書,常看到後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孫敬打瞌睡,睡著了,一覺醒來,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
隨即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樑上,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打瞌睡,繩子就會猛拽頭發,他就會驚醒。從此,他就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由於孫敬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大學問家。
4、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
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5、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5. 路溫舒字長君……原文&譯文
【原文】
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稍習善,求為獄小吏,因學律令,轉為獄史,縣中疑事皆問焉。太守行縣,見而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義。舉孝廉,為山邑丞,坐法免,復為郡吏。
【譯文】
路溫舒,字長君,是巨鹿東里人。他的父親是里的守門人。其父叫路溫舒去放羊,路溫舒看到湖邊有蒲草,就采了很多,回來後,把蒲草裁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編起來,用來抄書。
6. 三字經的溫舒抄書是那句
披蒲編
講述的是西漢時路溫舒把文章抄寫在蒲編上,用來形容家貧卻學習刻苦
7. 路溫舒的藝術形象
其編蒲抄書的事跡被做成幼兒成語故事大全和幼學千字文詳解 等動畫教育小朋友。
8. 古文 蒲草編書 的翻譯。關於路溫舒的
路溫舒,字長君,是巨鹿東里人。他的父親是里的守門人。其父叫路溫舒去放羊,路溫舒看到湖邊有蒲草,就采了很多,回來後,把蒲草裁成一條一條的,然後編起來,用來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