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動漫 » 牛皮船跳舞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牛皮船跳舞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02 11:59:24

『壹』 速求小學六年級上冊擬人句,越多越好

2.秋天以翩躚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麗的,在曼妙的韻律中舞著她的裙擺。 4.花兒在秋風中笑彎了腰。 5.夜空中的星星眨著眼睛,似乎正在對著你微笑。 6.向日葵不斷地面向太陽公公做運動。 7.風兒快活地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8.頑皮的雨滴最愛在雨傘上盡情地跳舞。 9.船頭飛濺起的浪花,吟唱著歡樂的歌兒。 10.秋天到了,樹上金紅的果子露出了笑臉,她們正在向著我們點頭微笑呢! 11.海棠果搖動著它那圓圓的小臉,沖著你點頭微笑。 12.一個個紅石榴小姑娘綻放出可愛的笑臉,躲在樹枝間。 13.寧靜的夜晚里,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竊竊私語。 14.綠油油的草被風吹彎了腰。 15.風是調皮的,一會把那朵悠閑的雲趕得滿天跑,還不斷變化她的面具,一會兒捲起地上的落葉,讓她們打著旋舞蹈。 16.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 17、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19、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20、巨浪伸出雙臂把我猛地托起。 21、收音機天天說個不停,令鄰居十分討厭! 23、春尚淺,幾處山頂上的梅花卻掙扎著吐出紅苞來。 24、微風柔和地吹, 柔和地愛撫我的面孔。 25、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澀地打著朵。 26、落葉隨著風翩翩起舞。 27、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柔和的晚風輕撫著鬢角,吹去一切郁悶和煩惱。 28、陽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銀梨樹被蒙蒙細雨淋醒。 29、它脫下破舊的外衣,又開始新的生活;它貪婪地吮吸著春天那清新、甜潤的露珠兒,慢慢地長出逗人喜愛的嫩枝綠葉。 30、仲夏夜,清風徐徐吹來,明月追趕著 晚霞,早早爬過山頭,掛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帶著一股清涼,驅趕著酷日留下的余熱。 31、蜘蛛把蒼蠅拖來拖去,等蒼蠅累得筋疲力盡,蜘蛛才高高興興地享用了這頓美餐。 32、當悲傷的水流入穩重的山,水這可憐兒的悲傷也勾起了山的悲傷,於是他們的心一起碎了;水把頭埋入地下,山卻把心的碎片一塊塊收好。於是就有了 迷亂復雜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態的石筍,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33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34鳴蟬在樹葉里長吟 36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 37小樹擺動著枝葉,向我們點頭笑 38一排排柳樹倒映在水中,欣賞著自己的容貌。 39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40真理它卻不會彎腰 41在那天邊隱約閃亮的不就是黃河?那在山腳纏繞不斷的自然是汶河;那拱衛在泰山膝蓋下的無數小饅頭,卻是沮淶山等著名的山嶺。 4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43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 44蝴蝶初翻簾綉,萬玉女、齊回舞袖。 45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47它們睜大眼睛隔著薄膜探索外面的世界,就像我睜大眼睛隔著玻璃杯尋找它們。 看見一些細碎的小花,零零星星地撒滿一地,風吹過來的時候,是微笑的樣子 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48春姑娘穿著綵衣,身批綵帶,帶著明媚的陽光、艷麗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間。 49柳樹在小河邊聽著春之歌,微風一吹它搖動起像小辮子那樣的枝條,好像在說:「春天真美!」 50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飽覽春天的美麗。 51.春姑娘穿著綵衣,身批綵帶,帶著明媚的陽光、艷麗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間。 52.柳樹在小河邊聽著春之歌,微風一吹它搖動起像小辮子那樣的枝條,好像在說:「春天真美!」 53.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飽覽春天的美麗

『貳』 誰有《藏戲》全文

藏戲
作者:馬晨明
世界上還有向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布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贊嘆不已,觀眾們驚嘆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游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叄』 廓孜的介紹

廓孜,也稱「廓孜舞」,「牛皮船舞」,是西藏自治區曲水縣茶巴朗村俊巴2組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俊巴漁村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由邊唱邊跳的「阿熱」和身背牛皮船並擊船發出聲響為節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整個舞蹈鏗鏘有力,粗獷朴實。

『肆』 誰告訴我關於:黃河,印度河和兩河流域的農作物品種,居民,飲食,服飾,民間文體活動方面的資料和圖片!

