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愛而不得,愛而不得會有怎樣的苦痛酸澀煎熬
大概是和一個人經歷了很多事情,愛過,恨過,痛過,最後卻發現沒有資格,沒有身份,再關心他。就像網上說的那句話:我有100個想見你的理由,卻沒有一個能見你的身份了。
我們既不是戀愛也不是朋友,我們只是熟悉的陌生人。我們有著彼此的微信,卻不敢在深夜的時候發消息,我無數次的點進你的朋友圈,悄悄地看著你的那些動態,卻不敢點贊。
好多人都跟我說,為什麼在相愛的時候,不好好珍惜呢?直到分開後,才明白自己有多喜歡他,為什麼我們沒有好好珍惜這段愛情呢?
是啊,為什麼當初沒有好好珍惜。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好像我和你的感情,因為太強烈了,以至於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多麼珍惜,好像是在知道我們不可能在一起後,才好好去面對。
那我就放棄吧,我最後一個心願:記得要好好照顧自己,我不在你身邊了,記得對自己好一點。
『貳』 最難熬的日子經典語錄
1、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往後的日子便不覺得難了,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有頂不頂得住。
2、忙碌著忙碌著,就忘了自己還站在岔路口。這半年來,真的是最難的日子了。畢業選擇只有一次,我其實連我喜歡什麼樣的生活都不知道…
3、在最難的日子,做夢都想一夜暴富。現在心靜了,寧願付出一切辛苦,從而換得幸福生活……加油,路還長……
4、沒做好就該被說,所以也沒什麼好委屈抱怨的是吧。反正最難的日子都自己熬過來了不是嘛?
5、那段日子,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難的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在陽台抑鬱麻痹自己,每當這個時候我從不讓你進來,但是只要我一回頭,你就會走過來,要麼就是一直在我的背後守著我。
6、在這陌生的城市,只有孤獨的身影、過著無人問津的日子,堅強點吧…捱過最難的日子,你才會知道誰最重要……
『叄』 哲學家用三段論說話,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其實他們所說的是一件事。 分析這句話。
按照我比較贊同的解釋,哲學就是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和關愛,就是思維的智慧和樂趣。我是誰,你是誰,他是誰,人從哪裡來,人到哪裡去,如何才是真正作為人而生存,如何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什麼才是人的本性和人生的幸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平等,什麼是合理,什麼是正義,如何才能使人類過上和諧而道德的生活,等等,都是哲學最為關心的課題。可以說,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類自身及其所生活的社會,就是自然、宇宙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就是所有客觀的存在。有的西方學者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這很有意思,她給人以無限的想像,使人感到了哲學的可親可愛。
有的文章說,哲學不是宗教,卻能夠給你信仰;哲學不是藝術,但能夠賦予人美感;哲學不是科學,亦能啟迪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也能勸導人向善。哲學如同普照大地的陽光,他照亮人類的生活世界,使得人類生活出現意義的「靈光」。我很欣賞這一段對哲學內涵富有詩意的詮釋。
概而言之,哲學不是現成的知識性的結論,哲學的智慧不僅僅是「教人思維」的途經和方法,而是使人自覺到「思維的本性」,掌握思想運動的邏輯,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真正掌握哲學智慧,不僅需要深思明辨的理性,還需要體會真切的情感,需要豐富深刻的閱歷,這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那裡的含義很不相同一樣。
羅素說,要了解一個時代或者民族,必須首先了解他的哲學。這話說得很深刻,每一個偉大的文明背後都有偉大的哲學存在。哲學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體現,是文明成熟的標志,是文明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沒有哲學的民族是註定不會有遠大前途的。
那麼,什麼是藝術呢?藝術是人類運用的一種特殊方式,她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並表示對世界和自身及二者關系的看法。她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表現情感和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地說,藝術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特殊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和情感是難以用一般庸常的口頭言詞來表述的,所以,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人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來表達。這種語言可以是一種文字,可以是一種音樂,可以是一種畫面,可以是一種肢體動作,可以是一種經過人們加工賦予了豐富內涵的物體,還可能有很多種形式。凡是將人的情感和想像表述到了極致的富有詩意的創造,都具有藝術的稟賦。
