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欣賞交響樂
【內容摘要】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以為交響樂是一種過於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樂形式。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你所要開始並堅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聽,再去聽,用心去感受。本文結合中國觀眾音樂知識普遍較低,在接受交響樂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基礎性的交響樂欣賞常識做一介紹,幫助一些初次接觸得到交響樂的音樂愛好者從交響樂的構成、欣賞方法、欣賞禮節等方面做簡要的介紹。 關鍵字:交響樂 樂團組成 欣賞方法 欣賞禮節 以前由於音樂知識的匱乏以及知識面的狹隘,對於向交響樂這種高雅的藝術一竅不通,從剛開始的流行歌曲到漸漸的喜歡上通俗歌曲、民族歌曲和美聲歌曲,自己的音樂欣賞的能力可以說達到一個質的飛躍。自從喜歡上美聲歌曲以來,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覺中離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這種主流的音樂占據了我的整個音樂思想,現在自己對高雅藝術的喜歡可以進入到一種痴迷的狀態,中國的唱美聲的有名歌唱演員的我幾乎都知道,什麼戴玉強、范競馬、丁毅、周小燕、王霞、幺紅、萬山紅、楊光、殷秀梅、鄭詠等。不但國內的許多熟記。而且國外的許多也略知一二,比如三大男高音---帕瓦羅蒂、卡雷拉斯、多明戈。還有波切利、莎拉布萊曼等。聽了他們演唱的歌曲,在聽其他人演唱時,感覺就像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而他們是活躍在當今世界舞台上最耀眼歌唱家。 談到他們,我們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現出一些非常熟悉的歌曲:《今夜無人入睡》《飲酒歌》《桑塔露琪亞》《快給盲人讓路》《我的太陽》《重歸蘇聯托》《鬥牛士之歌》《月光女神》《告別時刻》《登山纜車》等。把我們帶入到音樂的美妙世界中去,感受高雅藝術的魅力。不知不覺中,我們在歌劇的海洋里暢遊了一番。談到歌劇,我們不得不提交響樂。在我們中國人眼中,交響樂是舶來品,我們從西方傳過來的。 交響樂(SYMPHONY)又稱交響曲。人們常把它比喻為「音樂王國的神聖殿堂」。它是交響音樂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也可以說,它是採用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鳴奏曲(奏鳴—交響套曲)。 交響樂隊是音樂王國里的器樂大家族,一般來說它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下面分組介紹各種樂器(它們都是從高音到低音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鑔、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鍾琴等。 對於一些特殊曲目,還會加入其它的一些樂器,像嗩吶,喇叭,二胡等民族樂器 由於交響樂隊採用了這么多的樂器編制,所以它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交響樂隊根據作品風格的需要,它又分為編制上的不同。如單管編制、雙管編制、三管編制、四管編制等等。 交響樂自誕生以來不停的發展著,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樂中。氣勢恢弘,感情細膩,表現力無限豐富的交響樂仍然擁有大量堅定的愛好者。 經典交響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 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 第四樂章:奏鳴曲或迴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響樂的樂隊是交響樂隊,每個國家乃至每個城市都以擁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響樂隊而感到自豪。 音樂是用眼睛去看,而耳朵去聽的。交響樂更是如此。幾百年的音樂讓人心潮湧動,仍能在百花齊放的當今音樂世界中熠熠生輝,是因為交響樂有極為深厚的內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說交響樂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們在聽交響樂時不僅能感受到作者的內心,甚至能走進作者的時代,體驗到哪裡的文化,交響樂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音樂。一提到交響樂,許多聽眾都有這樣的要求:交響樂很難聽的懂,最好給我們家講講清楚,這里到底是表現什麼?哪兒又是表現什麼?音樂更多的是靠我們想像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這就要看我們每個人的音樂修養能力,比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的最後一段寫抗敵勝利,他的築起和馬蹄聲「噠噠噠、噠噠噠」的節奏很相似,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聯想:喔,這可能是軍隊,是騎兵隊在賓士。音樂本身根本看不到馬,也看不到跑,只是從節奏產生出聯想而已,而這種聯想的產生要有一個特定的條件,就是嘛必須在跑,如果馬不跑,站在那裡,音樂就沒有辦法來變現它了,,你怎麼知道它是馬還是牛?還是別的東西?從這可以看出,音樂的描繪性、敘事性是有限的,他只限於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運動的事物。 因為音樂是一種音響的、一種聽覺的藝術,它存在於音響的運動之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系的事務,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所以音樂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他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音樂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採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音樂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可以把它們的各種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我寫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一段採用戲曲的哭腔描寫痛苦。如果大家對戲曲的哭腔有點熟悉的話,能么聽起來就會有聯想了。音樂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它的主觀性是很強的。而聽的同志呢,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音樂創作跟其它藝術些不一樣,文學寫出一部小說來,創作已經完成了。戲劇寫出一個劇本還不夠,還要演,這是二度創作。