水稻吧。居民肯定是黃種人。服飾以寬大為主

『伍』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圖)

1、烽火

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通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2、鴻雁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溯其源,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

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3、竹筒傳書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0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紛紛發生叛亂,為了平定叛亂,穩定江山,隋文帝緊急下詔,任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前去討伐。

楊素打了勝仗,史萬歲率部猛進,轉戰於山林溪流之間,前後打了許多勝仗,收復了大片的失地。當想把勝利的戰況向上級匯報時,卻因交通的阻絕和信息的不暢而無法與大部隊取得聯系。一日,站在山頂臨風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狀隨風而舞,忽有所悟。

立即派人截了一節竹子,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幾天後,有一個挑水的鄉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打開一看,發現了史萬歲封在裡面的報告,便按報告上的提示將它送到了楊素手中。

史萬歲一去無音訊,不知生死,為此楊素正焦急不安,忽見鄉人送來報告,大喜過望,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況向朝廷作了報告。隋文帝聽到喜報,龍顏大悅,立即提拔史萬歲為左領軍將軍。然後,楊素率領大部隊,繼續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

4、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5、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排列組合傳遞信息。

『陸』 關與 綜合信學習:走進信息世界的手抄報

(一)關於信息的知識

1、什麼是信息

信息的定義

對於信息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論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於觀察事物的多維視野造成的。多維視野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橫向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不同學科有不同的信息定義,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可能出現差異很大的命題。在信息的定義這一問題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中所說的信息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數據、指令,後者多指消息、情報,但即便如此,同屬社會科學的消息、情報與信息也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的創始人香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信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信息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信息和統計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信息傳播。但這一定義指出了信息的一個價值——減少不確定性,這是信息的認知知識功能,即當一個信息為人們所感知和確認後,這一信息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知識,形成後的知識又可以作為信息來傳遞(冗餘信息);而尚未被認識的原始,則成為人們努力探討的對象,在尚未認識它們之前還不是知識(未知信息)。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對信息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所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一定義深入到了人與世界的交換關系,涉及交換內容,因此比前一個定義更適合用於研究探索人類的信息傳播。

這一定義的貢獻與缺陷都是明顯的。一方面,他確認了信息是人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橋梁,客觀世界作用於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都必須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腦是個信息處理中心,在不斷地接受、處理、儲存來自人體內部和外部的種種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造成客觀世界。但另一方面,這個定義將凡是我們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都稱為信息,我們知道世界由物質、能量和信息組成,三者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信息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同樣,信息可以轉化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信息是由事物發出的信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

我國國家標准GB4898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彙基本術語》中,關於「信息」的解釋是:「Information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減少。」

這個定義首先明確了信息的本質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體本身和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運動的物質,必然會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引起物質結構、數量等多方面的變化,事物的這些變化,便成為信息產生的物質基礎。因此,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發出的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

這個定義中首先彌補了資訊理論中對信息定義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類、非語義層的信息概念,把信息這一概念放到人類社會以及人類交往中考察,也糾正了控制論信息定義中對信息概念的泛化傾向,繼而明確指出信息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發出的消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是數據、消息中的意義。

同時,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的認知知識的功能,即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可以說,信息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信息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信息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鑒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存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是指數據與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數據與消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信息與訊息,從結構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確。

《辭海》: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心理學:信息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東西,它存在於自然界、印刷品、硬碟以及空氣之中。

描述定義:信息是用語言、文字、數字、符號、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傳遞的內容。

從測量角度: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轉換量和實際轉換量的綜合量度。

人腦的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視覺和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不是新冒出來的事物,本來就廣泛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陽東升西落帶來的信息確定時間的。南雁告春,是動物帶來了春天的信息;一葉知秋,是植物送來了秋天的信息。

學生坐在教室里學習,與親友、朋友們通信,看電影、電視,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們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確定的東西。因此,消息、新聞、報道、資料、情報都是一種信息。知識也是一種信息,是經過人們提煉、加工、系統化了的信息。

2、信息的特點

信息是活的,是在不斷擴充的。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牛頓那個時代,就會感到那時的信息少得可憐。也可以預計,再過30年、100年,信息會多得令人吃驚。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用得越多,用處也越大。

信息是可以壓縮與還原的。比如,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條簡明的定律;一大堆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這就是說,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集中、綜合和概括。同時,也能將壓縮了的信息展開。

信息是可以存貯的。信息有一定的載體,遠古時代人們只能用大腦來保存信息,後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來記存各種信息。人們把文字鐫刻在物質載體上,例如古巴比倫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紙,古代中國的青銅鼎、竹簡、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見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符號的方式記錄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過載體儲存和傳播。除此之外,信息還可以藉助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進行傳遞。今天,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自動裝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等號左側是原始信息,右側是加了工的信息。將英語譯成漢語,也是信息加工。英語是原料,漢語是成品;後者對中國人更有用。此外,像經營決策、情報檢索、資料分析、自動控制,甚至下棋、打撲克都是一種信息加工。