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各種「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就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精製文化形式。由於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產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藝術形態。如果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得以形成的基礎;如果人們之間語言不通,或者說使用的不是同一種、同一層次的語言,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溝通和交流。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則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不同於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是人類內心真實情感和想像的反映。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這種情景的過程中,人們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籍,人們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
由於人們主觀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藝術構造出的虛擬現實,能夠對人的觀念形態的形成和改變產生巨大影響。對於人的精神世界來說,藝術是上帝的牧羊長鞭,能夠把人們的靈魂引入天堂,也能夠把人們的靈魂趕進地獄。當然,藝術作為審美的物體,意味著因其內在價值而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鑒賞,正是這一特性使得藝術超乎世俗生活之上,是一種珍貴的存在。
哲學是人們理性的思考,她思辯著人們心靈感興趣的一切問題,是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的無人之域;藝術是人們對世界的直觀感覺,藝術的歷史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歷經了滄桑巨變,在外部的影響下,一次又一次地展開,書寫著人的情感。顯然,哲學與藝術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二者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很明顯的區別。
但是,藝術的輝煌燦爛植根於人們思維發展進化的基礎之上,她隨著人們認識能力、認識范圍及深度的發展而發展。藝術是人們的一種創作行為,這種創作行為的歷史表明,自人類能夠自由思考以來,他們的創作行為在許多重要方面都有賴於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各種理解。我們要了解作為人類創作行為的藝術,就要了解作為其思維基礎的哲學。如果一種藝術形式想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范圍內被承認,只能努力適應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而決定審美趣味的往往是整個社會的哲學意識。哲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時代的變化和歷史的進步導致了哲學的變化,而哲學的變化又影響著藝術。
具體來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生命的活動。生命活動的過程,包括思想的過程,以及作為其必然延伸的行動的過程。在哲學中,人們的思想是通過文字語言來進行的,而文字語言(概念、語義)的結構又把它客觀化和固定化了。藝術同哲學的區別,比之於它同科學的區別顯然要小得多。這個區別不在於哲學是抽象思維而藝術是形象思維,而在於哲學藉助於文字語言為中介,藝術則不完全是這樣。哲學的陳述不外乎一系列文字語言符號的變換過程,所用語言不明確就意味著推理的模糊和鬆散。通過文字語言的中介,哲學力求使情感概念化、明確化,於是情感在哲學中變成了思想,感性動力在哲學中凝固為理性結構,但藝術則不一定要依賴文字語言這個中介。
由於哲學是藝術的根本思維基礎,藝術較之哲學具有更廣闊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學意識決定了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審美趣味,而藝術形式反過來又影響著哲學的發展。
