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有沒有孔融讓梨的工筆畫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有沒有孔融讓梨的工筆畫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6 13:42:54

①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

多數家庭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時,最喜歡講的故事之一是孔融讓梨。因此,孔融在很多幼小的心靈中是美德、智慧的化身,這種形象伴隨著很多人的一生。但是,讓梨之後的孔融怎麼樣了?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個以從小就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最終因為「道德污點」被處死,而且連累老婆孩子也被誅殺。


令人唏噓的是,孔融一個9歲、一個7歲的孩子死前從容不迫,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年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曹操沒跟孔融較量嘴上功夫,把帳記到了心裡。後來曹操准備討伐烏桓,孔融又說話了:「大將軍遠征海外,很有本事啊。不過,肅慎曾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討伐!」此番言論無疑是譏笑曹操不自量力、盲目舉兵。


因戰亂田地多有荒蕪,糧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為此,曹操計劃在民間禁酒。孔融寫信給曹操表示反對,而且用言詞「侮慢如常」。同時,還反對曹操封侯,二人還相互寫信,進行論戰甚至罵戰。


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終,無法再容忍的曹操下手處死了孔融,並指出他的5大罪狀:


之一:孔融過去鎮守北海郡,見天下大亂就招集一幫人,圖謀不軌,說:「我本聖人之後,國家被宋人所滅。擁有天下的人,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卯金刀」是指劉姓,意指漢朝江山。


之二:曾與孫權的使者對話,誹謗朝廷。


之三:位列九卿,不遵守禮儀,不戴幘出門,常冒然闖進宮中。


之四:說什麼「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之五:與禰衡相互吹噓,禰衡說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顏回再生」。實在大逆不道,辱沒聖人聲譽。




孔融被誅,時年56歲,老婆孩子也被殺。史載,孔融有一兒一女,男9歲、女7歲,寄養在別人家裡。孔融被抓時,二人正在下棋,聞訊不為所動。


人們問他們:「父親被抓,你們還這樣平靜是為什麼?」孩子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有巢穴被毀而卵不破的呢?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命運。


在臨死前,妹妹對哥哥說:「若死者有知,能在地下見到父母,這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這樣的孩子被孔融連累而死,讀史的人往往感嘆不已。如果孔融能識時務、知進退,保全家庭和孩子,兩個聰明的孩子在未來也許會有一番作為吧。

② 《三國演義》里的孔融 是"孔融讓梨"的那個孔融嗎

是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

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還受到名士李膺的贊許。

孔融後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為司徒掾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准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

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2)有沒有孔融讓梨的工筆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孔融之死:

孔融做官一直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鋒芒畢露,不甘居於人下,不懂得謙卑韜晦,經常發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論。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經常用自己的才華捉弄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就寫了一篇《與曹操論禁酒書》,說什麼堯帝愛喝酒才成為聖人。曹丕納袁尚遺孀甄夫人,這根本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

孔融卻多嘴多舌地說:「周武王討伐紂王,把妲己賜給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為孔融學識淵博,便請教語出何典,孔融則不懷好意地說:「從當前的事情想當然推測的。」

但真正讓曹操起殺心的,並不是孔融在這些八卦軼事上給他添亂,而是孔融經常發表一些反對曹操內政、外交、軍事的言論,比如孔融反對曹操北伐袁紹、烏桓,在曹操權力圈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曹操最終忍無可忍,決定除掉孔融,以絕後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權的曹操,滿門被斬,還連累了兩個同樣是神童的兒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融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孔融鍾會孫亮 這些神童為何隕落

③ 三國時期的孔融和「孔融讓梨」中的孔融是一個人嗎

孔融讓梨是三國中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後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領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著有,《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

208年,在南征赤壁前夕,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了孔融。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曹操為節約糧食,曾頒布下令大興屯田,明令禁酒。孔融極愛飲酒,就專講飲酒益處,還嘲諷曹操道:「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下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鍾』稱聖人。您如果非要禁酒,就把婚姻也禁止算了。」曹操加以解釋,他不但不聽,反有謾罵之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孔融喜歡結交名士,前面提到的楊修、禰衡就是他最好要的兩個朋友。這三人恃才傲物,臭味相投。一次,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說他德才兼備,像一隻羽毛美麗而又勇敢的魚鷹。可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文武百官稱作奴才。曹操忍住怒火,讓禰衡作帳下鼓吏。禰衡卻擊鼓罵曹,令孔融十分尷尬。曹操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於是借了別人的手殺掉了彌衡,從此對孔融的怨恨更深了一層。
孔融是忠於漢室的。孔融鄙視權貴,從不把曹操放在眼裡。這恐怕是曹操殺他的一個重要原因。196年,孔融被袁譚打敗,妻兒被俘,一時難以自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投靠了曹操。他歷任北海相、將作大匠、太中大夫等職,一直以漢臣自居。他針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這簡直就是要曹操還政於漢獻帝!這在當時曹操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後來,東吳孫權派使者來許昌。孔融自恃曹操顧及影響不會將他治罪,就當著吳使的面諷刺譏笑曹操,令曹操十分難堪。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真不愧是孔融的兒子啊!
參考資料:http://bbs.shusheng.cn/mvnforum/mvnforum/viewthread?thread=1347

