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海鷹艦載型艦艦導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967年3月,作為051驅逐艦的配套工程,航空工業部下達改海鷹-1為艦艦彈的任務。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我國「海鷹」、「上游」反艦導彈的生產主要是屬於航空工業體系的,而後面將提到的海鷹-2以及以鷹擊-8號為代表的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生產則是航天部門負責。1968年2月,國防科工委通過了海鷹-1艦艦導彈方案,改型方案確定:導彈採取艦上橫向發射方式,使用7222式三聯裝回轉發射裝置。與岸艦型的不同之處在於,艦用型的使用環境更加的惡劣和復雜,導彈穩定機構中除了原有的陀螺組以外又加了一套隨動系統,以抑制發射瞬間導彈的姿態,克服海面艦船運動時帶來波動。
同時,火控系統也有不同,艦面火控系統除保留搜索雷達外,重新設計了,採用集成電路,雙機運算、自動切換和「診斷」故障等新技術研製了5A-1型指揮儀。1972年9月,在錦西23基地進行了首次系統動態精度試驗,試驗中暴露出艦面設備性能不完善,計算出的目標速度出現無規律調頻,經過反復,最後終於發現問題出在計算機平滑系統性能不良上,經設計部門改進,1973年初再次試驗取得成功。
1973年9月21-22日051驅逐艦首艦223號(也就是後來的105「濟南」艦)對海鷹-1艦艦導彈武器系統進行了首次射擊試驗,四發四中。1975年12月,海鷹-1艦艦導彈定型。1968年至1978年間,海鷹-1試射19枚,命中14枚。051艦上海-1艦載武器系統與354對海搜索雷達和352甲火控跟蹤雷達配合工作。352甲雷達脈沖功率可達200千瓦,作用距離可達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達出故障,還可使用343炮瞄雷達做備份引導工作,1983年6月,海鷹-1艦艦導彈與艦載武器系統定型。理論上說,配備了海鷹-1艦艦導彈的051驅逐艦,對比當時的「卡辛」、「基林」等驅逐艦,在對海火力上要明顯超過後者,可以說是那段時期對艦火力最為強大的驅逐艦。
在戰術上,出了單獨使用外,在那時的圖片和音像資料中,常常還可以看到051驅逐艦與21或24型導彈艇混合編隊的情景,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可能的戰術想定是由導彈艇前出至051艦前方一定距離,保證其所搭載的「上游-1」艦艦導彈可以和海鷹-1形成重疊的火力范圍,戰時則由051型艦在發揮自身火力的同時,利用其艦面火控系統對導彈艇實施指揮和調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大艦的價值。在這種戰術下,驅逐艦事實上是取代了原來岸上指揮所的只能,而使得導彈艇可以拜託海岸基地的束縛,向近海區域拓展攻擊范圍。
最初的海鷹-1艦艦導彈又稱「海鷹1J」,1976年由海軍提出要求,南昌飛機製造廠還對「海鷹1J」進行了艦、岸通用化改造,1978年之後生產的海鷹-1已全部實現艦、岸通用化,因此後來也就不再存在「海鷹1J」的叫法。
㈡ 求一個長點的動態圖,是超級戰艦中的齒輪導彈發射到將直升飛機全破壞那
自製版GIF,除去了大量無關內容,理論上應該剪輯到了40秒,見於附件。
圖片不能超過5M,傳不了,附件又讓我用圖片傳,真是搞笑。
㈢ 北京理工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在北理工待了三年,被許多人許多事震驚過,同時,也深深為曾經北理工校友曾創造的成果而驕傲,砥礪前行。而其中我最想要提及的便是邵興國,邵老師。
㈣ 衛星簡介
世界各國發射的首顆衛星
1、前蘇聯: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運行;它每轉一整周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鍾,它的運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它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信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信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5、中國: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該衛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運行周期)114分鍾。衛星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東方紅」1號的發射,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6、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該星重約66公斤,軌道傾角82.1 」,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482公里,運行周期105.6分鍾.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國家外,加拿大、義大利、澳大利亞、德國、荷蘭、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也在准備自行發射或已經委託別國發射了人造衛星。
中國目前的主流衛星
1、東方紅四號大平台/鑫諾二號衛星
鑫諾二號衛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我國大陸、港澳台地區的通信廣播用戶。該衛星使用我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台,即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裝載22路Ku頻段大功率轉發器,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0500W,發射重量5100kg(東方紅三號衛星為中等容量通信衛星,可裝載有效載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裝載24路中校功率轉發器),設計壽命15年,使用長征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整星指標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平台由電源、測控、數據管理、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結構與機構、熱控等分系統組成,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該平台輸出總功率為8000-10000瓦,並具有擴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為有效載荷提供功率約6000-8000瓦。該平台可承載有效載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發射重量可達5200公斤,可採用長征三號乙、阿里安和質子號等運載火箭發射。該平台設計壽命15年。
2、北斗導航試驗衛星(Beidou)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由CAST研製,並將自行建立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導航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的首次發射成功,為「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發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採用的是「長征三號甲」 運載火箭。這次發射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3次飛行。
3、中星22號