從中國藝術發展的實際歷程來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以詩書禮樂作根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孔孟哲學深深影響了藝術。孔孟哲學是一種以倫理為本位的理性早熟的農業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其基本精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溫柔敦厚、和諧圓滿為審美理想的古典主義藝術文化模式。中國古代人們對宇宙人生的感嘆和認識,最初是通過原始的歌舞、祭祀等藝術活動來表達的。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大都帶有濃厚的詩人、藝術家素質,而中國詩人的靈性從來就內涵著一種悠悠的「形而上」哲學情懷。在中國古代,哲學蒸騰著詩性,藝術浸洇著理性。我們閱讀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深為其文字的藝術美所驚嘆;我們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雲崗石窟的千尊佛像,又被其內蘊著的哲學境界所震懾。中國古代文化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古典和諧美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理想,要求把構成藝術的多種元素,比如,再現與表現、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時間與空間等,處理和組織成為一個平衡、和諧、穩定、有序的統一體。這種藝術追求,也成了孔孟之道、老莊哲學堅實的基石和理想的境界。
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理喻及思辯又同樣反映在藝術創作中。正因為藝術形式的寬泛、哲學精神的主導,才使得藝術和哲學互相交融,從彼此的根植到彼此的細節,都是互相滋潤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藝術內涵的先導,而藝術又同樣蘊含著理性的思考,二者是有機、動態的辯證統一。
在人類的全部歷史里,最使人感到驚異的莫過於希臘文明的突然崛起了。希臘文明在古代哲學方面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諸多哲學大家對於後世哲學的發展影響非常巨大。他們的哲學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他的烏托邦思想、理念論、靈魂不朽論證以及宇宙起源論,體現了一種明顯的完美主義。希臘這一時期的藝術也是趨於完美主義的。從一開始簡略、簡單、不很精確的雕刻,到後來建築藝術的日趨精湛,以致出現了以巴特農神廟為標志的古典建築的頂峰。她力求表現的,就是一種盡善盡美的現實感覺。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天主教哲學支持著歐洲思想。天主教哲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組織的哲學,是一種思想的綜合體系。在這種思想體系的引導和影響之下,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也帶著鮮明的政治或宗教色彩。從公元三世紀起,就有了全力歌頌上帝和皇帝的拜占庭藝術。因為她處於教會與皇權的統一和對立之中,所以她的風格趨於嚴肅而極具象徵意義。後來出現的羅曼藝術,即是在基督教獲得新的平衡之後發展起來的。她是一種均一的帝王藝術,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其表現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
歐洲社會發展到了近代,教會的威信衰落了下去,科學的威信逐步上升,國家越來越代替教會成為支配文化的統治勢力。同時,個人主義哲學也得到了充分發展,促使了文藝復興的實現。精神上的枷鎖一旦擺脫,人們在藝術上便表現出驚人的才華。多種多樣的藝術創作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瑰寶,有些甚至已經達到了後人難以超越的巔峰。而藝術上的自由發展,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又使人文主義哲學的理念進一步發展到了新的高峰。
以上論述表明,哲學與藝術並不是歷史長河中兩條孤立的支流。她們互相交融,互相輝映,反映了人類思維發展的漫長歷程。從古代、近代直至現代,哲學與藝術都在不停的探索與更新。面對著紛繁的世界,她們從不同角度詮釋著對世界的理解,又有著必然的共同的主線。就廣義的角度而言,她們是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方式。她們是兩片不同的空間,兩條不同的河流,但又交匯交融,彼此牽著手不停息的向前奔騰,頑強不懈地追求著各自的夢想。
從人類發展的大視野來看,任何一個民族、時代、社會的藝術,必然與這個民族、時代、社會的哲學相聯系。哲學是民族、時代、社會的自我意識,偉大的藝術作品總是表現出深刻的哲學觀念。她不僅是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思潮等等的產物,而且也能動地參與著民族性格、時代精神、社會理想的構建,是所在民族、時代、社會的代表。如果要將哲學與藝術的辯證關系作一個歸納,我很欣賞以下富有詩意的闡述:
哲學成於思,成於煎熬的思;藝術源於美,源於共鳴的美。
哲學以主觀意識感悟客觀世界,藝術用外在表現體現主觀感受。
哲學的魔力使太多人敬而遠之,深得其中三味者卻又痴迷地徜徉其中,或以之反觀社會與人生,或因之疏遠塵世與現實;藝術的魅力則在於創作者與欣賞者的內心和鳴,引發出一種自然的審美情趣。
