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太空九大行星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太空九大行星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4-12 21:04:07

Ⅰ 太陽系九大行星簡介,圖片。請各位大蝦幫幫。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按前後順序排名第一的行星[1]。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水星上的太陽看上去要比在地球上大二倍半,太陽光比地球赤道的陽光還要強六倍。水星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到400℃以上。這樣熱的地方,就連錫和鉛都會熔化,何況水呢。 但背向太陽的一面,長期不見陽光,溫度非常低,達到-173℃,在這里也不可能有液態的水。1974年3月水星、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地貌酷似月球,大小不一的環形山,還有輻射紋、平原、裂谷、盆地等地形。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Ⅱ 太陽系九大行星模式圖

九大行星是指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 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

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金星

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金星的自轉非常不同尋常,一方面它很慢,另一方面它是倒轉的。另外,金星自轉周期又與它的軌道周期同步,所以當它與地球達到最近點時,金星朝地球的一面總是固定的。這是不是共鳴效果或只是一個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准大氣壓,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產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上升400度,超過了740開。

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連幾千米都不到。

地球

太陽系從內向外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第五大行星。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

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

火星

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系中第七大行星,在中國古代又稱熒火,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覆蓋著。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

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

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

木星

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和質量大2.5倍(地球的318倍)。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著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

紅外線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裡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還不清楚為什麼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麼長的一段時間。

土星

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並且土星向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產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沖洗」造成的。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盡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隻有1.5千米厚。盡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只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隻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天王星

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天王星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

海王星

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第四大天體。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著按帶狀分布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系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最裡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2)太空九大行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冥王星(被除名)

歷史上曾經認為,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臘神話中象徵冥王哈迪斯,是宙斯的哥哥,被弟弟奪去王位後,墮落到冥界。冥王星有三顆衛星。

太陽系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里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

「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里,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2003年7月向外界公布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系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冥王星起初被認為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第五號決議,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在2008年6月,國際天文學會再將冥王星做為子分類類冥矮行星的原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因此,從「九大行星」改為「八大行星」就不難理解了。

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不停地圍繞著太陽運轉,它們的軌道大小不同,運行的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樣,通常它們散布在太陽系的不同區域中。經過一定的時期,九顆行星會同時運行到太陽的一側,匯聚在一個角度不大的扇形區域中,人們把這一現象稱為「聯珠」。

Ⅲ 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真的像是橘子大小的黑洞嗎

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我們對太陽系的認知還非常有限。距離太陽45個天文單位的海王星軌道,幾乎已經是我們的極限。


可以想像,如果原初黑洞真的是第九大行星的最終答案,人類的天文學將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這意味著我們的許多理論都要重新建立,並且引發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科學家去探索。

實際上,這樣體積非常小的原初黑洞不僅僅有可能是解答第九大行星謎題的答案,還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暗物質的本質。不論是第九大行星還是原初黑洞,都是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全力搜索的理論天體。如果有一個天體集兩大新奇理論於一身,那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吧!

Ⅳ 宇宙上的那九大行星分別是什麼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主要成員,按離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Ⅳ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5)太空九大行星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Ⅵ 求各種行星的名字和圖片,謝謝

Ⅶ 求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Ⅷ 宇宙中九大行星是什麼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從「行星」之列中除名。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則是在軌道上「橫滾」的。

行星表面積:水星7480萬平方公里 金星4億6千萬平方公里 地球5.11億平方公里 火星1億4千萬平方公里 木星614.19億平方公里 土星457.15億平方公里 天王星81.16億平方公里 海王星76.93億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