「中星22號」為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是「東方紅三號」的後續星。衛星質量為2.3噸,設計使用壽命8年 ,主要用於地面通信業務,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經營。
據了解,衛星進入轉移軌道後,將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航天遠洋測量船等測控網的跟蹤控制下,定點於東經98度赤道上空。
4、風雲二號(FY-2)
風雲二號衛星是一個直徑2.1m,高1.6m的圓柱體,包括天線在內衛星總高度為3.1m,重約600kg,衛星姿態為自旋穩定,自旋轉速為100±1轉/分鍾,衛星設計壽命為3年。
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和雲圖轉發等有效載荷,可獲取有關可見光雲圖、晝夜紅外和水汽雲圖;播發展寬數字圖像、低解析度雲圖和S波段天氣圖:獲取氣象、海洋、水文數據收集平台的觀測數據;收集空間環境監測數據。衛星工作於東經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為東西±0.5°、南北±1°。
風雲二號衛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製生產的,CAST承擔衛星控制、推進、轉發、天線、測控及部分結構等分系統1997年6月10日20時,風雲二號衛星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衛星地面測控站、遠望二號測量船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完成了星箭分離、衛星起旋、遠地點調姿、遠地點發動機點火、二次解鎖分離、准靜止軌道漂移等工作,衛星於6月17日定點成功。
風雲二號衛星繼承東方紅二號甲衛星自旋穩定模式基礎上,採用了多通道掃描輻射計、三通道微波傳輸、章動控制等一些新技術。衛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90年代初期同類靜止氣象衛星的水平。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空間技術、遙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定向覆蓋、連續遙感地球表面與大氣分布,具有實時性強、時間解析度高、客觀性和生動性等優點。
5、風雲一號 (FY-1)
風雲一號 (FY-1)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3顆,即FY-1A,1B,1C。
FY-1A,1B分別於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發射,是試驗型氣象衛星。這兩顆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 成像性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
FY-1C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運行於901千米的太陽同步極軌道,衛星設計壽命3年。衛星的主要遙感器是甚高解析度可見光-紅外掃描儀,通道數由FY-1A/B的5個增加到10個,解析度為1100米。
衛星獲取的遙感數據主要用於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
6、東方紅一號衛星(DFH-1)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衛星(DFH-1)在甘肅酒泉東風靶場一舉成功,由此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衛星採用自旋穩定方式。電子樂音發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通過20MHz短波發射系統反復向地面播送「東方紅」樂曲的前八小節。
7、東方紅二號(DFH-2)
東方紅二號(DFH-2)於1984年4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共研製和發射3顆東方紅二號衛星,從1970年開始研製到每三顆星發射,經歷了近16年。「東方紅二號」的發射成功,開始了用我國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歷史。
8、東方紅二號甲(DFH-2A)
東方紅二號甲是東方紅二號衛星的改型星,其預研工作開始開1980年。
第一顆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於1988年3月7日發射成功,不久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二顆和第三顆星,它們分別定點於東徑87.5°、110.5°、98°;第四顆星由於運載火箭第三級故障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幾年來,3顆衛星工作情況良好,達到了設計使用指標,在我國電視傳輸、衛星通信及對外廣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9、東方紅三號衛星(DFH-3)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傳輸、電話、電報、傳真、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
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其中6路為中功率轉發器;其它18路為低功率轉發器。服務區域包括:中國大陸、海南、台灣及近海島嶼。中功率通道的EIRP≥37dbW,低功率通道的EIRP≥33.5dbW。在地影期間,全部轉發器工作。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700W:衛星允許的有效載荷質量達170kg。
衛星工作於地球靜止軌道,位置保持精度,東西和南北均為±0.1°;天線指向誤差為:俯仰和滾動均為±0.15°,偏航為±O.5°。衛星工作壽命8年,壽命末期單星可靠度為0.66。
衛星可與多種運載火箭相介面(ZC-3A、ARIANE-4等),衛星平台採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公用平台(基本型),可作為中型的多種應用目的。
東方紅三號衛星具有國際同類衛星(中型容量)的先進水平。
10、實踐一號衛星(SJ-1)
實踐一號衛星是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於1977年3月3日發射入軌,1979年5月11日衛星軌道壽命結束,星上長期工作的遙測系統一直清晰地向地面發回遙測信息。
實踐一號是一顆自旋穩定的衛星,只經歷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發射升空。
11、資源一號衛星(ZY-1)
資源一號衛星(ZY-1)是地球資源衛星,是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地球資源衛星。1988年中國和巴西兩國政府聯合簽定議定書,決定在資源一號衛星的基礎上,由中巴雙方共同投資,聯合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簡稱CBERS)。
資源一號主要用來監測國土資源變化;估計森林蓄積量,農作物長勢,快速查清洪澇、地震的估計損失,提出對策;對沿海經濟開發,灘塗利用,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等提供動態情報;同時勘探地下資源,使之合理開發、使用等。資源一號衛星重1450公斤,壽命兩年。運行軌道為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778公里、傾角98.5度,軌道周期100.26分鍾,回歸周期26天,降交點地方時11:20。衛星為長方體,單翼太陽帆板。衛星採用三軸穩定的姿控方式和S波段及超短波測控體制。
資源一號衛星已於1999年10月14日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2、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在中國資源一號原方案基礎上,由中、巴兩國共同投資,聯合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代號CBERS)。並規定CBERS投入運行後,由兩國共同使用。
