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區角活動有哪些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形式主要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自選活動、自由活動、主題活動、聯合活動。
1、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將活動區活動看作是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的途徑之一,如:需要全體幼兒學習某一知識、技能時,根據活動目標,在一個或多個相關區域中投放恰當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活動來感知內容,獲得經驗。
2、分組活動
分組活動是將活動區視為對幼兒進行分組教學的場所。它主要適用於:
一是在發展智能方面,幫助部分幼兒獲得某一知識、技能時,在相關的活動區域,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作必要的輔導。二是活動區活動的開始階段,為保證每位幼兒都能熟悉各區的內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三是教學材料不夠,做不到人手一份。
3、自選活動
自選活動的特點是在人為創設的「自然情景中進行的活動。主要適用於活動區活動成熟階段,幼兒對於各區的材料、玩法等都已較熟悉。
4、自由活動
自由活動的特點是活動的過程是幼兒主體內在動機完全得以激發的過程,幼兒進行的是「自發學習」,他們更積極地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它和自選活動形式的主要區別在於,區域的提出、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添置等過程,處處體現隨機性和幼兒的主動參與性,教師的教育意圖在活動中不斷地調整,靈活地實現。
它主要適應於活動區活動的高級階段。再就是一些特定的活動區域,如:角色區(娃娃家、百貨商店等)。
5、主題活動的特點是各區域的活動緊緊圍繞一個主題,內容的選擇、材料的投放為實現主題目標服務。適應范圍是教育內容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才能完成,以加深印象,促進幼兒理解。
(1)玩區域活動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目的:
1、促進幼兒主動活動
區域活動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通過活動得到發展,充分的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實踐性。
由於幼兒教師設置的各個活動區以及為各個活動區提供的活動材料可以被看做是幼兒自主活動的實際對象,被看做是幼兒教育內容的物化,因此,我們可以把活動區材料看做是幼兒主動活動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物質基礎,孩子的主動活動才能落到實處。
2、促進幼兒的自主選擇
幼兒園常設的活動區有日常生活練習區、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表現區、娃娃家、種植區等,涉及幼兒發展各個方面的多種活動區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可以滿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類型、優勢區域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幼兒園活動區設置在表現出區域性的同時還表現出層次性,小、中、大班通過區域設置的不同、材料難易程度的不同體現層次性,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
適宜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為幼兒進行自主選擇提供了循序漸進的,可以滿足不同幼兒根據自己的發展程度、學習節奏等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3、促進幼兒的相互交流
幼兒在同一活動區的活動可以看做是被共同的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聚攏起來的小組活動。可以說,在這個小組里,每一個幼兒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關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關注同伴的言行成為存在於每一個幼兒身上的普遍現象。
由於來自同伴的激勵和啟發往往比教師的說教更能激起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為此每一個幼兒都能通過夥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由此導致的相互激勵和啟發而使自己不斷地碰撞出新的火花,進而促進自己不斷地在活動區中進行新的探索。
可以說,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之間的相互觀摩、學習、啟發和激勵是經常性的,是區域活動的必然,也是幼兒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
4、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最初的創造意識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可供他們持續探索的環境和材料以及教師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幼兒初步的創造意識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萌發的,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也是在不斷操作實際物體的活動中發展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持續不斷地實踐活動是幼兒創造活動的起點。
從這個意義上,幼兒園區域活動為促進幼兒的持續探索進而促進幼兒創造意識的萌發和初步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機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區域活動
Ⅱ 如何優化語言區域活動的開展
《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相信幼兒,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遵循這一觀念,我嘗試在引導幼兒進行語言區域活動時,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愉快有益的自由選擇,積極主動地活動。語言區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材料符合幼兒好奇,善於動手動腦的特點,同時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使幼兒能充分地去閱讀,去交往。
