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十大名茶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為烏龍茶類,有茶中之王的美譽,產於福建「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武夷岩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中著名的以大紅袍享譽世界。
武夷岩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葯」美譽。 一曰,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地縣丞於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發芽,紅艷如染。
二曰: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腹脹,腹痛不已,後經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紅袍因春芽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 ,茶樹紅艷,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後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後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都勻毛尖,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都勻市位於貴州省南部,都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充沛,雨熱同季,立體氣候明顯,屬國內少見的冬日溫煦、夏季清涼的旅遊度假型氣候。
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峽谷溪流,林木蒼郁,雲霧籠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屬於貴州名優綠茶。
都勻毛尖「三綠透黃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成品都勻毛尖色澤翠綠、外形勻整、白毫顯露、條索捲曲、香氣清嫩、滋味鮮濃、回味甘甜、湯色清澈、葉底明亮、芽頭肥壯。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主民茶界前輩庄晚芳先生曾寫詩贊曰:「雪芽芳香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爽味,心曠神怡功關靈!」 民國《都勻縣志稿》上記載:「茶,四鄉多產之,產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勻市的團山、黃河一帶),以有密林防護之。」
黔南《農業名特優資源》(黔南州農業區劃辦公室主編,1988年6月都勻毛尖)上說:「都勻毛尖茶有悠久的歷史,成名也較早,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魚鉤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貢品,到乾隆年間,已開始行銷海外」,「1982年6月,在中國名綠茶評比會上,毛尖茶名列中國第二,僅次於南京雨花茶」。
1956年,擔任都勻縣團山鄉團委書記的譚修芬於團山鄉鄉長羅雍、譚修凱等人將茶送給毛主席品嘗。不久,茶農社收到來自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回信,信件下部付有幾句毛主席的親筆簽字:「茶葉很好,今後山坡上多種茶,茶葉可命名為毛尖。
《都勻市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勻毛尖茶:原產境內團山黃河,時稱黃河毛尖茶。該茶在明代已為貢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禎皇帝喜愛,因形似魚鉤,被賜名『魚鉤茶』。1915年,曾獲巴拿馬茶葉賽會優質獎。198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都勻縣志稿》卷十一「祠廟寺觀」中記載:「西嶽廟,在長秀(今都勻團山一帶),舊建,乾隆間毀,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嶽廟時,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嶽廟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說:「庚子歲(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勻疆,兼理廠務茶園一局,中在間有西嶽王之廟,奉為本廠之神」,「爰是捐俸五十兩,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鎮彼西方,維茲廠局」以求「上裕國課,下佐工商」。
外形
都勻毛尖茶外形捲曲似螺形,白毫特多,色澤綠潤,選用當地的苔茶良種,具有發芽早、芽葉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的特性。劣質的卻顯得個個都不一樣,而且外形不符。
湯色
都勻毛尖素以干茶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的三綠三黃特色著稱。所以特級的都勻毛尖成品毛尖茶品質潤秀,香氣清鮮,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而仿冒品往往在第一次沖泡後味道都盪然無存。
㈡ 岩茶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屬青茶類(俗稱烏龍茶類)、半發酵茶類。
品質特徵:武夷岩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發源於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和適宜的品種前提下用一種特殊工藝形成的茶類。鮮葉要求新梢生長均臻完熟,俗稱開面采,殺青經過酶性氧化殺青後已經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發酵的茶類。
外形彎條型,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或帶寶色。條索緊結、或細緊或壯結,湯色橙黃至金黃、清澈明亮。香氣帶花、果香型,瑞則濃長、清則幽遠,或似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潤甘爽,帶特有的「岩韻」。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葉緣紅點泛現。不同的茶樹品種還帶有不同的品種特徵。
優質武夷岩茶著重「岩韻」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勝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稱「岩石味」是一種味感特別醇而厚,而能長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又稱茶底硬亦是茶樹立地條件好,一般都生長在礫質沙壤的茶園中更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並不是像花茶一樣,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藝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種不同有各種特有的品種香,但香氣要求銳則濃長、清則幽遠、馥郁具幽蘭之勝。 武夷岩茶的沖泡,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掾,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岩茶上品的 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 」。武夷岩茶的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茶條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泡湯後葉底「綠葉鑲紅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武夷岩茶的沖泡:
