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圖片高清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圖片高清

發布時間: 2022-05-30 11:22:03

Ⅰ 夏商周各時期青銅器造型與紋飾的不同特點是什麼

夏朝青銅器主要是一些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以酒器爵, 盉最為突出,共同特點是器壁較薄,整個造型顯得枯瘦,簡陋,輪廓線條尖銳。它們的三個足都大多採用尖銳的圓錐狀足。爵的流和尾都較長。夏朝仍以陶器為多,青銅器的造型多以陶器仿製而來。而且青銅器上尚無裝飾性附件,也無紋飾,多為素麵器。鼎在當時的地位已成為王權的象徵,多為圓鼎,尚未見有青銅方鼎,但有陶方鼎出土。 商代青銅器以方、圓形的幾何體造型最為常見,但同時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也開始出現。幾何體的造型大都顯得粗重,注意各個部位的比例協調,達到均衡,重心盡量下沉,在視覺上造成沉穩凝重的效果。此時的青銅器上開始有裝飾性的附件,這些附件除了滿足實用性之外,有時也成為一種有效的調節整體平衡的手段。商代早期已出現列鼎,承夏代陶方鼎而來,但更高大沉重,所展示出來的王者氣勢遠非陶方鼎可比,但器壁普遍仍較單薄。商代晚期,方形器較普遍,圓鼎的錐狀足被柱狀足取代,兩耳對應兩足成為歷代圓鼎的固定形式。晚商時期青銅器種類增加很多,遠盛於以前,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期,有銘文的青銅器增多,字數在一到數十個不等。 西周初期,鼎的腹部上小下大,獸蹄足;中期以後,酒器大減,出現了新的食器 、和水器盤。成套的青銅器增多,帶長篇銘文的增多。西周後期,禮崩樂壞,禮器都趨向粗陋,重要而常見的鼎、爵、觚都逐漸消失。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不再由王室獨控,各地諸侯大造其器,器型開始有所改變,造型和紋飾都不再像西周以前那樣神秘猙獰,而代之以華美和寫實的世俗氣息,禮制沒落,諸侯野心勃勃,對人的價值和人的力量開始加以肯定,青銅器具更加走進日用生活和人群,造型風格由粗笨厚重轉為簡朴輕便。

Ⅱ 請問商周青銅器裝飾圖案的特徵是什麼

商周青銅器從商代開始鑄有各式樣的神秘紋飾,紋飾變化巧妙。容器內部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從造型藝術的觀點看,許多青銅器又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與造型及裝飾方法的密切聯系,說明中國工藝美術中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傳統。

從青銅器的紋飾上看,有饕餮紋、雷紋、弦紋、魚紋、鳥紋、龜紋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這兩件青銅器造型與裝飾上在口端、頂蓋、邊沿也多鑄造有神態生動的造型,動物凌厲的角和爪、捲曲的翅和尾、圓瞪的目、尖銳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現。更多的則是以棱鼻為中心,兩個側身的夔形對接,正好拼成一個正面饕餮,

同樣形成尖角翻卷、雙目圓瞪、齜牙咧嘴、利爪大張的狀態。在眾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為恐怖的,這種造型多見,而且都刻在尊貴莊重的禮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煉成一個綜合的奇形怪狀的獸面。可見獸面紋的確是一種神聖王權的象徵。

君主掌握了獸面神器,就意味著人神合一,至尊高貴,即擁有神的權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銅禮器中獸面紋是最主要的器飾主題和紋樣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同時也與人面紋、鳥紋、夔紋、龍紋等交替互滲,似是而非,具有演化變體的多樣造型,始終佔領著象徵神靈的主導地位。

多數器飾的造型均為獸面紋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兩邊對稱,陪襯的副題花紋則點綴在次要位置。這些冷峻的神態造型,都更多給人以威嚴神秘的詭異色彩。

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商周時代生產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猙獰為美的審美文化時尚也呈現了我國奴隸制殘酷本性。綜上所述商周的青銅藝術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它以品類豐富、造型優美、紋飾華麗、製作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

(2)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商周青銅器的分類:

一、食器

1、鼎dǐng :烹煮肉食祭祀及宴享,明貴賤,別等級。夏代開始一直沿用到漢,盛於商周。

2、鬲lì : 炊煮器,祭祀 始於商,盛於西周中期,戰國晚期消亡 。

3、甗yǎn:蒸食器 商代早期有鑄造,商末周初較多,沿用至戰國末期。

4、簋guì :盛食器,祭祀,隨葬 始於商,盛於西周,沿用至春秋晚期 。

5、敦ì : 盛食器 , 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秦以後消失。

6、豆dòu : 盛放肉醬之類調味品 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

7、盂yú : 大型盛飯器兼盛水 。 出現於商晚期,流行於西周,春秋之後少見 。

8、俎zǔ : 切肉盛肉的案子 , 多見於商晚期和西周時期 。

9、匕bǐ : 挹取實物的匙子 , 多見於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較少見 。

二、水器

1、盤pán:盛水器,宴享行沃盥禮時,以盤承接廢水。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2、匜yí:盥手注水之器,沃盥禮中與盤組合使用,流行於商代西周時期,春秋以後漸廢。

