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觀麥寫作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觀麥寫作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16 09:06:48

㈠ 小島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小島》:具體發表時間是1997年,剛好是建軍70周年。據陸穎墨回憶說道:「那時候《解放軍文藝》發表以後,《新華文摘》《小說月報》《青年文摘》等多家刊物都做了轉載。當時大家都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文章最初的名字是《礁盤》,小說的第一句話原是「小島其實是在礁盤上」,但現在已經改了。現在的開頭是「無邊無際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島,遠遠望去,像一片雲在天邊浮著」。

個人認為:陸穎墨多以海軍將士的日常生活為中心,截取一個獨特的歷史片段或生活場景,捕捉、挖掘、展現海軍將士作為普通人的那種真實狀態及心理感受,展現了「新寫實」的美學風格。正如其在一次采訪中說道:「都說守衛在遙遠島礁上的水兵是英雄,其實我更願意將他們視作普通人。但與消解崇高感截然不同的是,陸穎墨恰恰從海軍將士日常生活的普通側面,重構了一種「平凡」的英雄性。《小島》此文則正是通過一盤小白菜,展現了將軍堅持官兵平等、愛兵如子的情懷,也表現了小島戰士們紮根海島,艱苦守島的愛國精神。

㈡ 《紅星照耀》的寫作背景是什麼當時國內外的局勢如何

1、寫作背景

作者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

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或《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2、當時國內外的局勢

(1)國內:

紅軍長征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達成;西安事變。

(2)國外: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和義大利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再次當選為美國新總統。

(2)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

1936年6月,一位風華正茂富有正義感和冒險精神、並在舊中國工作生活了八年的外國記者,數次去醫院注射了天花、傷寒、鼠疫等一連串預防針後,帶上一封用隱色墨水所寫給毛澤東的介紹信,外加「兩架照相機、24個膠卷,還有足夠的筆記本」,經宋慶齡和華北地下黨的幫助與安排,由北平秘密出發,開始了充滿風險與傳奇的陝北保安之行。

在紅區安塞他驚喜地遇到「長著一臉黑色大鬍子」卻是第一個用溫文爾雅的英語和他對話交流的周恩來。他聽從周為其細致設計的92天旅程安排,在陝甘寧紅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采訪;

特別是他用「激將法」成功記錄了毛主席親自口述自己的歷史,又采訪了彭德懷、徐海東等紅軍高級將領,詳細記錄了長征中許許多多艱苦卓絕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四個月後,他依依不捨地惜別紅都保安,滿載生動鮮活的第一手素材——十幾個記錄本和大量攝影圖片,凱旋而歸。

這位英俊瀟灑、第一個冒險訪問陝北,並向世界全景式客觀報道「紅色中國」真相與可歌可泣的長征故事的年輕人,就是中國人民最真摯的朋友、著名記者和作家埃德加·斯諾,他的這部魅力四射的經典之作就是《紅星照耀中國》。

參考資料:網路-《紅星照耀中國》

參考資料:人民網-《紅星照耀中國》的誕生傳播 你不知道的背後故事

㈢ 觀麥優選是什麼

尊敬的觀麥客戶:

您好!

近期,我司在市場監測和客戶服務過程中,接到不少商家朋友的反饋及投訴,稱被「觀麥優選」騙取錢財及個人隱私信息等!首先向大家聲明,「觀麥優選」並非我司產品,而是非法主體假冒觀麥科技進行非法經營的平台。

觀麥再次向用戶承諾,我司絕不會在任何平台,使用任何手段誘導大家購買金融理財,及其他集資產品等,也不會以任何身份、借口騙取用戶個人信息。

觀麥科技(深圳市觀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為農產品流通企業提供系統服務,為食配企業提供專業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實現數字化、信息化、規范化經營。

㈣ 觀麥公司的老闆楊威是什麼背景

楊威是觀麥&小農女的創始人,曾在騰訊、1號店任職,獲過騰訊系創業風雲榜,有著8年的電商經驗;畢業於劍橋數學系,在摩根斯坦工作過三年,曾作為演講嘉賓出席全國百餘場論壇峰會。