音樂呢?除了這個二度創作外,還有一個三度創作,就是聽眾如何來欣賞和理解這個作品,就是說聽眾也要投入到這個創作中間去,這樣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聽眾還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怎樣描寫外部世界?比方寫大海怎麼寫?這里可以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作曲家是怎樣描寫大海的。一個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其中第一章就描寫大海。這個樂章的引子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蘇丹王沙赫里亞爾,是一個很粗暴的形象:另一個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可妙就妙在這兩個主題後來都變成海的形象了。人怎麼會變成海呢?如果我們聽這段音樂就會發現:原來是音樂旋律的起伏使我們聯想到海浪的起伏。這說明交響音樂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節奏、和聲、配器的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天方夜譚」組曲是描寫舍赫拉查德講故事給那個蘇丹王聽,所以它就利用這兩個人物的主題來寫大海,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海、故事裡的大海。這里人物主題變成大海,兩者有沒有什麼內在聯系呢?有的。譬如蘇丹王是很殘暴的,跟大海的洶涌可怕是可以聯繫上的。至於那個「舍赫拉查德」主題是個很美的主題。我想作曲家寫的時候,可能就是考慮到要把它稍加改變變成浪花的主題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作曲家的本事來,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兩個主題材料千變萬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寫的一個「大海」。他的寫法又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叫作交響素描,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從破曉到中午的海」,是寫平靜的海、從薄霧中慢慢顯現的海。第二樂章是「浪的嬉戲」,寫頑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與風的對白」,這是咆哮的海。這個海跟剛才介紹的那個海性格上很不一樣:首先它的內容不一樣,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樣。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創作特徵是著重於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和色彩的變化、景象的變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斷斷續續的一會兒這樣幾個音、一會兒那樣幾個音,變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種變化無窮的色彩。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響樂色彩配器的大師,但各有所長,因此他們寫出來的音樂也是截然不同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總結出三條:第一條是,即使描繪性的音樂也都不是純粹客觀地描寫外部世界,這些描寫是被音樂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個人寫大海,就會寫出一千個樣子。第二條,音樂形象是從聯想產生的,這個聯想是通過音樂對事物運動的形態及其發出的聲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的。第三條呢,作品描述什麼有時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否則不能准確判斷它在寫什麼。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寫地獄里的旋風。如果不講這是旋風,也可能以為是大海,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運動方式。所以確定音樂形象還要靠文字標題。同時也說明音樂的描繪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標題音樂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麼怎樣去理解無標題音樂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裡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音樂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蛾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面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還寫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筆,就是在勝利高潮的時候,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斗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麼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
交響樂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給你很多想像的餘地,尤其是無標題交響曲更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沒有標題的約束,概括性很強,內涵非常豐富。即使聽一百遍還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這就是無標題交響樂的一個長處。 最後講兩點結論:第一點,音樂的特長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繪。所以在欣賞它的時候主要在於它的情緒如何感染我們,不一定追究它在寫什麼。樂曲解釋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主要還要發揮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第二點,欣賞交響樂首先要充分調動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一首首的流行音樂匆匆地來又匆匆地離去,而誕生在數百年前大交響樂卻至今綻放著活力.這正好應征了那句老話:"經典的就是永恆的".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人們顧不得停下來好好欣賞一下生活的美好.如今我們的耳朵里沖斥著不知所雲的流行音樂或是嘲雜的搖滾.難道音樂就只有這些嗎?當然不是.交響曲就是真正的音樂.它以它的博大寬廣以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見長.