《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語言區域活動是指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通過提供圖書等語言材料和環境,讓幼兒自由探索、觀察和游戲,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包括語音、書面語、交際用語等多方面內容。但在實際運用中,語言區比起其它的區域卻顯得有些冷清,變得「門可羅雀」。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怎樣更好地發揮其語言區的獨特作用呢?我們嘗試打破語言區原有格局,將語言區擴展為聽賞區、閱讀區、表演區、表述區,針對性地投放相應材料。幼兒在語言區的各子區域中自主地選擇材料,積極地與材料互動,發揮材料的有效性,促進幼兒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做自我檢查,更新老師的語言觀念
依據皮亞傑的「知識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以及周兢教授和餘珍有博士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提出的「幼兒語言教育的活動觀具體體現在教育過程之中,要求教師更多地提供充分操作語言的機會,鼓勵兒童以多種方式操作語言和發展兒童在操作語言過程中的主動性」等理論,借鑒蒙台梭利的語言教育,針對幼兒的現有語言發展水平,從語言區的材料投放入手進行探索和實踐,讓幼兒在語言區「玩」起來,使語言區更好地發揮應有的效應。
我們老師應有新的全語言教育觀念,不能老是停留在以前的老套套上,以為學習語言,就是讓幼兒會念兒歌,會念詩等,單是從讀這個方面來要求幼兒的語言能力,我們的全語言教育觀是指有完整的語言教育觀、整合語言教育觀、活動語言教育觀這三個基本的理論觀念概括而成的。完整的語言教育是指語言是完整的,語言教育應注意目的和內容的完整性、活動的真實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整合語言教育觀是認為兒童語言學習是一個整合的關系,從這里出發,強調語言教育與兒童其它方面的教育密切結合;活動語言教育觀則是強調以教師和兒童共同參與的活動作為語方教育的基本形式,強調引導幼兒在主動活動的操作中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地學習語言,更新了完全語言教育的觀念,就可以理論指導實踐來具體操作。
二 、創設自由、寬松的溫馨氛圍,激起幼兒操作材料的興趣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持久、終身和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對於幼兒來說,家庭化的環境更有助於增強他們對環境的親切感,並促進幼兒在獲得良好情感體驗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我們將整個活動室當成一個「家」,每個區域當作「房間」。在這個大「家」里有「書吧(閱讀區)」、「巧嘴園(表述區)」、「小耳朵(聽賞區)」、「小鈴鐺(表演區)」、「大眼睛(探索區)」、「貝貝屋(娃娃家)」等。在「書吧」里,我們以「親和、舒適、愉悅」為宗旨,裡面有小沙發、小靠墊和可愛的毛絨玩具。幼兒可以抱著毛絨玩具靠在沙發靠墊上舒服、愜意、自由的享受閱讀的樂趣。「巧嘴園」里鋪著柔軟的地墊,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喜歡的姿勢,放鬆自如地邊操作材料邊交談。「小耳朵」里的牆上掛著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圖片,地上、桌面上擺放著幼兒熟悉的動畫角色等。小朋友可以聽著錄音里的指令和他們進行互動。「小鈴鐺」裡布置了童話般的舞台背景,使幼兒彷彿置身於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中演繹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在這一個個具有親和力、舒適感的區域中,讓幼兒產生愉快、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幼兒進區操作材料的興趣。
三、有選擇的投放材料,為幼兒創設想說的平台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提供什麼樣的材料就可以引發相應的活動,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的。材料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質量,關繫到幼兒發展的速度和方向,在區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語言區材料的投放要更好地服務幼兒,為幼兒創設想說的平台,我們應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投放材料要讓幼兒有話可說。在區域設置中,我們每班幾乎都設立了語言區,中大班一般投放一些需要復述的或創編故事的圖片,而對於小班來說,幼兒不會講故事,主要以學說短句為主,我就投放一些孩子和家長一起出遊的照片,讓幼兒說說:「我和誰在一起」「我們在干什麼」等,這些內容是幼兒親身經歷的,幼兒看了有話可說。還有我們在語言區中投放了許多製作的動物型盒子和動物愛吃的食物卡片,開設「我來喂小動物」的游戲,這也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幼兒知道「小貓喜歡吃魚、小狗喜歡吃骨頭、小兔喜歡吃蘿卜」等常識知識,通過邊說邊操作的活動,也真正實現了有話可說的目的。
2、投放材料要讓幼兒有話想說。結合主題《快樂的春節》投放壓歲包和「人民幣」,讓幼兒在裝壓歲包、分壓歲包的游戲中學說祝賀的話。其次,充分了解幼兒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
從而調整語言區內容。如,我們發現幼兒對「圖圖」、「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小哪吒」等一些卡通形象十分感興趣。我們就在「書吧」里投放動畫圖書,讓幼兒三三兩兩自由結伴地來塗塗、講講動畫內容,或以扔骰子的游戲形式來講述動畫故事,受到大多數幼兒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講述水平,促進了語言能力的發展。玩具是幼兒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讓幼兒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投放在「巧嘴園」里,讓幼兒介紹自己的玩具。在玩玩、講講中發展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投入開放性的材料。讓幼兒保持新鮮感也是造成幼兒關注一件事的關鍵。語言區域內投放的材料,不能一成不變,而是應該經常更換,教師應善於根據教育的意圖、目標計劃提供給幼兒發展需求的材料。如四月份我們班的活動主題是春天來了,那我們語言區域內就新投放了許多春天的圖片;讓幼兒畫自己喜歡的顏色,並且集裝成本,幼兒可以翻翻看看;更是放了一些實物讓幼兒摸摸看看,如小蝌蚪、金魚、花等等。目的是讓幼兒看了之後能為其作解說,發展幼兒的解說能力。我還投放了許多廢舊材料:如鞋盒、薯片罐皺紙、吸管等,讓幼兒與老師一起能利用廢舊材布置環境,再進行操作。這樣幼兒既有操作的過程,又鍛煉了他的語言能力。
