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Help!!!幫忙啊~誰有有關傳統節日的卡通圖片~一定追加分~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AB%CD%B3%BD%DA%C8%D5&in=11&cl=2&cm=1&sc=0&lm=-1&pn=10&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AB%CD%B3%BD%DA%C8%D5&in=8&cl=2&cm=1&sc=0&lm=-1&pn=7&rn=1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AB%CD%B3%BD%DA%C8%D5&in=9&cl=2&cm=1&sc=0&lm=-1&pn=8&rn=1
② 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故事
1、中秋節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犯了錯誤,仙人把吳剛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
2、重陽節
據傳說,屈原主張德才兼備,富國強軍,主張統一抗秦。但是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勒令離任,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亡途中,寫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詩歌。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看到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卻不忍放棄祖國。
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偉大的愛國樂章。屈原投河後,當地人立即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
人們擔心河中的魚會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3、元旦
4000多年前,堯舜興旺發達,堯舜勤於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堯受到人們的愛戴。然而,由於兒子沒有天分,堯並沒有把「部落聯盟」的領導權交給兒子,而是交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
後來,舜把王位交給了禹,禹在防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舜一樣,禹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很受歡迎。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農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說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4、母親節
相傳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個海灘。海邊有一個貧苦的家庭,只有母子相依。母親為兒子的學習努力工作,兒子決心用功報答母親的好意。然後兒子乘船去京城參加考試。許多年過去了,沒有關於兒子的消息。母親非常著急,每天都去海邊看看。
一年,兩年,三年…年邁的母親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並不期待兒子的歸來。事實上,兒子在去京參加考試的路上,但不幸的是,翻船掉進了海里死了。上天被偉大的母愛所感動,在母親站著期待兒子的地方,深淵中矗立著一座高山;村民們被偉大的母愛所感動,並將從地上升起的獨特的山峰稱為「望兒山」。
隨著社會的發展,魷魚圈的人們仍然保留著尊重母親、愛母親的古老習俗。每年5月的母親節,都要開展各種敬愛母親的活動。
5、元宵節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共謀作亂之事,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③ 有誰能幫我找一下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動漫圖片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lUVzR--0UEKftFSU&rn=21&tn=image&word=%B4%BA%BD%DA&pn=2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6%D0%C7%EF%BD%DA&z=0
http://image..com/i?z=0&cl=2&ct=201326592&sn=&lm=-1&cm=1&sc=0&bu=lUVzR--0UEKftFSU&rn=21&tn=image&word=%B6%CB%CE%E7%BD%DA&pn=10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6%D8%D1%F4%BD%DA&z=0
④ 傳統節日故事[簡潔]
1、春節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元宵節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3、重陽節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
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
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4、中秋節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5、玄宗故事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⑤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短小故事
1、春節的由來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陽歷紀年。後來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
2、元宵節的由來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3、清明節的由來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4、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歷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⑥ 傳統節日小故事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⑦ 關於過年的傳統小故事
鏈接:
春節習俗小故事
⑧ 中國傳統節日卡通圖片
秦時明月的新年賀圖啊
⑨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一、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二、清明節,
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三、端午節,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四、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五、重陽節
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⑩ 傳統節日的繪畫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出自童謠《忙年》里的第一句吧。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就是臘八節。每年臘八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會熬上臘八粥,北方的人們還會泡上一大罐兒臘八蒜。在冬日寒冷的日子裡,喝上一口香香甜甜的臘八粥,看著一大罐兒白白胖胖的大蒜浸泡在醋里,不禁開始暢想大年三十兒晚上就著臘八蒜吃餃子的情景了。
1.臘八節
2、祭灶節(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跟著《忙年》童謠的下一句,我們就來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節的日子。
祭灶節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灶君(灶王爺)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相傳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稟告人間的善惡是非,玉皇大帝以此作為對人們獎懲報應的依據。所以啊,人們要在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爺——給他吃好吃的餃子,除此之外,還給灶王爺吃用飴糖和面做的糖瓜兒,讓他吃了以後粘粘糊糊地張不開嘴,只能簡單地跟玉皇大帝說「好」。
3、春節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春節的正日子是農歷正月初一,但是過年的氣氛可是早早就開始了!家裡打掃得窗明幾凈,各種年貨提前采買,紅紅的春聯、福字、窗花也貼在相應的位置。到了大年三十兒除夕的晚上,大家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熱熱鬧鬧地闔家團聚。正月初一呢,則是傳統拜年的日子,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給晚輩紅包壓歲。真是又熱鬧又喜慶!
4、元宵節
過年的尾聲落在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上。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這個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節,傳統習俗包括吃元宵或湯圓、猜燈謎、出門賞月、燃燈、放焰。
5、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農歷三月,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第108天,便是清明節。公歷的日期是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
6、端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帶香囊,掛艾草,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後來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亡國的消息後,悲憤至極,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7、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這天夜晚女子有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傳統,因此叫「乞巧」。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這個節日又被賦予了浪漫的色彩,現在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
8、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人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花、飲桂花酒、玩兒花燈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月之圓象徵人團圓,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也祈盼豐收和幸福。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9、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慶祝重陽節的習俗一般包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0、冬至節
冬至陽生春又來。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的這天,便是我們的冬至節。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一年的起始過新年,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所以說單純地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節最被人們熟悉的習俗就是吃餃子、吃湯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