交響樂是要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一本正經的坐在音樂大廳欣賞的.只有這樣,才能有那種分圍,聽起來才會有感覺.欣賞交響樂不只是欣賞音樂,其實還有那種氣氛. 當你在音樂會上很別人一樣表現地很紳士很有教養,你就會深深的喜歡上這種感覺,而不知是附庸風雅了.
首先前期的准備活動當然是不能少的.如果不作準備,很可能什麼都聽了但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聽誰的曲子當然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有哪些著作,在他身上發生了哪些傳奇的故事.作曲家的個個時期的風格.這首曲子的背景是什麼,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用了哪些樂器,並且各自代表了什麼意思.這些往往很能影響聽音樂大效果.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它是為了記念俄國大破法蘭西大軍而作,作者要表達的是俄軍的英勇善戰,勝利後的喜悅,輝煌的戰果等.而柴可夫斯基的風格不同與多數同時期的俄國作曲家.他的風格更加接近西方.在這首曲子里可以找到很多西方經典音樂的影子,比如法國的馬賽曲.現在很多人都聽不懂交響樂,不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是外國人他們也不是天生就能欣賞交響樂的.但是交響樂對於我們來說更難理解.因為其中有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儲備一些西方的人文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你大概聽過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現在你到底能記住多少?恐怕不多吧,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是在於它的通俗、簡單,一首曲子就是那幾句話,那幾個調。交響曲則不同,它有千變萬化的旋律,龐大華麗的陣容。交響曲會百聽不厭!要想了解一個作曲家就從他的曲子開始吧。一個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樂譜的風格是很不一樣的。作曲家是一直成長著的。晚年的貝多芬就因為覺得自己年輕時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毀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復的聽的。比如貝多芬的《命運》,在聽第一遍時你可能只能記住命運的敲門聲。在反復的聽之後,你會發現其中的規律。你會發現開頭和結尾是呼應的,中間是發展部,兩種旋律相互交替,不斷發展到第三部分。這就是老話所說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陽。
Ⅱ 交響樂如何享受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鑒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里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像,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通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系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斗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斗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斗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Ⅲ 什麼牌子的音箱聽交響樂好
elac音箱不錯的,你可以到實體店去聽聽。尤其是3系列,聽過你會忘不了。
Ⅳ 家用音響什麼牌子好聽交響樂用
這個價位..要買到一套..又聽交響樂的 真的比較難。除非二手的,也是難...4千多的落地的小箱(象義大利 卓利的雙8寸中低音的)..3千左右的功放(象英國的NAD的前後級),2千多的碟機(老的馬蘭士CD機),1千多的線材。
Ⅳ 哪些品牌音箱適合交響樂
動態很大,速度很快的音箱適合聽交響樂。如丹拿,艾格斯頓,ATC,烏托邦,楓葉之聲,中國的美之聲,惠普小旋風,傑作。
Ⅵ 能聽交響樂那種動態范圍至少要多少錢的耳機配個什麼耳放
索尼PHA-3(接電腦或索尼MP3)+MDR-Z7+MUC-B20BL1平衡升級線,這一套下來可以了。
Ⅶ 桌面音響Bowers & Wilkins MM1這款音箱適合聽交響樂嗎我聽說聽輕音樂完美,交響樂就不太適合是嗎
桌面音響只是體積比較小的電腦組合音響,配合電腦綜合使用基本可以。
由於體積小,喇叭口徑比較小,不是專門欣賞音樂的音響。
這個音箱只有3英寸喇叭2個,1英寸喇叭2個,輸出功率只有4X18W,所以不適合欣賞大動態音樂。
要求不高,就可以用,但沒有大型音響聲音好聽。
音響器材的特點就是體積越大,音響效果越好。
如果配個高級低音炮就可以解決低音不足的問題,但MM1輸出功率不是太大,也是個問題。
Ⅷ 比較好聽的交響樂
如果你是入門聽古典音樂的話建議從我們熟悉的《梁祝協奏曲》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的一些著名作品開始聽,因為19世紀到20世紀的交響樂都是以有相對具象形象的音樂為主,這樣便於我們領略交響樂的樂趣,比如《電閃雷鳴波爾卡》用各種樂器形容電閃雷鳴的狀態啦這樣的比較容易接受。如果你聽的多了,可以再往前聽一些比較深邃的貝多芬的幾個著名的交響曲《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那種動態的對比,音響的結構,強弱的對比這些都很豐富的細節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才能感受到魅力。而且古典時期的莫扎特,貝多芬,巴洛克時期的巴赫這些作曲家都有著自己的明顯的風格,你也可以多對比的聽聽,就有很多樂趣。巴赫的你可以聽聽《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位的巧妙,賦格的那種巴洛克特有的風格遇上大提琴的穩重,是很有意思的。
Ⅸ 煲耳機是不是用交響樂最好
不是啊!