④ 孔融讓梨是很有禮貌的,孔融成人之後到底怎麼樣了

孔融成人之後,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東漢時期的名士,言辭激烈,喜歡評論當時的朝政。後來因為孔融說出大逆不道的話,認為父母之間對自己並沒有什麼恩情,被曹操抓住把柄之後,將孔融一家殺害。小時候謙讓,成人之後就不知道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少年時期的孔融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好孩子,成年之後的孔融並非如此。

我們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當時孔融只有四歲,他與兄弟之間一起吃梨的時候,卻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問他:為什麼一直拿最小的梨吃?,他說:他是小孩子,應當吃最小的。最後也就有了孔融讓梨的成語。但是成年之後的孔融並非如此,從年之後的孔融對他的父母並沒有一絲感恩之心,甚至說出了大逆不道之言論,他也並非是一位謙謙君子,在朝堂上辱罵朝臣,十分的高傲自大。

⑤ 「孔融讓梨」中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呢

從小就知道讓梨的孔融,最終被曹操殺害了,而且他犯的還是被滅了族的那種重罪。

孔融為什麼會被曹操殺害呢?

這就不得不從孔融的為人說起,孔融是孔子的後代,標準的儒家弟子,他把仁義孝道看的也比較重。

三國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已令諸侯。這時候擁護漢朝皇帝的有識之士,王公大臣,也全部投靠到了曹操這邊來,這些人中就包括孔融。

說白了這一時期,大漢天子的權威還在,再加上曹操的力量還不夠大,他對漢獻帝還是比較客氣的。

這時候侍奉皇帝的大臣們,還沒有看出曹操想稱霸的野心。

在這期間孔融和曹操的關系處的還是相當融洽的,這時候的曹操正好也有結交孔融的意思。畢竟孔融是名人的後代,在當時也有比較大名聲。

結果禰衡在劉表那裡又開始罵劉表了,劉表受不了,就把禰衡打發到了黃祖這里,黃祖是個大老粗,禰衡不高興的時候罵了黃祖,黃祖就把禰衡給殺了。

曹操和袁紹打了官渡之戰後,他的力量一下變得強大起來了。

這時候曹操開始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了,也不去上朝,也不給漢獻帝匯報事情去了。

孔融看到了曹操的不二之心,他就開始在朝中反對曹操了。

那時候曹操正好要去打劉表呢,他不能讓孔融壞了自己的大事。索性就搞了一個文字獄,撿了幾篇孔融寫的有漏洞的文章,把孔融給殺害了,罪名是不孝。

曹操找到的孔融文章里的漏洞,大致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孩子長大後,不一定要孝順父母,因為父親之所以生孩子是因為要享受,母親生孩子,就像在瓦罐里放了一個東西,僅僅是瓜熟蒂落而已,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沒有感情的。所以,孩子對父母也不存在感恩這件事。

孔融就是這樣被曹操滅族的,還是那句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⑥ 老師為什麼不講孔融讓梨的後傳,孔融成人之後到底咋樣了

說起孔文舉你可能不知道是誰,但一談到《三字經》中的“融四歲,能讓梨”你們一定知道說的是誰,孔融讓梨,作為德育故事耳熟能詳。

不孝的名聲應該是源於他的父母無恩論,原文翻譯過來就是“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後就什麼關系都沒有了”。孔融又說:“鬧飢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便寧肯拿給別人去吃”。這說法出自孔融可真是不敢相信!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 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了之於母,亦夏奚為?譬如物寄缻 中,出則離矣!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最後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

孔融最先以謙讓孝順聞名,可最後被曹操殺死後還冠上不孝的名義,實在是諷刺。老師自然是不會將孔融讓梨的後傳以及長大後的故事了,否則怎麼解釋他不孝的名義呢?

⑦ 孔融讓梨 原文

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翻譯為白話孔融四歲的時候,和自己的兄弟一起吃梨,孔融自己拿了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小的,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孔融讓梨,《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指孔融小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7)有沒有孔融讓梨的工筆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孔融讓梨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了。孔融讓梨,是指孔融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占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占據大利)。

⑧ 孔融讓梨的繁體寫法

孔融讓梨,另「孔」和「融」有書法的寫法,現在的電腦字體里沒有的

⑨ 從小就知道孔融讓梨,但為何沒有老師說長大後的孔融什麼樣呢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但我想大家對孔融的熟悉大抵都是因為《三字經》里的"融四歲,能讓梨"。從小老師、父母就以孔融四歲讓梨教育要尊敬父母,團結兄弟姐妹。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關於孔融的故事,也只有孔融讓梨。孔融這個孩子們的榜樣,長大以後的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因為身處亂世,孔融的結局是悲慘的。



孔融的一生是不羈的,四歲時候的謙讓懂事只是一個微小的片段,與他之後迥然不同的人生沒有太大的關系。晚年又提出不需要盡孝,這與孔融讓梨的形象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這就是老師不告訴學生長大後的孔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