3、鑒jiàn:大盆,盛水以照容貌,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至戰國最為流行。

三、酒器

1、爵jué:飲酒器,地位的象徵,始見於夏代,盛行於商代中後期,西周後漸廢。

2、角jiǎo:飲酒器,爵之變體、最早見於夏代,流行於商末周初,其後少見。

3、觚gū :飲酒器 。始於商代並流行於商代,西周後較少見。

4、斝jiǎ :盛酒器,兼可溫酒 。盛行於商代,西周早期之後消失。

5、尊zūn :大中型容酒器 。盛行於商代,西周,沿用至戰國。

6、壺hú :盛酒器,亦可盛水。 始於商,沿用至戰國。

7、卣yǒu:盛酒器 。始於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8、罍léi :盛酒器 。始於商末,沿用至春秋中期。

9、瓿bǔ :小瓮,盛酒之用 。存在於商中期至夏末。

10、盉hé :盛水以調和酒的濃淡 。始建於夏代,盛行於西周,沿用至春秋。

Ⅲ 周商的青銅器紋樣及其形態特點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每個時期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都會發生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
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
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
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當時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

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此外,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一般研究者也相當關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Ⅳ 夏商周期青銅器紋飾有哪些及特點

樓主你好!

夏代的青銅器還不成熟,尤其是紋飾和器形等方面都不能與商周相比,所以我從商代開始。

  1. 商。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是奴隸社會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青銅藝術由成熟到鼎盛的時期,除鑄造工具、武器外,還製造了大量的青銅禮樂器。商代前期的青銅器,以河南鄭州二里崗與杜嶺、湖北黃坡盤龍城出土者為代表,器形有鼎、越、觚等;鄭州杜嶺出土的饕餮乳丁紋方鼎,造型規整莊重,器壁較薄,紋飾簡潔疏朗,為商代前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商代後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更加精湛,器形豐富,流行裝飾各種紋飾,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皆具型制凝重結實,紋飾繁麗雄奇的特徵。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紋尊等。

  2.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青銅工藝沿襲商代後期凝重典雅的風格,酒器稍減,食器增多。淳化史家塬出土的獸首鋬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莊重,紋飾清新,堪稱西周早期青銅器之傑作。西周中、後期,奴隸制趨向停滯衰落,青銅器的形制與紋飾日趨簡率。陝西扶風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皆屬西周中、後期的典型器。
    商周青銅器的裝飾圖案以動物為主,但這些動物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它們背離了具體的動物形象,成為怪異的,而又風格化的、幻想的、恐怖的超現實的動物形象。有些動物雖然源於自然生活,但自身的特徵已被淡化,形象變得神秘,從而遠離了現實生活。這一時期青銅器裝飾中,幾何圖案得到了充分運用,其中有的作為輔助裝飾,也有的作為主體裝飾,但人物圖案較少,植物圖案更為少見。這一時期最典型的青銅器裝飾圖案有:虎紋、鹿紋、牛頭紋、鳳鳥紋、蟬紋等紋飾,並且通常在雲雷的底紋上再加上浮雕式的主題紋樣,銘文簡短,多是幾個字的族徽形象。長篇銘文習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紋飾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存在區別。在商代流行饕餮紋、雲紋、泉紋,而到了西周饕餮紋已不多見,帶狀花紋增加,流行顧首的夔龍紋和分尾的鳥紋、竊曲紋、波帶紋、重環紋及瓦紋。

    商周青銅器之所以表現出凝重、嚴肅和神秘的色彩,不僅是由於它們的器物造型和紋樣變化所至,紋飾組織構成也起到了十分重的作用。這些大小相間、陰陽共存的密集圖案,均以對稱的形式構成,這種組織形式無疑加強了青銅器的雄沉神秘之感,也反映了當時鑄造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無論是它的器皿造型還是裝飾紋樣,都已擺脫了商周時期的那種凝固、寧靜、神秘、威嚴的感覺。從描寫「神」轉向人,反映現實生活。較典型的青銅如:「宴樂攻戰銅壺」,這個銅壺裝飾分成三個橫帶面、上面橫帶里描寫採桑、射箭、狩獵。中間描寫宴樂射獵。下面橫帶描寫戰爭。由於每個橫帶面的處理手法各不一樣,造成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滿意望及時採納!有問題歡迎追問!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Ⅳ 列舉夏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紋樣有哪些

春秋時期,私營工商業蓬勃興起,出現了青銅製造、鋼鐵冶煉、鑄幣、陶器燒制等部門。
(一)青銅製造部門。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聚居於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在青銅冶鑄方面,春秋時期還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采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
(二)鋼鐵冶煉部門。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
(三)鑄幣部門。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四)陶器燒制部門。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方面,在春秋時期得以延續,並發展了黑陶、白陶等工藝。