㈤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中國兒童可憐
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
編輯於 2020-07-30
查看全部2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魯迅《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注意:只要《二十四孝圖》的,不要《朝花夕拾》的。
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5)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部分故事介紹: 1、郭巨埋兒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那裡去進食物。 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為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 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2、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 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 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後來,「老萊娛親」成了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3、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4、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5、百里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 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圖
編輯於 2020-08-24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魯迅《二十四孝圖》寫作背景,注意:只要《二十四孝圖》的,不要《朝花夕拾》的。
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5)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部分故事介紹: 1、郭巨埋兒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再到母親那裡去進食物。 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為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 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2、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 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一天,他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 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後來,「老萊娛親」成了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3、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4、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5、百里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 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圖
13贊·3,551瀏覽2019-11-01
求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的內容簡介和概括內容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朴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5)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里作者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以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生動地敘寫了自己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經歷,抒發了對往昔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 分篇簡介 ⑴《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⑵《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⑷《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⑸《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於黑暗的社會,憤慨於人世的不平。 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⑺《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⑻《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⑼《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⑽《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 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寫作時間 《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二十四孝圖》此文章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其實對於中國古代的24孝,我們應該去其糟粕而取其精華,辯證的借鑒。 參考資料:網路-《朝花夕拾》網路-《二十四孝圖》
307贊·34,115瀏覽2019-11-17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主要內容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其中心思想是: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其實,《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 (5)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文章用意 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109贊·1,810瀏覽2019-09-29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圖概括
《二十四孝圖》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並認為自己雖然是個孝子,沒有必要做到上面的內容。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54贊·2,594瀏覽2019-10-20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朝花夕拾》創作於1926年,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後由魯迅改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這個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這里指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3565贊·133,407瀏覽2019-08-04
沙發背景牆掛畫風水-京東居家,打造品質生活!
根據文中提到的朝花夕拾為您推薦
沙發背景牆掛畫風水-「京東」居家用品,為你打造精緻的家居生活,家居家裝,廚具傢具,鉅惠來襲!
m.jd.com廣告 
成都十佳藝術培訓學校_16年藝考教學經驗_新亞藝考學校

根據文中提到的朝花夕拾為您推薦
你在找成都十佳藝術培訓學校嗎?別猶豫了,直接去新亞,小班制教學,一對一針對性補習,輕松助你0基礎也能上名校,免費報名試聽中......
xinyayk.com廣告 
水瓶座男生愛你有什麼表現?
水瓶座的男生其實就像一本網路全書。當你看得時候,你覺得你很懂他,很了解他,一目瞭然。當你細細品味的時
20條回答·1,717人在看
迷惑詩歌大賞:沒想到寫出這種羞羞詩歌的女人,是國寶級的大詩人
傳說在北洋軍閥時代 盤踞山東的軍閥 大名鼎鼎的「狗肉將軍」張宗昌 小時候太窮讀書輟學 導致他文化水平極度低下 大字不識幾個 連文件都需要別人念給他聽 枯燥的軍旅生涯 抵擋不住他對文
5,062人在看·45贊
和天蠍座做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同道科技heart
LV.2
關注
3,790播放
評分高的電影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反映了某一種社會現象,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就好像《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切實反映出生活中存在的某種現
277條回答·1,997人在看
為什麼買了房車就後侮呢?
現如今,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輕人買房買車已經逐漸成為了大趨勢,但單獨買房子和車子都會消耗比較大
42條回答·37,537人在看
水熊蟲的又一「壯舉」,它已經代表人類「定居」月球了?
有一種生物它們體型嬌小、樣子可愛但又十分古怪,在海波6000米的高山或者4000米的深海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這無疑說的是緩步類動物,「海陸空」都是它們的家。如果我再說這種生物能耐150℃的高溫、耐極端
15,086人在看·131贊
PGone將開香港演唱會,你接受他出道嗎?
我的態度是不會接受他的出道。可能許多人會說,誰都會犯錯,積極改正就好了啊。但是我認為,有些錯誤,一旦
154條回答·3,803人在看
黑色金子——石油的形成之謎
石油是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之一,石油的開采和加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們用的汽油、石蠟、瀝青、塑料、衣服等等都是石油製品。提起石油,腦海中不禁閃現出這樣一幅幅圖片:夕陽余暉下,整齊碼列
698人在看
初中畢業就去打工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不得不承認,人的命運有369等之分。這些孩子上完初中就打工很可憐,但更可憐的我們都不知道。我的初中同
779條回答·38,368人在看
考研報考學校是一本二本區別大嗎?
考研報考學校是一本二本區別為:錄取不同、師資力量不同、就業前途不同。一、錄取不同1、一本學校:一本學
143條回答·3,634人在看
正在載入
評論
9