正確的沖泡和品飲才能充分發揮出岩茶風韻和每泡茶的特徵,領略茶中真諦,體會茶的無窮樂趣。
一、泡茶器具:准備烏龍茶專用茶具一套(沖泡壺宜選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壺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沖泡壺具容積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為上,潔凈的河水和純凈水為中,硬度大或氯氣明顯的自來水不可用;水溫需現開現泡為宜;水溫低於95度或長時間連續燒開的水都略遜。最好配備「隨手泡」。
四、浸泡時間: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後每加沖一泡,浸泡時間增加10-20秒。浸泡時間的調整原則為1至7泡的湯色基本一致,且可沖泡10餘泡。沖泡次數與浸泡時間有關。
五、濃淡調整:用投茶量進行。需淡些則投茶量少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3-1/2,需濃些則投茶量多些為沖泡壺具容積的1/2-2/3。
六、品茶要領:岩茶滋味醇厚,內涵豐富,有特殊的「岩韻」。茶樹品種特徵能從滋味中體現;香氣或高或長,高則濃郁,長則幽遠,香型多樣化,如花香、果香或帶乳香、帶密香等等;品茶時先嗅其香,再試其味,並反復幾次。聞香有聞干茶香、蓋香、水香、杯底香、葉底香等等;嘗味時須將茶湯與口腔和舌頭的各部位充分接觸,並重復幾次,細細感覺茶湯的醇厚度及各種特徵,綜合判斷茶葉的特徵和品位。
㈢ 武夷岩茶的做法,武夷岩茶怎麼做
方法/步驟
1
採摘:開採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春茶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開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後。採摘嫩度對岩茶質量影響頗大。採摘過嫩,無法滿足焙制技術的要求,成茶香氣偏低,味較苦澀;採摘太老則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採摘優質品種、名叢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採,有露水不採,烈日不採。一天中最佳採摘時間在9~14時之中。採摘後的運送中要保持鮮葉的新鮮,特別是要保持原有鮮葉的完整性,盡量避免折斷、破傷、散葉、熱變等不利於保持品質的現象發生。
2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礎。萎凋中變化顯著的是水分的喪失,促進鮮葉內部發生理化變化。在日光下萎凋,用特製「水篩」干放在傾斜的以小竿組成的曬青架上,並用開篩的手法,根據日光(斜射)強度、風速、濕度等因素和各品種對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在萎凋過程中並篩結合翻拌。操作要輕,以不損傷梗葉為宜,翻後適當縮小攤葉面積,防止水分過多散發。萎凋原則是「寧輕勿過」,才能有利於恢復一部分彈性,俗稱「還陽」。除日光外還可採用加溫萎凋等方法。
3
做青:岩茶製作過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紅七綠」即綠葉紅鑲邊的獨特風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環節。費時長,要求高,操作細致,變化復雜。從「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復彈性,時而搖動,時而靜放,動靜結合,反復相互交替的過程,既需搖動發熱促進變化,又要靜放散熱抑制變化。做青的方法是以品種、萎凋程度和當時溫濕度變化以及後續工序的要求而採取適當措施,俗稱「看青做青」,沒有完全相同刻板式的做法,青變即變,氣候變即變,需要變則變,以此來塑造岩茶的特有風格和質量要求。
4
炒青與揉捻:岩茶炒青主要是把前階段萎凋做青過程已形成的品質相對地固定起來。並起純化香氣的作用。高溫下完成團炒、吊炒、翻炒三樣主要動作,才能達到品質要求。起鍋後趁熱迅速於特製的十字狀階梯形的揉捻上揉捻,然後復炒。復炒時間極為短促,是補炒青不足。再加熱,促進香韻和味韻的形成,復炒後趁熱適當復揉,茶索更為美觀。
5
烘焙:復揉葉經解散後,於焙籠中攤放在特製的有孔平面焙篩上,明火高溫水焙,各焙窯溫度從高逐漸到低,在不同溫度的條件下完成水焙工序。下焙後過篩,置於篩中薄攤後,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在透晾並茶轉色後,付初揀。剔除梗、片,再經巡茶者揀出成形不夠好的茶條。揀完加焙燉火,在燉火後團包。團包後,還要最後復火,俗稱坑火,以去紙中水分。這樣對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氣及增進湯色能起很明顯的作用。燉火結束後,趁熱裝箱,對岩茶內含物質能起熱處理的催化作用,以達到香氣、滋味的提高。燉火過程的細致處理,為岩茶所獨有,而為任何其它茶所不及。
㈣ 武夷岩茶
岩茶肉桂的價格一般以茶的品質論價,整件批發從100元/斤——800元/斤都有。以正岩半岩來分是不科學的,正岩的范圍內也有差的山場,半岩的范圍里有比一般正岩還好的茶;即使是正岩的山場的茶葉如果天氣不好或茶青製作得不好也一樣達不到好的岩茶品質。同樣的品質的肉桂在不同的地方拿貨價格可能相5-10倍,一般的岩茶肉桂在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茶農批發只要100元/斤,而在一些知名的品牌茶葉公司就要批到500-1000元/斤,在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那裡的岩茶肉桂的價格範圍在100——200元/斤。
這樣可以么?
㈤ 武夷岩茶包括什麼茶
武夷岩茶產品分為五個品種系列:水仙、肉桂、大紅袍、名叢和奇種。
㈥ 武夷岩茶包含那幾種
第一類:大紅袍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里最為優質的一類,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類,不但茶色透亮,香味宜人。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品質優異。中國特種名茶。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
【身份】:五大名叢之首
【來源】:始於清代,被尊為神物和茶王
【茶樹特徵】: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晚生種。
【品種特徵】:香氣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
㈦ 武夷岩茶的湯色是什麼樣的
武夷岩茶飲後齒頰留香、喉底回甘、湯色澄黃、葉底明亮、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如下圖:
武夷岩茶為烏龍茶類,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岩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是大紅袍茶。
㈧ 一種武夷岩茶 叫什麼名字
那個是騰茶,也叫雪茶,武夷山的一種涼茶,治咽炎很好。價格很便宜,喝多了傷胃的
㈨ 武夷岩的武夷岩茶
起源
武夷山懸崖絕壁,深坑巨谷。茶農利用岩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構成「盆栽式」茶園,俗稱「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由此得名。武夷山方圓60公里,99名岩,岩岩產茶。
武夷岩品種分類極多。以產地分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帶所產茶葉,品質最佳,岩韻最顯。武夷山茶樹品種資源豐富,蘊藏無數優異品種。茶人往往選擇生長優良的茶樹若干叢,分別採制,品質上佳,稱之為武夷名叢 。著名者有武夷四大名叢 之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
岩茶的採摘不同於其它茶類,要求掌握中開面開采。新梢伸育形成駐芽時,采3-4葉,此時第一葉伸平,葉面積為第二葉三分之一。春茶為穀雨後立夏前,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則在立秋後。最好的採摘時間是上午9-11時,下午14-17時,雨天露水烈日均不採。名叢的鮮葉,需分開付制,務使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