Ⅵ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有哪些紋飾紋飾都代表了什麼

龍紋

《史記殷本紀》載:“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因此古人用鳳鳥紋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對祖先的尊敬。最初的鳳鳥紋形狀小巧簡單,一般為無冠羽或有簡單冠羽,喙呈尖狀;後期才出現大鳥紋,形狀和樣式也逐漸豐富,如長冠垂尾鳳鳥紋、羽狀鳳鳥紋、花翎鳳鳥紋等等。多用於裝飾酒樽、壺器等常用小式器具。

Ⅶ 關於夏商周三代青銅器表面不同的紋飾風格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與設計背

1、夏代青銅器:夏代是我國青銅器藝術的初創時期,有關文獻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銅器
2、商代青銅器:商代青銅器藝術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階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
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又被稱為殷墟期青銅器。殷墟期是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墟期的青銅器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酒器在數量和種類上明顯增多;一個是流行動物紋樣。各種紋樣的交互組合形成了,商代後期代青銅器獰歷之美的時代風格。
殷墟期的青銅器總體風格為:造型凝重雄渾,紋飾繁麗深沉。
3、西周青銅器: 西周青銅器的風格由奇詭轉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銅器酒器減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後期紋已不多見,帶狀花紋增加,流行顧首的菱紋、鳳鳥紋以及竊曲紋、重環紋等幾何紋樣。長篇銘文是這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4、春秋早期青銅器形制和組合與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紋飾也沿襲西周的特點。春秋中期以後的青銅器以蟠螭紋的流行為標志。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青銅器紋飾發展成浮雕狀,繁復的鏤空花紋則達到了東周時期青銅器製作的頂峰。到了戰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麵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點是:
①列國器物大量出現。當時王室衰微而諸侯、大夫及家臣勢力不斷壯大的形勢相吻合。
②地域風格的形成。大體上呈現以三晉為中心的中原、以秦國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國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東南方等幾處少數民族區域也各有其獨特風格。
③各地區之間逐漸交流。例如吳越地區流行的細線雲雷紋在楚地也時有發現,而原先用於北方的帶鉤也傳播到了南方,從物質文化角度反映出東周時期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④鑄造技術的長足進步。器物製作方面主要體現在合范法鑄造的高度發達、失蠟法的應用、模印法制范、鑲嵌工藝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處理技術等。

Ⅷ 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有什麼樣文化內涵

饕餮紋飾表達了人們對於食物充足的渴望和對神明的敬仰。



在古代人們的種植水平低下,再加上連年的征戰,導致農業發展嚴重滯後,也沒有像袁隆平一樣的人物能夠讓人們不僅吃飽穿暖還能錢包鼓鼓,多數人都要為了明天有沒有吃的而發愁。而饕餮的寓意則代表著可以盡情享受美食,所以人們便把它的形象刻在了青銅器上。刻有饕餮紋飾的容器只有在皇族中才可以使用,特別是在祭天的時候領導會站在最前面端起刻有饕餮紋的青銅酒杯祭酒,以表示對神明和祖先的敬重,希望他們能夠保佑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Ⅸ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都有哪些文化特徵

這個問題我知道。

紋飾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它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饕餮紋(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圓渦紋、竊曲紋、波紋、蛟龍紋、蟠螭紋、螭虺紋、羽紋、四瓣花紋、勾連雷紋、連珠紋、各種動物(犀牛、鴞、兔、蟬、龜、鳥、象、虎、蛙、牛、羊、熊、豬等)紋、各種獸體變形紋、火紋、人物畫像等。

饕餮紋(獸面紋)

饕餮紋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最主要的紋飾,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達到頂峰,被廣泛運用於先秦時期的王室祭器、禮器及食器上。關於饕餮紋的首次記載,出現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鑄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為不善亦然。」不過這里所說饕餮紋的教化功能並不能正確地反映其思想內涵。

此外,還有乳釘紋、蛇紋等等。

可見,青銅器上豐富的紋飾,是的這種深沉巨大造型器物,贏得了一種震撼人心的美學效果,也反映出中國傳統紋飾特有的裝飾美感。

老鐵求點贊。

Ⅹ 簡述夏商周青銅器上得主要代表圖案是哪些

饕 餮 紋
亦稱「獸面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一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一名稱。

龍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為一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裡,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干,下有一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卷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的軀干作捲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捲曲,畫此龍形捲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雙體龍紋
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
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干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干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干有規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一起,成多疊式的。《儀禮·覲禮》:「載龍旗弧韣乃朝。」鄭玄註:「交龍為旗,諸侯之所建。」《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註:「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復也。」是交龍為龍交纏的圖象。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夔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蛇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

蟠蟲離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鳥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