「煲機」僅是使元件老化(或「成熟」)的必然過程
現今推薦「自然聽」(也屬於「煲機」)~僅需注意新開盒後~不要大音量播放大動態音樂(包括「交響樂」與「搖滾樂」)
真心想「刻意煲」的話~個人推薦下載《Treasure Island Sound Unplug》1-3~以相對低於平日的音量三碟連放~播完就休息15至30 分鍾後再播~每過七天將音量提升一點~一般聽兩個月左右為宜!
PS:沒找到《Treasure Island Sound Unplug》系列的資源就下載《惠威試音碟》系列
PS2:如果你用的是「靜電耳機」~剛開始最好不要聽「交響樂」與「搖滾樂」
Ⅹ 交響樂曲由什麼組成
交響樂,或稱交響音樂,廣義地說,可以包括大型管弦樂隊在交響音樂會上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 交響樂一詞,最初的用法也比較混亂.從字源上看交響樂的希臘原文僅是「一起」(syn)「發出聲音」(phone)的意思,中世紀時則指兩個音的和諧結合,包括早期對聲樂或器樂作品,或某些樂器(如風笛和手風琴)上若干個音的和諧結合。十六世紀末,在戲劇(包括歌劇和神劇)作品中插入的任何樂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響樂。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響樂,是在音樂風格的變換、即巴羅克風格日趨衰落和古典風格蓬勃興起的這一交替之中產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紀,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互相影響,以至於幾乎達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後定型的Sonata(即今譯奏鳴曲),專指用一件樂器(如羽管健琴)或兩件樂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樂章作品,用三件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叫三重奏曲,用四件樂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樂器叫五重奏曲,而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則叫交響曲。因此,廣義地說,交響曲也就是用樂隊演奏的奏鳴曲。交響曲是交響音樂中最重要的一種體裁,是交響音樂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於交響音樂會上常演曲目還有交響詩、交響組曲、協奏曲等,所以現在傾向於把這些體裁都歸入交響音樂的范疇,即把交響樂一詞廣義地應用於交響音樂會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
什麼是交響曲?
交響曲是通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性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體現作曲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於表現力、更加富於恢宏的氣勢。
交響曲是音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音樂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范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布局、和聲結構、各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范化而基本定型。
交響曲在貝多芬手下則被發揮到極至,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得到擴大,主題對比強烈,和聲富於動力性,第三樂章以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貝多芬深化交響曲體裁的具體體現。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交響曲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階段。
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最大特徵是個性突出,因而也決定此時期的交響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無論內容、形式、技巧有著不同的創新,出現了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標題交響曲——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還產生了新的交響樂體裁「交響詩」。同時各國的民族交響曲也興起,俄國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蘭的西貝柳斯等都作有具濃郁民族風格的交響曲。此時期的交響曲,其樂章數目有多有少,不局限在4個樂章,樂隊編制上有時也有變化。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
如何欣賞交響樂(1)
許多聽眾往往有這樣的一種要求:交響樂很難聽懂,最好你給我講講清楚,這里到底是表現什麼?那兒又是表現什麼?