資源一號衛星是我國第一代傳輸型地球資源衛星,星上三種遙感相機可晝夜觀察地球,利用高碼速率數傳系統將獲取的數據傳輸回地球地面接收站,經加工、處理成各種所需的圖片,供各類用戶使用。
由於其多光譜觀察、對地觀察范圍大、數據信息收集快,特別有利於動態和快速觀察地球地面信息。
由於衛星設置多光譜觀察、對地觀察范圍大、數據信息收集快,並宏觀、直觀,因此,特別有利於動態和快速觀察地球地面信息。
該衛星在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用途是;其圖像產品可用來監測國土資源的變化,每年更新全國利用圖;測量耕地面積,估計森林蓄積量,農作物長勢、產量和草場載蓄量及每年變化;監測自然和人為災害;快速查清洪澇、地震、林火和風沙等破壞情況,估計損失,提出對策;對沿海經濟開發、灘塗利用、水產養殖、環境污染提供動態情報;同時勘探地下資源、圈定黃金、石油、煤炭和建材等資源區,監督資源的合理開發。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縮寫,意即全球定位系統。是一個全球性、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導航定位和時間傳遞系統。24 顆衛星位於6個傾角為55度的軌道平面內,高度20182千米,周期近12小時。衛星用兩個 L波段頻率發射單向測距信號,區別不同衛星採用碼分多址。它是一個軍民兩用系統,提供兩個等級的服務。為了提高導航精度、可用性和完整性,各國發展了各種差分系統,完全可以滿足一般的民用需求。同時SA加擾已經在逐步被取消,民用精度大大提高。 GPS的工作原理並不復雜,簡單地說來,就是利用接收到衛星發射的相關信號,再配合我們熟知的幾何與物理上一些基本原理來進定位。
眾所周知,GPS系統是美國的國防導航衛星系統,也為民用導航。俄羅斯的GLONASS與GPS相似,都是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部分組成,都是使用24顆高度約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GPS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4顆,GLONASS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有8顆衛星。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此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達15米,測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導航定位精度較低,約為30—100米,測速精度0.15米/秒。這兩個系統都是為全球范圍內的飛機、艦船、坦克、地面車輛、步兵、導彈以及太空梭等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因此,具有極高的軍用價值和民用前景。
GPS系統包括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1、GPS衛星星座
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GPS衛星星座,記作(21+3)GPS星座。24顆衛星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內,軌道傾角為55度,各個軌道平面之間相距60度,即軌道的升交點赤經各相差60度。每個軌道平面內各顆衛星之間的升交角距相差90度,一軌道平面上的衛星比西邊相鄰軌道平面上的相應衛星超前30度。
在兩萬公里高空的GPS衛星,當地球對恆星來說自轉一周時,它們繞地球運行二周,即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12恆星時。這樣,對於地面觀測者來說,每天將提前4分鍾見到同一顆GPS衛星。位於地平線以上的衛星顆數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見到4顆,最多可見到11顆。在用GPS信號導航定位時,為了結算測站的三維坐標,必須觀測4顆GPS衛星,稱為定位星座。這4顆衛星在觀測過程中的幾何位置分布對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某地某時,甚至不能測得精確的點位坐標,這種時間段叫做「間隙段」。但這種時間間隙段是很短暫的,並不影響全球絕大多數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連續實時的導航定位測量。GPS工作衛星的編號和試驗衛星基本相同。
2、地面監控系統
對於導航定位來說,GPS衛星是一動態已知點。星的位置是依據衛星發射的星歷—描述衛星運動及其軌道的的參數算得的。每顆GPS衛星所播發的星歷,是由地面監控系統提供的。衛星上的各種設備是否正常工作,以及衛星是否一直沿著預定軌道運行,都要由地面設備進行監測和控制。地面監控系統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顆衛星處於同一時間標准—GPS時間系統。這就需要地面站監測各顆衛星的時間,求出鍾差。然後由地面注入站發給衛星,衛星再由導航電文發給用戶設備。GPS工作衛星的地面監控系統包括一個主控站、三個注入站和五個監測站。
㈤ 這個圖片是哪個動漫上的
游戲:ナツメグ~Precious Last Summer Party~
貌似翻譯為:夏日巡迴
圖中MM:干 實梨
游戲介紹:(註:點擊最上方綠色條框查看人物介紹)
http://cotton-soft.com/gameprocts/01_natsumegu/download.html
游戲Op: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H9XXUyUVUw/
㈥ 求使命召喚地獄火導彈發射的動態圖
我可以告訴你使命召喚8的直升機和無人機射出的導彈、火箭彈模型全是RPG火箭彈模型
㈦ 1949到2009年大閱兵的資料
閱兵一共編56個方隊和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4個,裝備方隊30個,空中梯隊12個。14個徒步方隊 1.抗日時期的小英雄們--王二小
包括三軍儀仗隊,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院校和部隊方隊、武警方隊、民兵和預備役方隊。徒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
步方隊的編成隊形,大部分為25×14+2,也就是正面25人,縱深14排,領隊 2人,一個方隊總數是 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
352人。30個裝備方隊包括坦克、導彈、火炮、步戰車和保障裝備方隊。裝備方隊的編成隊形,大部 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盪」的
分是4×4+2,也就是正面 4輛,縱深 4排,領隊 2輛,總共18輛。12個空中梯隊包括預警機、轟炸機 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殲擊機、殲轟機、加受油機、直升機、教練機梯隊。空中梯隊的編成隊形有楔隊隊形和「品」字隊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
形。空中梯隊飛機的數量在 6到18架之間。這次閱兵方隊的編成結構,是我軍改革發展的一個具體的 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新
體現。主要體現了我軍的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思想, 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體現了我軍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的特色。隨著我軍改革的不斷深入,我軍的建設會朝著精兵、合 2.中國開國皇帝——秦始皇
成、高效的目標邁出更大的步伐。
㈧ 中國共發射了幾顆衛星