㈥ 葉聖陶的《蘇州園林》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蘇州園林》是葉老為一本蘇州園林圖片冊寫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葉老寫一篇序文。葉老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寫作這篇序文時又參閱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一書。序文寫好後交給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圖片冊一直不見出版。《網路知識》編輯部知道葉老有這樣一篇文章,便要求讓他們先發表,於是,這篇序文發表在《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上。

發表時刪去了序文最後的幾句話。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時,又刪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題「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也隨之改為「蘇州園林」。

(6)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蘇州園林》賞析

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

2、《蘇州園林》原文: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

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

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

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㈦ 觀麥生鮮配送系統應用於傳統生鮮行業當中時,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觀麥是以小農女配送為起點,有著TO B 和TO C的豐富經驗。前期他們也是和大眾的思維一樣,找別人買ERP來支持自己的業務量持續擴張。但是沒用多久,就發現了很多的弊端。不過觀麥是從鵝廠出來的一個優秀團隊,IT能力絕對不在話下,直接自己做了一套叼炸天的系統出來。然後剛好生鮮配送服務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快,加入這片藍海的勇者也越來越多,於是就乾脆直接搞了個SaaS服務平台,開放給整個食材配送行業。這就是整個大體的背景。

觀麥生鮮配送系統能起到什麼作用?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下,一個夫妻檔最多接10家客戶,再多就沒法做了,成本和人手都是問題。這時候藉助生鮮配送系統,平均算下來可以減掉一兩個人力,換句話說就可以等於一個月節省上萬塊的工資,一年就能省去12W。引進觀麥生鮮配送系統,一年使用費和服務費算完也才三五萬的,而且現在用戶都越來越習慣使用手機、微信進行購物,打電話那種方式已經過時了,所以從與時俱進的角度來看,應該考慮藉助互聯網來幫自己提升供應鏈效率。這樣公司的進銷存數據能完全搞清楚,整個公司的運作能實現數字化,各個部門之前更好協同,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多站點聯動,多個倉庫協作都能搞定。簡單來說,作用就是降本增效。點擊了解更多

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乾封元年至總章元年(666-668),此時作者正在京城長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職,豪氣滿懷、積極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時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詳。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此時,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設宴為他送行,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兩人一起走出了長安城,來到分手的地點,心中有話,但卻相對無言,只好觀看四周的景緻,以克制自己的離情別緒。

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三秦之地護衛著巍巍長安,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蜀川。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8)觀麥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首句寫送別之地長安被遼闊的三秦地區所「輔」,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

第二句點出友人「之任」的處所——風煙迷濛的蜀地。詩人巧用一個「望」字,將秦蜀二地聯系起來,好似詩人站在三秦護衛下的長安,遙望千里之外的蜀地,這就暗喻了惜別的情意。

「望」字不僅拓寬了詩的意境,使讀者的視野一下子鋪開,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兩地的距離,使人感覺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為離別而憂傷。這一開筆創造出雄渾壯闊的氣象,使人有一種天空寥廓、意境高遠的感受,為全詩鎖定了豪壯的感情基調。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遊他鄉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遠走天涯,舉目無親,更覺惆悵,作者在這里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藉以減輕他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之中顯現詩人胸襟的闊大。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把前面淡淡的傷離情緒一筆盪開。詩人設想別後:只要我們聲息相通,即使遠隔天涯,也猶如近在咫尺。

這與一般的送別詩情調不同,含義極為深刻,既表現了詩人樂觀寬廣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也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樣,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足見情深意長,同時,全詩氣氛變悲涼為豪放。

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

㈨ 《觀麥》原文是整篇文章的意思是

應該是:《觀刈麥》

原文是:

觀刈麥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意思是: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裡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裡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覺酷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農婦,抱著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回頭述說家境,聽的人都為她悲傷。
為了繳稅家田賣盡,靠撿麥穗填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從來沒有種田採桑。
一年俸祿有三百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㈩ 《宿建德江》的寫作背景

《宿建德江》這首詩是在當時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後,被迫選擇離開家鄉,遠赴洛陽,游歷吳越時寫下的。藉此詩來排解前程無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圖片來自於網路

詩人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面對迷濛的江中小舟,想起了多年隱居生活和科舉落第的一幕幕,詩人又難免產生理想幻滅之痛、前途暗淡之憂。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矛盾與悲傷的集合體,情感促使孟浩然寫下了《宿建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