哲學是對一切時間和空間運行軌跡的全面探尋,藝術是對局部動態的靜態凝聚,她們都力圖從無限之中截取有限閃光點並祈求永恆。
哲學通過藝術的手段展示,就有動人心魄的吸引力;藝術包含強烈的哲學反思,自會增添絢麗悠長的光彩。
哲學從非生命的運動軌跡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從生命的多舛中體味非生命的幻變,從而深入探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真實存在;藝術則努力追尋生命的終極意義,並往往用非生命的深刻印跡使之長存。
哲學是思索的學問,側重於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術活動,側重於主觀感受的客觀表達。
哲學既是宮殿里高傲的王子,又是旅途上跋涉的苦行僧;藝術既是憂郁的公主,又是欣愉歡快的村姑。
哲學的苦惱,有時是當人置於自然之中作為一種普通存在時,便會對諸多行徑深感不齒和內疚,從而悲哀於自己的肉體;藝術的苦惱,有時在於把人割裂於自然之外,就會奏出太多不和諧的音符,便傷痛於自身的魂靈。
哲學研討人與自然的主宰和規則,藝術探究人與自然的分離與融和。
哲學是錚錚鐵骨的堅挺,藝術是肉身凹凸有致的曼妙。
哲學摒棄感性突變的頓悟,卻偏偏是靈感火花的迸發才能實現飛躍和提升;藝術鄙視匠人使用的工具,而恰又是純熟掌握運用各類工具的最佳成果。
哲學的生澀不是因為理性和堅韌,藝術的激情不在於放縱和發泄,她們只有對美的追求,對思考的沉迷,對孤獨的忍耐。
當哲學只剩下「經典」時,就全無思考的享受,自省的頓悟,自覺的飛升;當藝術屈辱為達官顯貴的附庸時,便頓然失去了隨和的色彩、親和的可愛。
哲學的基礎是真實感性思維的跳躍和連綴,藝術的根系是絕對理性思維的發揮和運用。
哲學是煉獄的精血,藝術是天國的神話,而經濟和政治是人間世俗的存在。哲學擎托起經濟和政治,藝術牽引著經濟和政治,一是沉靜的自省,一是美麗的嚮往。經濟和政治這個被支撐的實在體,納了哲學的警示,受了藝術的洗禮,神情煥發地向前運行。相反,如果政治或者經濟輕視、鄙睨甚至戕害、拋棄了哲學與藝術,難免要導致盲然、迷失、紊亂甚至災難。
整整40年前我國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是政治奴役哲學和藝術的一個極端例證。它不僅以政治的粗暴、蠻橫和淫威扭曲、褻瀆、糟踐了哲學,窒息、摧殘、踐踏了藝術,而且使得政治墮落成了殘忍的鬧劇和卑劣的陰謀,上演了一幕五彩煙幕籠罩下專制政治的「張勛復辟」。更值得憂慮的是,這場復辟所極端化的政治對於哲學與藝術的頤指氣使、蠻橫霸道現象,直至今日也沒有完全被鏟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存在。
此外,政治、經濟同哲學與藝術的關系是一樣的。鑒於歷史的沉痛教訓,我們現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決不能讓經濟傲視、鄙夷甚至蹂躪哲學與藝術,讓孔方兄君臨於哲學與藝術之上。如果哲學與藝術成了趙公元帥可以隨意差遣的婢女,可以隨意瀉欲的妓女,後果同樣是很可怕的。
『肆』 我也不知道是還喜歡著還是僅僅是不甘心每晚都要煎熬的思念,沒有任何辦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忘記
你要不就是很閑,要不就是刻意忘記會適得其反,不要刻意去想忘記什麼,自然而言的就忘記了,而且,忘記的最高境界不是真的忘記,你又不是失憶了。是面對往事,不再心緒波瀾起伏,真正的放下了,看淡了,你想要的最好的結果也無非是這樣
『伍』 一個人突然不更新動態的原因
在這個網路時代,社交為王,微信在這個社交領域是獨占鰲頭。可以說是一個小霸王。
那用微信的人這么多,朋友圈就必不可少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和事了。每天都有人發朋友圈,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不過我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刷過朋友圈了,因為朋友圈不是廣告就是各種秀,已經看不到之前的那種娛樂點了。
哪怕是廣告,連一個好的文案都沒有。
當然也有一股清流,在朋友圈發一些搞笑的生活趣事,抒寫一下自己的心得。記錄感情生活,他們覺得感情比什麼都值得。
所以他們會常常更新朋友圈。但是如果一個經常更新朋友圈的人,突然之間你發現他不再更新朋友圈了,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那麼他可能正在經歷這3件事;
1,沒有懂他的人,不值得他再去展示什麼。
人的心臟說是有兩個心房,左心房和右心房,每個心房裡面都住著一個人。也許這個人已經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也許已經忘記了對方。
可是還是會住在心裡,依然喜歡著對方,無論有沒有聯系,都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裡面望著對方,關注他的生活動態。
對於心裡有這樣的一個人來說,他的朋友圈一定是多愁善感的,有的是記錄過去的回憶,有的是想讓現在的那個他看到的一些思念。
就是這樣一個人,經常發朋友圈的一個人,突然之間有一天不發了,感覺是不是很奇怪。也許是他對這個絕望了,也許是他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已經沒什麼盼頭了。
發了為沒什麼意義,心裡絕望了以後就停止了朋友圈的更新。因為他知道怎麼發對方已經看不到了,失去了它的實際作用。
不是說他沒有了發朋友圈的心思,而是沒有了那份情了。
好比失去光環的王冠一樣,暗淡失色,看不到艷麗的那一刻了。
