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三亞南山寺心經石刻完整圖片,謝謝!
這個問題你可以聯系南山寺的新浪微博,讓他們幫你解決!一般他們都很樂意幫忙的!
② 清朝鄧石如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有些字不認識,手機上該怎麼找
是這張圖片么?應該是玄奘翻譯的版本,你對比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③ 誰有觀音心經/
給你幾張寫有心經的圖片吧,http://www.fjtp.net/uploadfile/20077183920186751.jpg,http://www.fjtp.net/uploadfile/200761761030213896.jpg。你用列印機列印出來就可以看了……
南無觀世音菩薩!
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有多少我家中的書有二十多頁我是按著這個誦讀的,但是在網上看說就260字到底
就是260字呀!親,我推測你念的是《金剛經》,全名叫做《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給你把心經的文字貼在下面:
每天持誦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可以增長智慧、累積福報、消除業障。注意:以下凡是括弧里的文字都不需要念:
(第一部分: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重復三遍)
(合掌)恭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慈悲護持(重復三遍)
(第二部分:心經正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第三部分:迴向)
(一、大迴向三遍):
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二、小迴向三遍):
弟子某某某,願以本次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__部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某(您希望迴向者的姓名)、某某某(你順帶迴向的親人、朋友等的姓名,迴向的人越多,功德越大)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願他們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弟子某某某真心求懺悔!
⑤ 求《波若波羅密多心經》中「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這句話的梵文,圖片就可以
原文應該是: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根據梵文的語法,沒有辦法單獨脫離「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以下是翻譯:
चित्तावरणनास्तित्वादत्रस्तो विपर्यासातिक्रान्तो निष्ठनिर्वाणः ।
चित्त citta 思想,心理
आवरण āvarana
障礙,阻礙
नास्तित्वात्
nāstitvāt [因為]沒有
अ a(अ
a-前綴)非、不
त्रस्तस् trastas 恐怖
विपर्यास viparyāsa 顛倒,錯亂
अतिक्रान्तस्
atikrāntas 超越,克服
निष्ठ
niha專注的,投入的
निर्वाणस् nirvāpas 涅槃
謝謝!
⑥ 隸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可以去網上找林仲興隸書《心經》,圖片比較大。
⑦ 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壁紙 1440*900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⑧ 人體動態經絡圖
請輸入你的答案...人體動態經絡圖
手太陰肺經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經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手少陰心經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脾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足少陰腎經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任脈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⑨ 急求!滿文蒙文西夏文心經校對
滿文的是心經沒有錯。但是實在第一張圖片下面一半的右數十三行開始,才是心經。而且是簡本的心經。西夏文也同樣是簡本的。蒙文版的應該是從藏文譯過去的廣本心經。
⑩ 《心經》所說的心是什麼
吳泥墨六尺對開書法作品楷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顧名思義是在說「心」,包括講真心、妄心、眾生心、菩薩心和佛心。
《心經》籍以敘說如來藏真心境界,講了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非一非異相互依存之關系。如《入楞伽經》佛說?「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凈,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如來藏因緣所生之七轉識妄心,以及蘊處界諸法,皆是緣起緣滅,因緣和合無常變異,無有真實不壞自性,故名「緣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夠離開真實如來藏而言。真實心雖無形無色、法相猶如虛空,但?無始以來恆常不滅,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種,因法相為空稱為「空性」,也叫「空性心」。由於「妄心」與「真心」的合和運作,其法相都不為色法,難以區分出來,因此眾生與大乘根性之外餘人亦難以信受此實相之法。是故佛在《勝?經》說:「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凈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一切眾生都有自性清凈心,這個清凈心本然具在原本清凈,可是這個自性清凈心又是有污染的,含藏了被七識心污染的種子,這也就是《心經》上所說真心與妄心不一不異的關系。
《心經》是佛法之中般若諸經的精華,所有言說語句皆以圍繞法界實相心第八識而說,依般若智慧講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據實相心而說解脫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時也是在說禪宗學人由證悟如來藏心、眼見佛性直至過牢關而證得有餘涅磐的種種境界。《心經》所論述的解脫道並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現觀十八界和五蘊的虛妄而斷我見我執,取證聲聞緣覺的解脫果,證得無余涅磐出離三界的輪回。乃是以證得自心如來藏後,現觀十八界、五蘊之虛妄不實,依大乘無我之觀行,證知一切法界體性實相的智慧,獲得分證解脫或滿證解脫的功德受用,最終成就究竟佛菩提果。
《心經》以菩薩所證得第八識的總相智之根本無分別智,來說般若別相智——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當你依真見道的根本無分別智深入觀行,且越觀越深之時,即謂「行深般若蜜多」,現前觀察五蘊的一切法皆由如來藏所生,觀到真心與妄心不一不異和合運作,因此如實體會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境界;菩薩不但能像阿羅漢一樣現觀五蘊的緣起性空,並且能夠親證五蘊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識如來藏,轉依?的清凈體性,並且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逐漸轉變七識心自身,將我見、我執、三界的貪愛斷除成為菩薩阿羅漢,與此同時心無掛礙無所畏懼盡未來際常住世間荷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這亦是《心經》中所說「遠離顛倒夢想」的菩薩心,也是涵蓋解脫道的佛菩提道的修行。
佛法宗旨涵蓋解脫道和菩提道所修證的三乘菩提,以其出世間的智慧而有別於世間一切宗教。有人認為燒香拜佛、吃素行善就是修行,其實與般若智慧無關。吃素行善乃是積累今世或未來世親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佛教所講的解脫即是依般若智慧修行,從而達到身心的究竟解脫;如同章太炎所說「佛法本來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教的理論,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佛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斷不是建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
《楞嚴經》雲;「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一切有情眾生之所以沉淪六道,皆是因為「我」之意識和末那識妄心不明實相,以虛妄影相為真實法而攀緣三界五欲,因此產生未來世再生後有的種子,所以佛告訴我們「生因識有」。佛子欲滅輪回之因和無明之煩惱所知障,必須從斷除色身對五蘊的執著、對世間萬法的貪欲入手,以證知實相心為入道之門,如若離了真心而學習佛法,猶如「煮沙成飯」終不可得。禪宗五祖大師說;「不識自心,學法無益。」如何才能證得真心實相呢?最為重要的莫過於聽聞熏習了義佛法的正知正見,聽從善知識的引導,信受佛說之如來藏真心,找到一個真正的入門方法。而當我們悟明真心見到自性之時,對照佛經即會倍感《心經》的親切,《心經》所講如來藏心、眾生心不一不異和合運作的親切,即會明白不僅《心經》是在講真心實相,《金剛經》、《楞嚴經》等無數了義經典都不離此,因此我們會於如來藏總相智上通達無礙,亦可為進一步證得與修學般若的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打下基礎。
《心經》最終是在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不生不滅、無苦無樂、不分別諸法的空性如來藏心才是每一眾生的真心,它的體性永遠都是清凈圓滿、無智亦無得,欲求佛道皆須從證知法界實相——觀自在心開始,依般若智慧證得人無我與法無我,直至圓滿究竟菩提,此即為《心經》旨意。
本文《心經》所有圖片均來自:淳道字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