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照片:1980年的湖南長沙是什麼樣子
長沙,別稱星城,地處湘江下游、湖南東部偏北。長沙歷史悠久,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的是1980年的長沙,相信這些老照片能夠讓你燃起30年前的生活回憶。圖為1980年的長沙火車站。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909.86平方公里。
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於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徵。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6年2月23日,長沙市在CCTV“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會城市中名列第一。2016年5月6日,長沙開通了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懸浮線路。
1980年的長沙,湘江賓館和長沙城遠景。
1980年的長沙東塘廣場,遠處是電信大樓。
1980年的長沙又一村飯店。這家飯店算是長沙的老牌知名飯店了。
1980年的長沙,鄉村裡晾曬辣椒。有一種辣叫做長沙辣,長沙人吃的辣,不怕辣,也辣不怕。
1980年長沙,賽龍舟的場景。龍舟競渡,是湖南人的端午記憶。每逢端午,長沙人都會駕起龍舟,在湘江、瀏陽河等水域展開端午賽龍舟的活動,這一習俗已流傳了兩千年。
1980年的長沙,端午節包粽子。端午節發端於長沙,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節日食品,包粽子也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儀式。
『貳』 《沁園春長沙》中七句「描寫湘江秋景圖」分別是什麼
描寫湘江秋景圖的句子: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
原文節選: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譯文: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2)湘江圖片高清原圖擴展閱讀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
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託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
『叄』 由於各方面原因,,誰可以現在給我一張關於長沙湘江的衛星地圖,要求清晰,大小合適,要包括整個橘子洲頭
網路地圖也可以,有那種3D的和衛星地圖,都有。
『肆』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描寫出了怎樣的湘江秋景圖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毛澤東獨自佇立於寒氣襲人的蕭瑟秋風中,見湘江經過橘子洲頭向北流去,想到它一進洞庭湖,便會與長江合流,將出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浩大氣勢;想到自己即將南下廣州,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更是「駕長風破萬里浪」的壯舉。「寒秋」一詞給人一種寒氣撲面、秋風凄厲之感,既點明了作者到達長沙的時間,又暗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社會黑暗的現實,更是作者對自己生命處於危險之中的切膚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給人一種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曠感。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山水盡收眼底,描繪出立體的寥廓萬里、絢麗多姿的湘江秋景,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咫尺應須論萬里」的大手筆。這幅秋景圖異常壯美而富於活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立體的嶽麓山群峰聳立,層次分明,都染了紅色,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練,秋江碧波,從嶽麓山下蜿蜒流過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生氣勃勃,可謂「秋水共長天一色」。
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振翅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湘江水透明而清澈見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兒游在水中,也彷彿是游在空中,活脫脫一個「翔」字,寫活了這一景象,開拓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想像空間,堪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伍』 中國紅軍長征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的圖片
湘江戰役,指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搶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陸』 用自己的話描述沁園春 長沙中的湘江秋景圖
山上的楓林,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
我的作業就是這樣描述的,不知道你覺得寫得怎麼樣
『柒』 沁園春 長沙 描述一下湘江秋景圖 400字左右 急需!!!!!
深秋時節,一人獨自立於高高的橘子洲頭上,深秋的寒風從耳邊吹過,滔滔的湘江在腳下激盪、咆哮,不可阻擋地向北方奔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山上的楓林,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紅色,火焰般的紅色,在這個衰敗的季節里熊熊燃燒著,如同生命急奏,又或是生命的涅盤,比嫩綠的青春更加燦爛,比碧藍的江水更加廣闊,萬山的層林在它的面前稽首,綿延出一幅山河的畫卷,大地的詩篇。
凝望著滾滾北去的湘江水,傾聽著浪濤驚駭的浪打花,洶涌澎湃,一股壯志豪情便油然而生。居高遠眺,一片赤紅,讓人懷疑是晚霞放艷,朝日吐紅。滿山楓葉,一經霜染,赤紅的葉子,在陽光照映下,是那般光澤可愛。在樹林的映射下,湘江成了赤紅色。再看,一條條大船爭先恐後地向前行駛。仰視天空,有搏擊長空的雄鷹,有自由飛翔的小鳥,一片自由自在的情景。這就是無數乘風破浪的大船馳騁破浪的地方嗎?這就是一代代搏擊長空的雄鷹盤旋和守望的土地嗎?魚兒暢游在屬於它的淺灘,夢如逝的秋日,世間的萬物在這片天地中蘇醒,競求著崇高的自由
秋意濃濃,就像一泡濃濃的普洱,茶香中夾雜著深秋的氣味。北雁南飛了,「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它們在蔚藍的天空下展翅南飛,離開這片土地,但明年它們還會再來,因為這里有它們的希望……
是啊,立秋之後,處暑,白露,秋分……然後就是嚴寒之冬了,不過小大寒之後仍是立春,仍有生機與勃發,依舊生生不息……
『捌』 沁園春長沙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秋景圖
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里。
《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作。
原文節選: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譯文: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8)湘江圖片高清原圖擴展閱讀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玖』 我想要「湘江」的圖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9441501&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311052902&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13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145065103&tn=imagedetail&word=湘江&in=28
『拾』 湘江在那
湘江
[xiāng jiāng]
長江支流
更多義項
更多圖片(7張)
長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頭有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二是南源,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境內海洋山脈的近峰嶺,河源稱上桂河(白石河),往東流至西波江口稱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紫良瑤族鄉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州市的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流經湖南省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的湘陰縣注入長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為源,湘江幹流全長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一說全長817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以瀟水為源,幹流全長948公里,流域面積94721平方公里。
中文名:湘江
發源地:廣西興安縣、靈川縣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
長度:844公里
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
年均徑流量:722億立方米
流經地區:廣西、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