2,可能遇到了一些別的事情,原有的生活方式改變了。
要是一個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大事情,比如說失業啊,家庭變故啊,情侶失戀啊等等。
遇到這些事對他的心靈打擊估計也不小,然後就不發朋友圈了,沒有了那個心思去發。日子都過不下去了,那還有時間發朋友圈,更怕別人知道他日子難過而嘲笑他。
凡是遇到重大變故,對人的打擊是很大,也是讓一個人成熟。成長過程中都是痛苦的,也是倍受煎熬的。就像竹子一樣,熬過了那幾年後,每天都會成長非常大。
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你不想變也會被迫改變。這是規律,誰也改不了。自然關鍵變化多端,也會在變化中自然改變。
有的人要和蠶一樣,破繭而出,做到自我改變。有的人想著一成不變,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要是突然被什麼事情打破了原來的生活方式,一時間接受不了,所以在朋友圈也就漸漸的消失了。
3,發的朋友圈被很多人攻擊,以至於自我封閉。
有一些人不管什麼事都想發個朋友圈,其實他只是想記錄一下而已,沒有多想。可是被別人看到以後,他們就一頓亂噴,認為雞毛蒜皮的事都要發朋友圈,簡直是小題大做,博眼球,抄作自己,刷存在感。
其實當事人沒這么想的。
大家對生活的看法不同,不一樣的理解。可能是他理解不了別人的生活,也是他體驗不到那種生活。
你喜歡的不見得別人就能喜歡,只要你發的消息不被別人喜歡,那一定會被別人噴的。
素質高的人,一般看見不喜歡的東西,都會避而不談。有些人可不一樣,看見不喜歡的東西,就得打擊一下子再說。
這樣的人喜歡道德綁架,一般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
一個喜歡發朋友圈的人,要是有一天不發朋友圈了,那可能是他被很多人攻擊了,受不了心裡的那個坎兒,直接就不再更新了。
也是為了不給自己心裡添堵,更是為了自己有一個安穩的狀態,不發朋友圈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
朋友圈是自己的私人空間,也是自己所控制的。按道理來說自己可以隨心所欲的,自己說了算,別人無權干涉。
高興就發,不高興就不發,看自己的心情而來。不是為了別人而發朋友圈。所以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主見,不在乎別人的說法。要活出自己的樣子,活出精彩。
『陸』 沒有動態的日子都在好好生活下一句是什麼
1、沒有動態的日子都是在好好生活,別活得太復雜開心就笑累了就睡覺。
2、沒有動態的日子都是在好好生活,常發動態的日子,都在熱愛生活。
3、沒有動態的日子都是在好好生活,也許難熬,也許不快樂。
4、沒有動態的日子都是在好好生活,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
5、沒有動態的日子都是在好好生活,有動態的日子裡都在充滿期待!
『柒』 「我在糾結中煎熬了3年」:離個婚,為何那麼難
「我在糾結中煎熬了3年」:離個婚,為何那麼難?
在愛上,我還是執著,即便是虛幻的,也想保持希望。對Z先生,愛而不得,淡定的痛苦。
孤獨和痛苦才是生活的本質,有人愛時就好好愛,自己一個人時也挺好,安靜看書,喝茶,寫寫文字。我有一雙可愛的兒女,夠了。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比什麼都重要。
『捌』 煎煮法中水作為提取溶劑添加量如何確定
用溶劑提取法。
一般指從中草葯中提取有效部位的方法,根據中草葯中各種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性,選用對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對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劑,而將有效成分從葯材組織內溶解出來的方法叫溶劑提取法。
當溶劑加到中草葯原料中時,溶劑由於擴散。滲透作用通過細胞壁透入細胞內,溶解可溶性物質,而造成細胞內外的濃度差,細胞內的濃溶液不斷向外擴散。
溶劑又不斷進入葯材組織細胞中,多次往返,直到細胞內外溶液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將此飽和溶液濾出,再加入新溶劑,可把所需成分大部分溶出。
簡介
提取是指通過溶解、吸著、揮發等方式將樣品中的殘留農葯分離出來的操作步驟,也常稱為萃取。由於殘留農葯含量甚微(痕量),提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准確性。提取方案的選定主要是根據殘留農葯的理化特性來定。但也需要考慮試樣類型、樣品的組分(如脂肪、水分含量)、農葯在樣品中存在的形式、最終的測定方法等因素。
『玖』 等待是人生最幸福的煎熬,怎樣才能讓煎熬變得美妙
等待是煎熬的,也可以是幸福的,當我們有目的,有信念的等待是那我們就是幸福的。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會幻想,當我們等到了以後會過上怎樣幸福的生活。會擁有怎樣美滿的結果?而那些不知道最終會不會有結果的動態是非常煎熬的,因為他們要忍受著孤獨,忍受著那怕自己堅持也沒有結果的痛苦。不過當我們擁有等待的權利時,那就證明。我們擁有了走向自己想我結果的權利。而我們人生中的等待也同樣如此,等待結果的那一刻我們才是最幸福的。往往就算我們看到了結果,雖然這個結果是我們想要的。但是我們的情緒也遠遠不如我們等待時候那樣激烈。只有當我們拋開事情的結果,才能夠真正的享受等待時的美妙。等待那種煎熬給我們心理上帶來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