信息處理是指將信息縮小、放大、分類、編輯、分析、計算,加工成某種要求的數據形式,如繪制圖形、列印報表等。

過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腦來完成。在信息量小、變化緩慢的時代,大腦還能對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脹,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只依靠大腦進行信息加工已經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機械化自動化,就非用機器不行了。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就是用來進行信息加工的機器,它能夠以超凡的速度、驚人的記憶力,來完成大腦所無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以各種機器為基礎的工業,帶來了工業化的社會。信息加工的不斷發展,毫無疑問,將建立起以各種電腦為基礎的信息工業,將人類引入信息化的社會。

3、信息的傳輸

靜止的信息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只有當信息藉助與載體進行傳播的時候,才具有了實際意義。通過信息交流,人們能夠了解別人,認識世界,並傳達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廣泛傳播,賦予了人類區別於任何其他動物具有了發達的智慧,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

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盡管有這些媒介,文字出現前人類超越面對面傳播的能力還是極為有限。人類除了木頭、樹皮、獸皮或石頭上的那些圖畫以外幾乎沒有跨越時間的東西。視力、聽力和氣象條件限制了他們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如當時的人們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看到遠方的煙火信號。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訊、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科學家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收。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通過無線電波或通過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面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科學家在倫敦作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最具意義的是彩色電視的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日本也於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中國於1973年播放彩色電視節目。電視信號在地面傳送是用微波傳送的。

網路媒介

電腦作為網路媒介,一問世即倍受青睞,發展迅速,以致有人預言:以電腦為主體的電子報刊將取代普通報刊,新型網路媒介將取代大眾媒介。

網路媒介有三個顯著特點:(1)高度的綜合性。它將電腦、聲像、通信技術合為一體,是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放機、VCD機、電話機、游戲機、傳真機、列印機、電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綜合,同時又是書籍、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的優點大綜合。(2)充分的交互性。過去的人際傳播是「點對點」的「對話式」雙向傳播,大眾傳播是「點對面」的「獨白式」單向傳播,·網路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第三種傳播形式——電子「互動式」的網路傳播。這種傳播既綜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特點與優勢,又不是兩者簡單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互動式CD、互動式電視、電子信箱、電腦購物、電腦會診、電腦查詢、網路電話、網路討論、口聲郵遞、自學輔導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過網路媒介傳遞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紙張,不需要印刷、投遞,也不需要廣播電視節目發射時的昂貴而復雜的設備,它是將訊息撥號進網,在通訊線路上進行自由傳送,不分地區、不論國界,隨傳隨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錢省力。

網路媒介本來是科學家及大學之間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訊工具,今天正變成為像電台和電視台一樣的大眾傳播媒介。這種媒介「將把千百萬大腦產生的知識和信息創造性地聯系起來;人們將創造新的、不曾預料的概念和圖像,這些概念和圖像可以回答我們想知道的東西。」所以,盡管網路媒介的發展面臨「不安全、被盜看盜聽和篡改」三大威脅,出現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內容,但人類不會因噎廢食,也許網路媒介不久會成為一種既自由又守紀的新型媒介,並繼續與其它媒介共同成為有益無害的「社會公器」。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

將一個信息從倫敦送到紐約

信息傳輸的時期
傳輸方法
從發送到接收的時間間隔

1750年
帆船
6到9個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約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電報
數秒

1970年
第一個跨海直撥電話
即刻

1990年
電子計算機網路
即刻甚至更快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更新、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問世,世界上才形成龐大的郵政系統,信件報紙甚至包裹都可以通過火車、輪船、飛機運往世界各地。

但是,以往的改進只著眼於通信的方式,而電報、電話、廣播的出現,則使信息完全脫離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爾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和沃特林發明了電話。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發明了無線電廣播。這樣,信息變成電磁波發送出去,幾乎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收報機、電話機、收音機了解到消息的內容,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們仍然不滿足,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電線電纜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於是,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通信的容量是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就是說,兩億人可以同時通話而互不幹擾。激光通信被迅速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裏海底光纜已經鋪設完工。

圖片上網搜

『柒』 俊巴漁村在什麼地方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么

船向江心劃去,請龍王不要降罪;人生我行我素,不要受命運的擺布。

——俊巴村漁歌




它是孤獨的,隱於山林,遠離塵囂;

它是幸運的,受天地榮寵,享自然芳華。

靜卧於雪域西藏的俊巴漁村,

是如「孤品」般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可復制。

在這里,你可以漫步河岸,

看巍峨高聳的嘎拉山,聽拉薩河蜿蜒流淌的聲音;

也可以劃著牛皮船,感受拉薩河母心臟跳動的規律。

地址:曲水縣曲水鎮茶巴朗村境內, 距離拉薩市約60公里,距離曲水縣城3公里。

『捌』 請問能給我幾個科學家成長的故事嗎

愛因斯坦的成長

1879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能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里,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里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么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里,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里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里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贊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准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里。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系,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在斯坦很大的幫助。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沖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斗,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可以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盡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里,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終於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丑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