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一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一號」和「實踐一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一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一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一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採用一箭三星的辦法,一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一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製,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製了「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台站。所有這一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一條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36000公里、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一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共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台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范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一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解析度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一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盪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准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製第一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製給予了特別關注。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里,遠地點高度483公里,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裡,我國又一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一次進行了一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製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製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一。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台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一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沉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記錄,而且共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一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一隻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一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一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一隻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一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一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卜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一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注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葯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一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一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製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碟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里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一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一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製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衛星的研製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斗,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准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顆由中國人研製的一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台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及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製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電視台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准備佔用和已經佔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一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佔用的125度這一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一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佔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麼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一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一位置;要麼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一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准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採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准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台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將近一億平方公裡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製的第一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台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一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里、傾角99度、周期102分鍾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台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里)能始終對准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解析度達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准確。
繼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一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一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一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一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作為一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一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製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里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一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研製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一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一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一份法文報紙登出一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准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准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太空梭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製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一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一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一個標志。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一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製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凌晨7時多一點從發射台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斗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製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一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採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一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沉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參考資料:http://tech.sina.com.cn/o/50205.shtml
㈨ 俄羅斯的圖-160轟炸機為什麼只建造了16架,是經濟問題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圖160從投產到蘇聯解體被迫停產總共生產了25架,現在在俄羅斯服役的總共16架:
圖-160是世界上最大的轟炸機,同時也裝備著世界上推力最強勁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圖-160旨在替換圖-22M轟炸機,並與美國空軍的B-1轟炸機相抗衡,後起之秀的圖-160速度比美國B-1轟炸機快80%,比B-1轟炸機大將近35%。圖-160的航程比B-1轟炸機多出將近45%;
1981年12月19日,圖-160原型機首飛;
1987年開始裝備部隊,1988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蘇聯空軍原計劃要100架,但1991年底蘇聯解體,經濟陷入困境。1994年6月圖-160被迫停產,一共只生產了25架;
蘇聯解體後這些飛機分別被烏克蘭和俄羅斯繼承,其中俄羅斯得6架,其它19架飛機因駐留基地都在烏克蘭,因而均歸其所有;
烏克蘭從1999年底開始將8架圖160交給俄羅斯,用於抵償欠俄羅斯的外債,另外附帶3架圖-95MC戰略轟炸機和相關地面設施,還有575枚巡航導彈。最後兩架圖160於2000年抵達俄羅斯。另外俄羅斯還在緩慢的生產新的圖160轟炸機,其中第一架已在2000年5月服役;
鑒於美國、歐盟、俄羅斯三方一起忽悠烏克蘭成為無核國家,烏克蘭答應銷毀一切核武器和戰略武器,包括剩餘的多架圖160。
㈩ 電腦有什麼好處
電腦的用途,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數值計算,計算機廣泛地應用於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計算,這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基本方面,比較熟悉的。如:人造衛星軌跡計算,導彈發射的各項參數的計算,房屋抗震強度的計算等。
2、數據處理,用計算機對數據及時地加以記錄、整理和計算,加工成人們所要求的形式,稱為數據處理。數據處理與數值計算相比較,它的主要特點是原始數據多,處理量大,時間性強,但計算公式並不復雜.在計算機應用普及的今天,計算機已經不再只是進行科學計算的工具,計算機更多地應用在數據處理方面。
3、 自動控制.自動控制也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計算機進行自動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人們工作條件,節省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產成本等。
4、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簡稱CAD)是藉助計算機進行設計的一項實用技術,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過程實現自動化或半自動化,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設計周期,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降低生產成本,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對保證產品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