四、以幼兒發展為本,強化幼兒自主游戲的意識
結合新《綱要》中提出的「以幼兒發展為本」 的教育理念,我們強調教育環境的設計要能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索。在氣氛上必須是開放的、非正式的、結構鬆弛的,使教室不成為講堂,而是能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由游戲的場所。
以往幼兒雖然可以在相對穩定的區域內自由選擇玩具,可是對區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我讓語言區域不光是看的、讀的,更加上跳的、唱的、畫的、寫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幼兒之所以不喜歡語言區域活動,很大的原因是在語言活動區域內,沒有可玩的東西,也就是沒有可操作的材料,玩不起來。幼兒喜歡畫畫,我就讓幼兒聽故事、畫圖畫,把錄音機的故事畫下來;幼兒喜歡唱、跳,我就在區域內設計了一個小舞台,讓幼兒看了圖書後上小舞台把自己看的講出來,用動作跳出來,這些都是根據幼兒喜歡的形式來設計的,我還為活動區作了些小小的道具,如各類頭飾、仙女棒、小皇冠、漂亮的裙子、小話筒等之類的,增強了活動的可操作性,讓幼兒更加投入。開放的區域,為幼兒提供了自由寬松的游戲環境,使幼兒在游戲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膽、積極主動,更富有創造性。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祝你愉快,滿意請採納哦
Ⅲ 大班下學期區域活動可以做什麼圖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繪畫、裝飾、等多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創意,並能大膽地用連貫語言講述。
2、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3、學會收拾整理各個區域用具。
【活動准備】
1、美工區:繪畫紙、硬紙板、漿糊、剪刀、橡皮泥、廢舊物品。
2、閱讀區:《長大真好》幼兒用書、廢物利用的圖片、資料等自製書。
3、表演區:和家長一起在家先用廢舊物品製作時裝、音樂、進行時裝表演。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激發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衣服,鞋襪、玩具等都是誰設計出來的嗎?如果老師請你們來設計你想設計什麼?
2、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像。
二、引導幼兒觀察一些創意作品。
1、出示事先做好的時裝,激發幼兒的創意。
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這些時裝漂亮嗎?你們知道這些衣服是誰做的嗎?這些衣服是用什麼做成的?
2、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3、老師小結並告訴幼兒今天我們要用自(jy135幼兒教育 www.jy135.com)己聰明的腦子、能乾的小手設計出自己的作品如:服裝、玩具、書的封面等等。
三、老師介紹一些材料,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設計。
四、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或區角活動。
1、老師巡迴指導並適時對設計服飾、或玩具、封面的小朋友進行指導。
2、我們的表演區有許多廢舊物品製作時裝、服飾,小朋友可以到表演區進行創造。
五、結束活動。
教師小結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表揚在游戲中認真、有創新和收拾用具收拾的好的小朋友。
Ⅳ 小班自由玩橡皮泥區域活動教案
教案,你們怎麼安排這個活動的,安排活動的目的寫出來,同時把有哪些人員參加,同時也要寫上你們將要採取的安全防護措施。最後再寫個總結就可以了
Ⅳ 如何組織幼兒進行區域活動及區域活動的玩法
幼兒園區域活動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區域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與指導是主要環節,也是主體部分,主要包括幼兒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協助參與。教師在這個環節處於主導作用,應放手讓幼兒創造性地、主動性地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那麼,教師該如何組織與指導,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指導作用呢?
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制定規則。
區域活動既是幼兒的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因而,區域活動規則的制定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的。
首先,在活動前明確規定。有些活動規則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是要求幼兒在活動前就必須要遵守的。這類規則一般在活動前就必須提出來,如玩沙是幼兒最喜愛的區域之一。如果活動前沒有明確規則,那麼有可能孩子到處揚沙,雖然孩子盡興了,可是眼睛、嘴巴就受傷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前就說明要求:不準對著別人揚沙,更不準把沙子揚到區域外面去。
其次,在活動中逐步形成。有時幼兒遇到有關規則的問題,教師可以不急於告訴幼兒該怎麼做,而是讓幼兒在談論與反思中逐漸建立起相應的規則。討論往往是圍繞在區域活動中所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展開的。而這種問題幼兒又無法自行解決,談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應的規則,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在活動中爭搶玩具、爭搶角色這類情況,教師便可以組織幼兒就發生的問題展開討論。有一次,在表演區,我投放了一套新服裝,結果全班孩子圍者爭搶服裝,令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大家用求救的目光望著我,於是,我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討論如何處理這件事。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不能搶!大家一起玩。輪流玩!這是,我趁熱打鐵地說:大家真懂事,我們輪流玩!沒有輪到的小朋友在旁邊當觀眾,不能上來;輪到的小朋友不能玩太久,也讓更多的小朋友來玩。就這樣,我和孩子們把規則定下來了。小朋友們又開開心心地玩起來了。採用這種方法制定活動規則,幼兒容易接受,並能在活動中自覺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