音樂更多的是靠我們去想像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比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最後一段寫抗敵勝利,它的主題和馬蹄聲「噠噠啦、噠噠啦」的節奏很相似,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聯想:喔,這可能是軍隊,是騎兵隊在賓士。音樂本身根本看不到馬,也看不到跑,只是從節奏產生出聯想而已。而這種聯想的產生要有一個特定的條件,就是馬必須在跑。如果馬不跑,站在那裡,音樂就沒有辦法表現它了,
你怎麼知道它是馬還是牛?還是別的什麼?
從這可以看出,音樂的描繪性敘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於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運動中的事物。因為音樂是一種音響的、一種聽覺的藝術,它存在於音響的運動之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系的事務,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所以說,音樂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它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音樂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採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音樂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可以把它們的各種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我寫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一段採用戲曲的哭腔描寫痛苦。如果大家對戲曲的哭腔有點熟悉的話,能么聽起來就會有聯想了。
音樂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它的主觀性是很強的。而聽的人呢,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音樂創作跟其它藝術有些不一樣,文學寫出一部小說來,創作已經完成了。戲劇寫出一個劇本還不夠,還要演,這是二度創作。音樂呢?除了這個二度創作外,還有一個三度創作,就是聽眾如何來欣賞和理解這個作品,就是說聽眾也要投入到這個創作中間去,這樣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聽眾還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怎樣描寫外部世界?比方寫大海怎麼寫?這里可以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作曲家是怎樣描寫大海的。
一個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其中第一章就描寫大海。這個樂章的引子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蘇丹王——沙赫里亞爾,是個很粗暴的形象;另一個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可妙就妙在這兩個主題後來都變成海的形象了。人怎麼會變成海呢?如果我們聽這段音樂就會發現:原來是音樂旋律的起伏使我們聯想到海浪的起伏。這說明交響音樂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節奏、和聲、配器的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天方夜譚」組曲是描寫舍赫拉查德講故事給那個蘇丹王聽,所以它就利用這兩個人物的主題來寫大海,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海、故事裡的大海。這里人物主題變成大海,兩者有沒有什麼內在聯系呢?有的。譬如蘇丹王是很殘暴的,跟大海的洶涌可怕是可以聯繫上的。至於那個「舍赫拉查德」主題是個很美的主題。我想作曲家寫的時候,可能就是考慮到要把它稍加改變變成浪花的主題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作曲家的本事來,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兩個主題材料千變萬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如何欣賞交響樂(2)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寫的一個「大海」。他的寫法又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叫作交響素描,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從破曉到中午的海」,是寫平靜的海、從薄霧中慢慢顯現的海。第二樂章是「浪的嬉戲」,寫頑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與風的對白」,這是咆哮的海。這個海跟剛才介紹的那個海性格上很不一樣:首先它的內容不一樣,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樣。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創作特徵是著重於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和色彩的變化、景象的變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斷斷續續的,一會兒這樣幾個音、一會兒那樣幾個音,變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種變化無窮的色彩。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響樂色彩配器的大師,但各有所長,因此他們寫出來的音樂也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總結出三條:第一條是,即使描繪性的音樂也都不是純粹客觀地描寫外部世界,這些描寫是被音樂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個人寫大海,就會寫出一千個樣子。第二條,音樂形象是從聯想產生的,這個聯想是通過音樂對事物運動的形態及其發出的聲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的。第三條呢,作品描述什麼有時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否則不能准確判斷它在寫什麼。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寫地獄里的旋風。如果不講這是旋風,也可能以為是大海,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運動方式。所以確定音樂形象還要靠文字標題。同時也說明音樂的描繪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標題音樂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麼怎樣去理解無標題音樂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裡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音樂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面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還寫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筆,就是在勝利高潮的時候,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斗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麼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
交響樂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給你很多想像的餘地,尤其是無標題交響曲更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沒有標題的約束,概括性很強,內涵非常豐富。即使聽一百遍還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這就是無標題交響樂的一個長處。
最後講兩點結論:第一點,音樂的特長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繪。所以在欣賞它的時候主要在於它的情緒如何感染我們,不一定追究它在寫什麼。樂曲解釋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主要還要發揮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第二點,欣賞交響樂首先要充分調動我們自己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